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兒童聽力康復的方法?

2020-10-04 鹽城解放北路聽力師

家有聽損兒童,家長們的心情都五味雜陳,有時還會有無助與迷茫,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專業支持。為了更好地解決孩子的聽力下降問題,家長們大多都會積極地為其選配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無論是哪一種助聽方式,都不是一勞永逸的;孩子助聽後,不會立即會說話,會交流,而是要進行聽力與言語康復,才能獲得相關的能力。家長們還應懂得現有的對聽障兒童的各種教育選擇和溝通方式。


聽障兒童的康複方法有哪些?一起來了解吧······

方法一:口語

現有的聾兒口語學習徑路有兩種。

第一種是:聽-詞語徑路;這種方法的實施是,把聽障兒童放在普通學前班,與聽力正常的孩子一起上課遊戲;強調利用聲放大發揮殘餘聽力的作用,發展聽取自然溝通聲音的技能。---這種方法在國內一些一線大城市中,已有開展執行;執行過程中,學校配置的語訓老師,會定期為聽障孩子單獨加設語訓課程,鞏固該技能的習得。

第二種是:聽-口徑路;這種方法通常是把聽障兒童放在口語教育班,通過暗示性質的「語讀」作為聽信號的補充,強調發展放大殘餘聽力和口語。---這種方法就是國內最常用的,把孩子送到口語訓練中心,進行口語的學習,簡稱「語訓」。

口語的習得,是為了使聽障孩子們回到 主流教育環境中,融入 普通大眾群體,如聽力正常孩子般成長。

方法二:手語

和口語教育完全相反的是,聽力下降者用手語溝通的策略。手語有自已的句法和語法,可用手勢表達廣泛的詞彙與情感,並強調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不過,這種獨特的語言,並不能簡單地翻譯成口語。目前也有教育工作者,嘗試將口語語法加入手語中,不過有人反對這樣做。

手語的學習,讓聾兒融入聾人社會,增強了自信心;依賴於手語表達,測面也會阻礙孩子口語的發展。


方法三:雙語-雙文化

聾兒的雙語-雙文化教育正在成長;具體的教育方法是這樣的:先教聽障兒童手語,作為第一語言,然後再教基礎口語。---這種方法比較新,極少有此法成功的資料。

方法四:聯合徑路

即口語與手語兼用的方法;其中最流行的是「全方位溝通」,具體做法是---在任何時間都用一種或多種溝通方式(聽,說,寫,手勢)進行交流。這種方法的目的是:使聾兒在學習期接觸多種溝通方式,便於發現和發揮最適合其潛能的模式。

由於教師本身能力所限,教學中總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側重,不太可能真正做到「全方位溝通」;另外,所有的溝通方式均加於聾兒,反而會干擾聽障兒童溝通能力的發育;可能會過度刺激聾兒。

對於聽障兒童的教育模式有多種,具體選擇哪一種,取決於個人和家庭的具體情況,如患兒診斷為聽力損失時的年齡,伴隨的學習障礙,可能的教育資源,家庭選擇模式的能力和承受力。

