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讀「大部頭」,會寫「長篇」,你就不怕教育內卷啦

2021-03-01 葉開的魔法語文

媛媽:葉老師,您好!剛看到您的朋友圈談小學生閱讀,也想請教下我女兒這種情況該咋辦?

目前小四,語文基礎差,理解力弱,閱讀總是添字、漏字、改字,寫作就更不用提了。因為寫不好、不會寫,她也怕寫、懶得寫,像惡性循環一樣,每晚輔導功課簡直是要了父母的命。做作業超級拖拉、磨蹭,尤其是語文作業表現最明顯。老母親很迷茫,也是一歲多時就開始「親子閱讀」了,但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當時「親子閱讀」做錯了,只能說是照著繪本給她講故事,沒有更深層次的引導,現在有什麼補救的辦法嗎?

小中班時開始教她認字,但孩子不太情願,斷斷續續地到讀小學也沒認識幾個字,小學之前不肯自己讀故事給我聽(因為不認識字),小一時開始逼著她讀,到如今也是收效甚微。幼兒園時我一直想孩子是還沒到認字敏感期,可現在小四了還是經常寫錯字,哎……頭大無比!打擾葉老師了,給您添麻煩。

葉開:媛媛媽媽好,很抱歉現在才有空回覆你。

你的這些問題很有代表性,我也不斷地回答了很多類似的問題。這次好好思考了一下,借你這封信的激發,我索性寫得開一點,可以發出來與更多的家長交流。

孩子剛升四年級,做作業磨蹭,經常寫錯字,這些所謂「問題」都是正常的現象。「寫錯字」不是一個本質問題,而是一個過程問題。但是小學語文老師往往太看重這個過程問題了,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給孩子增加了太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尤其是錯一罰十之類的罰抄寫,效率最低,而且傷害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孩子如果多讀「大部頭」,多「長篇」,這類「錯別字」問題,就會不斷地得到改正。

現在我們談到中文母語教育,很容易被語文老師「誤導」,他們總是抓一些看起來很重要的細枝末節來打擊孩子,導致學習上效率低下,心理負擔越來越重。我一直反對中小學過分拘泥於默寫、背誦、抄寫這些日常作業,不僅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實際上這也是事半功倍的「低效率學習」。你提到了「繪本」,我一直想專門撰文痛批的。「繪本大熱」,以及各種出版人、推廣人的過度炒作,導致很多語文教師和媽媽都非常迷信繪本,以為只要拼命讀繪本,讀得越多越好。小時讀繪本,今後就閱讀寫作全都會了。其實,繪本熱裡有各種嚴重問題。很多「繪本傳銷師」自己就不愛閱讀,尤其缺乏閱讀「大部頭」的經驗。所以,這些「繪本推廣人」就特別的熱愛推薦「圖文書」,因為她們中很多人也只有讀這些「圖文書」的能力,缺乏讀「厚書」的經驗,因此也沒有「大劑量」閱讀的經驗和耐心。

前些天也有一個媽媽發微信說:從小就給孩子讀繪本,幾年來讀了幾千本。可是孩子現在仍然不愛讀厚一點的書,不愛寫作文,不願意寫作文。我的看法是,繪本可以讀,但不可以迷信繪本。一個孩子處在低幼時期,識字量少的前期,有針對性地讀一些好繪本,從純圖片過渡到文字越來越多,從單純的繪畫、到故事情景更豐富,不斷地遞增。上小學過了一年級的識字期,到二年級就要儘快擺脫繪本,過渡到純文本閱讀了。如果父母醒悟得早,更早關注的話,孩子二年級結束就可以讀「大部頭」了。這時的孩子處在「幻想期」,給她們讀動物類、幻想類的好作品比較合適。

關於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我的觀點是要儘快讀純文字「大部頭」。閱讀這種「厚書」,會帶來很多好處:

培養耐心;「大部頭」閱讀的最佳時間長度是一個小時以上,到兩個小時、三個小時不等,越長越好;是激發興趣;找到孩子喜歡的書,他才能被激發興趣,投入地去閱讀;碰到深難問題;因為「大部頭」,所以會碰到各種難題,生字僻詞,陌生知識等,這些陌生的、有難度的知識,造成的「難度閱讀」,讓孩子不得不為了可謂了解內容而硬讀,到了一定年齡,更會養成查字典、搜索答案,並開始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有效訓練激發寫作興趣。閱讀「大部頭」的直接收穫,是感受到一個完整的作品的內在邏輯,被書中寫到的人物、生命、故事情節、友誼、冒險等內容所觸動,同時自己也有想法,有衝動,要寫點什麼。這時候再加以有效地引導,在「幻想期」進行幻想性寫作,激發孩子的興趣,那麼他的寫作能力一下子就能提升上來了。

