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聽損兒童,家長們的心情都五味雜陳,有時還會有無助與迷茫,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專業支持。為了更好地解決孩子的聽力下降問題,家長們大多都會積極地為其選配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無論是哪一種助聽方式,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孩子助聽後,不會立即會說話,會交流,而是要進行聽力與言語康復,才能獲得相關的能力。家長們還應懂得現有的對聽障兒童的各種教育選擇和溝通方式。
聽障兒童的康複方法有哪些?一起來了解吧······
現有的聾兒口語學習徑路有兩種。
第一種是:聽-詞語徑路;這種方法的實施是,把聽障兒童放在普通學前班,與聽力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課遊戲;強調利用聲放大發揮殘餘聽力的作用,發展聽取自然溝通聲音的技能。---這種方法在國內一些一線大城市中,已有開展執行;執行過程中,學校配置的語訓老師,會定期為聽障孩子單獨加設語訓課程,鞏固該技能的習得。
第二種是:聽-口徑路;這種方法通常是把聽障兒童放在口語教育班,通過暗示性質的「語讀」作為聽信號的補充,強調發展放大殘餘聽力和口語。---這種方法就是國內最常用的,把孩子送到口語訓練中心,進行口語的學習,簡稱「語訓」。
口語的習得,是為了使聽障孩子們回到 主流教育環境中,融入 普通大眾群體,如聽力正常孩子般成長。
和口語教育完全相反的是,聽力下降者用手語溝通的策略。手語有自已的句法和語法,可用手勢表達廣泛的詞彙與情感,並強調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不過,這種獨特的語言,並不能簡單地翻譯成口語。目前也有教育工作者,嘗試將口語語法加入手語中,不過有人反對這樣做。
手語的學習,讓聾兒融入聾人社會,增強了自信心;依賴於手語表達,測面也會阻礙孩子口語的發展。
聾兒的雙語-雙文化教育正在成長;具體的教育方法是這樣的:先教聽障兒童手語,作為第一語言,然後再教基礎口語。---這種方法比較新,極少有此法成功的資料。
即口語與手語兼用的方法;其中最流行的是「全方位溝通」,具體做法是---在任何時間都用一種或多種溝通方式(聽,說,寫,手勢)進行交流。這種方法的目的是:使聾兒在學習期接觸多種溝通方式,便於發現和發揮最適合其潛能的模式。
由於教師本身能力所限,教學中總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側重,不太可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溝通」;另外,所有的溝通方式均加於聾兒,反而會干擾聽障兒童溝通能力的發育;可能會過度刺激聾兒。
對於聽障兒童的教育模式有多種,具體選擇哪一種,取決於個人和家庭的具體情況,如患兒診斷為聽力損失時的年齡,伴隨的學習障礙,可能的教育資源,家庭選擇模式的能力和承受力。
相關研究表明,經過口語教育培訓的聾兒在言語接受,產生和總的口語技能方面,均優於接受「全方位溝通」的孩子。
也有證據表明,口語教育培訓的聽障兒在讀寫能力方面較全國聽障兒童的平均水平好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