相關研究表明,經過口語教育培訓的聾兒在言語接受,產生和總的口語技能方面,均優於接受「全方位溝通」的孩子。

也有證據表明,口語教育培訓的聽障兒在讀寫能力方面較全國聽障兒童的平均水平好2倍。

相關焦點

  • 聽障兒童的聽力康復,一定要注意這4個方面
    對於許多人及其家庭來說,適應聽力損失和接受聽力康復是一個艱難且漫長的過程。沒有一種聽力損失是完全一樣的,但也有些方法能讓我們更好理解聽力損失。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生活在聽力損失中的一些普遍社會和情感的影響。先是聽力損失中成長的兒童和青少年,然後是獲得性聽力損失的成人。
  • 兒童聽力篩查方法
    同年齡兒童(從新生嬰幼兒到中學學生)的聽力篩查方法有很大的差異。由於目前沒有哪種方法能夠有效地發現所有類型的聽力損失,所以根據篩查目的不同,應對各種方法進行聯合應用。 一、發育調查問卷。
  • 問答|兒童單側聽力損失,有哪些影響?
    什麼是兒童單側聽力損失(Unilateral hearing loss, UHL)?上海浦南醫院聽力門診部主任、國內知名聽力學專家段吉茸指出,這是常常由於其一側聽力好,還未嚴重影響其簡單的日常交流,而容易被家長忽視放任不管。當兒童存在單側聽力損失時,將會對他的聆聽效果帶來哪些影響?
  • 濰坊耳鼻喉醫院:嬰幼兒聽力損失有哪些類型
    兒童聽力障礙康復要遵循早期發現和診斷、早期聽力補償和重建、早期康復教育的三早原則。 因為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也是學習語言最關鍵的時期。如果在3歲以前發生聽力障礙,不及時採取幹預措施,將嚴重影響兒童的聽覺、言語發育及學習能力的發展。 嬰幼兒聽力損失可分為傳導性聽力損失和兒童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及這兩者混合的類型。
  • 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意義
    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約為1‰~3‰。嬰幼兒時期的聽力損失,即使是輕度也可導致其在行為等方面明顯的生理障礙。兒童聽力和言語發育障礙程度與聽力損失發病年齡密切相關,聽力損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幹預,不僅會導致聾啞、言語發育遲緩,還會造成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育遲緩,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 六成兒童聽力受損可避免 警惕這些動作傷了寶寶耳
    原標題:六成兒童聽力受損可避免 6月齡前給予適當幹預,患兒5歲時的語言能力可與正常兒童相當 醫學指導/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吳佩娜教授 明天是第17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注兒童聽力健康」。耳科專家指出,全球5%的人口(約3.6億人)伴有聾度為殘疾的聽力損失,其中逾3200萬為兒童。
  • 如何避免聽力損失,這六大措施您學會了嗎?
    世衛組織估計,約60%的15歲以下兒童可以避免聽力損失。早期識別聽力損失並給予及時有效的幹預,可以儘量避免患兒發育遲緩,並有利於促進其社交、教育和社會生活能力的發展;而針對嬰幼兒的聽力篩查,更可早發現聽力損失問題。具體應做好以下防護措施,可避免兒童聽力損失。
  • 聽損兒童人工耳蝸術後康復與溝通
    從沒有通過新生兒篩查,被診斷為重度或極重度聽力損失,到選擇人工耳蝸植入,就開始了漫長的康復旅程。在2021年世界聽力日暨我國第22個愛耳日來臨之際,我和大家一起來分享聽損兒童人工耳蝸術後康復需求,康複方式選擇,康復計劃制定,以及如何做好融入主流教育的準備。同時,就康復過程中常常困惑家長的溝通問題給出幾個小妙招。
  • 弱聽兒童聽力檢查指南
    弱聽兒童聽力測試其實對技術要求並不高,但要求測試必須根據年齡段,做到完整和全面。但由於許多家長和相關人士並不了解涉及複雜紛紜的兒童聽力測試項目,往往會過分強調一些測試,而忽略其他的重要測試。參考國內外小兒測聽標準和指南,特別制定出下面這份兒童聽力測試項目檢查清單,專業人士和家長可根據具體情況,儘量獲取全面的測試結果,以達到最佳治療和康復效果:1、行為觀察測聽(BOA)(必須)2、耳聲發射(必須)3、自動腦幹誘發電位(必須)4、聲導抗(視嬰兒具體情況而定)(可選)測試目標• 篩查和診斷是否嬰幼兒有聽力損失
  • 聽障兒童康復需要多長時間?語言發育遲緩之「聽力障礙」訓練案例
    配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手術,還有康復訓練....長期以來大家認為聽障兒童就需要長期的康復,要全職帶孩子訓練,還要大筆的康復費用,甚至還不知道孩子到底能康復到什麼程度?今天百靈鳥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來打破老舊的觀念:案例分享莉莉今年5歲了,她是在4歲的時候才發現聽力有問題,雙耳中度聽力損失,然後開始佩戴助聽器,但因為長時間的聽力缺失
  • 100+100+100項目總結:聽覺障礙兒童的康複評定
