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捲化的江西南昌: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不配讀名校

2020-12-17 鏡見江西

內捲化,是近年來非常火的一個名詞。它指的是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瞎忙活」。

而教育內捲化,就是在教育上「瞎忙活」。具體而言,就是指在教育體系內部,人們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一些毫無意義的競爭中,結果導致教育成本越來越高,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陷入了對內層層施壓的「死胡同」。比如「高分復讀」、「考研熱」、「擇校熱」等現象,都是教育內捲化的典型體現。

在江西省會南昌,教育內捲化的情況正日益嚴重:沒有統一的小升初考試後,為了爭奪極少的名校的資源,家長和學生們開始將目光投入到學區房、補習班、競賽、興趣班等方面,在教育上投入的額外成本越來越多。「拼錢」、「拼爹」正在成為主流。

學區房

而受到金錢、視野等多方面制約,那些窮人家的孩子,被迫退出這場激烈的競爭。曾經的「寒門出貴子」,如今很難再出現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作為一名曾就讀於南昌頂尖高中的學生,小編帶你深入了解背後的真相。

為了學區房,他鋌而走險

在小城市安逸慣了的人,真的很難想像大城市的父母對於學區房的狂熱。

我的某位老師就是個典型例子。作為名校老師,我感覺他很不盡責。才進學校沒多久,他就借著名校教師的名頭,私下裡違規補課、出題編書,撈了不少外快。據說,他的輔導班一節課就得200塊,出張試卷就能得2000塊,副業收入遠超崗位收入。

而對我們的學習,他顯得並不是那麼上心。這自然招致了不少學生和家長的不滿,甚至還有個別人舉報過他的補課行為,搞得他差點被停職。但事實上,他是老師,同時也是一名父親,他也有他自己的苦衷。

原來,兩年前,為了讓兒子能夠讀上南昌市的重點小學,他們把縣城的房子賣掉,又湊了不少錢,在地鐵大廈那邊買了一套學區房。說實話,這地段的房價,一般家庭實在是負擔不起。

南昌地鐵大廈附近

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他還是狠心買下了,老婆也選擇辭職在家,專心帶孩子讀書。這無疑給家庭帶來了很多負擔。於是,他開始四處搞起了「副業」,只為拼命賺錢來還債,為此還熬出一身的病。說實話,他真的很不容易,我很理解他。

其實,他只是眾多南昌家長的縮影。甚至有的家長,月入不過三四千,卻狠得下心買下上百萬的學區房,最終落下一身的債,每天靠鹹菜送飯充飢,徹底淪為了貧困戶。這也是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例子。

冰火兩重天,只隔一條街

有些人不理解,南昌的家長為何要鍾情於好學區呢?只要家長肯管,孩子肯學,絕對不會差呀?作為一個有親身經歷的學生,我深切地理解家長內心深處的焦慮。

高三的時候,為了安心學習,我選擇在外租房。租房的地點,便選在了校門口大街北側的A小區。選擇的理由很簡單:離學校近,而且房租非常便宜。但是,我周圍的同學,卻很少有人選擇租住在這個小區。

剛開始我也不了解實情。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就明顯感覺到不對勁。A小區裡的學生素質,真的是不敢恭維:小學生整天不是大喊大叫,就是到處搞破壞,大一點的學生,個個都是吊兒郎當,染髮、吸菸的不在少數。當時我真的有點震驚:我們學校裡學生,素質那是相當的好,全市有名的那種,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後來我才了解到,原來,我租住的A小區,並非我校的學區房而校門口這條街,正好就是兩個中學的學區分界線。大街南側我讀的學校,近20%的同學能考上師大附中零班;而大街北側那個學校,一類重點都只能考十來個。當然,兩邊房價也是差距甚遠,大街南側的各小區早已超過3萬/平米,而大街北側則大多數分布著政府福利房。

