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書札不如詩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冬天穿得太厚幹什麼都不方便,只好是讀書天,今冬這麼冷,擁被捧讀大部頭最應景了。打算聊一本所謂的名著,薩克雷的《名利場》。
大作家的風格其實不是太容易準確描述,有一個取巧的辦法,就是可以說說他比較像誰,或者肯定不像誰。在我看來,薩克雷的文風離每個人耳熟能詳的英國作家狄更斯王爾德簡奧斯汀都比較遙遠,卻和一個法國人更像——比他大12歲的巴爾扎克,大體上走現實主義路徑,又緣於親身經歷過一個集體熱烈繼而陡然跌入集體幻滅的時代,難免有點憤世嫉俗,最擅長抖各式各樣的包袱,有的深,有的繞,有的冷,有的黑,你可以放寬心的是,他們絕不會動輒打造一個上流社會完美人格,更不會平地起驚雷冒出一個大英雄成為所有人的救世主,但骨子裡,他們卻又——各自——愛自己的土地愛得如此深沉。
他們不因為理想的人而愛人,他們愛人恰恰是因為了解人,我覺得這才是某種意義上的博愛,一種平視而坦然的悲憫之心。
《名利場》非常長,楊必先生的譯作有700多頁,和香港的查先生一樣,當年也是長篇連載。它是一幅布局非常滿當的浮世長卷,反正沒有人欣賞長卷只是為了要看一眼卷尾畫了什麼,整個時代的風情也就得以從容鋪展,人物的細緻精微程度也相當罕見,要特別敏感的人才寫得出這樣的故事。不要疑心又長又慢的故事必然沉悶,薩克雷老爺好玩起來絕不輸晚輩毛姆,比較好玩的人物是女二號貝姬,按紅學家的講法,稱得上一位脂粉堆裡的英雄,比較好玩的寫法是作者會經常忽然揮動著筆桿子跳到你眼前吼叫起來,「看官你還不明白嗎這個都賓就是一個傻瓜!」 當然年代所限偶爾也不乏說教意味,但你不會覺得這種程度的說教可厭,他沒說讓你趕快去做個好人,他也知道無論怎樣,恐怕全都沒有用。
楊必先生一生只譯了這一部長篇,因為不幸來不及。我不會忘記當年初讀這部譯作時的驚訝,它完全沒有一般譯著的滯澀之感,簡直不像譯文,它輕盈、平順、曉暢,諷喻之處全都瞭然,毫無隔閡,最後這點最是駑騂難得。
也因為這個來不及,這部譯作公版比較早,豆瓣恐怕不下100個版本。由衷推薦人文社這部胞姐點煩本,出版比較晚近,校訂細緻,印製精良,覆膜軟面大寬開本,分開兩冊,手捧輕便且不易從中斷裂。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提一下影視改編。我看過兩個版本,BBC 1998年拍的六集迷你劇,和2004年米拉奈爾導演的電影版,前者忠實到推扳以至失卻神髓,後者陣容華麗可惜情節魔改,都不理想,前兩年還有一版itv我都不敢看了。最好讓04年除了貝姬和導演的全員穿回98年BBC的製作班底,與98版貝姬Natasha Little重新拍一部…… 想多了…… 想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