我剛剛上完的這個「小學生入門寫作課」,有些孩子的反饋非常好,如警幻仙姑、冰晶、銀角的毛線、踏雪等都才是剛剛生三年級的小學生,從一開始的「沒詞」,到課程結束洋洋灑灑寫了三四千字。剛升四年級的銀角的毛線,更是寫到了七千字。五年級的六尾狐仙、陋室、超亞、小喵仙等,因為年級高一些,她們說運用在這裡得到的寫作經驗,到學校課堂寫作文,竟然很快取得了令她們自己不敢相信的好成績。

剛剛以為三年級小朋友的媽媽說,小傢伙因為在上課時發現同學們在談一本「大部頭」的書,她沒看過插不上嘴很不服氣,竟然一口氣看了五部!因為混齡學習,她受到了這種很積極的影響,寫作也進步飛快。

從你的反饋來看,估計小媛媛還缺乏閱讀「大部頭」的經驗。我看到了她交的作業,顯示出她寫作上缺乏耐心,急於交差(是一種應付型的)。這是因為孩子剛剛開始上課,還沒有找到寫作(表達)的樂趣,可能有因為你們家長逼迫她非要每課完成作業,因此她只能應付家長和老師了。這種習慣是在小學語文老師那裡養成的,是不良的習慣。

但在目前中國語文教育現狀下,大多數孩子在中文母語學習上都是這樣的「粗淺」的,一到九年級,讀很薄的語文課本,讀很短的課文,寫很短的記敘文、議論文。而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孩子們還要背誦那些毫無營養價值的課文,要大段默寫,要抄好詞好句。這些都是做無用功,是浪費孩子時間的「低效率學習」。同樣的時間如果空出來,給孩子們去讀有趣的「大部頭」作品,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很快就能積累豐富的詞彙,也會培養出更多的耐心。而因為缺乏閱讀「大部頭」的經驗,又沒有獲得寫作的樂趣,很多孩子表現出來的「缺點」都是「沒耐心」,都是「坐不住」。其實,成年人在開會聽某些無聊領導照本宣科讀稿子時,也是「沒耐心」,「坐不住」的。如果條件允許,都在刷手機,看視頻。孩子讀那些枯燥的課文,寫那些無趣的作文,他為何要「坐得住」?

在三四年級階段,有過「大部頭」閱讀經驗的孩子,跟只讀繪本或只愛聽音頻故事的孩子,相比,在「有耐心」和「坐得住」這兩項硬指標上,都遠遠勝出。只讀繪本、只聽音頻故事的孩子,定性是不夠的,注意力也不夠集中。這些孩子在談話、聊天和交流時,也容易避開問題,對一些需要真正思考的事情,都是一個哧溜就滑過去了。

所以在這裡,我也要強調:少給孩子聽故事,尤其是不要聽那些聲情並茂的故事。寫作不是講故事,但很多語文教師和家長都無法分開這兩者。但是低年級的孩子可以聽整本書,更可以聽英文原著的整本書。

根據我的長期教學經驗,小孩子在小學三、四、五年級這三年中,是養成「深閱讀」習慣,並激發寫作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基礎打好了,孩子進入「殘酷」的初中,才能更加遊刃有餘。

因此,我建議不要逼她每期一定都完成作業,而是可以先多看看群裡那些「資深大佬」的優秀作品,閱讀這些同齡人腦洞大開的好作品,更容易讓她產生觸動。然後,還可以鼓勵孩子儘量參與討論區互動,在聊天群裡勇敢參與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討論,甚至爭吵。這些都不要緊,都是一種良好的鍛鍊過程。很多孩子在這裡,還結交到了死黨。一個孩子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大好事,這可能是有益於終生的友誼啊。寫到這裡,我看到持盾魔法學院學生群裡,很多彼此熟悉的孩子們,已經相約放假一起聚,一起嗨啦。他們不是同一所學校的,甚至不是同一座城市的,天南地北,以及港臺、以及歐美都有。這是非常珍貴的「朋友圈」,我相信今後他們的友誼比金子還貴重,這種志同道合的友誼價值對人生和成長而言將無可限量。

