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頭的二十四史,如何高效地攻讀

2020-12-14 哲學往事

大部頭的二十四史,如何高效地攻讀

二十四史始於司馬遷的《史記》,他創立了我國史學的模板,即紀傳體。二十四史具體分為,本紀,志,列傳。

司馬遷著《史記》

可以先讀高祖本紀,然後讀高祖時代的大臣的列傳。

再讀文帝本紀,然後讀和文帝同時代的大臣的列傳。

再讀武帝本紀,然後讀和武帝同時代的大臣的列傳。

等等。

這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閱讀方法和遵照卷次依次閱讀的方法比較。其好處就是,因為史書本紀是記錄帝王的事件。

如果一下子將一朝史的本紀都讀完,再讀列傳。很難將帝王和將相對應起來,這對於記憶是很大的負擔。

所以將本紀和列傳對應著君臣來讀,將減少記憶的負擔。

史學是最難的,因為人類的歷史包括了經濟史,科學史,哲學史,就科學而言,它的歷史是嵌入在人類的活動的歷史之中的,比如當時的政策,和外國的戰爭關係等等,都對於科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唐朝時,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就是史才比那些攻讀詩詞的更難得。劉知己就指出:「史才是比較少的人才,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由此佐證史才之難得,史學之難學。

劉知己著《史通》

近代史學相對科學要少受重視。因為西方人只能夠研究西方的史學,他們不懂中文,所以很難研究中國的二十四史。這就造成了學術上的真空。而我國的翻譯界的前輩,將西方哲學著作都轉譯成了中文,即商務印書館的藍皮書,黃皮書系列,也包括許多西方的一手的史學著作,比如自希羅多德開始的西方《歷史》一書。這對於有志於此的國人是一大的便利。

眾所周知,到晚清還有開科取士的傳統,士大夫們讀的都是四書五經。到中國來訪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就很羨慕中國傳統有一大批精通國學的士大夫階層。

而後清政府也派學生到西方學習,比如曾國潘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自此,學堂中就逐漸教學生西方的學問,隨著科舉制度的取消,而國學教育就被放棄了。

所以現在就國學就有一個文化的斷層現象。我們不像科舉制度時的士大夫們,自幼攻讀經書。學校也教古文,可是和士大夫讀書的傳統相比,可謂差之千裡。

因為國史中傳遞的價值觀是非常美好的,我們的先輩的許多事跡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需要刻苦的閱讀才能有這樣的體會。