僅隔著一條街的兩大學區

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讓孩子讀大街北邊的那所學校,且不說孩子會不會變得頑劣不堪,單是居住在這樣的環境裡,我都是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上完一天課回到家,想休息一下或看會書,結果樓上面的孩子「咚咚咚」地打鬧,起碼得持續到晚上11點多。我多次上門勸說都沒用。父母和孩子的素質都是一樣差。

不僅如此,樓上天天都有孩子高空拋物,警察多次上門勸說,甚至還在樓下建了治安隊,依舊是屢教不改。於是每次出門,我都習慣性地抱著頭趕緊跑,生怕被砸中。

這樣一來,我平時的學習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據了解,高三租在大街北邊的同學,最後高考集體失利,無一倖免。

看到這些,你就能那些家長為什麼拼死拼活,也要把孩子送進名校。像南昌這樣的大城市,教育資源分布本就嚴重不公平,還要強行劃片入學,這樣一來,把教育的貧富差距拉得越來越大。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錢發展教育,很多都像剛才那樣,活成了自己頹廢、別人厭煩的樣子。你跟這群人談「寒門也能出貴子」,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輸在起跑線,還有希望嗎

可能又有人會說,重點小學往往都是公辦,所以必須要學區房,那麼重點初中呢?現在的南昌,重點初中基本都是民辦,而且是不劃地段、擇優錄取。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小學不行,初中也可以迎頭趕上啊?

你說的似乎有道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要想進入這種重點民辦高中,必須得看實力。這個實力,看的就是你的背景,你的起跑線。起跑線都輸了,你還有希望嗎?

江西育華學校的小升初招生簡章中,要求招收「品學兼優」的學生。捫心自問一下,你家孩子配得上這四個字嗎?說實話,能進這所學校,不是孩子牛逼,就是父母牛逼。

江西育華學校

作為學生,光是校級的三好學生,起碼要得四五張以上,有區三好學生那就更好;語數英學科競賽,起碼得要拿個一二等獎;還要有些特長,比如舞蹈、鋼琴多少級,獲得省市級獎項等,這些基本上也是必需的。

這些要求其實已經很高了,但南昌也有蠻多學生能達到。那麼接下來就是看家庭背景了。說實話,在這種學校裡,學生家長往往是「非富即貴」。花上萬塊錢給孩子請名師一對一,眼都不眨一下的。生活中遇上點事情,往往只要找同學家長就能擺得平。

就算進了重點初中,你以為就此結束了嗎?入學分班考試,直接考奧數題和初中知識。如果你之前沒有紮實的學科基礎,沒有在暑假花錢搞集訓,你對付得了嗎?今年,民辦重點初中光學費就漲到了28000元/年,這也是不小的數目吧?在學校附近租房讀書,起碼也得兩三千一個月吧?同班的孩子都在上的輔導班,動輒一節課五六百,你受得了嗎?還有各種活動,也得花錢。沒錢沒實力,你就算進去了也沒用。

其他的重點初中其實也差不多。說實話,在高中的時候,看到身邊從育華、心遠、鳳外等重點初中來的同學,個個家庭條件優越,而且還品學兼優,各種活動踴躍參加,我真的是羨慕的要命。關鍵是人家學習自覺性強,效率高,他做一套卷子,往往能抵得上你做十套。而其他大部分普通學生,往往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比得過他們。

南昌二中模擬聯合國大會

政策在調整,差距難改變

不過,南昌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近幾年也一直在做出改進。比如支持重點小學、初中成立分部,擴大招收規模和範圍,民辦初中搖號錄取等。調整可以說是一波接著一波,然而,這真正起到效果了嗎?有些教育差距,恐怕還是很難改變。

說實話,市區的房價早就貴成一個樣,能買得起市區房子的,恐怕也窮不到哪裡去吧?而對那些處在城鄉結合部,條件相對落後的「鄉下學生」來說,重點學校的學區劃得再大,似乎都跟他們無關。

