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麵可以說是廈門的標誌。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會高呼:「來廈門就要吃一碗地地道道的,漫著濃醇沙茶香的沙茶麵,不然廈門之旅就好像少了一半滋味」。是這樣的麼?我很負責任的說:「確實如此」。
沙茶麵在廈門的普及程度可謂是街頭巷尾、菜市口、步行街,甚至於一個小小的犄角旮旯都可能會發現沙茶麵的蹤影。城市的味道就是沙茶的醇香。但是這個時候誕生的又是相同的問題,誰家才算「地道」呢?
我吃過無數網紅推來捧去結果難吃的要命的月華,也去金榜公園吃過名不見經傳但是驚豔了我的小攤,甚至連本地人都推崇不已的烏糖沙茶麵我都去光顧過。天價沙茶麵的口感讓我不禁汗顏。
誰家的地道我是真的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經由無數本地人的唇槍舌戰,我大概的還是找出了方位,也不得不說,廈門食味,盡在同安啊。如果不是路途有些遙遠,我實在不敢相信有如此多美食的同安會如此默默無聞。
同安的月華沙茶麵。這是本地人好評最多的,也是唯一一個有口皆碑的沙茶麵,但是無緣,我沒來得及去試探。中山路那家卻是實實在在的讓我心疼自己的口袋,吃完以後的那份懊悔,只能通過罵自己是傻瓜來發洩。
當然沙茶麵的地道一直都沒個定論,那吃到哪家全看我們的緣分。有時候小攤異常好吃,有時候大餐廳卻不盡如人意。但總歸對於第一次來吃的人,只要不去踩雷網紅首推的,基本上對沙茶麵都會有著還不錯的印象。
沙茶麵是福建省閩南地區、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的一道特色美食,閩南沙茶的其中妙處在在於沙茶醬的製作,沙茶醬製作的湯頭就是面的靈魂。沙茶醬主料有蝦幹,魚乾,蔥頭,蒜頭,老薑等十幾種食材構成,經油炸香酥再研磨細,製成沙茶醬待用。
閩南人飲茶成風,相傳沙茶始源於馬來西亞,也有來自印尼一說。沙茶麵的做法簡單,鹼水面放入笊籬,下開水鍋燙熟,隨自己的口味加入豬心、豬肝、鴨腱、鴨血、大腸、豆乾等輔料,最後淋上一直在大鍋裡滾開的沙茶湯料,即可上桌。
雖然製作方法簡單,但是我在吃到的沙茶麵中幾乎很少有難吃的沙茶麵存在。我認為關鍵不在於面,而在於其沙茶湯料的熬製上,我的朋友與我暢聊過沙茶湯的精髓與靈魂,但是我想親自求證一下。
據說沙茶裡主要的用料便是花生與茶的運用。現在因為為了節省成本,也為了更好的迎合遊客們,原本煮沙茶用的綠茶被紅茶所代替。因為除去閩南人,外來人很少有愛茶者。紅茶的清甜刻意迎合相當一大部分人的口味。為他們的生意取得效益。
而用綠茶煮出來的沙茶料汁,則是清香撲鼻,沁人心脾。吃上一口再配上一口湯汁,那感覺就像是吃到聖藥一樣渾身通達明澈,七竅相連,清氣流轉於周身,有種包治百病的奇妙感受。
而現在廈門大部分的沙茶麵,裡面的湯汁都是花生的味道為主。層次感偏弱,紅茶的香與花生的相性並沒有特別契合,所以好吃也是花生醬好吃。並不能彰顯廈門沙茶麵的奇特之處,所以吃到哪家大家也是隨緣。
當然沙茶麵的來歷也是隨緣而來。傳言18世紀末在廈門普陀山腳有戶人家,捕魚為生。兒子和母親相依為命,小小年紀擔起家庭重任。但是不幸的是,一場巨風下,他自此十年,杳無音訊;絕望的母親哭瞎雙眼,味覺也丟了。
兒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當廚,他發現印尼人煮肉都喜歡下一種叫沙茶的粉末。這樣煮的肉色香味俱全!他心想要是能回家,一定給母親煮這樣的肉吃!
十年後,兒子終於回到了廈門,看到蒼老的母親,他心如刀割;決定要好好的孝順母親! 雖然兒子精心照料,媽媽卻依然毫無味覺;有天他買來媽媽最愛的花生。將花生磨成粉,放在麵條裡,母親竟說:味道好淡啊!
兒子欣喜若狂,去拿鹽,卻發現鹽用光了,情急之下搜尋出了印尼帶回的沙茶粉,於是,用它代替鹽巴倒進面裡。不料,母親邊吃邊說:太好吃了!兒子湊近一聞,果然濃香四溢。
從此母親的味覺恢復, 兒子為了生計,把煮好的沙茶麵挑到碼頭和漁民交換一些日用品和魚,漸漸的越來越多的船為了這碗聞名鄉裡沙茶麵而停靠!時至今日,這碗為孝心而誕生的沙茶麵;已經成為廈門小吃的代名詞!
雖然廈門的歷史很短,文化底蘊尚淺,但是這樣膾炙人口的傳說還是能讓人感覺心中一暖,嘴裡吃著的沙茶麵也能有著另一番獨特的味道。沙茶麵你吃沒吃到好吃的不要緊,關鍵是,來到這裡一定要用心的好好吃上一碗沙茶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