所以客觀的難度是存在的,舉例來說,古人就曾經指出,皓首不能通一經,可見國史之難懂,以及古人對學習的嚴酷態度和要求。

有通一經需要三年的說法,即三年通一經。所以古人對於國學是很上心的,踏踏實實的讀完一經,往往需要幾年的功夫。

照這個算法,二十四史通讀即需要72歲,所以這不光是刻苦的問題,也是一個技術上需要科學幫助的問題。

後漢時,有一個劉姓士大夫,有5個兒子,他就每個兒子授一經,比如有的教《史記》,有的教《左傳》,有的教《論語》這樣。這也是不得已,免強而為之。

西方的史學的寫法為所謂的編年體。就是將事件按照年代來記載。比如阿庀安的《羅馬史》他會將西班牙戰事,北非戰事,都按照年代來記載。不像國史,是記載每個人物。

總之前文提到的按照君臣來讀國史的方法也算是一種彎道超車的攻讀國史的措施。

相關焦點

  • 對話葉開 | 讀過大部頭的孩子與眾不同
    閱讀大部頭,是最高效的綜合學習方法。」媽媽:「我有一位同事媽媽,是某大的高材生,公司高管,她的時間管理非常棒,每天起來,邊跑步邊聽書,說一年下來聽了幾十本名著,效率很高。」葉開:「這是很好的消遣和自我安慰,聽一些財經類,管理類的書,獲得一些知識和信息,也是可以的。
  • 《今注本二十四史》之《三國志》等七種出版發行
    近日,《今注本二十四史》之《三國志》等七種共98冊,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今注本二十四史》是1994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准立項的大型文獻整理項目,迄今已二十餘年。該項目旨在通過校勘和注釋,推出一整套能夠代表當代學術水準、能夠為史學研究者及普通閱史者提供極大助益的二十四史權威版本。
  • 二十四史全譯
    >  翻譯工程浩大  《二十四史全譯》收錄自《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史書,文白對照,全譯無刪減。  全譯本  《二十四史全譯》將紀、傳、志、表全部翻譯,內容不加刪減。編委會還組織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專家,對二十四史中佔百分之二十的志書(制度史)如:天文志、五行志、歷律志、禮樂志、輿服志、刑罰志、食貨志等全部作了整理和翻譯。這些艱深的制度史的系統整理和翻譯,尤其具有文化價值。
  •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記載著我國長達4000多年浩瀚的歷史,是我國眾多史學家、文學家等經過長時間的嘔心瀝血編纂而成的。毛澤東所以對這部宏偉巨著始終充滿著濃厚的興趣,除了史書本身獨特的吸引力之外,還有書中記載的諸多內容吸引著他。《二十四史》是一部史書,又是一部百科全書。
  • 讀書筆記丨「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為大半是假的就不讀了,那就是形上學。
  • 如何讀好大部頭?《西方通史》第四卷上市,來切磋技藝吧!
    今年423讀書節,社科文獻出版社策劃了「領讀人2020·讀書有方法」系列直播沙龍,邀請多位社科界讀書能手暢談讀書經驗,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高質高效讀透一本書。其他平臺上,不少書評人和讀書會也密切關注著讀者對於讀書方法的普遍疑問,針對不同體裁和話題提供了大量良好的閱讀建議。
  •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二十四史是什麼?為什麼熟讀二十四史的人絕非等閒之輩?二十四史約4700萬字,正常人的閱讀速度是一分鐘400字左右,假設一天閱讀1個小時,也要堅持五年半的閱讀時間,但是你要知道這些史書都是古文撰寫,有很多字都是不認識的,而有些認識的字你也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看注釋或者查閱相關書籍,一來二去大把的時間都用在查閱資料上面,就算你讀完了,但是你知道事情的緣由嗎?結局嗎?
  • 「二十四史」驗文人真偽,韓寒一句話露怯,他還不知道得意洋洋!
    二十四史涵蓋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是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重要文獻。字數比字典還有多,是古代考生必讀書籍。韓寒,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曾表示他讀過《二十四史》,可他也只是粗粗的略過了一遍,並沒有仔仔細細地讀,仔仔細細地去理解。左進右出,這種只有在那些外行面前吹噓一番,並沒有讀文章的那種實際意義。可他的這一番吹噓,卻成了經典的笑話梗。
  • 2019年 渝版圖書出了哪些大部頭
    近日,2019年天府書展在成都舉行,《科學可以這樣看叢書》等大部頭渝版圖書的亮相,引起業內人士關注。    2019年,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以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大學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為代表的重慶本土出版社持續發力,先後推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叢書》《大足石刻全集》《中華大典·農業典》等一系列大部頭圖書。
  • 點校本《二十四史》迎來大修
