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大學畢業後,十多年間,基本除了教科書以外,很少認真看完一本書。
現在想來,懊悔萬分,真是白白浪費了大好人生。
多可惜,多可恨,多可憐!
重新拾掇起書本緣起偶我的書法老師跟我講「你要想深入學習書法,你得有文化底蘊,得多看書」。
從此,便從被動地看書,到愛上看書,到現在的痴迷於看書。從此滋味,有如大汗淋漓之後的酣暢、有如久別以後的重逢、有如千裡之行後的擁被入眠、有如破執後的頓悟……
經過這幾年的所讀 亦使我對讀書的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體悟。
也更想把自己的親身體會與心得分享出來,讓有緣人一起品茗,一起進步。
第一、讀什麼書?
1、確定讀書的目標與方向。
莊子說「吾生有崖,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爆炸的時代,你不可能百事通,還是術業有專攻的好。選定一個領域或方向。
2、找到這個領域或方向的經過歲月沉澱,依舊流傳的經典書來讀。
這是經過歲月洗禮的。儘量不要去讀暢銷書,那是經過加工的,也許有裨益,但比起時間來說,太彌足珍貴了。
3、讀專業出版社的書,讀真正的專業人士翻譯的書。
在出版業無比發達的今天,出版社及盜版層出不窮。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每個翻譯家也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上海譯文出版社」等等出的書就比較靠譜一點。多到專業論壇及高級書友群中去了解。
第二、怎麼讀?
很多人讀書都會有一個感覺「我讀完了,過不了多久我就忘記得一乾二淨了」。關於這個,我首先想說的是:讀了再說,不要管他忘記不忘記。其實,他已經在你的潛意識中了,只是你的相關聯的知識還沒達到一個臨界點。這涉及到的問題其實就是「流量」與「存量」的問題。
當然,你想讀得更好,也有以下經驗分享給大家:
1、「讀書不二」。
這是曾國藩講的。意思是一本書沒讀完就不要去讀下一本書。
同樣,個人讀書建議一個系列一個系列的去讀。比如你最近讀「中國史」相關,你可以讀完「范文瀾」讀「錢穆」,讀完「錢穆」讀「呂思逸」,讀完「呂思逸」,你可以讀「易中天」等等,再深入你可以讀《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等。多讀幾個這系列相關的翹楚的書。多個作者觀點的碰撞、視角的不同及知識點重複刺激自然而然就會讓你融匯貫通。
2、多種方式相結合。
個人最喜歡紙質的書,那種書香,讓我陶醉。但這不妨礙我藉助其他的新型媒介讀書。
比如,「喜馬拉雅」。上面有好多名家的音頻講座。建議買個VIP,免費的東西,精華的比較少,聽了反而浪費寶貴的時間。我在讀餘秋雨先生的相關書籍的時候,就同時收聽餘秋雨先生在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中國文化史》,一共289集。兩者相結合,獲益良多。再比如,在讀南懷瑾先生及《六祖壇經》等相關佛學著作時,就同時收聽《錢文忠講佛》、《易中天說禪》等。
比如,「多看閱讀」。這個電子書軟體個人覺得做得比較專業,有好些經典也是免費的。做筆記等很方便,也可以隨時隨地看。
比如,最近開始涉及的「中國大學MOOC」,視頻教學課程,好多精華在裡面。國內一流大學的一流教授都在裡面有授課視頻,那水平,槓槓的。
3、一定得做讀書筆記。
邊讀,邊把書中所寫的或所聽的或所見的,你認為精彩的地方做好標記或者記錄摘抄下來。下次你回過頭看溫習時,你就只需要看你做標記的精華所在了。這就是把書讀薄。
個人推薦「訊飛語記」這個APP給大家,一個極好的記筆記的軟體。當然,你寫在本子上那是更好的了,相當於又重溫一遍。
追夢人,捧起你的書本吧,你的明天一定會因為你今天的決定,插上鯤鵬之翅,扶搖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