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有時候也充滿著戰爭的。你的理述與他的學說不符,他就打壓你的論文。就算你發表了論文,如果沒有人去引用,你的論文就躺在那裡跟死去了一樣,毫無意義。更何況有時候打壓手段更狠毒,你的論文壓根就得不到發表的機會。《達爾文的戰爭》中就提到了一些博物學先驅,比如恐龍的真正發現者曼特爾。
「歐文開始利用他手中的權力,慢慢地把曼特爾的名字從整個生物學的系統中給清除出去,開始慢慢地屏蔽這個人,凡是曼特爾給物種起的名字,歐文就重新起一個,曼特爾的痕跡逐漸被一點一滴地抹掉。曼特爾還想搞些學術研究,但是他寫的論文都被歐文壓下來無法發表」。
其實搞研究還需要經費來源。曼特爾是大師,他把自己的房子改為博物館,展出各種生物及恐龍。曼特爾原本可以收門票賺錢,但是他覺得商業活動有損他的紳士形象,並且作為一個科學家,他也做不來這個商業。他是正直的人,只能燒自己的錢,欠一大堆債,家也散了,妻子也帶著孩子走了。後來加上歐文的瘋狂打壓,1852年,曼特爾吞食了32倍治療劑的鴉片自殺身亡。
曼特爾是悲慘的。比他悲慘的先驅者大有人在。早期搞研究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地球不是上帝創造的,可是那個時代的教會權力巨大, 義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布魯諾就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因為 他勇敢地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 。
博物學家比這些科學家們要容易些,因為他們基於發現、收集、分類管理等方法進行,不去深層次分析研究。其實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前,已經有一批又一批的先驅做了大量的記錄和研究,也可以這麼說,達爾文的成就,也是站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學術先驅的肩膀上發展下來的。
1809年,拉馬克寫了一本書《動物哲學》,在這本書裡面,他正式提出了「進化」的觀點。他的理論有三條:1物種會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2「用進廢退」,多用就會變發達;3後天變化會遺傳給孩子。
這打破了居維葉的理論,他堅持的大滅絕理論,說上帝閒來無事,就把地球格式化了,物種大滅絕了,然後上帝重新創造了一批新的生物來消遣。這些生物的物種是一成不變的。當時居維葉掌握著時代的話語權,然後開始「封殺」拉馬克,雖然拉馬克專心的在家寫文章、寫書,但是他寫的所有文章和書都難以發表,即便發表出來,也沒有人敢引人。如果拉馬克沒有被這樣瘋生的打壓,也許「優勝劣汰」的自然進化論要更早的被提出來了,因為此時的達爾文還沒有出來呢。
但是後來還是出了一個跟居維葉對著幹的人,他是聖伊萊爾。這兩人在學術上曾經進行過大辯論,搞學術研究你還得口才好啊,不然你就算學術研究做得好,仍然鬥不過固有學術意見保持者。這二人搞了個規則,「一個禮拜辯一回」,這個星期你反駁我,下個星期我反駁你……這讓我想起了娛樂圈裡面的一個現象「周一見」。跟現在的廣大吃瓜群眾搬著小板凳追劇的感覺差不多。
其實博物學先驅林奈最無愧那個「智人」稱號,他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首創的——這是多麼偉大的首創啊,要知道林奈生於1707年。
達爾文何其幸運啊,在他年輕的時代,作為博物學家跟隨一個年輕的船長,經歷了一場環球航行。這件事本來也一波三折,剛開始達爾文想去但是家裡人不讓他去,剛開始船長聘請了其他人;後來達爾文想去了,船長卻約了別的人;最終船長約的那個人沒有來,達爾文來了,愉快的做了約定。要知道,達爾文這般環球航海是有工資的,並且還有研究經費,哎,他就這麼去看世界了,不僅名利雙收,還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打下了天價般的地基。
達爾文首行是研究地理的。他參加環球航行,也是去執行測量任務。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大量的陌生物種,並且不斷學習以前的科學家先驅留下的文獻資料。達爾文繞地球一圈回來後,就宅在家裡拼命寫作。《貝格爾號動物學》《貝格爾號地質學》《南美洲西海岸的上升》《南美洲東海岸的上升》……等到這些學術弄完了,也到了1844年了,達爾文才開始把全部精力轉向了生物學。他把大量的筆記、日記、各種資料原稿拿出來,這些就是後來的《物種起源》。
其實達爾文還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他知道有「生存競爭」這個概念。達爾文掌握了兩個總結自然規律的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是對過去經驗的提煉和總結。是通過長期的觀察歸納出來。
演繹法就是進行邏輯推理,1+1=2.
達爾文非常漂亮地運用了歸納法和演繹法來建立自己的生物學理論體系,這是一個早早見過全世界的偉人,他把過去發現的先多現象都一一解釋,都解釋得通。「草原上需要快捷的馬,他們一代一代的都選擇跑得快的馬留下……經歷了一代一代,草原上的馬和別處的馬就開始不一樣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