昨天,我在學習群裡分享了四年級書海應龍同學的作業的點評,我發現在這次課程中他非常活躍。第一次課程、第二次課程,第三次課程一開始幾課他也不怎麼寫作業,但他很愛在群裡發言,討論,甚至爭論問題。到第七第八課他的寫作已經有點模樣了,這次第十一課他的作業讓我非常欣喜,有了很大突破。第一個突破是作品的長度,突破了五千字。寫作上,作品的長度很重要。能寫長文章的孩子,轉過來應付幾百字的作文,只要不「離題」,都很容易拿高分。我收到過大量的這種反饋(這封信是去年存底的)。話說過了一年,書海應龍同志已經升到五年級,經過反覆的寫作訓練,已經成了同學們眼中的小大佬了。而且優質作業也不斷地拿。這是他堅持寫作的結果。而且,在學校寫作業,更是輕而易舉。

為什麼強調小學三四五年級的重要性呢?因為這是孩子好奇心最強的時期,同時,在中當下教育環境下,小學階段有點彈性空間。到了初中,基本就是壓迫性灌輸了——孩子每天忙著刷題,根本沒有一點空閒時間。所以,因為剛剛開始學習,你不用太擔心小媛媛這些問題。讓孩子先「混個臉熟」,要堅持下來,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才能「有奇效」。這期間可以多讀點「大部頭」,參考書目,可以在公眾號後臺回復「書單」,裡面有上千本推薦書目,必有一款合適你們。

我這些年教過三四千學生,算是有「大數據」的,很多觀點都得到了驗證。

入門的孩子,在寫作上媽媽要有耐心,先培養孩子的興趣,不要為了每課都必須交作業而逼迫孩子,導致他們不得不應付了事。真正寫作,是要找到感興趣的「目標」,深入地去了解,讀相關的資料,然後有了靈感再寫。如果暫時還缺乏靈感,可以在課裡「混圈」。

我們這個「混齡學習」的圈裡,有很多資深的小孩子,有些跟我學了三四年,他們都已經長成了自己年級裡的「霸主」,很多同學到了七、八年級,已經達到了同齡人無法企及的地步了。我之前在朋友圈裡舉過八年級梅落南山的例子。她三年級跟我學習,到五年級都不太交作業,就是跟那些大姐姐大哥哥混著,崇拜那些「大佬」並讀他們的作品。她的媽媽也非常有耐心,不著急,不催促。這個孩子到了七年級,她突然有一天「報喜」說,她的期中考試作文被老師在年級裡傳閱,老師還跟其他孩子說:「你們學習不了,只能仰視!」另一位學生雲風,半年前還跟我說,「老師,我不會寫學校作文怎麼辦?」我回答說:「你還小,不急。再大一點,能夠學會撒謊了,說假話了,人格分裂了,寫作文就能隨便得高分啦。」結果半年後,她讓媽媽連連跟我「報喜」,說作文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評價,都是最高分。這是讓我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啼笑皆非」哈哈。

我們這裡還有一位超級「大佬」師兄黃銘楷,他是科幻小說小天才,剛在一個全國性科幻小說大賽裡獲得了大獎。第一名十八歲,第三名也十八歲,黃銘楷才十五歲。在這種階段,三歲是很大的差距。十五歲還是青少年,十八歲就是青年啦。而且以我個人看法,他的作品語言感覺最好,應該得一等獎。黃銘楷初二時也得過全國寫作大賽浙江賽區初中組特等獎。

所以,我教過的這些孩子,他在寫作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發和拓展,無論是應付現實課堂的作文,還是參加各種寫作大賽,大多能取得好成績,。還有,前年黃銘楷和其他三位男生聯袂獲得華語科幻星雲青少年大獎賽優秀獎。這個參賽要求以發表過的作品參賽作品,因此他們的作品都是小學時寫的。他們以小學時寫的作品,跟很多高中生、大學生同臺競技,最終還能勝出。

這些孩子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在學習(以及應付某些無聊的學習)上,都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優勢,也能更好地管理時間,騰出時間。

