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困在完美主義中的「理科太太」-劉淑慧:重度腦麻的孩子來報到,讓我學會放手

2021-02-08 全球愛之音

親愛的聽眾朋友好,歡迎收聽《今非昔比》,我是子規

劉淑慧說:「上帝很奇妙,祂不是為我們 把全部的困難都移開,相反的,我們要先有一顆願意把杖 伸出去的心。」

她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直到十五年前 她的女兒出生後 患有極重度腦性麻痺合併 頑固型癲癇。從此她開啟了漫長的學習「不要求完美之旅]。

我親愛的朋友,上帝是怎樣在她的身上施行恩典與憐憫,她又是怎樣經歷上帝並認識他,從而 認識自己的呢?


播音:子規︱後期:吉正

圖文排版:水晶︱文字校對:晨晨

結尾詩歌《主的恩典》

有過作菜經驗的人都知道,食譜中常出現「少許」這個詞,例如:鹽巴少許、香菜少許…。但這對 凡事都要求完美 精確的劉淑慧而言,完全不能接受,「什麼是少許?到底是幾克?或幾茶匙?為什麼不能說清楚?」

劉淑慧提到以前的自己,面對看食譜做菜時,因為個性中的完美主義,光是少許這樣的字詞就可以把她卡住,「然後我做菜的熱情就被消磨殆盡了。」她回憶起以前剛開始接觸煮飯時的心境。

追求完美 在劉淑慧身上 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有一次她學畫畫,第一堂課 老師要學生先做靜物臨摹描繪,桌上有花瓶、蘋果和香蕉,她問老師先畫哪一個?老師回說:「隨便。」

這可難倒了劉淑慧,她心裡想著:什麼叫隨便?隨便是什麼意思?先畫蘋果嗎?還是花瓶?或是先畫香蕉?光是這個「隨便」就可以把她弄得快瘋了。

會有這麼理智又要求完美的個性,劉淑慧歸因於她學理科出身,她開玩笑地說:「我也是理科太太。」凡事她都講究步驟、合理性,而 從小就是前段班、第一志願和名校出身的她,一路走來都是人生勝利組,也養成她 好強不服輸的個性,一直到她的大女兒出生,這一切變了調。

十五年前的一天,她女兒 來到這世界上,原本應該 是很喜悅地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正當劉淑慧 兒科醫師的丈夫準備好相機 要拍攝寶寶出生的那一刻時,迎來的卻是個全身發黑、完全沒有呼吸的女嬰,「我當時已經痛到昏了過去,先生跟我說,那時他看到他們的第一個寶貝時,也嚇傻了,隨即 放下相機和旁邊接生的婦產科醫師 一起投入急救的行列。」

雖然孩子的命 搶救回來了,卻是「極重度腦性 麻痺合併 頑固型癲癇」的孩子。從此劉淑慧開啟了漫長的學習「不要求完美之旅」。

「她不會笑也不會哭,我看過很多智能障礙的孩子,他們都會天真地笑著,但我的孩子就是不會笑。」

劉淑慧回憶起剛開始接觸大女兒的時候很挫折,除了一直在心裡問:為什麼是我?她更發現,這孩子連哭也不會!「哭不是本能嗎?其他的嬰兒餓了就哭,不舒服也哭…,可是我的孩子幾乎哭不出聲音。」這使得劉淑慧更加活在緊繃當中,因為不知道會不會 一個不留神 孩子出問題,卻沒有哭聲可以警惕。

在幾經挫折中,劉淑慧想起哥林多後書12章9節:「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 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當中「軟弱」一詞一直在她的眼前放大,她以前不能接受自己有軟弱的時候,「要 就要當個贏家」是她以前的人生觀,「但這個孩子讓我學會了謙卑。」並且她以前讀這節經文時,完全不懂為什麼可以「誇自己的軟弱」,但她現在明白,這是讓上帝的能力在她身上顯得完全。

這樣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神跡,而是透過生活中的點滴,神一步一步 帶領劉淑慧 放下追求完美的自己,活出更多的自由。她分享 有一次她去上烹飪課,老師說:蔥姜蒜先爆香。

她接著就問老師:到底哪一個先下鍋呢?老師回答她:「你一定是個 害怕失敗的人。」她滿臉疑惑,為什麼老師會這麼說?心裡還想著:老師根本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後來老師問她:你有想過你做菜的目的嗎?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廚藝?還是為了讓心愛的人吃得開心?會執著於蔥間姜蒜哪個先下的順序步驟,是因為你害怕失敗,這菜會做得不夠好,所以每個步驟都要小心翼翼、按規矩來;但如果是做給心愛的人吃,心愛的人喜歡蒜味重一點,就會讓蒜頭先下鍋,爆香久一點入味。

