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要理解「複雜」的個體,不管是孩子,家長,還是自己

2020-08-27 蜂窩兒童大學

這是蜂窩第 67 篇創業日記

文 | 大嘴

蜂窩兒童大學創始人


在過去的6月,蜂窩的同事每天都在不停地繪製用戶畫像,去理解家長與孩子到底在面臨什麼問題,我們在為他們分別解決什麼麻煩和問題。


上一篇創業日記寫到——《成為一個教育者時,要問問自己,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今天想繼續聊一聊,教育裡面「人」的複雜性。

01 理解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複雜性


幾天前,蜂窩的一個家長在投稿了一篇文章《等女兒主動報名「演講」等了三年,終於可以說說這中間的成長故事了 》


芍藥,我的女兒,是一年級開始在蜂窩上課的。


第一節課臨近下課,艦長(蜂窩的老師們都要自稱艦長,學生自稱艦員以做對應)表示可以搶一個演講機會。芍藥和我已經做過幾個學校老師要求的演講視頻,效果都很好。想著做完了又可以發圈顯擺孩子,我果斷給芍藥搶了一個名額。


請注意,是我搶。


砸鍋了。


芍藥雖然一萬個不願意地做了,不過之後再也不願意演講。


這一等,就等了三年。直到上個月,我們公布了六一兒童節的演講主題《那些平常想說,卻又不敢對爸媽/老師說的話……》,芍藥搶了這一次的演講。


由此,芍藥媽撰寫了這樣一篇文章。


當我分享這篇文章到家長群的時候,有一位媽媽問道,那我的女兒第一次參與學習就搶了演講,這是什麼情況呢?


我當時的回答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是否要報名演講,並不是對孩子的唯一評估指標,這個有一點像蜂窩給孩子的故事評估。不知道大家有發現沒,就是我們其實不會去表達孩子哪裡不夠好,沒有做。而是與家長和孩子分享孩子做了什麼,以及討論了什麼,思考了什麼,有什麼期待,下一步該如何支持孩子。

這很容易會讓人以為我們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刻意不傳達對孩子的負面評價給家長。因為如果給了負面評價,會讓家長覺得我們教的孩子不夠好。


其實不是,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直接傳達負面評價還可能讓家長更焦慮,更想讓孩子做好,更願意逼著孩子做演講,甚至繼續報名我們的課程。


蜂窩會使用現有的評估方式是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刻注意到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複雜性。


我們需要用一種能應對個體複雜性的方式去支持孩子的成長。



02 我們需要去理解孩子個體的複雜性


我們該如何去理解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孩子?


這裡與大家分享蜂窩在設計研究生課程時的一個主題——與孩子討論「我們為何而長大」時的訪談內容:


我想快點過生日是因為想吃蛋糕(每年的蛋糕都與眾不同) ,然後恰好就在過生日的時候就可以一股腦把新一年的很多想要的東西說給家人(雖然他們可能不會全給我,但是會給自己一個希望[壞笑]),然後家裡人都會過來祝我生日快樂,然後當時就會很開心⊙▽⊙然後也漸漸學會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


其實我並不認為,過生日就是長大,增長一個年齡就是去長大!我小時候很想長大,想要去看看長大後的我是什麼樣子呀……就一堆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其實我在蜂窩演講中說到過我是班長,在老師眼裡是那種好孩子和乖孩子。


但是我們班總有人會覺得我是裝的,然後還假惺惺的對我這樣啊那樣啊……我突然發現,其實我長大了,可能我的思想沒有變,可是我身邊的人都在一點一點的變。我其實在班裡面對很多人的討厭,我很堅強呀,因為在班裡我還有一個對我很好的朋友,結果上個學期她好像也變了……(悲哀畫面再次略過)


但其實我家裡人跟我情感都很好,尤其是我外公外婆,我很愛他們,就是那種一想起他們離開世界,就抑制不住自己要哭的類型。我過生日,其實感覺自己沒有什麼變化,但一過生日,自己外公外婆就會變老……就很難過吧!


