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若教子
恭摘自 細講《弟子規》(第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05/2/16
臺灣臺南淨宗學會
檔名:07-003-005
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夫妻要取得好的共識。當然教育首重以身作則,古代說的「三從四德」、「夫義婦聽」,就是當丈夫的人要有恩義、要有情義、要有道義;要做到恩義、情義、道義,就能給孩子當好榜樣。對自己的父母有「恩義」,孩子就懂得也要孝順父母;對太太要有「情義」,太太跟我們一起胼手胝足,一起經營這個家庭都很不容易,要時時念著太太這個恩情。太太有一個恩情是我們這一輩子都報答不了,就是幫我們怎麼樣?傳宗接代。這個使命很重大,不然我們自己做行不行?不行!無人可以代替,我們要感恩。所以當先生的,每次想到就是我有這個太太幫我傳宗接代,當我們時時把這個恩德放在心上,夫妻會相處不好嗎?不可能!然後對孩子要有「道義」,一定要把孩子教好,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跟本分。
太太要「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太太要有德行,假如太太沒有德行,可能嫁到人家的家裡會搞得人家怎麼樣?雞犬不寧。你們怎麼知道?雞犬不寧,本來家裡還沒事,嫁過去就搞得亂七八糟,所以「德」很重要。所以,兒子孝比不上媳婦孝,古代有說到,娶個好媳婦,家族可以旺三代;那娶一個不好的媳婦,家庭會怎麼樣?會敗三代。所以娶妻第一個標準是什麼?德行,娶妻要娶德。現在有這種認知的男士多不多?不多了。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以後要找對象要首重德行,要有「婦德」。
而這個婦德,自然而然媽媽的言語、行為給孩子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的母親常常在說我爸爸的時候,說「你就是心腸太軟」,講了以後就說「你們全部都一樣」。本來是在說我爸爸,到最後全部都被她說了,我還要補一句:那你不是也一樣。我記得小時候剛好回外婆家,坐計程車回去,計程車司機技術不大好,在開一條小路的時候,一個輪胎跑到水溝裡面去了。掉下去的時候因為排氣管撞到了水泥就鬆掉,所以後半路程是這個排氣管這樣叩叩叩叩這樣到了我外婆家。結果我母親就把車費拿給他,額外又拿了五百塊給他。
那時候我還小,當我母親拿錢出來的這個動作,請問我媽媽有沒有告訴我她在幹什麼?她沒有,她甚至於不知道她兒子在看。但是我的大腦裡面出現幾排文字,就是媽媽覺得他們是勞力賺錢的人,很不容易,這個修車的費用一定會造成他家庭的負擔,我們生活比較充裕,給他一些幫忙。我母親那個動作我很感動,所以母親一言一行給孩子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後,因為我是後來在講課當中突然回想到這一幕,我打電話給我媽媽講這件事,她怎麼樣?她早就忘記這件事情,甚至於根本不知道孩子都在學習,都在感動。所以「婦德」確確實實在一言一行當中都在影響小孩。
蔡禮旭老師 細講《弟子規》第五集
敬 請 訪 問 : 馬 來 西 亞 漢 學 院
推薦閱讀,請點擊藍色文字:
1、《趨吉避兇的智慧》—浙江溫州樂清黨校(黃柏霖老師主講)
2、夫妻相處的藝術
3、命運從何而來?又有哪些人不受命運的控制?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細講弟子規》全4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