老師的這番話促發劉淑慧思考,第一 「失敗」沒這麼可怕,第二 做一件事情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同樣在學畫的過程中,她從一開始 執意要老師給出畫畫順序,當她發現 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後,她刻意用學畫 來讓自己克服追求完美的性格,可以接受別人 有時回答她「隨便」的選項,這一學就學了六年,她才逐漸不再那麼執著於 按部就班的完美。

在全家人一起到 阿拉斯加 看極光的時候,她原本覺得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在為極重度腦麻的女兒和極光照相時,她突然體會到:困境和幸福可以同框。

她想起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不是求神先挪去眼前的困難,而是到了紅海邊,將手中的杖 伸到紅海時,海就分開了。劉淑慧再次體驗到神的奇妙,不是為我們把全部的困難都移開,相反的,我們要先有一顆 願意把杖伸出去的心。

是的,我們所經歷的一切,若沒有主的允許 我們一根頭髮也不能落在地上,就是我們的頭髮他也數算了,我們相信萬事相互效力,讓愛上帝的人得益處;靠著主 讓我們在壓力中 仍能平靜,在失敗中仍能歡笑,在絕望中仍有盼望……

好的,我親愛的朋友,感謝您收聽《今非昔比》,本期節目內容選自:基督教今日報;特約記者 /:劉映蘭 ;責編:利未。

願上帝的恩惠與慈愛與您同在,我是子規,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相關焦點

  • 蔡依林:「她憑什麼這麼漂亮!」理科太太和Jolin暢談自我內心探討,給了我們受用無窮的變美8堂課
    而最近她也來到理科太太的Youtube頻道,透露這一路上,其實自己也有沮喪,甚至嫉妒他人的黑暗面。不過最重要的是,在面對逆境、批評時,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才能成長。理科太太也跟大家探討「勇氣」,告訴大家擁抱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一起來看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064261/?
  • 理科太太的大腦裡裝的是什麼?
    有些商業死角可能受限於我長期的文科思維無法察覺,這次不怕丟臉地和理科大佬商業大佬們交流,如醍醐灌頂。最重要的是,他們給了我很多實用建議。 年少時對理科生的固定印象是「高智商」「死板」「不懂生活」。後來遇到越來越多牛逼哄哄的人,逐漸意識到這根本就是偏見。 在同齡人剛研究生畢業時,好友博哥就準備拿到他的理科博士學位了。
  • 理科太太揭「無套床戰」2神招 秒長知識
    知識型博主「理科太太(陳映彤)」擅於解釋大眾科學知識,吸引破百萬粉絲訂閱,她近日PO出一支影片,整理現今醫學最常使用的15種避孕方法,當中有2種方式避孕機率甚至高達
  • 理科太太暫停更新YouTube!唐綺陽:很有智慧的決定
    唐綺陽稱讚,理科太太做了很好的示範,「生而為人,健康生活才最重要!」唐綺陽稱讚理科太太暫停更新YouTube的決定。(圖/翻攝自臉書/唐綺陽佔星幫、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唐綺陽提出自己的看法,累了、病了就坦然面對現實,好好地休息養病,畢竟事業和名聲可以之後再經營,健康比較重要。
  • 「心理」撕掉吧!完美標籤!
    其實,我相信不少女性都會希望自己可以「完美」甚至以一個「完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種要求,最明顯反映在對的外貌要求上你也追求過完美嗎?她在一部紀錄片中公開表明,她純粹是因為想瘦而捱餓。「我那時候覺得自己肚子太大了,有人甚至會覺得我懷孕了,所以我就想通過節食和鍛鍊來減肥」後來她意識到健康出現了問題。
  • 被吹爆的「長期主義」到底是什麼原理?
    今天,我想幫大家消化這個商業熱詞——「長期主義」01 我們說的根本不是一種「長期主義」大部分人理解的長期主義=堅持堅持不懈地把客戶放在第一位,不賺快錢;堅持不懈地做品牌,不搞流量;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搞投機……如果這些就是「長期主義」的定義,那麼長期主義者就是我們身邊那個一輩子沒發財
  • 腦科學專家力薦!手把手教你如何讓孩子成為「優等生」
    」、「聯想能力」、「實踐經驗」、「語言表達」、「情緒」這 5 個方面設置活動,幫助小讀者增強記憶力,讓孩子學會如何運用他的想像力、聯想能力、言語表達、實踐經驗和情緒來更輕鬆地記憶。孩子可以在書中找到培養記憶力的竅門以及在玩耍中學習並記憶課程的建議!
  • 顧佳的一周日程表,揭秘了100分全職媽媽們的海市蜃樓「爸媽營」
    顧佳像一個全職太太界的學霸,揣著這份「驚悚」的課程表,咬著牙披荊斬棘,她的完美,真的是「只應天上有」級別的:顧佳外表漂亮、氣質優雅,她是丈夫的「賢內助」,將煙花設計師老公捧成了創業公司老闆,老公搞砸客戶,她還會幫忙收拾爛攤子。
  • 「松」是一切自在的源頭!徐曉晰愛自己的4個練習鬆鬆地對待人生
