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搗蛋」還是「小天才」,重視創造力,這樣引導孩子未來更優秀

2020-12-24 穎媽談育兒

文|穎媽,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前段時間小侄女來家裡玩。小傢伙2歲多,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一來家裡,活波好動的天性立馬展現無遺。翻箱倒櫃,玩具玩完隨手一扔,摸摸這個,又倒騰那個。還有一次把自己反鎖在了次臥裡。本來我白天還在客廳辦公的,最後實在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只好躲進小書房裡去寫作。

其實,小姑娘挺聰明的,很多東西一學就會,因為在家也是隨意開放性的環境,都是小傢伙自己玩,所以,動手能力很強。穎寶的一個旋轉木馬玩了幾個月了,她一上手,就被拆的七零八落。一個計時用的沙漏,她竟然想著要扭開看看,結果還真的被她大力弄開了,結果沙子掉了一地,裡面的玻璃管掉到地上也摔碎了。因為擔心會劃到鞋子,所以她才大叫起來,讓我們過來「善後」。各種「調皮」的小事不勝枚舉,氣的婆婆只能說:「再這樣,下次外婆不讓你出來玩了。」

其實,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和觀察,穎媽覺得小侄女雖然很喜歡搗蛋,但現在的觀點卻認為不「聽話」的孩子更聰明。而且動手能力不錯的娃,至少以後創造力方面是不用擔心了。

創造力這一詞語很多人並不陌生,其實它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詞彙。

什麼是創造力

創造力一直被譽為成功的不二法門,它是一種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也是一系列連續的複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是由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複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創造力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

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要求做一個聽話的人,似乎聽話的人更受老師和家長歡迎。不聽話則意味著不被喜歡。但現實生活我們經常能聽說那些故事:哪些「不聽話的學生」似乎在離開學校以後生活得更好,其中的一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積累後能轉身成為一個創業者,打工者變成一個企業家,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樣畢業就走入工作崗位,一輩子都在重複一眼望穿的「打工」生涯。為什麼不聽話的人反而發真得更好,其實是因為那些「不聽話」的孩子身上,有著創造力的硬核實力存在。

醫學博士、腦神經專家丹尼絲·馬爾科維奇曾說過「只有那些經常被使用的,受到適當的反覆而大量刺激的腦細胞才能被強化,並進一步發育成為重要的永久性的大腦神經網絡系統。而那些沒有被充分使用的腦細胞則被「淘汰」」。

如果從小家庭在培養上,我們能多給孩子寬鬆平和的氛圍,多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的大腦神經被激活得更加充分,那麼孩子的智力發育將更加全面,未來創造性能力將更好。

家長怎麼引導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

1、 創造開放性的寬鬆環境,尊重孩子的獨立個體

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心理胚胎期」,這個階段是孩子自由生長的階段,外人無法介入。但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給予一個合適的環境來培育他(她)健康的生理成長。

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

真正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我們為孩子設置好基本的安全範圍,讓孩子懂得適度的原則,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基礎上讓孩子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你的墨水,不要生氣,試著給她穿上罩衣,讓孩子自由地作畫吧!

如果他吃飯弄髒了衣服,沒關係,大不了洗乾淨就好了。下次再吃飯之前做好準備工作,給她系上圍兜,地上鋪好報紙,這樣即使弄髒簡單處理一下也就很好哈。弄壞了玩具打碎了東西,沒關係,壞了也就壞了,打罵無濟於事。

就像前段時間朋友圈看到同事發的一件事:同事3歲的女兒弄斷了她剛買了幾天的三四百元的tf16口紅,剛開始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啊,同事心想這麼難買的口紅剛用幾次就弄斷了。但冷靜一想,壞了也就壞了,有什麼比孩子獲得探索上的興趣滿足更重要呢!畢竟孩子再折磨人再破壞力強大也就這幾年,大了等她(他)懂得多了自然興趣也就淡了。隨後就沒有責罵孩子,而是告訴她這是媽媽新買來塗嘴巴的,下次不要亂用了。還用剩下的口紅帶著寶寶一起作畫。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思想還是很贊的。3歲之前的孩子都是如同海綿吸水一般在自由地汲取周圍世界的信息,來獲得滋養自己內在心靈成長的養分。所以,在原則之內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吧!

