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瑜 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 創始人
用痛心疾首來形容最近的心情不為過!
疫情復發後,全國各地傳來噩耗,十來歲的孩子一個接一個,決絕地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輿論在常州小學五年級學生繆可馨作文課後墜樓身亡達到頂峰。
我的私人手機加上工作手機,有數百個「大不同家長群」,覆蓋全國各省市,甚至還有海外華人家長。
群裡有圖有真相的慘劇,比見諸媒體的更多。早先「少年大不同」的公眾號會發一些相關的文章,但後來,我開始擔憂,害怕引發「維特效應」。
但視而不見的「鴕鳥」姿態,就會扭轉事態嗎?不,令人痛心的消息接踵而來,愈演愈烈。
我每天都在回應家長們的SOS,每條留言的背後,都是一個身陷困境的孩子和不知所措的家庭。
所有人都可能生出這樣的疑惑:
了解少年大不同的家長都知道,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和著名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老師合作,前後製作出品了十餘套家庭教育的課程。
早在五六年前,就聽陳老師預言道:「你看著吧,教育再這樣搞下去,孩子都死給大人看,00後孩子是不怕死的!」
除了給全國的教師做培訓、給家長做講座,陳默老師還做大量的家庭個案諮詢,累計上萬例。這些年來她常常發出預警,臨床一線看到的狀況,讓人深感憂慮:
天哪,讀書什麼時候變成了高危行業?
我們當直入問題內核,尋求解決方案,不讓血淋淋的代價白費!
6月24日(周三)晚上19:30-20:30,少年大不同邀請陳默老師做一場在線直播《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當前臨床諮詢的實際狀況相結合,為家長們做整體、系統的解析。這場講座同樣適合所有的老師。
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保護孩子,而不是將自身的焦慮變本加厲地傳遞給孩子。
他們真的承受不起,也不該承受。
歡迎大家報名,收看方式:
1.關注公號「少年大不同(ID:sndbt2018)」
2.在公號後臺,輸入「保護」
今天,還要特別放送陳默老師在線課程《中學生學業壓力的31個藥方》中的第19集《孩子有自殺傾向怎麼辦?》,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以下文字根據錄音整理:
孩子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如何避免這類慘劇發生?孩子暴露出來有自殺傾向怎麼辦?這個問題是個病理性的問題,他不是一個常態的問題。
現在經常有家長來說,他孩子常常會說:「活得一點意思也沒有,我不想活了,天天哭死了,這麼多的作業!」
孩子在家長面前說這種話,是很常見的,家長也不必要就當成孩子有自殺傾向。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有個特點,叫「無病呻吟」,會「為賦新詞強說愁」,會要把自己擺在負面的情緒裡面,他才感覺到好像自己長大一樣。
孩子的這種牢騷表現,家長也不要大驚小怪。但凡你孩子在你面前這樣說,你要意識到孩子辛苦了,情緒有點煩躁,他在你面前發牢騷,我們做家長的要有情緒安撫能力。
我們怎麼安撫他情緒?站在他情緒一邊,理解他的情緒:「你們中學生是辛苦,初三、高三的學生真是辛苦,我們家最辛苦的人就是你。每天在學校裡冷板凳坐了這麼長時間,回到家還有一大堆的作業,爸爸媽媽都看在眼裡的!」
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理解,他這些話就少了。可能過一段時間他又會來說這種話,那麼你再安撫他。
你怎麼辨別孩子是不是真有自殺傾向呢?比如他被醫生明確診斷為抑鬱症,中度以上,醫生也讓他服藥了。
抑鬱症現在是高發,孩子要是得了抑鬱症的話,家長首先你要重視它,你不要不當一回事,認為抑鬱症就是心理感冒,不去重視它。
你也不要把這件事情看得像天一樣大,「我的孩子完蛋了,他會不會自殺?」,然後整天讓他感覺到你心理負擔很重。抑鬱症的人本身就敏感、脆弱、多疑,他如果感覺到他的父母在這件事情上憂心忡忡的話,他的病情會加重。
抑鬱症的治療,從目前來看,首選的方案還是藥物加上心理輔導,他既要服藥,也要做心理輔導,這兩部分似乎都不可缺。
一個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你有的時候可能不太理解,覺得這個孩子怎麼橫豎跟他講,他都是不明白,那是因為他進入了病理狀況,就是這樣。所以你首先在心裏面,要想我的孩子得了抑鬱症,要把他當成一個得抑鬱症的人來對待。
家長要注意,每當他在跟家長訴說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陪伴、傾聽、理解,而不是批判、分析、反駁;你如果批判、分析、反駁,他會進入更深的抑鬱。
孩子得了抑鬱症,他會出現一些很基本的症狀,就是在學校裡學習沒有注意力,無法坐在課堂裡學習上課,他怎麼想集中注意力都是無法解決的。