這樣的孩子,擁有自己的「獨門武器」,更從容地長大,在「內卷」型社會中,也能更加從容地脫身而出。

被你激發了各種感想,這樣一寫就多了。

總之,要有耐心。還要有「特長」,有「獨門秘籍」,才能不「勢不可擋地長成普通人」,才能打破人生的天花板,而擊破相對凝固的「階級分層」。

相關焦點

  • 對話葉開 | 讀過大部頭的孩子與眾不同
    但我還是不懂,讀沒讀過大部頭,到底孩子有什麼不同。」葉開:「一般來說,讀過大部頭的孩子,會更加專注,更有耐心,也更有定性。這種孩子更善於觀察、思考和傾聽。他們的眼神很穩定,不飄忽,在聽課時會更加聚精會神。從表達上來說,也更有條理,不會一會兒這,一會兒那,跑來跑去。有人把這也看成是教養的一部分。」
  • 小學三年級的日常閱讀,我果斷的停下了"大部頭"讀物
    孩子讀嗨了容易超時,影響下個環節的進行;叫他停下來吧,或是因為作業多中斷了一兩天,對於那些情節很精彩、線索很緊湊的小說而言,斷斷續續的閱讀體驗又很是不爽。不讀了嗎?當然不是,而是換上更加機動、靈活的短篇讀物。短篇類讀物,同樣是名家美文的寶藏世界。雖然很多短篇類的讀物,名氣沒有大部頭經典那麼人盡皆知,但同樣出自名家之手,行文品質完全不輸長篇。
  • 教育內捲化時代,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而教育內捲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換句話說,也就是成績。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具有了競爭的含義,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成績而不斷增加學習、做題、補習的時間,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而應該教育導致教育的內捲化不僅浪費了教育機構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學生的精力也是極大的損耗,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而教育內捲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應試教育,換句話說,也就是成績。教育原本不應該存在競爭,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但是考試使得教育具有了競爭的含義,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成績而不斷增加學習、做題、補習的時間,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而應該教育導致教育的內捲化不僅浪費了教育機構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學生的精力也是極大的損耗,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 教育內捲化的江西南昌: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不配讀名校
    內捲化,是近年來非常火的一個名詞。它指的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瞎忙活」。而教育內捲化,就是在教育上「瞎忙活」。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當事單親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以下是明琍口述】「三年級的作業會多到什麼程度呢?」我也會有內心較為自私的想法,我生下了孩子,我的身份變成了媽媽,但拋去「孩子媽媽」的名稱,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有時候會暗自希望下了班能舒舒服服的躺下稍微休息一下,或者能先吃口飯。但真實情況是很多時候我飯來不及吃,回家第一件事是先看孩子作業,不看的話孩子也不能睡覺,他在等著你。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 當事媽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以下是明琍口述】「三年級的作業會多到什麼程度呢?」我也會有內心較為自私的想法,我生下了孩子,我的身份變成了媽媽,但拋去「孩子媽媽」的名稱,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我有時候會暗自希望下了班能舒舒服服的躺下稍微休息一下,或者能先吃口飯。但真實情況是很多時候我飯來不及吃,回家第一件事是先看孩子作業,不看的話孩子也不能睡覺,他在等著你。
  • 口述|「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當事單親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以下是明琍口述】「三年級的作業會多到什麼程度呢?」
  • 警惕「內卷」對教育規律的扭曲
    其中一個經典案例是,比如導師要求學生們寫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有學生為了獲得好成績而寫了8000字;其他學生得知後,下次導師再布置類似的作業,就有人為了得高分寫10000字……如此便可能誘發持續的惡性競爭,讓學生們陷入「內卷」的泥淖。
  • 中文學習丨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內卷」
    作為浙江選考科目沒有選政治、歷史的文科笨蛋,我也是在各種巧合下才讀了漢語言文學這個專業。人們總是愛復讀賈伯斯的話,說只有愛你所做的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情,說如果你沒找到自己所愛的就繼續找就別停下來就像所有與你內心有關的事情當你找到時你就會知道的。喬大帝是個厲害的人,我很羨慕和敬佩他,我也憧憬過很多次何時我能找到這種感覺。不過,好像暫時沒有。
