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醫生,您還認得我嗎?」當66歲的何綺杏(化名)走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乳腺中心宋向陽主任醫師診室,拋出這個問題後,一瞬間,宋醫師似乎被問倒了。
宋醫師腦子裡開始快速回憶這些年接診過、手術過的無數患者的面龐,卻始終沒有一個人能與眼前這位身姿優雅、精神狀態飽滿的女士對上號。
直到何綺杏坐下,從包裡掏出厚厚一摞有些泛黃甚至破頁,卻依然理得整整齊齊的英文病史資料,看到上面自己的筆跡,宋向陽這 才慢慢回想起23年前那場在當時來說尚屬全新概念的乳腺癌保乳手術, 而眼前這位女性,正是23年前宋向陽做的第一例保乳手術患者。
「23年了,患者來複查,健健康康出現在我面前,真的蠻感動的。23年前的那道選擇題,我們做對了。那是我做的第一臺保乳手術,應該也是當時浙江省內最早的一批保乳手術。現在看到自己寫的那些英文病史資料,很珍貴。」宋向陽說道。
23年前,何綺杏的病歷。記者 金晶 攝
洗澡時發現兩年前出現的乳房腫塊有增大43歲的她確診乳腺癌
1997年,何綺杏43歲,7歲的女兒正讀幼兒園,愛人郝先生是事業單位職員,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滿。
1997年1月,臨近春節,一次洗澡,何綺杏在鏡子裡發現,兩年前出現在右乳的米粒樣凸起的腫塊有增大,有些不放心,她讓丈夫郝先生陪著,到家附近的醫院做了個乳腺B超。
檢查中,醫生時不時皺起眉頭,說B超看起來情況不是很好,建議做個病理切片。一周後,結果出來了,何綺杏被診斷為浸潤性乳腺癌,幸運的是,還屬早期,腫瘤1.1釐米大小。
診斷結果給了夫妻兩人當頭一棒,知道結果的那天晚上,郝先生整整一晚沒睡覺,一直在想怎麼辦。而何綺杏情緒幾乎崩潰,「我們都是知青,結婚晚,36歲才生的女兒,當時她才7歲,父母年紀又大了,知道確診那天,感覺天都要塌了。」
因為臨近春節,何綺杏就診的那家醫院春節期間要停刀,不想愛人耽誤手術時間,郝先生多方打聽聯繫,把目光鎖定了邵逸夫醫院。
「邵逸夫醫院那時剛建院沒幾年,有美國專家在醫院,醫院的管理理念和技術也很先進,再三比較,後來我做主,把老婆的手術交給邵逸夫醫院。」
兩道選擇題擺在眼前老公決定博一博——做保乳手術
1995年,26歲的宋向陽從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畢業,進入邵逸夫醫院普外科。1997年,宋向陽升為主治醫師,從事乳腺疾病相關診療工作。
「當時邵逸夫醫院和美國專家有合作,醫院規定病歷文書必須用英文書寫,包括查房、病例討論也都是用英文交流,對年輕醫生的快速成長幫助很大。所以看到患者拿出當年的英文病歷複印件,一下子勾起了我很多回憶。」
當郝先生帶著何綺杏找到普外科時,宋向陽接診了夫妻二人。
「當時宋醫生很年輕,剛畢業沒多久,但他很熱心,仔細地分析我老婆的病情,說我老婆條杆兒這麼好,如果切掉乳房以後身體會變形的,會很可惜。」
丈夫郝先生回憶,當時,宋向陽醫師和他的上級醫生找他談了三次,共同商量手術方案,「方案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乳腺癌根治術,乳房全切,淋巴清掃,這樣手術位置就皮包骨了。第二種方案,腫塊局部切除,局部清掃淋巴,進行保乳手術,這種手術方式國際上已經有了,但邵逸夫醫院還沒做過。」
那時的何綺杏,被癌魔嚇壞了,根本做不出判斷,一切擔子都落在郝先生身上。當這道選擇題擺在眼前,郝先生反反覆覆考慮很久,最終他決定博一博,相信醫生,做保乳手術。
「當時確實挺糾結,老婆得病後心理壓力一直很大,她是個對自我形象很看重的人,如果切除乳房,我覺得她會崩潰的,我希望在安全的前提下,能保證她身體的美觀,後來我就替她做了選擇,保乳,成就成了,如果不成,也算是為醫學做了貢獻,大不了術中再切除。」
郝先生無條件相信醫生,全力配合醫生的態度,給了宋向陽醫師最大的鼓勵和支持。1997年2月13日,宋向陽和美國專家聯手,為何綺杏做了乳腺癌保乳手術,手術非常成功,順利保住了乳房。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感謝患者和家屬對我們的信任,保乳手術當時在國內是全新的概念,很多人未必接受得了。那場手術,我也從美國專家那裡學到了很多。」宋向陽坦言。
老公變著花樣給我補營養還經常陪我去植物園散心