那麼你家長一定要注意,你要是逼迫他一定要坐在教室裡,小孩要崩潰的。他如果跟你說,我實在是在沒有辦法待在教室裡,因為我注意力不集中,我要回家,那麼你要能夠接受他回家的現實。
如果一個孩子達到了中度抑鬱症,通常可能他是要休學一段時間,你會看到這個孩子,他會有這樣一些表現,會讓我們家長非常的難受,可能他會白天睡覺,晚上爬起來通宵打遊戲,你會非常難受。這種情況會持續一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往往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個階段你還不能去問他,「你到底怎麼打算?什麼時候去上學?……」你還不能說這些話,你要說這些話,他一定回答你「不知道」。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只要陪伴,你如果陪伴得好,他到第二個階段就快一些。
第二個階段,會出現什麼?他蠢蠢欲動,比如說他會出花樣,「我要去學吉他,我要去遊泳」,他提出來這種要求的時候,你就要去滿足他。他去了兩天可能就不去了,也很正常。
然後到第三個階段,他可能才會提出來他要去上學,你再去幫他尋找學校。
通常都是要有這樣的過程。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每天是要服藥的。假如說我們家長有這樣的條件,這個孩子也能願意的話,我們帶著孩子到處走走看看,讓他心胸能夠打開。行程中,不要去討論他個人的問題,尤其不要討論學習的問題,關於他很焦慮的、很有負擔的部分,我們不涉及,這樣孩子才能放鬆下來。
那麼還要提醒,當一個孩子有抑鬱症,老實說,這個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積累下來的,她早期肯定是有一些環境上的問題。孩子得了抑鬱症,你們整個家都要調整,如果家庭環境不調整,孩子的問題可能也難以恢復的。長期在會製造抑鬱症問題的環境裡,這孩子就會得抑鬱症,所以這個家要進行家庭治療。
所以一個青少年得了抑鬱症,實際上是家長在生病,孩子在吃藥,通常要治療他的是全家性的東西,我很少看到單獨治療孩子一個人的抑鬱症會治療好的,希望家長能意識到,當孩子得了問題的時候,你們該反思了,你們一路過來提供給孩子的環境到底有些什麼樣的問題?你們也要意識到,他必須是有藥物和心理治療這兩部分共同結合的,那麼這樣可能會慢慢幫助你的孩子一點點走出困境。
家長要做好思想準備,這件事情不是很快就能解決的,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你要發急,經常用負面的話去刺激孩子的話,只會加重他的病情,對改善是不利的,走到深度抑鬱,他可能就有輕生的念頭冒出來。
如果孩子跟你說他要自殺,甚至於跟你說他已經有自殺計劃,比如他想開煤氣或服用安眠藥,或者他跟你討論哪一種自殺可以讓人減輕一些痛苦,他已經跟你在談論這些問題了,那麼家長你要警覺了,家裡必須要有人的。讓他單獨在家裡,可能會有危險。如果家長自己不能評估的話,你要把他帶到醫院去,讓心理醫生來給他做評估。
那麼還有些孩子,他遭遇了自尊受挫的事件,或者發生了讓他感覺蒙辱的事件,也有可能會引發他自殺。比如說他很愛一個女生,這個女生拒絕了他,卻接受了一個在他看來什麼都不如他的男生。然後這個女生還說了一些讓他感覺很受羞辱的話,那麼這個男孩有可能在衝動的情緒之下去自殺的。
你的孩子如果一旦在學校裡遇到了打擊性的事件,平時你們溝通比較好的話,一般他不會瞞你,因為他太難受了,也希望跟家長有所討論。完全瞞著你的話,說明你們平時的溝通是有問題的。
如果孩子完全瞞著你的話,你作為家長,也會觀察出來,他的情緒很不好,往往很煩躁,作業是根本投入不進去的。那麼家長你要小心,這個時候你要到學校去跟老師討論一下,孩子最近在學校裡有沒有什麼意外的事情發生。
假如孩子能跟你詳細討論的,「我不能再呆在這個學校了,我沒臉見人了,這一生我都沒有辦法面對了」,這個時候家長你沒有能力去跟他討論這個問題的話,趕緊去找心理老師來幫助他,他認知不調整的話,可能就會做出偏激的舉動。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他的認知很偏執,尤其是一些特別偏執的孩子,他思維會鑽牛角尖,他需要幫助。
總之,家長要像上面說的這樣來做。我們發現自殺的那部分中學生,他的家長沒有能做到這樣。等到他們孩子已經自殺了,家長往往也會自己去找心理輔導,他會把這個過程說給心理老師聽,心理老師聽下來就發現家長在已經發現了孩子自殺傾向的時候,他沒有做到位,也沒有及時帶孩子到心理老師那邊去。
我們現在也是蠻擔心的,我們00後的那種孩子,他們有個特點,他們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如果他覺得受了羞辱,沒有尊嚴,他真的會去尋求死亡。
所以,家長要善於察覺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尤為重要。
家長如何正確感知孩子情緒?更多內容盡在6月24日(周三)晚上陳默老師的在線直播,歡迎報名收看。
免費收看方式:
1.關注公號「少年大不同(ID:sndbt2018)」
2.在公號後臺,輸入「保護」
更多內容,請點擊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