然後其實我覺得年齡的增長,但其實心理年齡就我自己會增長的比較慢,以至於我現在其實我媽媽說我心理年齡感覺就很像小孩子又感覺是一個18歲的大姑娘!我小姨因為小時候營養不夠,現在她的身高很矮,就一直長不高,我媽媽帶小姨去看過醫生,醫生就說小姨雖然25歲了,但骨齡是15歲的,心理年齡也很小,我小姨生氣就會絆腳…都很真實。所以不管我是不是在長大,長高,我的親人,同學都會一點一點改變,所以其實我不想長大┐(─__─)┌


我依然很好奇未來的一切,只不過未來還有一些我不想接受……


是啊,成長對於這個孩子意味著太多的的東西。


長大意味著,可以獲得禮物,不再被別人稱為幼稚。


可是也意味著與周圍的朋友漸行漸遠,家人變老以及去世。


我腦袋裡面突然湧現出來一首歌《小小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將會面臨無數的生活細節,這些無數的生活細節也都會塑造或是影響著孩子的思考與行動。


我們必須,也是不得不回歸到每一個個體去理解孩子,看他們如何理解自己和所面對的問題。



03 家長與我們,同樣也都具有複雜性


剛才說了兩個點:

1.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不同,體現的複雜性。

2. 孩子作為一個個體,內生的複雜性。


而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我們也不要忘記,家長也是具有複雜性的個體。


這其實也是我曾經的一個「坑」。

蜂窩曾經有幾個 500 人的家長群,群裡有很多活躍的家長。大家會討論非常多涉及到教育的話題。


但是,當有家長轉發一些似乎是謠言的信息時,我往往會發一些證偽文章在群裡。


一來二去,群裡就不再活躍了,也沒有人願意繼續發言了。

我一直在想,我當初發出這樣的「打臉」文章是想要幹什麼?炫耀自己的優越感還是想要與家長溝通如何獲得更好的信息?


現在想來,應該是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當一個家長願意加入這個家長群,並且願意一起討論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一起成長、溝通與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也是需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


一個打臉文章,相當於直接告訴 ta :你不是一個好家長。


這放在誰那裡,都會不舒服……

我現在才慢慢地理解,我們同樣需要接納家長的複雜性,因為家長也在學習如何成為家長。


上一篇文章我說過:


蜂窩最近有2名新同事加入,在和同事不停地溝通時,一直繞不過一個問題——成為一個教育者時,自己需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我的答案一直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今天我想要改一下——「接納自己是一個具有複雜性的個體。」