2、 增加知識積澱和社會閱歷

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知識,知識豐富有利於更多更好地提出設想從而去實踐自己的創造性。對於小孩子,多讀書,讀好書,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增長知識面和擴展見識的好方法。

穎寶從小就非常適合閱讀,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最近我經常能從她嘴巴聽到一些我很少講或從沒講過的詞語或句子。託班的老師也說她是一個愛閱讀的小姑娘,拿上一本書,總是能非常安靜地看完。她的小腦瓜裡總是會冒出一些奇怪的想像,比如昨天睡覺前她問我「我們平時看的都是什麼怪物呢」因為總是能知道她說的是什麼,所以我能告訴她「那是蜘蛛」,她就很滿足地睡去了。

需要提醒的是,這裡的知識不光光指書面上獲取的知識,還包括從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知識。社會實踐通過親身參與感,動手動腦,能更好地檢驗理論知識,豐富理論,獲得更多實用性地經驗。

我們小區有一個男孩子叫瓜瓜,爸爸媽媽都很忙,兩個人都在上班,瓜瓜在讀幼兒園小班。平時上學都是爸爸送,媽媽接。周末的時候,有些時候媽媽忙要加班,就會把她送到工作坊。在那裡,孩子可以待上一整天。工作坊主要是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孩子們用各種常見的「危險性」工具,可以製作各種小桌子,小椅子、小玩具,還可以給他們上色。瓜瓜非常喜歡那裡,沒有媽媽的陪伴,也在安心地在那裡玩上一天。

蒙臺梭利女士就主張讓孩子自由的發展,給他們創造適合他們階段的環境和用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非常強烈,平時我們越不讓他們玩的、用的東西他們越想嘗試,而這種重實踐符合孩子能力發展的工作坊就能給予孩子這樣一個自由的環境。

3、 培養專注力和想像力

創造力的培養,除了智力到達一定標準。還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專注力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專注力的強與弱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以及社會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發展,甚至會影響到其入學後學業成績的高低。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專注力是心靈的天窗,只有打開專注這扇窗戶,智慧的陽光才能撒滿心田」。

其實,剛出生的孩子對外在世界都是有著自己的專注力的,只是在教養人的幹預下,專注力被慢慢破壞掉。我們經常能看到小嬰兒專注地盯著天花板某處,其實那是他在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很多大人的做法是,會趕緊地給孩子解釋這一切:「寶寶,那是天花板」或者問寶寶「你在看什麼呢」諸不知這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正確的做法是在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等他自己走出來。

創造力的發揮還離不開想像力。家長可以從小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像繪畫、寫作都是能培養想像力的技能。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想法付諸紙上。想像可以天馬行空,可以無拘無束,而不需要遵循某一特定模板。

4、多讓孩子動手實踐

心理學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嬰幼兒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是抓和拿。手與大腦緊密相連,手的靈活運用,能促進大腦神經的連接,促進智力的開發。

像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機構下的兒童之家,就非常重視兒童動手能力的發展。通過有準備的滋養環境,豐富的教具,引導孩子自主潛能開發,讓兒童自己主動學習。日常更多的時候是讓孩子自由選擇工作進行學習並熟練掌握,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習得專注,手指精細動作進一步發展,智力和能力進一步發育。穎寶進入兒童之家學習半年多,更加喜歡動手了。平時家務活、廚房烹飪也都要積極地參與,而我也會交給她一些簡單的技巧,讓她更好的掌握技能。

5、打破習慣式束縛,培養求異思維

曾經我們的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男孩子就要勇敢堅強,女孩子就要溫柔端莊一點。仿佛不這麼做,就會不被社會接受。進入社會我們才知道,人有千面,這個社會各型各色的人多了去了。拋開性別上的差異,在求同思維上,做人也要保持自己的一點小個性。

運用到創造力培養上也一樣,不要一味按照大眾的方式走,適當的時候可以走出不同的路子來。比如想要記憶得更深刻一點,還是用多讀多背的老方法嗎?不如試試用畫畫的方式,或者用思維導圖來記憶,也許記憶會更牢一點。要學會烹飪這一門技能,除了可以請教會做飯的家人朋友,看著他們下廚。還可以在網上學習各種達人的小視頻,更針對的來獲得更實用的烹飪技巧。

6、培養創造性思維,探索多種解決方法

很多孩子喜歡玩積木,是因為積木能創造出很多可能性。我們不能僅僅停留現在說明書上的幾種撘法,而是要引導孩子創造出更多的樣式來。比如我經常會告訴穎寶:「你今天能給我建一座有兩個門的城堡來嗎」或者「你用這些還能搭出什麼樣的橋來」

看過《最強大腦》兩季都有這種體會:有時候結局的差別不在能力上,而在方法和技巧上。在真正的賽場上,也許同一道題大家都能解,但誰的方法更省時更便捷,誰的技巧更好用,誰就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日常中,一件事情可以鼓勵孩子想想更多方法,能解決問題不重要,重要的事哪種方法更高效。多鼓勵孩子去探索,提升孩子的探索欲望,不要怕去考驗孩子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這對孩子的心性和人格發展都有好處。