術後醒來,何綺杏下意識地摸了摸紗布纏繞的右乳,還在,她知道保乳了,可擔憂隨之而來。「當時我對保乳手術不了解,以為保留乳房是因為沒得治了,腫瘤擴散了,是別人安慰我的。那段時間我特別脆弱,情緒很悲觀。」何綺杏說。
術後,因為特殊的體質,何綺杏沒辦法做化療,她接受了一個半月的放療,身體慢慢往好的方向發展。
而郝先生,一直陪伴在愛人左右。為了更好地進行術後護理,郝先生買了乳腺癌術後康復相關書籍學習,還利用業餘時間去抗癌協會聽癌症患者術後護理的講座,認真做筆記,記下要點重點,回家實踐應用。他還管牢老婆的飲食和營養,每天黑魚、鯽魚、鯿魚、鴨子、甲魚等換著花樣燒。
何綺杏在家休養的兩年,郝先生經常帶她去植物園散心,並且帶她加入抗癌協會。
「那段時間接觸了很多乳腺癌病友,大部分人切掉乳房後都出現了變形,恢復得不大好,再對比自己,形象上真的好很多,後來我又很自信地重返工作崗位。現在想想,幸好當時醫生和我老公為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做了保乳手術。我從小就喜歡跳舞,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氣質,如果乳房沒了,我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了。」何綺杏坦言。
術後2年、5年、10年、20年、23年,何綺杏不但迎來了臨床治癒,也變得越來越自信和優雅。「感謝醫生治好我的病,保留了我完整的女性特徵,也要感謝我老公,沒有他一路風雨相伴,細心照顧,就沒有現在的我。」何綺杏有些激動。
乳腺癌患者請不要輕易放棄你的乳房
宋向陽主任醫師介紹,乳腺癌是中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健康。近些年來,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如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取得了重大進步,但外科手術依然是根治乳腺癌的主要手段。
「目前乳腺癌外科根治手術主要有兩種,改良根治術和保乳手術,大量科學研究表明,保乳手術加放療的綜合治療和改良根治術的術後生存率沒有差別,但相較於歐美國家60%-80%的保乳率,我國的乳腺癌保乳手術比例並不高,只有20%左右。」
繪圖 張琳
究其原因,宋向陽表示,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東方女性乳房相對較小,就診時大部分女性的腫瘤已經可觸及,相對較大,腫瘤切除後乳腺就會變形,因此忍痛割愛,放棄保留乳房手術而做全乳切除的改良根治術。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和家屬想當然地認為乳房全部切除比較『安全』,更能夠『保命』。但其實,相比改良根治術,乳房保留創傷很小,能獲得更好的乳腺外形,能更多保持女性形體美,從而增加女性術後自信,減少對心理的創擊。」
這些年,宋向陽碰到過無數因為保乳手術重拾生活自信的患者,但也碰到過做了保乳手術後整天憂心忡忡,最後還是切除了乳房的患者。
早期腫瘤小於3釐米適合放療保乳手術有一定的手術適應證
「雖然保乳手術有其獨特優越性,但也有一定的限制,並不是所有乳腺癌患者都可以做保乳手術。」宋向陽強調,保乳手術有一定的手術適應證,適合早期乳腺癌患者,腫瘤在3釐米以下。同時,保乳手術必須聯合放射治療,如果患者的身體情況不適合做放療,那就不適合保乳手術。
此外,有部分保乳手術患者,術後仍可能面臨乳房不同程度的畸形等,近二十年興起的乳腺腫瘤整形技術已成為乳腺癌外科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除了改良根治術、保乳根治術外,處理乳房的第三種方法。
「乳腺腫瘤整形將整形外科技術與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結合起來,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術中切除腫瘤及其周圍乳腺組織以獲得切緣『乾淨』的同時,利用乳腺整形外科技術修復乳房缺損,達到根治腫瘤和維持乳房良好美學效果的雙重目的。」
【來源:浙醫在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