南昌城鄉結合部地帶

當然南昌對此也早有考慮。在南昌的一類重點高中,基本都有均衡生政策,會降分招進不少「鄉下學生」。這些學生,大多來自高新、經開、青雲譜等城市邊緣地帶。

在我以前的高中,均衡生,尤其是「鄉下學生」,佔到了很大的比重。但是,這些學生的基礎,明顯要比統招生差上不少,整體成績也要落後很多。每年高考,進入985名校的,大部分都是初中來自育華、心遠或外地的學生。而這些「鄉下學生」,基本與此無緣,更多的只能在一本左右徘徊。

高考整體水平全省倒數

多年的免試就近入學政策,早已使南昌教育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個別學生憑藉著家庭背景等,拿到名校資源,得以「平步上青雲」,而大多數學生接受的教育,往往還不如很多縣城:學校老師根本不負責,有錢的上外面補習,沒錢的只能自生自滅。

在這樣的局面下,南昌在個別優等生上的優勢,根本無法掩蓋南昌市在高考整體水平上的落後:在一本率、本科率、平均分等整體性指標上,南昌常年位居全省倒數三名。這樣的話,在每年的高考前分析會上,老師都會反覆拿出來強調。

相比之下,大多只有一兩所高中的縣城,即使生源質量不行、教育水平不行,但是能做到舉全縣之力,對這一兩所高中集中資源、集中管理。在這樣的狀況下,也許優生不會太多,但是整體水平都不會很差。

說實話,南昌的真的應該反思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其實也就這點內容,要想考察學生水平,也就幾張卷子就能解決的事情,用得著那麼麻煩嗎?最好走的路不走,偏要打著所謂」減負」等旗號,搞什麼免試就近入學,無端製造各種焦慮。

一會兒拼學區房,一會兒拼競賽獎項,一會兒拼家庭背景.....無端的內部競爭,消耗了大量成本,拉大了貧富差距,拖垮了整體實力,最後還是得面對全國統一的高考,這樣折騰下去,除了讓房地產開發商和教育機構坐收漁翁之利,對學生、家長乃至南昌教育發展,到底還有什麼好處?

在小編看來,儘快回歸傳統模式下「指揮棒」式的教育,才是解決南昌教育內捲化問題的治本之策。所謂指揮棒,就是統一制訂的《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

《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要求學什麼、考什麼,平時就教什麼、考什麼,小升初「統招統考」,結合成績和地段平均分配生源,這是目前很多縣城通行的模式。而且別人一直很成功。南昌為什麼非要搞所謂「免試就近入學」?是為了發展經濟嗎?

