二十四史是什麼?
二十四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二十四部史書的統稱,共計3300卷,約4700萬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末崇禎皇帝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都不知道,那你就需要重新回頭再讀了,一對比又要多花費很多時間,所以熟讀二十四史的人至少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十幾年如一日讀史書,忍耐力,堅持力,執行力非常人能比,這種人又豈非等閒之輩。
讀史可以明智。《晉書·符登傳》中「義感君子,利動小人」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對待君子要用道義去感動他,對待小人用利益去打動他。《漢書·成帝紀》中「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犯了錯不悔改才叫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了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悔改,對待這種人就只好退而遠之。《漢書·項籍傳》中「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率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所以在追女孩時要主動出擊,先下手為強。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大到王朝更替,小到衣食住行,冥冥之中就像存在輪迴,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熟記歷史,就能讓我們知道何事而為,何事而不可為,在以後的前進道路上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並不是說混得有多好,多麼有錢,而是一種思想境界的差距,是常人難以參透的感知。我有個大學同學就讀完了二十四史,熟讀並不知道,但確實是讀完了,從他身上就能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見識宏博,談吐不凡。所以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熟讀二十四史,那麼這個人一定不是等閒之輩,甚至在某一境界已經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