    如果一側為聽力健全,另一側為全聾,那麼該兒童仍然不被診斷為聽力殘疾。 五、聽力評估 (一)聽力評估的目的 1、通過聽力篩選,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幹預,以達到早期聽力語言康復。
  • 噪聲汙染、病毒感染也損傷兒童聽力
    ,每年還有2萬-3萬人患有遲發性聽力障礙,其中很多屬於永久性聽力損失。」在6月2日召開的北京國際聽力學大會上,北京聽力協會監事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玉和指出,儘管從新生兒開始的聽力篩查已在全國普及,但後期的診斷、治療幹預、康復等環節仍然存在很多誤區。兒童聽障遺傳是主因耳聾分為傳導性耳聾和感音神經性耳聾。
  • 配助聽器前的兒童聽力測試方法
    如果懷疑孩子有聽力損失,或孩子的耳朵有外觀或醫學上問題,就要做聽力測試。任何年齡的兒童(甚至新生兒)都可以做聽力檢查。根據兒童的年齡和發育程度,可以選擇不同的聽力測試。聽力測試不會讓孩子有任何的身體不適。普通的聽力測試需要人主觀的對聽到的聲音做出反應,但對很小的孩子不合適,因為這種方法需要孩子的配合。這裡將為你介紹幾種兒童聽力測試方法。
  • 新生兒什麼時候做聽力篩查和再次複查?
    對新生兒及嬰幼兒進行早期聽力檢測和診斷,如能對明確診斷為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嬰幼兒在出生6個月內進行科學幹預和康復訓練,絕大多數可以回歸主流社會。新生兒聽力篩查對象新生兒聽力篩查對象主要有2種,一是所有出生的正常新生兒;二是對具有聽力障礙高危因素新生兒。什麼時候做聽力篩查?什麼時候覆查?
  • 孩子2歲多,醫生說有聽力損失,需要配助聽器嗎
    幼兒聽力損失達35dB就應佩戴助聽器,否則,有可能語言及智力發育將比正常兒童遲緩,兒童聽力如損失在60dB以上,不佩戴助聽器,則可能帶來言語與智力的障礙。兒童的聽力損失即使達到110~120dB,應儘快在他們6個月前佩戴上適宜的助聽器或儘早植入人工電子耳蝸,這樣將給他一生帶來極大的幫助。如極重度耳聾兒童超過7~8歲仍未聽過放大的聲音(「聽力年齡」仍為0歲),這時才開始使用助聽器,要實現全面語言康復就十分困難。聾兒康復必須儘快、儘早加以幹預。
  • 耳朵樹聽力微信課堂——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究竟是怎麼回事?
    內容要點:1、人耳的完整結構和重點結構的功能;2、名稱的曲折故事: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3、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分類;4、導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原因;5、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特點;6、老生常談:發現了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應該怎麼辦?
  • 常見的傳導性聽力損失
    傳導性耳聾多通過藥物治療或者結合手術的方法改善聽力,基本可徹底治癒,恢復或提高聽力。但對於某些晚期慢性疾病而言,可能就是需要輔助其他手段來改善聽的能力,下面就臨床常見的幾種疾病介紹一下病因和治療原則(手術方法詳見有關專著)。
  • 孩子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聽力檢查?這種情況做人工耳蝸風險太大!
    6.所用藥物有聽力損失的副作用7.做好早期的聽力篩查及預防1、初步篩查(一般建議出生後3天)2、複查(出生後40天)3、全面評估(出生後3個月左右)4、聽力幹預檢測(6個月左右)儘早康復,到專業的語訓學校進行語言康復。讓孩子進快回歸社會主流。 目前針對聽力損失兒童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佩戴助聽器,另一種是手術植入人工耳蝸。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助聽器是聽力補償,人工耳蝸是聽力重建。一般來說,有殘餘聽力選擇助聽器進行聽力補償,聽力損失極重度佩戴助聽器效果很差或者無效者選擇人工耳蝸進行聽力重建。5.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做人工耳蝸康復?
  • 3·3 愛耳日 | 不可忽視的學齡兒童聽力障礙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開展和普及,絕大部分的先天性聽障兒童得到了及時的幹預,但不少後天的聽力障礙不容易被察覺,往往會被家長忽視,可仍會造成輕度或中度的聽力損失,許多學齡兒童多動症、認知遲緩、反應遲鈍的情況都和聽力損失相關。
  • 孩子輕度聽力損失,為啥還需要佩戴助聽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在新生兒中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為0.1-0.347%,位列六大殘疾之首。根據聽力損失程度不同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患兒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輕微的聽力損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