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會不會轉化為肺癌?疫情防控常態化會給肺癌患者帶來什麼影響?這是疫情觸發的肺癌防治新問題。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
記者:屈婷
17年來,創辦「抗癌廚房」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見證了數以萬計的癌症家庭經歷輾轉求醫、反覆治療的苦楚。
「地方上不會看、看不了,最後還是要到腫瘤醫院來。」萬佐成總結道。
「抗癌廚房」其實是一間露天小吃店,開在與江西省腫瘤醫院一牆之隔的小巷裡。大家稱它為「抗癌廚房」,是因為做飯的都是腫瘤醫院的病人及其家屬。
年過六旬的萬佐成已經成為「半個」癌症專家。據他觀察,肺癌病人是最多的,因為「抽菸的人多嘛,還有這個癌跟環境汙染有關」。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最多,也有三四十歲的中青年。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發現時基本上到了中晚期。
新冠肺炎疫情下,呼吸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萬佐成關閉了「抗癌廚房」,改成自己下廚,然後無接觸地為患者送餐。
「得病的人心情好,才會好得快。」他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說,肺癌不傳染,希望大家不要歧視患者,要給他們戰勝病魔的希望。
肺癌發病人群呈「兩頭翹」的趨勢
這是一組嚴峻的數字:我國肺癌每年新增發病約78.7萬人,死亡約63.1萬人,相當於每一分鐘就有1.5人患上肺癌,約佔所有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五分之一。
在日前舉行的中美國際肺癌多學科論壇上,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說,肺癌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其領銜的肺癌診療多學科團隊的最新調查顯示,肺癌發病率在40歲以上人群中急劇上升,在80至84歲年齡段達到峰值。
對於中國來說,疫情防控常態化將長遠影響一系列肺部疾病的防治工作。肺癌無疑是其中最為艱巨的挑戰——連續10年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位居惡性腫瘤之首,發病人群呈現中青年和老年人「兩頭翹」的趨勢。
該調查還顯示,我國男性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此外,城市地區男性肺癌發病率低於農村地區,而女性肺癌發病率則相反。
國家癌症中心癌症篩查與早診早治辦公室開展的多中心回顧性流行病學調查則表明,根據2005到2014年的10年數據分析,我國肺癌防治情況呈現以下趨勢:老年患者、女性患者、晚期疾病患者比例增加;吸菸率在下降,但吸菸暴露持續高水平;腺癌取代鱗癌成為主要病理類型;醫療費用大幅增加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老齡化,我國肺癌防治工作也在「升級」。原衛生部於2008年啟動了國家癌症登記和跟蹤計劃,癌症登記處的數量從2008年的95個增加到2019年的574個。面向大規模高危人群的城市癌症和農村癌症早診早治項目分別在2012年和2005年啟動。去年,健康中國行動宣布開展面向2030年的癌症防治行動,明確了提高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等一系列「硬指標」。
權威腫瘤專家疾呼,儘管醫學進步帶來了戰勝疾病的希望,但呼吸健康仍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全社會攜手應對。
現實困境:首診科室決定治療方案
這是一個揪心的故事:一位從事胸外科工作17年的醫生發現,做了半輩子機械維修工的父親得了肺癌,發現時已淋巴結轉移。有職業暴露史的父親是肺癌高危人群,為啥自己卻忘記了?自責和心疼讓這位醫生淚如雨下。
「吸菸、職業暴露史、家族病史,以及慢阻肺、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是罹患肺癌最高危的因素,但現實中篩查覆蓋率不夠。」權威臨床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王潔說,我國肺癌的篩查、診斷技術已取得實質性改善。目前低劑量螺旋CT(LDCT)是較為準確的篩查技術,高解析度CT則是最重要的診斷技術之一。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肺癌精準診斷,使得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成為可能。
