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2021-03-01 蔡禮旭老師

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 細講《弟子規》(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05/2/16 

臺灣臺南淨宗學會 

檔名:07-003-005

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識。當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太太有一個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就是幫我們怎麼樣?傳宗接代。這個使命很重大,不然我們自己做行不行?不行!無人可以代替,我們要感恩。所以當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這個太太幫我傳宗接代,當我們時時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夫妻會相處不好嗎?不可能!然後對孩子要有「道義」,一定要把孩子教好,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沒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裡會搞得人家怎麼樣?雞犬不寧。你們怎麼知道?雞犬不寧,本來家裡還沒事,嫁過去就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兒子孝比不上媳婦孝,古代有說到,娶個好媳婦,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家庭會怎麼樣?會敗三代。所以娶妻第一個標準是什麼?德行,娶妻要娶德。現在有這種認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而這個婦德,自然而然媽媽的言語、行為給孩子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母親常常在說我爸爸的時候,說「你就是心腸太軟」,講了以後就說「你們全部都一樣」。本來是在說我爸爸,到最後全部都被她說了,我還要補一句:那你不是也一樣。我記得小時候剛好回外婆家,坐計程車回去,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在開一條小路的時候,一個輪胎跑到水溝裡面去了。掉下去的時候因為排氣管撞到了水泥就鬆掉,所以後半路程是這個排氣管這樣叩叩叩叩這樣到了我外婆家。結果我母親就把車費拿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給他。

 

那時候我還小,當我母親拿錢出來的這個動作,請問我媽媽有沒有告訴我她在幹什麼?她沒有,她甚至於不知道她兒子在看。但是我的大腦裡面出現幾排文字,就是媽媽覺得他們是勞力賺錢的人,很不容易,這個修車的費用一定會造成他家庭的負擔,我們生活比較充裕,給他一些幫忙。我母親那個動作我很感動,所以母親一言一行給孩子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後,因為我是後來在講課當中突然回想到這一幕,我打電話給我媽媽講這件事,她怎麼樣?她早就忘記這件事情,甚至於根本不知道孩子都在學習,都在感動。所以「婦德」確確實實在一言一行當中都在影響小孩。

 

蔡禮旭老師 細講《弟子規》第五集


敬 請 訪 問 : 馬 來 西 亞 漢 學 院


推薦閱讀,請點擊藍色文字

1、《趨吉避兇的智慧》—浙江溫州樂清黨校(黃柏霖老師主講)

