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社會裡有一個傳統叫「抓周」,有一部分家長其實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抓周」,所以就乾脆將其稱作為「抓鬮」。其實,所謂的抓周就是讓寶寶憑自己的直覺去抓一樣東西,用來預測他們將來的發展方向。
李先生在兒子1周歲的那天,給孩子安排了「抓周」儀式。他提前把「抓周」需要的物品,放在了孩子面前,有字典、計算器、劍、人民幣、印章、彩色筆、碎布頭、羽毛球、勺子、一副紙牌等等,讓兒子開始挑選。
剛開始寶寶先爬到了字典面前,一旁的奶奶激動地說道:「對對,字典不錯,我的寶貝孫子以後就是文學家了!」可是寶寶並沒有抓它,接著就往前爬到了羽毛球旁邊。奶奶也是很開心,認為孫子之後就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
但是不幸的是,寶寶也沒有伸手去抓它。不一會兒,兒子就爬到了紙牌面前,毫不猶豫地用他的小手,死死地抓住了紙牌。奶奶看到這一幕,都震驚了,嘴裡嘟囔著:「完了,怎麼就抓了那副麻將呢!」在那後好幾天,奶奶都愁得都睡不著覺,總覺得孫子以後會貪賭。
其實不光是老一輩,有些家長在面對「抓周」這件事時,也是半信半疑的態度。甚至有些父母聽了老人的話,還會對此深信不疑。但其實抓周只是一個儀式,並沒有實際意義。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抓到的東西時,一定要保持這種心態:
1、 不要過於迷信,要堅持科學道理
早些時候很多人覺得,「抓周」可以預測孩子的未來,但其實這種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我們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因此更不應該相信抓周預測未來這種說法。
家長只需要把它當作一種取樂逗趣的活動,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就可以了。而對於孩子的志趣愛好,以及未來職業的關注,還是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去進一步培養。
2、 忌局限看待問題,應培養孩子的真正興趣
有些家長過於相信抓周,以至於在孩子抓周后很久,都把它抓到的東西當作孩子的問題來看待。這時候,家長盲目苛責孩子,只會適得其反。或許孩子本身並不感興趣,但在家長的「嘮叨」下,反而會覺得有趣,這就大事不妙了。
因此,家長真正需要做的,是在平時生活中,善於發現孩子真正感興趣的東西,並大力培養。比如有的孩子喜歡鋼琴,家長就可以給他們報鋼琴班;若是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就可以讓他們接受系統的繪畫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孩子的興趣變成特長,促使他們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無論如何,家長一定要客觀地看待「抓周」活動。並且要清楚地記得,「抓周」並不能決定孩子的興趣愛好,更不能決定他們的命運走勢,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喜好。畢竟每一位孩子都傾向於自主選擇,都希望以後能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家長只需要在孩子身邊,給予支持和關愛即可。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配圖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