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幹什麼都不方便,只好是讀書天,擁被捧讀大部頭最應景

2020-12-22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書札不如詩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

冬天穿得太厚幹什麼都不方便,只好是讀書天,今冬這麼冷,擁被捧讀大部頭最應景了。打算聊一本所謂的名著,薩克雷的《名利場》。

大作家的風格其實不是太容易準確描述,有一個取巧的辦法,就是可以說說他比較像誰,或者肯定不像誰。在我看來,薩克雷的文風離每個人耳熟能詳的英國作家狄更斯王爾德簡奧斯汀都比較遙遠,卻和一個法國人更像——比他大12歲的巴爾扎克,大體上走現實主義路徑,又緣於親身經歷過一個集體熱烈繼而陡然跌入集體幻滅的時代,難免有點憤世嫉俗,最擅長抖各式各樣的包袱,有的深,有的繞,有的冷,有的黑,你可以放寬心的是,他們絕不會動輒打造一個上流社會完美人格,更不會平地起驚雷冒出一個大英雄成為所有人的救世主,但骨子裡,他們卻又——各自——愛自己的土地愛得如此深沉。

他們不因為理想的人而愛人,他們愛人恰恰是因為了解人,我覺得這才是某種意義上的博愛,一種平視而坦然的悲憫之心。

《名利場》非常長,楊必先生的譯作有700多頁,和香港的查先生一樣,當年也是長篇連載。它是一幅布局非常滿當的浮世長卷,反正沒有人欣賞長卷只是為了要看一眼卷尾畫了什麼,整個時代的風情也就得以從容鋪展,人物的細緻精微程度也相當罕見,要特別敏感的人才寫得出這樣的故事。不要疑心又長又慢的故事必然沉悶,薩克雷老爺好玩起來絕不輸晚輩毛姆,比較好玩的人物是女二號貝姬,按紅學家的講法,稱得上一位脂粉堆裡的英雄,比較好玩的寫法是作者會經常忽然揮動著筆桿子跳到你眼前吼叫起來,「看官你還不明白嗎這個都賓就是一個傻瓜!」 當然年代所限偶爾也不乏說教意味,但你不會覺得這種程度的說教可厭,他沒說讓你趕快去做個好人,他也知道無論怎樣,恐怕全都沒有用。

楊必先生一生只譯了這一部長篇,因為不幸來不及。我不會忘記當年初讀這部譯作時的驚訝,它完全沒有一般譯著的滯澀之感,簡直不像譯文,它輕盈、平順、曉暢,諷喻之處全都瞭然,毫無隔閡,最後這點最是駑騂難得。

也因為這個來不及,這部譯作公版比較早,豆瓣恐怕不下100個版本。由衷推薦人文社這部胞姐點煩本,出版比較晚近,校訂細緻,印製精良,覆膜軟面大寬開本,分開兩冊,手捧輕便且不易從中斷裂。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提一下影視改編。我看過兩個版本,BBC 1998年拍的六集迷你劇,和2004年米拉奈爾導演的電影版,前者忠實到推扳以至失卻神髓,後者陣容華麗可惜情節魔改,都不理想,前兩年還有一版itv我都不敢看了。最好讓04年除了貝姬和導演的全員穿回98年BBC的製作班底,與98版貝姬Natasha Little重新拍一部…… 想多了…… 想得美……