作為曾經的南昌學生,小編真心希望,南昌教育能夠早日走出內卷,回歸理性,真正為學生、家長減輕負擔。那麼,對於南昌教育內捲化,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為何有人說「窮人不配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的就是一個人素質,道德品質。其實最新的素質教育的詮釋裡面更多的包含了「興趣培養,能力發展」為什麼人會有人說窮人不配素質教育呢?今天我們就結合現實情況和一些案例來跟大家聊聊。所謂的素質教育,只是在向窮人們宣告:「我很有錢」你覺得素質教育僅僅是告訴孩子做一個有素質的人?那你就錯了,那僅僅是基礎的如果做一個好人的教育。如果你沒有一定的財富和累積?
  • 幼兒園孩子補課,大學生躲避式考研,教育內捲化,讓人憂心忡忡
    她想起來了,有個年輕同事家的孩子也在這個園裡上大班,確實報名參加了外教的補課班。林老師的愛人感嘆,真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林老師作為一名資深教師,一聽到這句話就氣不打一處來。他說,就是這句話,讓多少家長焦慮,讓多少孩子心碎啊!說話間,一群孩子騎著電動車從他們身邊呼嘯而過,那是高中學生放學回家了。林老師看著路燈下每一個行色匆匆面色冷峻的孩子,不禁嘆息:教育內捲化,孩子們太苦了!
  • 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原標題:家長怒而退群 教育「內捲化」背後的評價體系困局 近日,江蘇一家長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短視頻迅速吸引各路媒體的目光,引發激烈爭議。這一事件觸發了輿論有關「家校關係緊張」「教育競爭中的『內卷』趨勢」等更深層的討論。
  • 孩子抑鬱症攀升,內捲化是元兇
    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內捲化,讓焦慮開始提速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之前因為某某銀行「諸葛亮都不一定答得出」的總行行長難度考題,我們討論過內捲化()。我也曾經去上海那些私立學校看過,校服是清一色的格裙小西裝,上課是走班式雙語教育,上學放學的時候門口是各式各樣的豪車,也有孩子是家裡的老人接送放學——別意外,他們住的就是五分鐘步行距離的豪宅。這種私立學校不僅入學要求嚴格,而且費用十分高昂。但有的是人擠破了頭也要爭取到這樣一張入場券,仿佛這樣孩子就能贏在起跑線上。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教育內捲化時代,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來源:教育思想網(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增長。
  • 教育內捲化,是基礎教育的一大悲哀
    在此我也趕趕時髦,說說教育的內捲化。教育內捲化,已經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內捲化,又譯為&34;,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吉爾茲提出&34;這種現象叫&34;。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越來越多的孩子拿高分,孩子之間分數的差距越來越小,以前我們說高考一分差出一操場的人,現在從小學,初中就已經開始了!這種現象正常嗎?教育「內捲化」苦的是誰?教育「內捲化」的今天,家長們先殺紅了眼,為了孩子,花多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做不了學霸,我就做「學霸的媽」,學習被父母徹底「功利化」!
  • 陷入內捲化的學子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掙扎
    一系列教育部門公布的數據背後,是學生成了內捲化的「犧牲品」。阿柒通過和一些家長、學生的交流,逐漸揭開了教育內捲化的原因,解密復讀生大軍的由來。文章很長,阿柒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分析教育內捲化現象的由來、原因和後果,讓更多人思考一個問題:在時代的發展下,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正確的教育方式。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教育「內卷」,不得不捲?
    然而當10月16日教育部宣布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之後,悖論性的一幕出現了:為了推進素質教育,卻不得不藉助應試教育的手段。反內捲化反而加重了內捲化,似乎再也逃不出這個怪圈。哪些人群在被「內卷」?學生毫無疑問是受到教育「內卷」傷害最嚴重的人群,他們不僅要承擔學習的壓力,還被迫負擔著家長們的焦慮。雖然大學錄取率比十幾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名校的錄取比例仍然很低。
  • 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 K12國際教育內捲化,春獅國際培優順勢崛起
    肆虐的新冠疫情形勢下,K12國際教育顯著「內捲化」,春獅教育順勢崛起。在競爭最為激烈的北京國際教育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春獅國際培優成為了K12國際培優的新銳力量。胡本未認為,K12國際培優,「量」不在多,「質」才是生命線,課程研發和優秀師資的培養與聚合是春獅最為重視的軟實力建設。
  • 什麼是企業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通俗易懂的講「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警惕教育行業的另類「內捲化」
    我覺得教育領域存在三種「另類內捲化」第一種是,教師與家長關係的內捲化,家長的人情負擔越來越重。這種內卷的主角是家長群體,相信絕大多數老師是好的,上述案例中的敗類絕對是少數,但就是這少數敗類把家長嚇破了膽,開始爭相獻媚,你不送他送,你就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打入另冊啊,沒辦法,最後就成了約定俗成!而那些原本正直的老師呢?
  • 教育內捲化下的高強度學習競爭,出路在哪裡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教育大本營全國高考已經放榜,可以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江蘇高考仍然是「地獄」難度,而全國卷的難度,從今年的成績來看,似乎要比以往低一些。不過相信大部分人還是開心不起來,前幾天河南600分上不了211大學的新聞,就掛上了熱搜。河北也是難兄難弟,同樣地寫著一個大大的「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