    「我媽媽告訴我:沒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忍耐一下就過去了、離婚對小孩不好……但這些其實我心裡早就想過好幾遍了!這才發現,其實媽媽的觀念影響我很深。」「在掙扎過程中,我也曾經自責、愧疚,覺得我是不是太自私了,為了自己好過,要讓孩子沒有完整的家。」那麼,做出離婚決定的關鍵是什麼?「最後我是跳出當事人的角度問自己:如果今天遇到這個狀況的是我女兒,我會怎麼想?
  • 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
  • 「大家都比我會帶小孩⋯⋯」回顧百年來教養建議,多少過時教條?
    世上真的有「教養金律」這回事嗎?美國《紐約時報》近期一篇文章中,檢視百年來美國主流媒體上的教養建議,隨著時代演進,某些過往的「專家建議」,如今看起來讓人不可置信。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我都讓虛弱的孩子喝紅酒,效果很好。
  • 讓孩子學會「捍衛」,學會愛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小女孩的奶奶很不滿地嘀咕:「真是個霸道又自私的孩子……」婆婆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也氣鼓鼓地上樓了。我知道,在老一輩人眼裡,孩子不會「分享」就是「自私」,孩子不會「禮讓」,就是沒教養。但我不這麼想!這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而「討好型」人格身上,那些不健康的限制性的心理觀念,又來源於從小沒有建立起來的「權力意識」「邊界意識」。如果我因為「面子」和「人情」,妨礙了兒子建立自我意識的最佳時期。那麼,兒子就成了另一個我,活在一邊受欺負一邊又悔恨自己太膽小的無力感中。
  • 野性的呼喚,「馬鳴風蕭蕭」藍版「2020勐麻河」
    比如,大中山,這個茶在我品過一次後,我將之贊稱為「冰島王」。在將來,其味定勝冰島老寨。這也不是說冰島老寨茶不好,真正的冰島老寨茶,品質確實好,品質雖好,但卻難以守住她的美名,加之市場之亂,加之生態……比如,勐麻河,很多人知道「勐麻河」,但未曾深入產地真正地了解「勐麻河」茶。
  • 「毀掉」你的孩子的這幾點!你中了幾招
    今天這個論點,就是「管孩子」。如果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催他;那個毀掉一個孩子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管、管、管死他!這邊的「管」不是管束,是「控制」。總是為孩子做選擇的父母,從孩子穿什麼衣服、剪什麼髮型、去餐廳點什麼吃、要學什麼才藝、要念什麼科系,甚至到孩子畢業找什麼工作、談戀愛的對象都要管,孩子的生活受到全方位幹涉,這樣的人生根本是一場災難。「我是你媽,難道我會害你嗎?」沒錯,你就是在害他!
  • 你知道,我一個人帶孩子有多難嗎?
    我也想跟我家先生說說,讓他多跟你學習學習。」前面的兩個問題都是個案,我們後面找機會再聊。今天我們先來說說第三個民生問題:如何避免傳說中的「喪偶式育兒」。在昏迷中幫忙,泡奶粉,抱娃轉客廳,唱兒歌,換尿布...如果趕上孩子生病,那就更是慘目忍睹,每晚上被「踢醒」不下十次,這都算正常。所以,傳說中的喬爸爸就是這樣煉成的。
  • 我到底是「我」還是「缸中之腦」?
    1981年希拉蕊·普特南提出了「缸中之腦」假說,以前非常非常簡略的聊過這個話題,今天飯後無聊,詳細說說,這篇文章會比較燒腦,大家先做好準備。普氏自己的意思是,如果你認為你是缸中之腦,你的認為一定是錯的,這樣的解釋是一個純邏輯的論證,最終導向的其實是「我們不能判斷我們是不是缸中之腦」。
  • 輕小說「我的腦內戀礙選項」迷之企划進行中
    輕小說「我的腦內戀礙選項」迷之企划進行中 2013-03-18 17:30:30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為人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捆綁在身邊,而是要學會及時放手。 長不大的孩子背後 往往站著「直升機」式父母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說過: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 時間小偷 | 陪孩子找「怎麼管理時間」的路
    給孩子體驗錯誤的機會能讓孩子從結果中學習成長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需要勇氣但也能藉此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在嘗試錯誤的期間,所累積失敗和成功的體驗,會逐漸讓他學得正確的行動。這種經過體驗學習的方法,可說是最原始的學習方式,雖然乍看之下效果緩慢,但其優點是貼近現實,孩子可以確實學習,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透過體驗學習的機會。當孩子們追蹤到「時間小偷」的山洞,發現洞口開啟需要回應這個口訣時,突然出現了一個人?她是誰來的?對了,她就是惰惰,大家終於見到了惰惰,但是她的樣子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 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當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