相關焦點

  • 對話葉開 | 讀過大部頭的孩子與眾不同
    讀過大部頭的孩子與眾不同讀過大部頭的孩子,確實與眾不同:眼神更專注,聽課更耐心,思考更深入,表達更有信心,寫作更自如。                          ——題記媽媽:「您說一眼就能看出來孩子有沒有讀過大部頭,這有點太神了吧?讀沒讀過大部頭,孩子有什麼差別?」
  • 孩子會讀「大部頭」,會寫「長篇」,你就不怕教育內卷啦
    做作業超級拖拉、磨蹭,尤其是語文作業表現最明顯。老母親很迷茫,也是一歲多時就開始「親子閱讀」了,但現在越來越覺得自己當時「親子閱讀」做錯了,只能說是照著繪本給她講故事,沒有更深層次的引導,現在有什麼補救的辦法嗎?小中班時開始教她認字,但孩子不太情願,斷斷續續地到讀小學也沒認識幾個字,小學之前不肯自己讀故事給我聽(因為不認識字),小一時開始逼著她讀,到如今也是收效甚微。
  • 如何讀好大部頭?《西方通史》第四卷上市,來切磋技藝吧!
    以社會學、歷史類著作為例,很多讀者反映,權威大部頭終於有了中譯本,心癢想讀又覺壓力山大,如何是好?《西方通史》第四卷上市了,文獻君邀大家一起來切磋,如何讀好大部頭。第三步:作者在書中的主要觀點是什麼?作者的立場、解釋路徑是受什麼影響呢?作者所處的整個時代的背景,其周圍人的觀點與視角,以及作者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讀者應關注的要素。第四步:作者是用什麼方法論述的?一般可以分為量化的、數據的研究,和質性的、對更深刻的邏輯的解釋。
  • 錢鍾書讀辭典
    在清華大學讀書時,他就立下了「橫掃清華圖書館」的志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了讀書上。錢鍾書在讀書中,還對讀字典、辭典有著特別的興趣,而且深得其樂,許多大部頭的字典、辭典、大百科全書他都讀過。1939年秋,錢鍾書和鄒文海、徐燕謀等人一起,從上海動身,一同赴遙遠的湖南安化藍田的國立師範學院任教。
  • 職工的讀書計劃:讓未來的旅程有書籍相伴
    古代人穿什麼衣服?」我不慌不忙地搬出《給孩子講宇宙》和《中國服飾史》,給兒子大講特講;「華華,我好笨呀,總是幹不好工作。」我把《能力是逼出來的》精要部分灌輸給同事,鼓勵她掌握系統知識體系;「這家沒法待啦,一個個的都要氣死我!」樓下李阿姨心眼小,與家人相處得格外緊張,我用了好幾個周末,講了大半本的《生活心理學》,才讓她摔門而出的頻次由一天兩次改為兩天一次。
  • 早起讀書這件事,我們持續做了1000天
    @[S364]木西感到特別吃驚,居然按系統讀完了這麼多書,而且好幾部大部頭。工作以後,除了專業相關,基本沒系統讀過書了。Part 2 開始讀書以後,你有什麼最顯著的改變?以前睡眠質量很差,精神焦慮,快到吃安眠藥的地步;現在每天早起讀書和寫作業,生活作息規律,睡眠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哪怕晚上只睡五六個小時,第二天依然精神飽滿。@[S287]Wendy-南京以前總糾結等什麼時候有大段的時間才能讀書和寫作業,現在是只要有時間就讀,被打斷也不要緊,有時間再接下去就行了。
  • 讀書的2個步驟:讀什麼、怎麼讀?
    從此滋味,有如大汗淋漓之後的酣暢、有如久別以後的重逢、有如千裡之行後的擁被入眠、有如破執後的頓悟……經過這幾年的所讀 亦使我對讀書的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悟。也更想把自己的親身體會與心得分享出來,讓有緣人一起品茗,一起進步。第一、讀什麼書?
  • 讀書的日子
    剛踏上工作崗位,就像解脫了一樣,盡情的玩,似乎要把因讀書而佔去的時光補回來一般。牌摸得多了,牌技也越來越好,甚至可以稱之為牌壇新秀;閒聊的時間多了,似乎聽別人聊天也成為一種無上的享受。書被丟到了腦後,日子就在這種「惡補」中悄悄滑落。
  • 這樣制定讀書計劃,想不成功都難
    直到我讀了《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才發現之前的讀書方式完全是錯誤的,難怪沒有成功。《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二志成和鄭會一。二志成是韓國著名暢銷書作家,韓國國民導師,共出版圖書20多本,銷量超過200萬冊。
  • 巴蜀譯翁楊武能談讀書「履歷」
    從什麼時候開始讀書?楊武能:小時候家庭貧寒,父母沒多少文化,卻給了我世間最寶貴的財富,那就是對上學讀書近乎偏執的渴望和喜愛。父母異常重視子女教育,大概才五歲,我就由祖母背著上了小學。我最早的讀書記憶,是坐在街邊的小板凳上讀連環畫。那個留著兩撇小鬍子的租書老頭兒,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音容笑貌仍留在我記憶裡,還有他那色彩斑斕的小書攤兒。
  • 讀書是讀思想讀精神,不論到什麼時候,都不會發黴的
