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抓周」抓到這東西,奶奶看了嘆氣:這孩子以後沒出息

2020-12-13 糖果的媽媽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許多地區有一個名為抓周的習俗,當孩子在一周歲時,家裡人會給孩子預測未來的人生方向。

寶寶抓周抓到這東西,奶奶看了嘆氣:這孩子以後沒出息

具體的做法就是,在孩子面前擺上幾樣物品,都是代表著一些職業,比如畫筆,錢,手機,書本等等,以孩子抓到的東西來預測孩子的未來。

許多地方都深深相信抓周的結果,他們認為孩子在一歲時抓到的東西,可以直接確定他們的一生。

劉奶奶有個孫子,今年一歲了,在給孩子舉行抓周活動時,當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擺在孩子眼前,孩子卻沒有看,徑直爬到旁邊,抓了一把狗糧。

劉奶奶當時就一臉的尷尬,並且說大孫子怎麼就這麼點出息呢?

那麼抓周和孩子的未來真的有關係嗎?

抓周和孩子的未來有哪些關係?深信抓周會帶來什麼後果

1)抓周是一種迷信行為

抓周雖然是一些地區流傳下來的習俗,但是孩子的未來並沒有絕對的聯繫,更不存在所謂的天意之說。

很多老一輩人用抓鬮的結果來看待這個孩子未來的一生,是一種極其迷信這些錯誤的觀念。

用這種方式判斷孩子的一生,未免太過於武斷

2)抓周只是孩子暫時的興趣

孩子在一周歲的時候會對周圍的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尤其是一些小玩具。

他們並不明白抓周的含義,所以只是抓了新奇的東西罷了,也不是代表他們就會一直有興趣。

很多孩子抓周時候抓的是書,長的之後還是經商,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

1)在成長過程中及時發現他們的興趣

抓周期是可以體現孩子暫時的興趣,那麼家長可以先往這方面培養自己的孩子,但是也不用過於著急。

一歲的孩子並沒有到定性的時候,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很多,也比較繁雜。家長可以等到孩子有了保持興趣較長的東西之後,再對孩子進行培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及時發現他們的興趣動態,也要進行自己的引導

2)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應該得到足夠的尊重,因為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並不屬於誰,他們有自己的意識思維,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行的加在孩子的身上,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主見。

有些男孩子喜歡跳拉丁舞,但是家長卻說這些東西是歪門邪道,很明顯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權利,也有自己喜歡東西的權利,家長不可以強行的去剝奪

另外對孩子最好的尊重就是讓他參與到整個家庭當中。①家長覺著孩子還太小,沒必要讓他知道太多的事情,殊不知這種做法是無意間的將孩子排除在了整個家庭之外。

②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甚至讓孩子不會承擔家庭中的責任。

③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這樣他以後才會尊重別人

3)在感情上予以正確的引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在感情上受到很多衝擊,他們會遇到許多不公平的事,也會遇到許多自己暫時沒有辦法處理的人際關係。

此時家長就要多觀察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及時的與孩子溝通,在感情上給予孩子一定的引導。①尤其是在孩子6歲左右的時候,孩子踏入幼兒園初步的接觸社會,這一段時間是孩子性格及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②在這段時期給予孩子正確的感情上的引導,可以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性以及正確的價值觀。

4)在生活中要以身作則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個詞非常的關鍵,這個詞就是言傳身教。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無意識的去模仿家長的行為,只有家長以身作則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長在要求孩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否則你在孩子眼中毫無威信

