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蜂窩第 67 篇創業日記
文 | 大嘴
蜂窩兒童大學創始人
在過去的6月,蜂窩的同事每天都在不停地繪製用戶畫像,去理解家長與孩子到底在面臨什麼問題,我們在為他們分別解決什麼麻煩和問題。
上一篇創業日記寫到——《成為一個教育者時,要問問自己,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今天想繼續聊一聊,教育裡面「人」的複雜性。
幾天前,蜂窩的一個家長在投稿了一篇文章《等女兒主動報名「演講」等了三年,終於可以說說這中間的成長故事了 》
芍藥,我的女兒,是一年級開始在蜂窩上課的。
第一節課臨近下課,艦長(蜂窩的老師們都要自稱艦長,學生自稱艦員以做對應)表示可以搶一個演講機會。芍藥和我已經做過幾個學校老師要求的演講視頻,效果都很好。想著做完了又可以發圈顯擺孩子,我果斷給芍藥搶了一個名額。
請注意,是我搶。
砸鍋了。
芍藥雖然一萬個不願意地做了,不過之後再也不願意演講。
這一等,就等了三年。直到上個月,我們公布了六一兒童節的演講主題《那些平常想說,卻又不敢對爸媽/老師說的話……》,芍藥搶了這一次的演講。
由此,芍藥媽撰寫了這樣一篇文章。
當我分享這篇文章到家長群的時候,有一位媽媽問道,那我的女兒第一次參與學習就搶了演講,這是什麼情況呢?
我當時的回答是: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質,是否要報名演講,並不是對孩子的唯一評估指標,這個有一點像蜂窩給孩子的故事評估。不知道大家有發現沒,就是我們其實不會去表達孩子哪裡不夠好,沒有做。而是與家長和孩子分享孩子做了什麼,以及討論了什麼,思考了什麼,有什麼期待,下一步該如何支持孩子。
這很容易會讓人以為我們作為一個教育機構,刻意不傳達對孩子的負面評價給家長。因為如果給了負面評價,會讓家長覺得我們教的孩子不夠好。
其實不是,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直接傳達負面評價還可能讓家長更焦慮,更想讓孩子做好,更願意逼著孩子做演講,甚至繼續報名我們的課程。
蜂窩會使用現有的評估方式是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刻注意到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複雜性。
我們需要用一種能應對個體複雜性的方式去支持孩子的成長。
我們該如何去理解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孩子?
這裡與大家分享蜂窩在設計研究生課程時的一個主題——與孩子討論「我們為何而長大」時的訪談內容:
我想快點過生日是因為想吃蛋糕(每年的蛋糕都與眾不同) ,然後恰好就在過生日的時候就可以一股腦把新一年的很多想要的東西說給家人(雖然他們可能不會全給我,但是會給自己一個希望[壞笑]),然後家裡人都會過來祝我生日快樂,然後當時就會很開心⊙▽⊙然後也漸漸學會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
其實我並不認為,過生日就是長大,增長一個年齡就是去長大!我小時候很想長大,想要去看看長大後的我是什麼樣子呀……就一堆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其實我在蜂窩演講中說到過我是班長,在老師眼裡是那種好孩子和乖孩子。
但是我們班總有人會覺得我是裝的,然後還假惺惺的對我這樣啊那樣啊……我突然發現,其實我長大了,可能我的思想沒有變,可是我身邊的人都在一點一點的變。我其實在班裡面對很多人的討厭,我很堅強呀,因為在班裡我還有一個對我很好的朋友,結果上個學期她好像也變了……(悲哀畫面再次略過)
但其實我家裡人跟我情感都很好,尤其是我外公外婆,我很愛他們,就是那種一想起他們離開世界,就抑制不住自己要哭的類型。我過生日,其實感覺自己沒有什麼變化,但一過生日,自己外公外婆就會變老……就很難過吧!
然後其實我覺得年齡的增長,但其實心理年齡就我自己會增長的比較慢,以至於我現在其實我媽媽說我心理年齡感覺就很像小孩子又感覺是一個18歲的大姑娘!我小姨因為小時候營養不夠,現在她的身高很矮,就一直長不高,我媽媽帶小姨去看過醫生,醫生就說小姨雖然25歲了,但骨齡是15歲的,心理年齡也很小,我小姨生氣就會絆腳…都很真實。所以不管我是不是在長大,長高,我的親人,同學都會一點一點改變,所以其實我不想長大┐(─__─)┌
我依然很好奇未來的一切,只不過未來還有一些我不想接受……
是啊,成長對於這個孩子意味著太多的的東西。
長大意味著,可以獲得禮物,不再被別人稱為幼稚。
可是也意味著與周圍的朋友漸行漸遠,家人變老以及去世。
我腦袋裡面突然湧現出來一首歌《小小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將會面臨無數的生活細節,這些無數的生活細節也都會塑造或是影響著孩子的思考與行動。
我們必須,也是不得不回歸到每一個個體去理解孩子,看他們如何理解自己和所面對的問題。
剛才說了兩個點:
1.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不同,體現的複雜性。
2. 孩子作為一個個體,內生的複雜性。
而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我們也不要忘記,家長也是具有複雜性的個體。
這其實也是我曾經的一個「坑」。
蜂窩曾經有幾個 500 人的家長群,群裡有很多活躍的家長。大家會討論非常多涉及到教育的話題。
但是,當有家長轉發一些似乎是謠言的信息時,我往往會發一些證偽文章在群裡。
一來二去,群裡就不再活躍了,也沒有人願意繼續發言了。
我一直在想,我當初發出這樣的「打臉」文章是想要幹什麼?炫耀自己的優越感還是想要與家長溝通如何獲得更好的信息?
現在想來,應該是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當一個家長願意加入這個家長群,並且願意一起討論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一起成長、溝通與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也是需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
一個打臉文章,相當於直接告訴 ta :你不是一個好家長。
這放在誰那裡,都會不舒服……
我現在才慢慢地理解,我們同樣需要接納家長的複雜性,因為家長也在學習如何成為家長。
上一篇文章我說過:
蜂窩最近有2名新同事加入,在和同事不停地溝通時,一直繞不過一個問題——成為一個教育者時,自己需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我的答案一直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今天我想要改一下——「接納自己是一個具有複雜性的個體。」
課程推薦
↓點擊「了解更多",了解蜂窩兒童大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