  • 冬天幹什麼都不方便,只好是讀書天,擁被捧讀大部頭最應景
    作者 |書札不如詩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冬天穿得太厚幹什麼都不方便,只好是讀書天,今冬這麼冷,擁被捧讀大部頭最應景了。打算聊一本所謂的名著,薩克雷的《名利場》。在我看來,薩克雷的文風離每個人耳熟能詳的英國作家狄更斯王爾德簡奧斯汀都比較遙遠,卻和一個法國人更像——比他大12歲的巴爾扎克,大體上走現實主義路徑,又緣於親身經歷過一個集體熱烈繼而陡然跌入集體幻滅的時代,難免有點憤世嫉俗,最擅長抖各式各樣的包袱,有的深,有的繞,有的冷,有的黑,你可以放寬心的是,他們絕不會動輒打造一個上流社會完美人格,更不會平地起驚雷冒出一個大英雄成為所有人的救世主,但骨子裡,他們卻又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教育「內捲化」的今天,家長們先殺紅了眼,為了孩子,花多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做不了學霸,我就做「學霸的媽」,學習被父母徹底「功利化」!「內捲化」的教育,讓孩子徹底迷失了自我,在壓力下苦不堪言。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讓無數家長孩子用盡財力、人力去拼,「內捲化」的教育讓父母們你爭我搶,最終換來只有越來越多焦慮的父母和被壓垮的孩子。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教育「內卷」也給老師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有的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包含著教案本、聽課本、班級評價、成績分析等各種量化打分,過於重視過程標準化的評價方式,並不利於老師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而是陷入「內卷」的旋渦。家長被「內卷」的程度也不低,中國社科院楊可研究員的論文《母職的經紀人化》就直指母親的內捲化。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父母就開始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進行精細的規劃。
  • 關於教育內卷,老師有話要說:家庭作業太多,不能全怪我
    討論的話題也升級為「教育內卷」。「內卷」和「內捲化」,是今年的熱詞。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從家庭作業太多,延伸到教育內卷。說通俗點,其實就是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孩子的學習負擔已經逼近極限。並將家長裹挾其中,家長不堪重負,終於爆發。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2、內捲化代際遺傳如果說為孩子擇校是家長參戰幼兒園內卷浪潮的開始,那麼陪孩子寫作業就是幼兒園內卷戰的高潮。 從布置作業開始,由於孩子記不住繁多的作業,家長就得在群裡問大家。但網友們會無情戳破他的幻夢,幼兒園對於上班族來說,是託兒所。
  • 內卷、凡爾賽、「普通孩子」刷屏,你沒看清的到底是什麼?
    文|郝景芳(著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兒童通識教育項目童行學院創始人),本文授轉自|晴媽說(ID:qingmashuo)這幾天被「普通孩子」真是刷屏到爆,看了好多討論,有些話想說,又不想說,想了想還是想說——寫公眾號這麼久,還沒這麼糾結過。最後決定,還是隨便說兩句。
  • 「今天你內卷了嗎?」瞬間大火的詞,你看懂了嗎?
    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歡迎關注。"今天你內卷了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卷"一詞突然大熱。上到各行業的從業者,下到網絡上的吃瓜網友,仿佛人人都在談論"內卷"。"內卷"的大火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反映了當下人們生活的焦慮與迷茫。
  • 【小鑰匙】全民雞娃時代,別讓你的孩子捲入這場「內卷」戰爭
    同樣是學習,你和同桌放學用一個小時寫完作業,其餘時間都在玩耍。你的班長為了表現更為優異,同樣寫了一個小時候作業後,還花了一小時預習明天上課的內容,再選擇去玩耍。當老師知道了班長有預習上課內容,在班級上表揚了他。
  • 內卷延燒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令人焦慮,超前教育該如何破解
    正應了那句「不怕別人比你優秀,就怕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清華學霸都這樣見縫插針地玩命學習,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老師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沒有基礎的學生手把手的教。而現在孩子一上一年級,老師從一開始教學,就默認孩子們全部會了。不會的孩子會被當成笨蛋異類。他們會責怪孩子的父母沒有好好的輔導。在當今社會功利教育的大環境下,孩子在學校沒有好的成績,最直接的就是孩子無法贏得同學的尊重,導致孩子在學習上失去自信。而孩子的自信心喪失又反過來增加了家長們的焦慮。
  • 教育內卷:教育投入越來越高,教育的價值卻在降低
    那個年代哪怕是大專生,一畢業也會成為香餑餑,許多單位的好崗位搶著要。什麼是內卷呢?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聽起來奇奇怪怪的一個名詞,卻折射了當下教育的困境。教育內卷,簡單來說,一開始每個孩子每天只學習四個小時,大家相安無事,後來出現一些孩子,每天學了六個小時,然後考上了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