【糖果媽媽寄語】

孩子未來的人生到底怎麼樣和抓周的結果是沒有關係的。

真正和孩子未來的人生有關係的是來自家庭的培養,尤其是作為家長所給予的引導和管教,這才是讓孩子擁有更人生的有效教育手段

相關焦點

  • 孫子「抓周」卻抓了這個東西,奶奶直呼這樣會沒出息,想再來一次
    孫子「抓周」卻抓了這個東西,奶奶直呼這樣會沒出息,想再來一次最近王奶奶的孫子剛滿一周歲,家裡便為孫子置辦了一桌「抓周宴」。王奶奶心裡想著孫子天庭飽滿,小眼水汪汪的,別提有多可愛了,抓的周不是秤砣就是錢。
  • 「抓周」儀式上,寶寶抓到的東西令奶奶瞬間黑臉,媽媽:沒眼看
    「抓周」雖是一項娛樂活動,但由於它的「玄妙」性,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抓到的物品和以後所從事的職業息息相關,而對於這個說法,就連明星也深信不疑。 爺爺還坦言全家最不希望孫女抓到的就是麥克風了,因為作為明星的家屬,他們深知這行太辛苦,不想讓孩子子承父業。 明星的父母尚且如此,普通父母更是對寶寶抓周「抓啥是啥」很篤信,網絡上,一位寶媽就分享了自己孩子抓周時的一件趣事。
  • 1歲寶寶抓周,看見這件東西抓起就不撒手,奶奶慌亂不已:完了
    ,抓了一樣東西說什麼都不放手,奶奶驚慌失措大喊「完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很快就到了孫子一周歲的時候了,家裡除了要準備孩子的生日宴,最重要的是準備孩子抓周,為了這一天,沈奶奶可是想了好久,後來覺得讓孫子以後當官或者大老闆都挺好,但是兒子和媳婦卻覺得是孩子的一個儀式,不用太麻煩,以後怎麼樣還得靠自己。
  • 寶寶周歲抓周,看到娃毫不猶豫選擇的東西,奶奶念叨:這下可咋辦
    今天是小霞的寶貝兒子一周歲的日子,奶奶說1歲寶寶要抓周,家人們也都很感興趣,大家便開心地為寶寶準備了一場生日會,然後一同辦抓周。奶奶讓小霞準備書、筆、算盤等一系列抓周的物品,還跟小霞說:「抓周禮不能馬虎,所選的物品大小都要一致,還要互不幹擾,方便寶寶抓,顏色上也要統一,視線上也不能受到幹擾。」小霞看見婆婆認真的模樣,也開始對寶寶抓周重視起來,連忙問婆婆:「媽,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抓周呀?」
  • 1歲寶寶抓周,毫不猶豫拿起這件東西不撒手,奶奶直呼:完了
    抓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孩子周歲的時候,預測孩子性格和前途的一種儀式,更代表了家人們對新生兒到來的美好祝願。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周歲宴更加重視,而抓周這個周歲宴上的重要活動自然也變得更加看重起來。這不,最近網上就有一個寶寶抓周抓的東西,讓奶奶直呼:「完犢子!」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 寶爸給兒子「抓周」,萌娃卻直接抱住這個東西,奶奶:這可毀了
    這個習俗雖然沒有科學依據,和孩子未來發展沒有必然聯繫,但是現在仍然有不少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這些老一輩的老人,喜歡給孩子舉行這樣的儀式,希望孩子以後能有出息。周歲寶寶抓周結果出乎意料王先生家裡的寶寶正巧一周歲滿,王先生也順應著家裡老人的意思和家鄉的習俗,給兒子舉辦了「抓周」的儀式。
  • 1歲男嬰「抓周」,死死拿起這東西不撒手,奶奶看後直呼:完了
    中國社會裡有一個傳統叫「抓周」,有一部分家長其實並不知道究竟什麼是「抓周」,所以就乾脆將其稱作為「抓鬮」。其實,所謂的抓周就是讓寶寶憑自己的直覺去抓一樣東西,用來預測他們將來的發展方向。李先生在兒子1周歲的那天,給孩子安排了「抓周」儀式。
  • 女寶周歲「抓周」,一把抓住這東西,媽媽奶奶都笑了:沒眼看
    吳女士和婆婆將一塊紅布放在圓桌上,上面擺放著廚具、小圓鼓、竹簡、紅包等物品,隨後便將寶寶放在了紅布上,等待她開始抓周。女娃剛開始左看看右看看,似乎對於該抓什麼東西猶豫不決,奶奶還打算將紅包塞給她,但是寶寶小手一轉,沒有接過紅包的打算。女娃突然眼睛一定,似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見她小手往前伸,一把抓住面前的包子,還認真地盯著看。
  • 讓兒子「抓周」,孩子徑直爬向這東西,奶奶:這下可完了
    抓周是很多地方的風俗,古時候有些家庭會把孩子抓周的方向看作是孩子長大以後發展的方向。抓到不一樣的東西代表著孩子有不一樣的天賦和愛好,近年來有這類活動的家庭少了很多,但是依舊有很多家庭按照舊習俗抓周,有時候甚至還會開闢新的東西讓孩子抓周。
  • 讓兒子「抓周」,孩子徑直爬向這東西,奶奶:這下可完了
    抓周是很多地方的風俗,古時候有些家庭會把孩子抓周的方向看做是孩子長大以後發展的方向。抓到不一樣的東西代表著孩子有不一樣的天賦和愛好,近年來有這類活動的家庭少了很多,但是依舊有很多家庭按照舊習俗抓周,有時候甚至還會開闢新的東西讓孩子抓周。
  • 1歲寶寶抓周,奶奶放了這東西,寶寶的舉動讓全家人笑容都凝固了
    011歲寶寶抓周,奶奶臨時放了這東西,結果全家人的笑容都凝固了雖然抓周的物品很特別的象徵意義,更多的是家長對於孩子的最美的期待。王先生是家中的獨生子,自從媳婦兒為家添丁續子,全家人樂開懷了,寶寶1歲的時候進行了抓周儀式,寶寶左瞧瞧右瞧瞧,拿起一個物件扔掉一個,似乎都不感興趣,逗樂了眾人。