2、夫妻相處的藝術

3、命運從何而來?又有哪些人不受命運的控制?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細講弟子規》全41集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要「慎始」---寫給父母
    第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臨終時,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想要吃肉。」兒子一想,爸爸平常最喜歡吃肥肉,所以立刻買了一大塊肥肉,煮好端來給他的爸爸。沒想到,這個爸爸看到這一大碗肥肉,止不住悲哀,放聲大哭。兒子困惑的問:「爸爸你怎麼了?」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你要知道,宇宙都有盡頭,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家長但凡拿一個可模仿、可學習的對象出來,孩子死磕這一個人,也不至於自尊心、自信心一潰千裡,長期生活在「你不如別人」的打壓下。可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個變量,隨著自家孩子的成長,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也一路成長,且永遠壓你一頭。孩子面對這樣一個永遠不可能超越且陰魂不散的「標杆」,不留下童年陰影都算孩子心理強大,還奢望孩子感到激勵?過分了啊。
  • 教育就是要理解「複雜」的個體,不管是孩子,家長,還是自己
    上一篇創業日記寫到——《成為一個教育者時,要問問自己,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今天想繼續聊一聊,教育裡面「人」的複雜性。我當時的回答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是否要報名演講,並不是對孩子的唯一評估指標,這個有一點像蜂窩給孩子的故事評估。不知道大家有發現沒,就是我們其實不會去表達孩子哪裡不夠好,沒有做。而是與家長和孩子分享孩子做了什麼,以及討論了什麼,思考了什麼,有什麼期待,下一步該如何支持孩子。
  • 我們要不要做一個「斜槓青年」?
    到達路徑如何成為一名「斜槓青年」?有些人對「斜槓」如此著迷,以至於把每一件自己參與過的事情變成頭銜,加在不斷延伸的斜槓後面。於是我們可能看到諸如「廚師 / 拳擊愛好者 / 影迷 / 寫手 / 酒徒……」之類的「斜槓」。
  •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的態度嗎
    前言今天在 KFC,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孩子看起來有 7、8 歲了,雖然沒說話,但感覺孩子是聽懂了的。在我們這種三線城市,的確人均收入不高,在我小時候,也聽過家裡親戚和孩子說「家裡沒錢但也給你買了」、「我捨不得吃都省出來給你吃」這種話。其實我內心有矛盾,我理解在三線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也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但孩子並沒有錯),所以,你會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辛苦的情緒嗎?
  • 周楓:要想規模化,在線教育必須解決「互動」
    目前,我們的平臺上有1000+所高校,9500+門開放課程,50萬+名開課教師,在校學生數900萬+,開設國際MOOC平臺iCourse。對於教育行業來說,今年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點。市場滲透率從10%提高到20%-30%,在線教育正在「跨越鴻溝」,從早期市場採用者跨越到大眾市場。
  • 這種「輔助」就是在毀孩子!凡事都要有個度……
    其實,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樣,「輔助輪子」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上手,但是最終還是要摘下來的。在我們與孩子的教學過程中,輔助確實是一個重要且需要的手段,可這種「輔助」,往往要注意更多細節,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
  • 浙大博士跳江|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侯某某在最後的朋友圈中致歉家人,「要說有什麼遺憾那就是對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對不起啊,媽,也是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剩下愧疚,只願下輩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讓您受傷。」」● 4歲的兒童和小夥伴爭搶玩具,兩個都哭了,家人說「「你是大孩子,你應該讓給弟弟! 」● 5歲的兒童在公園和鄰居玩模型車不夠別人快,回家很難過,家人說「「肯定是你不懂玩,技術太差了,我和你說過轉彎的時候要這樣操作!
  • 「四要二不」 在家也能華德福
    了解下放假在家可以怎麼做。來自臺灣親子天下雜誌 「對臺灣父母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華德福教育。然而你不必成為華德福教師,也不必弄一個華德福教室,從「四要二不」開始,依然可以讓孩子過健康而真實的生活,在家華德福。」
  • 知乎故事 | 「大人做錯事也要打屁股」
    題圖:《小鬼當家》  3 歲的女兒準備了一個尺子說「大人做錯事也要打屁股」,應該允許嗎?  提問者補充:  首先亮明觀點:打孩子是不對的。  實際上生活當中,我和妻子極少打孩子,甚至吵罵都很少,孩子犯錯也都是以說教為主,總體而言孩子還是比較聽話的。
  • 終於,我也要「畢業」了
    終於,我也要「畢業」了。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這樣回答,讓孩子受益終生
    既然孩子遲早要面臨工作,那我們就要好好幫他認識這件事,鄭重地解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看不到媽媽就等於媽媽消失了,什麼時候回來不清楚,孩子難免焦慮。所以等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這個疑問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那是孩子對我們的眷戀,而且他們已經開始在思考著這個世界事物之間的聯繫。「什麼是上班?為什麼要上班?」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問題,是培養孩子看問題角度、將來對待工作態度的重要機會,千萬可別弄砸了。
  • 【德國爸媽的教育哲學】不用到處「叫人」,但要懂得介紹「自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德國敗吧的觀點和立場) 「叫叔叔、說阿姨好…」在中國,「叫人」似乎已經成為每個小孩從小就必須學會的技能,要是不照做,可能就會遭到爸媽當場斥責「沒禮貌」,然而,在這樣半強迫的要求之下,孩子們真的有從這些口頭的形式中學到禮貌、學到該如何與他人互動嗎?
  • 要強迫孩子學習嗎?就是不感興趣怎麼辦
    「快樂教育」其實源自「自尊心運動」,而後者已經被證明是極其失敗的。自此以後,「自尊心運動」逐漸席捲了歐美,「快樂教育」的理念開始在歐美逐漸流行起來。這種理念強調要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進行無壓力地自願學習等等。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父母和老師所採取的方式是不斷的誇獎孩子,告訴他們足夠聰明、足夠有才華,就可以讓他們足夠自信,而這種自信足以支撐他們去挑戰困難。這也就有了歐美老師口中最著名的那句話:「你只是很特別。」
  • 「贅詞」的臺語要怎麼說?
    所謂眼有眼屎、耳有耳屎,屁股也會拉屎,這都非常直白,不需多做解釋。不過,臺語形容起這個「屎」呢,則要腦筋轉一轉才能明白,從字面到其衍生的意思,保證會有「原來是這樣!」茅塞頓開的暢快。譬如「目屎」,這應該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指眼淚;「火屎」,照字面是火的殘留物,猜出來了嗎?是指燃燒木炭過後所留下的灰燼;「薰屎」(hun-sái)照前推論,沒錯!就是指淤灰;「激屎」(kik-sái)比較高難度,是擺架子、態度驕傲的意思;「厚屎」本意是指很常跑廁所大便,但後來衍伸形容一個人毛病很多;「攝屎」(liap-sái)本意是忍住大便,後來衍伸為小氣、吝嗇;「話屎」則是指多餘的廢話。
  • 【新手】要了解蛋白質,首先要了解「胺基酸」
    上次我們聊過了蛋白質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來講講胺基酸,因為想要充分了解蛋白質,必須要先了解「胺基酸」。
  • 教育孩子要抓緊十年的成長期
    前言:孩子們真正留在父母身邊的時間,算算也是屈指可數的,育兒教育者就指出了,其實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把握前十年的重要時期,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近十年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吧!這真是一種讓我們感到驚奇的天賦,而且這種能力一生中也只出現這麼一次,以後再過多少年,也不會再有——過期作廢。人的一生分成好多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具有特殊的本能,也會出現不同的偏好。
  • 客戶「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PM該如何面對?
    既然客戶公司花了錢,就期待得到最大的效益,這跟我們去購物是一樣的心態,最好能用少少的錢買到最贊的東西,而這位客戶代表既然被公司授權,首要之務就是確保乙方可以滿足他的上司。所以當我們問他「成本、品質哪個可以犧牲?」時,身為PM我們心裡想的固然是「專案金三角」的邏輯,但對方心裡的OS卻可能是:「什麼!追加成本?犧牲品質?是要我幫你們的利益背書嗎?老闆會宰了我!」
  • 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
    不知道有多少同學是會在讀完之後,還會去結合自己的情況去進行一些思考的。 因此,我想結合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再談談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
  • 「我要媽媽!」|如何有效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端午假期一結束,上班的第一天女兒就出現了分離焦慮(之前都是開心地把媽媽送到門口,然後說拜拜),一聽說我要去上班,就說她要媽媽躺下來一起睡覺,抱著出了臥室,還是不肯下來去洗漱,就是要粘在我身上。看到我換衣服、背包,就開始大哭了。好幾次,哭著讓奶奶抱過去了,我一說拜拜,又開始伸長胳膊求媽媽抱抱,我不忍心,也就抱過來了(下文會復盤)。婆婆說,看來以後要偷溜才行了。我說那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