課程推薦


↓點擊「了解更多",了解蜂窩兒童大學更多

相關焦點

  • 孩子是「看書」還是「讀書」?80%的家長都不能理解
    就是父母知道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很重要,所以會經常買大量的書籍給孩子閱讀,無論是繪本還是純文字的書籍。於是我告訴她其實孩子除了認識文字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思考」、「理解」、「表達」,這才是孩子必須練習的技能。而不是只認字。卻不加以思考。所以要想真正提升孩子和讀物之間的連結。
  • 要不要學奧數?數學興趣怎麼培養?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還是父母自己的焦慮?我們可以從數學中產生的焦慮,來看「雞娃」這事,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焦慮感實際上都是一樣的。讓孩子刷了100道題,這算「雞娃」?還是家長自己在雞自己?「沒有對比,就沒有焦慮。」 你前腳在朋友圈刷到別人家的孩子奧數拿了獎,後腳自家孩子拿著 60 分的數學卷子回家讓你籤字,這種落差很容易讓你感到焦慮。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下面是正文,大家去看吧:在每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能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選擇這樣回應:餅乾拿不到?「自己拿,不要哭!」玩具搭不來?「你再自己試試!」和小朋友鬧矛盾?「你想清楚了,不玩就回家」東西亂扔?
  • 這種「輔助」就是在毀孩子!凡事都要有個度……
    其實,就像我們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一樣,「輔助輪子」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上手,但是最終還是要摘下來的。在我們與孩子的教學過程中,輔助確實是一個重要且需要的手段,可這種「輔助」,往往要注意更多細節,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教育孩子要「慎始」---寫給父母
    第一個故事:有一個爸爸臨終時,告訴他的兒子說:「我想要吃肉。」兒子一想,爸爸平常最喜歡吃肥肉,所以立刻買了一大塊肥肉,煮好端來給他的爸爸。沒想到,這個爸爸看到這一大碗肥肉,止不住悲哀,放聲大哭。兒子困惑的問:「爸爸你怎麼了?」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明明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本人,沒想到人外有人,小時候依然活在打擊之下。 鄭仁強老師說過,「別人家的孩子」是一座根本逾越不了的大山,它被發明出來就不是為了激勵,也不是為了超越,就是為了打擊孩子,讓孩子知道,你是個loser。但凡在教育孩子中用了這個詞的,基本可以判定為失敗的家長。 可能有些家長想辯解:我們只是想讓孩子知恥而後勇。
  • 香港教育制度太「複雜」?教育局局長因這個,讓女兒入讀國際學校......
    前幾天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應電視臺邀請出席節目時,罕有地提起自己兩名就讀國際學校的子女,由於自己曾被派駐澳洲工作,回港後期望子女儘快適應,加上認為香港教育制度「複雜」,在未經詳細考慮下他又承認本港教育系統壓力太大,因此表明著眼於小學至初中階段,應把學習壓力「減少放鬆」,而國際學校某些教育理念與氣氛,也可帶入本地學校。另外,楊潤雄又提到,認同遊戲與學習同樣重要,可培養學生解難與社交技巧,「如果忙到連遊戲時間都沒有,家長應向學校與教育局提出」,他又呼籲家長別為子女做功課,以免教師把課業難度升級。
  • 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 中國家長,欠孩子一堂「生死教育課」
    1不知道喜歡追綜藝節目的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綜藝字幕越來越奇怪了,本來通順的一句話,莫名其妙多出了很多引號。在《明星大偵探》中,所有關於「死」、「殺」、「兇手」、「兇器」等詞彙都要加上引號。這話一點沒錯,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成長在一個汙穢、骯髒的社會中。但是,打造乾淨的社會環境,和把孩子養成溫室裡的花朵,是否要劃等號呢?我們拼命去掩飾的「死」這件事,真的要如此諱莫如深嗎?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這樣回答,讓孩子受益終生
    沒辦法啊,大家都要去,我也不想的呀。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這樣回答孩子。工作是為了謀生本沒錯,但工作卻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至少對於孩子們來說是這樣。父母隨口的一個回答,有可能是孩子對職業的最初理解。職業啟蒙沒做好,不僅會對孩子職業觀產生負面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 在讀正價課用戶超過100萬,「斑馬AI課」認為教育行業的核心是解決「背猴子問題」| 36氪專訪
    但教培機構由於沒有理解「背猴子」這件事的重要性,誤以為老師只負責教,沒有意識到老師同時承擔了為學習效果負責的這隻「猴子」。所以無論是最開始大家嘗試的錄播課也好、還是線上大班課也好,當沒有輔導老師的時候,一個授課老師背著3000人成績提升的責任,這是很難實現的。家長潛意識裡也知道這一點,那就是老師無法為我家孩子的學習效果負責。
  •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我們家不富裕」的態度嗎
    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犧牲感」,就會自覺十分不易十分偉大,潛意識裡認為孩子虧欠了自己。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產生的就是負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吃一頓肯德基——這頓飯得花我多少工資。買一個玩具——為了你這個玩具爸爸媽媽想要的什麼什麼就不能買了。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我一直都在負責撰寫「蜂窩看日常」欄目,「看日常」的文章更多地是從多角度去「較真」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現象,例如鍾美美事件、繆可馨事件、「神獸」的濫用等,所以我更多地是在構建觀點和論述,而非故事。在這樣的「英雄敘事」中,孩子能夠看見和認識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偉大與卓越,變得更有勇氣、更有能力去面對複雜的世界。
  • 「為了孩子上海澱小學,我一周上七節課」
    她把這點優勢完全復用到教育孩子上,周一和周四兩節 VIPKID 英語,周二火花思維數學,周三線上的英孚英語,周五編程貓,周六口才課,周日再去線下上一節英孚英語,「文理」穿插。最近,景利考慮不再續報編程課,一個原因是她不確定未來是否要讓孩子當「碼農」,另外 25 分鐘的課,要用兩個小時的課後作業來消化,「還是希望留出一點時間讓孩子盡情的玩。」
  • 在讀正價課用戶超過100萬,「斑馬AI課」認為教育行業的核心是解決...
    家長把小孩送到培訓班,孩子的成績、學習狀態都是和老師直接溝通:「孩子最近考試分數不佳,老師您幫忙分析分析?」但教培機構由於沒有理解「背猴子」這件事的重要性,誤以為老師只負責教,沒有意識到老師同時承擔了為學習效果負責的這隻「猴子」。
  • 「小搗蛋」還是「小天才」,重視創造力,這樣引導孩子未來更優秀
    也是一系列連續的複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是由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複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1、 創造開放性的寬鬆環境,尊重孩子的獨立個體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心理胚胎期」,這個階段是孩子自由生長的階段,外人無法介入。但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給予一個合適的環境來培育他(她)健康的生理成長。
  • 2B真的比2C更「複雜」嗎?
    大多數候選人都會認為「2B比2C」更加「複雜」。事實上,很多B端產品經理的書上,也是這麼寫的;很多2B的產品,也的確被做得很「複雜」;甚至很多投資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我覺得要真正搞清楚這兩者誰更複雜,或許需要先定義清楚什麼是「複雜」。
  • 把孩子養成溫室花朵,到頭來最累的還是父母自己
    諮商心理師、高中職輔導老師郭彥餘在教學現場觀察到,愈來愈多家長不願意和孩子起衝突、事事滿足孩子,最後演化成無力管教的局面。孩子學不會處理失望與挫折,養成了一株株溫室裡的花朵,到頭來最累的還是父母自己。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