  • 讓一歲孩子「抓周」,該抓的不抓:「抓周」有科學依據嗎?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抓周」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習俗,李奶奶看到自己的小孫子年紀差不多了,就為孩子舉行了這個「抓周」活動,結果當她看到孩子抓周的結果時,卻直呼:完了完了!原來李奶奶一直希望孩子長大以後可以當一個學者,於是特意在抓周的物品裡放了一本書,而且書的顏色還是最顯眼的紅色,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孫子能一下子就看到這本書。但是當孩子開始抓周時,孩子卻看都沒看一眼那本書,直接拿了一個小笛子,而且孩子拿著笛子的樣子還歡喜的不得了。
  • 爸爸讓兒子"抓周",孩子徑直抓住的東西,奶奶:這下可完了
    孩子出生以後,成長過程中有不少節日家長都比較重視,例如滿月,百日,周歲等等,基本上每個家庭在這些重要日子都會給孩子好好的慶祝一番,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祝福。有一位姓李的爸爸就把自家兒子抓周的過程拍下視頻並發在了網上,不過讓大家比較意外的是,這孩子抓的東西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 寶寶「抓周」,奶奶隨便一「物」引起了孩子注意,媽媽要求:重抓
    比如:字典代表科學家、筆墨代表文職工作、戒尺代表律師法官、計算器代表生意人、人民幣代表會成為富翁、足球代表運動員、樂器代表音樂家……這項習俗一直衍生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樂此不疲的實驗。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種寄託,有時候隨便組一些東西,孩子總能出其不意地抓到一些「另類物品」。
  • 寶寶「抓周」,奶奶隨便一「物」引起了孩子注意,媽媽要求:重抓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種寄託,有時候隨便組一些東西,孩子總能出其不意地抓到一些「另類物品」。寶寶「抓周」,奶奶隨便一沒想到,奶奶的隨手一放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忽略了其他的物品,直接爬向了奶奶的佛珠。媽媽卻不樂意了,「孩子抓了佛珠不是寓意以後要出家當和尚嗎」,吵著說「重抓」!
  • 奶奶安排孫子「抓周」,看到孫子抓起的東西,爺爺:這可咋辦
    「抓周」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民間習俗,在孩子滿一周歲時維E預卜孩子前途的一種習俗。將各種象徵美好職業的物品放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抓取。這個傳統習俗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唐宋時期才逐漸在全國各地盛行。
  • 爸爸讓寶寶「抓周」,孩子徑直爬向這東西,奶奶直呼:這下可完了
    「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應該有所了解,就是在孩子周歲的時候,家長或長輩會準備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孩子來」抓周「,看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其實這不過是表達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美好期待。本以為寶寶會對算盤或者足球這種東西比較有興趣,誰知道孩子卻對家長對他準備的東西看都不看,反而往角落爬去,等到孩子把東西抓到手上,父母才發現原來是一隻不知道什麼時候散落在角落的麻將牌,寶寶可能是從來沒有見過這個,覺得比較新奇,才抓在手裡的。
  • 抓周儀式上,寶寶一把抓起的東西令奶奶瞬間黑臉,媽媽:沒眼看!
    作為一項能夠「預測」孩子未來職業的傳統節目,家人自然是希望小寶寶能夠抓到書啊、筆啊這類文化氣息比較濃的東西,可這位寶寶偏不叫人如願,只見她伸出了那肉乎乎的小手,一把抓住了其中白花花的包子
  • 奶奶安排孫子「抓周」,看到孩子抓起的東西後,爺爺:這下可咋辦
    奶奶安排孫子「抓周」,看到孩子抓起的東西後,爺爺:這下可咋辦中國有一種民間傳統,就是在孩子一歲時讓其「抓周」,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去抓一樣東西,用來代表孩子未來的方向。孩子在1歲時對於許多事情都處於探索的階段,並不知道某個物件代表著什麼意義,所以家長也是將這件事當成一個好玩且有儀式感的事情去完成。
  • 寶寶「抓周」,意外摔倒抓到一東西,媽媽看後眉開眼笑:這下穩了
    在我國有很多和新生兒有關的習俗,像是擺滿月酒、百天剃頭、周歲抓周等。這些習俗從幾千年前一直延續到現在,寄託了家人對寶寶的美好祝願。其中抓周是最常見的習俗,家長們也很重視,想要根據寶寶抓取的物品,預測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