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可司馬遷仍舊堅持完成所著史籍。
《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後世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一讀《史記》中摘選的50句經典,你就知道魯迅先生為何這麼說,就知道為何它能冠二十四史之首。當然,如果有時間,閱讀全文更好!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順,不妄喜;逆,不遑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禍不妄至,福不徒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舉世混(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見人不正,雖貴不敬也;見人有汙,雖尊不下也。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寇可為,我亦可往!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日中則移,月滿則虧。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酒極則亂,樂極則悲。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銷毀骨。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疑事無名,疑行無功。民不知君,何以得國。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無造福先,無觸禍始。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司馬光:砸得了缸寫得了詩,還寫了部歷史巨著 丨資治通鑑名句
讀史明智,以古鑑今!二十四史30句經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