    中華書局版點校本《二十四史》16開特精裝亞麻布面 全80冊 定 價:¥38500元     借半個世紀中國史學研究發展之勢,聚中國史學界濟濟人才,16日下午,中國史學界聚集北京共襄盛舉,新中國規模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進入實質性修纂階段:總體修訂目標、步驟和各史修訂思路初步確定。
  • 疫情如何改變我們的閱讀?「大部頭」取代「碎片化」,「數字閱讀...
    而疫情如何改變我們的閱讀?火熱出爐的多份閱讀報告顯示,在這段「按下暫停鍵」的時間裡,國民閱讀量普遍增加,更多人開始以「大部頭」取代「碎片化閱讀」,當然,數字閱讀依然備受青睞。   當然,從閱讀頻次來看,相對於紙質書,更便捷的電子書和聽書閱讀有著更高的閱讀使用頻次。
  • 《二十四史》4000萬字,多少人通讀?韓寒當年吹的牛,如今又出現
    有讀者朋友留言,說的是他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新聞,「一名38歲的鄉鎮幹部,自封自《二十四史》誕生以來第一位基本全文閱讀完它的鄉鎮幹部。」乍一看,這個新聞標題極具吸引力,尤其那些對二十四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 「整理國故,融化新知」——「二十四史」點校記
    歷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主要有過三種版本:清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五個書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但目前通行、被公認為最好的版本則是中華書局1958年啟動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選用了當時最好的底本,改正錯字、校補遺缺、加註標點、劃分段落,並撰寫了內容翔實的校勘記,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普遍使用的權威版本。
  • 《清史》,什麼時候可以出版,讀完《二十四史》得多長時間?
    眾所周知,二十四史是記錄咱們華夏文明的正史,記錄上下五千年歷史,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明朝崇禎十七年,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的來歷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三史」的概念了,「三史」通常是指《史記》、《
  • 到底有多少人讀完過「二十四史」?韓寒的牛皮,成為經典笑話梗!
    後來年齡稍大,又發願通讀《二十四史》,不畏艱難,不避寒暑,堅持不懈地認真去讀。從《史記》到《隋書》,都用硃筆圈點,讀的很仔細;從新舊《唐書》到《明史》,也點閱了一遍。他是整整花了10年時間,每日天沒亮就起床閱讀,「終於讀完了這部三千二百五十九卷的大書」。「二十四史」不是爽文小說,要認真一過,委實並不容易。
  • 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利用不同場景高效學習?
    ​棕棕的原創n+7篇全文約2600字,預計閱讀5分鐘標籤|高效學習學會之後,你就能最大化利用好時間空間,在不同場景下都能高效學習,超過不知這個方法的人一大步!我們首先來進行一個小測試,如果答案為是,那麼後面的方法將能更好地幫助你。1.身處嘈雜的地點,卻擁有大把時間時,你是否能靜下心來閱讀?
  • 孩子會讀「大部頭」,會寫「長篇」,你就不怕教育內卷啦
    孩子如果多讀「大部頭」,多「長篇」,這類「錯別字」問題,就會不斷地得到改正。現在我們談到中文母語教育,很容易被語文老師「誤導」,他們總是抓一些看起來很重要的細枝末節來打擊孩子,導致學習上效率低下,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我一直反對中小學過分拘泥於默寫、背誦、抄寫這些日常作業,不僅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這也是事半功倍的「低效率學習」。
  • 如何才能高效地記筆記?
    課堂上,老師經常苦口婆心地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記筆記,可是記筆記有什麼功用呢?到底該如何做筆記呢?有什麼高效的工具、方法呢?為什麼要做筆記?更多的數學學習方法,請購買專欄如何做筆記?那麼數學該如何做筆記?數學內容多公式、圖像,而它們本身足夠簡潔和概括,同時要求理解和運用,所以做筆記需要長期堅持專注、深入思考。而數學的筆記更有效的方式是題目收集,或者說做題。為應試可以分門別類地收集易錯題目、難度題目;為提高數學素質,可以記錄精巧的數學方法和技巧。如果是手寫筆記的話,建議使用活頁筆記本,利於將類似的問題集中分類。
  • 大部頭詞典,你選對了了嗎?
    大部分人在使用詞典的時候,只在乎基本詞義的解釋,甚至前期可能有些人不大習慣大部頭詞典,而去選擇小本的英漢雙解詞典。其實選擇這類詞典更重要原因是為了認真閱讀英文本身的解釋,像牛津高階這類詞典的每一個單詞都是用基本3000釋義詞彙來解釋的,我們學了新的單詞的同時,也順便加深鞏固了釋義詞彙的理解。
  • 真的會有人讀完「二十四史」嗎?韓寒的牛皮如今成為經典笑話
    所謂「二十四史」就是過去的人對所有皇家欽定的「正史」的簡稱,從漢代的《史記》到清初修纂的《明史》,一共有24部,論時間,約2550年前的黃帝,到1644年大明崇禎五千年的文獻,論字數,據統計一共有4700萬字,密密麻麻的字基本囊括了我國數千年的公事秘辛,人世間能有幾部這樣的書,對於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