一名中年患者給王潔留下深刻印象:看病的時候,他遞上厚厚一摞CT胸片和病曆本,寫著來自不同醫院、不同醫生的各種治療方案。這名患者越治療越覺得無所適從,加上恐慌心理,幾乎要崩潰了。
這是腫瘤患者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目前,我國腫瘤患者的診療模式,大部分還是誰第一個「抓到」患者就由誰來治療。取決於首診的是外科還是內科,患者拿到的治療方案各有不同,甚至是相悖的。
「在這樣的治療模式下,患者有可能接受重複檢查、非最佳治療、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王潔說。
後來,這位中年患者接受了多學科團隊的集體會診。專家建議患者先進行一種新輔助治療,而不是先手術。完成新輔助治療後,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縱隔淋巴結也同步縮小。後續順利地完成了手術,並根據術後病理報告完成了後續的規範治療。
王潔表示,開展精準預防、多學科診療是推進我國肺癌防治的關鍵。通過多學科診療團隊的集體努力,可以使腫瘤患者的治療更加精準、及時、規範,並顯著改善患者預後。
醫生在查看患者肺部CT片,研究治療方案。新華社資料圖片
發病率高、五年生存率低,讓肺癌治療是世界性難題。在中美國際肺癌多學科論壇上,多位國內外院士專家表示,不管是「化療+手術」的老辦法,還是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新技術,提高肺癌整體療效在於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MDT)。
從2018年起,我國已全面開展腫瘤多學科診療試點工作,要求試點的三級綜合醫院和腫瘤專科醫院建立MDT標準化操作流程,並逐步擴大病種範圍。今年,中國醫師協會成立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推動專科醫院、基層醫院開展MDT建設,落地「多學科參與,上下級協作」的腫瘤診療模式。
作為腫瘤多學科診療專委會主任委員,王潔認為,MDT模式已成為歐美醫療體系的常態,但我國僅有部分三級綜合/專科醫院建立了MDT,且使用率不高;二級綜合性醫院則全部沒有建立MDT。要破解腫瘤患者收治無序、治療和預後水平不佳等痼疾,依然任重道遠。
「未來,希望基於腫瘤多學科診療平臺,行業內可以開展更多能夠落地的系列項目,培訓肺癌領域醫生多學科協作的理念,進一步提升不同層級醫生的水平。」王潔說。
新冠肺炎與肺癌關聯性尚不明確
新冠肺炎會不會轉化為肺癌?疫情防控常態化會給肺癌患者帶來什麼影響?這是疫情觸發的肺癌防治新問題。
王潔說,肺癌很容易引起肺炎,慢阻性肺炎與肺癌的發生也可能有一定相關性,但新冠肺炎與肺癌的關聯性「短時間內還缺少科學證據」。
「目前唯一可以明確的是,如果是一個腫瘤病人感染了新冠肺炎,那麼其發生重症機率是增高的。」她建議,腫瘤病人在疫情下應做好防護措施,更好地保護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疫情讓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不少人在體檢中發現了肺癌或肺部小結節。其中,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在快速增長。
王潔說,只有10%到20%的肺結節是早期肺癌,大家不用過分緊張。即使是肺癌,只要積極治療,也可以實現慢病化生存。
從每天凌晨四點開始,一直要忙活要到晚上九點,日復一日。萬佐成說自己就像一部慢慢走動的鐘表,但他要一直走下去,因為「要讓他們吃飽飯,再好好堅持下去」。
時間對於癌症病人來說,意味著希望。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段建春表示,近10年的數據研究表明,肺癌發病「兩頭翹」的趨勢,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日益沉重的醫療負擔。「十四五」規劃實施期間,中國應首要開展控煙和環境汙染治理,並加強相關職業防護,加大對全人群的健康防癌宣教。肺癌防治應決勝於「疾病未發生時」。
那位自責的胸外科醫生等到了希望:年逾80歲的父親在接受了多學科聯合的精準治療後,又重新站了起來,勇敢地繼續與病魔鬥爭。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