以上六種方法大家覺得有用可以放到實踐當中試一試。其實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智力、人格三方面,只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積極地社會實踐,高度集中的專注力,穩定堅韌的素質和意志裡以及創造性的思維,才能在未來掌握這一能力,獲得更多的成功可能性。

穎媽,80後寶媽,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多平臺育兒原創作者。致力於嬰幼兒科學養育與輔食分享。寶寶養育,寶寶輔食、寶寶心理等育兒問題都可以問我哦,歡迎點讚、關注、留言、討論。關注@穎媽談育兒,了解更多更實用的育兒乾貨和養娃秘籍吧。

相關焦點

  • 手把手教你如何讓孩子成為「優等生」
    」、「了解身體」、「疏導能量」、「集中注意力」、「提升專注力」這 5 個方面設置活動,幫助小讀者提升專注力,效果非常顯著!」、「聯想能力」、「實踐經驗」、「語言表達」、「情緒」這 5 個方面設置活動,幫助小讀者增強記憶力,讓孩子學會如何運用他的想像力、聯想能力、言語表達、實踐經驗和情緒來更輕鬆地記憶。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一項調查顯示,如果你再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81%的家長會回答「成功的、幸福的孩子」,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希望孩子成為「懂得關愛的好孩子」鼓勵寬容、慈愛的同時,卻不要求孩子具備這些品質,於是,「善良的孩子」越來越少,習慣、享受和別人競爭的「成功孩子」越來越多。
  • 「家庭」送孩子上學,比「乖乖聽老師的話」更該對孩子說的3句話
    然而,左一句,「記得要聽老師的話」,右一句,「上課專心認真一點」。卻很容易讓孩子視上學為畏途,好生壓力。送孩子上學,爸媽可以怎麼說呢?適合說什麼呢?就讓我們仔細來思考,吸引孩子願意上學的誘因會是什麼?試著和孩子分享、討論這些關鍵因素。
  • 這樣「吼」孩子,太爽了
    生活讓我們暴跳如雷,我們卻轉身遷怒於孩子,這種吼法要不得!導致這種吼叫的原因如同冰山,有時孩子的行為只是導火索,向內探求,會發現更深層的原因是自己的感受。觀察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關照自己的情緒,然後追蹤到行為的根源,是減少吼叫的關鍵過程。必要時,甚至可以列個 清單,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熱鍵」會瞬間觸動我們體內的定時炸彈,在踩雷前及時避開。
  • 爸媽這樣「裝傻」,孩子更聰明
    父母需要適時地克制住自己替寶寶解決問題的衝動,引導他一點點地練習,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輕鬆應付未來種種挑戰。一看到寶寶遇到一些小困難,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你應該這樣這樣做」,那留給孩子自主思考的空間就少了。
  • 無法跟兒子溝通「媽媽以為他有問題」,看醫生後發現「原來是天才」!
    單親家庭出身的13歲「神童」江璟亮,直到4歲也只能以翻譯機跟母親江稜裕溝通,她曾懷疑兒子有問題,沒想到去醫院檢查後,發現他事實上是個天才! 江璟亮在小學二年級時,就獲Mensa高智商協會頒發天才兒童證書,證實他的智商超過160。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奧數培訓」在中國幾乎成了全民運動,金牌得主通常優先進入北大、清華或得到世界頂尖大學名校的青睞,更助長了「奧數」的培訓熱潮。 如何看待「奧數培訓課程」?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每四年頒發一次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代表著數學界的最高榮譽和桂冠,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次獲獎者不超過四人。
  • 「長江學子」「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最近天才少年有點多
    近日,「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少年天才的故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本科就達到博士畢業水平是什麼概念?「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這個來頭不小的長江學子是誰呢?
  • 「長江學子」「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最近天才少年有點多
    近日,「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少年天才的故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本科就達到博士畢業水平是什麼概念?「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這個來頭不小的長江學子是誰呢?他叫胡滿琛,是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2020屆的本科畢業生。在一條華科大官微的推文中,導師稱讚他「學術水平已經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