    讀書是讀思想讀精神,不論到什麼時候,都不會發黴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不想他告訴他人的小秘密,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就看我們自己如何能控制到自己?世上沒有如願以償的人生,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親近的是自己,最疏遠的也是自己。讀書,不斷的讀書,讀好書,會讓你的人生自帶光芒,向著光明的那方前行,讓未來的你感謝現在奮鬥的自己。做個努力的人,你就是自己的「王」,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人生只有靠自己不懈的打磨,才能煥發出奪目光芒。
  • 《知否知否》男女主角在冬天手中捧著取暖工具是什麼
    《知否知否》冬天的場景中主人公手中拿著一個橢圓形黃銅材質的東西,用錦緞包裹著。在各古裝劇中,我們也時常看見它的身影,它是什麼呢?還有其他取暖工具嗎?這個東西只需要捧在手中,又是暖暖的,像冬天的一把火,給你溫暖如家的感覺,所以顧名思義就叫手爐。你可別小看這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它受到了古代上至皇宮顯貴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熱烈歡迎,因為古代可不像我們現在有「暖寶寶」、空調、暖氣等現代化的手段,雖說有爐火,但也是很冷的哦。
  • 冬天的時候讀一首詩
    冬天的螞蟻顫抖的翅膀等待瘦瘦的冬天結束。我用緩慢的、笨拙的方式愛你,幾乎不說話,僅有片言隻語。是什麼導致我們各自隱藏生活?一個傷口、風、一個言詞、一個根源。有時我們用一種無助的方式等待,笨拙,並不完整,也未癒合。
  • 我想要分分秒秒擁你在我的懷裡什麼歌曲介紹
    我想要分分秒秒擁你在我的懷裡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我想要分分秒秒擁你在我的懷裡歌曲介紹。 我想要分分秒秒擁你在我的懷裡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
  • 江疏影聖誕節穿紅大衣應景 叼棒棒糖讀書
    江疏影聖誕節穿紅大衣應景 叼棒棒糖讀書
  • 天氣越來越冷,給孩子讀什麼英文繪本最應景?
    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小動物們其實和我們一樣,為了度過漫長的冬天,它們也要提前準備很多的東西。那最要緊的事,就是囤積食物。但是,繪本大師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筆下的Frederick卻是個例外。Frederick是一隻看似懶散的田鼠,當別人正為寒冬努力貯糧的時候,他只是什麼都不做地發呆、神遊。
  • 「大部頭」取代「碎片化」,「數字閱讀...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如今的閱讀,可以是「一卷在手」,也可以是「一屏萬卷」;書可以讀,也可以聽;可以優雅逛書店,也可以宅家「雲閱讀」。而疫情如何改變我們的閱讀?火熱出爐的多份閱讀報告顯示,在這段「按下暫停鍵」的時間裡,國民閱讀量普遍增加,更多人開始以「大部頭」取代「碎片化閱讀」,當然,數字閱讀依然備受青睞。
  • 分享個好消息:堅持60多天,我陪4歲女兒啃了兩本大部頭歷史書
    給大家分享個好消息:堅持了60多天,我陪4歲女兒讀了兩本「大部頭」歷史書!200多頁,對4歲的孩子來說算是大部頭了,但其實書的內容很好讀。這樣讀歷史,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捲兒不理解為什麼會有侵略和掠奪,在她的心目中,自己想要什麼,可以拿錢去超市買,不用去搶別人的。通過這本書,她知道有一個時期叫大航海時代,冒險家們乘著船四處尋找新大陸。
  • 這部Jk.羅琳最愛的作品,小學生一定要讀!
    大家晚上好,我是「愛看好片愛讀書」的千媽。今天收到一條回憶殺信息,有點小激動。謝謝一起走到現在的雲夥伴,謝謝你們喜歡和千尋一起讀繪本、看電影。:)千尋也慢慢長大啦,她現在讀的書裡,除了繪本又添了不少大部頭的兒童文學。這些大部頭是真的好,好到我經常跟她搶著讀,每每讀完,都有強烈的分享衝動。
  • 春天不是讀書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關在堂前,悶短壽源。掀開門帘,投奔自然。——陶行知。(《把春天變成最動人的課程》作者|陶行知編輯|守望者cdq什麼天?不是讀書天!        凡是做過學生的、稍稍上了些年紀的人,都知道一首打油詩,叫《春天不是讀書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