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安排孫子「抓周」,看到孩子抓起的東西後,爺爺:這下可咋辦
中國有一種民間傳統,就是在孩子一歲時讓其「抓周」,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去抓一樣東西,用來代表孩子未來的方向。孩子在1歲時對於許多事情都處於探索的階段,並不知道某個物件代表著什麼意義,所以家長也是將這件事當成一個好玩且有儀式感的事情去完成。
但「抓周」在古時候確實有一些指向性,所以老一輩人特別相信抓周的結果。當孩子抓到家長心中期待的物件時會大喜;當孩子抓到不太好的東西時就會垂頭喪氣,但一邊又會安慰自己這只是一個遊戲。
孩子剛滿周歲,一位奶奶就迫不及待的張羅著要給孩子抓周,想看看孩子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於是挑了個黃道吉日便開始了這項儀式,給孩子準備了車鑰匙、百元大鈔、毛筆、算盤、計算機、金子等物件,並將它們一字排開。
將這些東西置辦好,隨後將寶寶帶到這些東西面前,但寶寶從頭爬到尾似乎都沒有對哪個物件特別感興趣的樣子。在家人以為孩子可能有更大的志願時,孩子突然卯足了勁朝物件的最後走去,大家都在想孩子是否要抓計算機時,孩子突然伸手抓向角落裡掉落的麻將。看到孩子把麻將抓起後,爺爺說:「這可咋辦!」奶奶卻哈哈大笑,認為孫子甚是可愛。
其實奶奶的心態是正確的,抓周是一種傳統的習俗,但其實並沒有真實的指向性,孩子抓向何物也許只是孩子當下的好奇罷了。家長並不用當真,更不建議就因此定了孩子的未來,不應過多的幹涉孩子的想法和興趣,應在孩子長大後根據其性格特徵以及興趣愛好來引導孩子選擇未來的方向。
1、尊重孩子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且感興趣的事情,孩子也是,在小時候就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較為明確。當孩子的興趣不被家長認可時,家長可能會強行引導孩子喜歡上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是讓孩子幫父母一起圓夢。
但這個做法是不正確的,孩子是獨立而有思想的個體,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家長應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夢想。孩子的興趣愛好該由自己決定而不是被家長所左右。
2、引導孩子找到興趣所在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去接觸一些新鮮事物,接觸面廣了也許會發現孩子所擅長或感興趣的事情。對於孩子的喜好,家長應引導孩子去找到適合孩子的,而不是一味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若孩子不喜歡家長強加的興趣,那麼在實踐的時候會是痛苦且低效的。父母應引導孩子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
3、天賦也是興趣的關鍵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興趣時,希望把那件事做到最好,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天賦的。若是一個人喜歡做飯,但是經過各種努力卻還是不能做出好吃的菜,那麼就算再喜歡也難做到很好的底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若是缺了那三分的天賦,可能無法有所建樹,反之,在感興趣的情況下又有很好的天賦,那麼成功的概率就比別人大了許多。父母應注意觀察,孩子的天賦和興趣所在,尋找真正適合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4、職業不分貴賤
職業不分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精於某種行業,那麼也將成為行業中人人敬佩的楷模。所以家長應給孩子灌輸職業平等的觀念。
抓周只是一個好玩的習俗,對於其結果不需要太認真,只需當玩鬧一笑便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關於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需根據孩子日後的發展和自身情況來決定。父母應支持和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左右其想法,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快樂,那麼就應該對孩子抱有美好的願望,在孩子不觸犯原則的基礎上儘可能支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