  • 學英語,比幾歲學更重要的是「如何學?」
    學英語,比幾歲學更重要的是「如何學?」幼兒學英語真正要關心的是「如何學才符合幼兒發展」,而非「幾歲才能開始學。」比英語力更重要的事幼教及雙語教學專家們一致認為,幼兒學英語的重點要放在讓孩子喜歡英文,並採取「融入式」的學習。所謂融入式學習,採取這樣教學模式,指的是將英語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同時重視孩子對於主題學習的「興趣」及學習過程的「情緒」。
  • 「聖靈的引導」與「時代大環境」的關係
    神的旨意是永恆的,聖靈的引導是歷史過程的: 神的旨意是絕對的,聖靈的引導是因人而異的、是相對的:神的旨意是不變的,聖靈的引導在每一個人身上是有所變化的。神的旨意是不能商量的,聖靈的引導是因人而有程度的差別,有許許多多的 flexibility,中文叫做「有彈性的」,是有更動可能的。
  • 「小さい子供」和「小さな子供」有什麼區別?
    在過節之前,先考考你「小さい子供」和「小さな子供」有什麼區別?1.兩者詞性不同「小さな」是連體詞,而「小さい」是形容詞。這裡說明一下,連體詞就是後面必須接體言的詞,比如常見的連體詞有:1.あの:あの人2.わが:わが家3.いわゆる:いわゆる成功4.大きな:大きな建物5.小さな:小さな家6.おかしな:おかしな人7.あらぬ:あらぬこと8.たいした:たいしたことではない9.こういう:こういうのは聞いたことがない
  • 「月小蝦繪本之旅」- 0004|「小布丁的萬聖節」
    小布丁扮成了小魔女甜甜圈扮成了大南瓜小棉花糖扮成了小天使三個小惡魔喊著小口號一起出發了!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是真的小幽靈!今天的月小蝦繪本之旅就到此結束了,一起期待下期「我和老爸」吧!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故事評估」簡單來說,就是把孩子在蜂窩的學習過程寫成故事,再用故事幫助艦員們知道:我是誰、我厲害的地方在哪裡、我未來的挑戰是什麼。在這樣的「英雄敘事」中,孩子能夠看見和認識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偉大與卓越,變得更有勇氣、更有能力去面對複雜的世界。
  • 天才陶哲軒的「平凡」人生
    他說,想像一下假如有人異常聰明,純粹用水創造了一臺機器,它並不由杆和齒輪而是由相互作用的水流構成。陶邊說著邊像魔術師般用手在空中比劃出一個形狀。想像一下這臺機器可以copy出另一個更小速度更快的自己,接著這個更小速度更快的又copy出另一個,不斷繼續下去,直到在一個微小的空間達到了無限的速度,從而引發了爆炸。
  • 中科大「少年班」對手來了!清華「丘成桐領軍計劃」招收優秀中學生
    《北京青年報》1月5日消息,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今年起增設「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全球」招收「中學階段」綜合優秀且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及特長的學生。 「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招生規模不超過「100人」,錄取至「清華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 如何利用「自我刺激」幫助孩子放鬆?
    ,而家長的目標就是把孩子身上所有的標籤都撕下來……可是這樣做真的對麼?家長們最常抱怨同時也是最常問我們的一個問題:「怎麼讓才能我的孩子停止自我刺激行為?」可事實上「自我刺激」可能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小習慣。這些「沒意義的,重複性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行為就被稱作「自我刺激」行為。 回想一下你在上學時候有沒有咬筆的習慣?你緊張或疲勞的時候會不會想吸菸?你上了一整天班回家會不會想喝一杯啤酒?……其實這些都是自我刺激。不同的是,我們總是把大人身上的行為合理化,而對於孩子我們卻是選擇放大問題。
  • 值得發人深思,如果亂七八糟的玩具間意味著搗蛋的孩子,那麼空的...
    另外一位媽媽,家裡明顯沒有前面那位媽媽家裡乾淨,尤其是孩子的玩具經常亂放,特別是專門給孩子騰出來的玩耍區裡,玩具東倒西歪,從沒收拾整齊過,也沒有分類。孩子還會拆卸玩具,很多玩具已經被他「蹂躪」到「體無完膚」。
  • 「小Bu說」樂園小故事,10個關於迪士尼「小小世界」的秘密!
    原因當然是要貫徹「世界大同」、「團結」、「統一」的理念。由於刺激指數是零,不少旅客都抱著「去玩只是想涼冷氣」、「勝在有位坐」的心態去享受這設施。,它於2008年開創先河,首次加入38位迪士尼朋友的人形木偶、增設全新的中東、北南美洲、中國場景,更特別錄製4個新的亞洲語言版本主題曲,包括:粵語、普通話、塔加拉語及韓語,而到了唱菲律賓版的〈It’s A Small World〉時,特別地用了「他加祿語」,這是現時菲律賓語演變前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