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防悲劇發生?

2020-09-13 少年大不同

文/陳瑜 少年大不同、人生大不同 創始人


用痛心疾首來形容最近的心情不為過!

疫情復發後,全國各地傳來噩耗,十來歲的孩子一個接一個,決絕地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輿論在常州小學五年級學生繆可馨作文課後墜樓身亡達到頂峰。

我的私人手機加上工作手機,有數百個「大不同家長群」,覆蓋全國各省市,甚至還有海外華人家長。

群裡有圖有真相的慘劇,比見諸媒體的更多。早先「少年大不同」的公眾號會發一些相關的文章,但後來,我開始擔憂,害怕引發「維特效應」。

但視而不見的「鴕鳥」姿態,就會扭轉事態嗎?不,令人痛心的消息接踵而來,愈演愈烈。

我每天都在回應家長們的SOS,每條留言的背後,都是一個身陷困境的孩子和不知所措的家庭。

所有人都可能生出這樣的疑惑:

  • 這陣子,孩子們怎麼了?
  • 除了常規的原因之外,眼下的特殊時期,是不是還有什麼特定因素,造成悲劇接連發生?
  • 作為家長,今天,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

了解少年大不同的家長都知道,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和著名兒童、青少年心理專家陳默老師合作,前後製作出品了十餘套家庭教育的課程。

早在五六年前,就聽陳老師預言道:「你看著吧,教育再這樣搞下去,孩子都死給大人看,00後孩子是不怕死的!」

除了給全國的教師做培訓、給家長做講座,陳默老師還做大量的家庭個案諮詢,累計上萬例。這些年來她常常發出預警,臨床一線看到的狀況,讓人深感憂慮:

  • 越來越多的孩子,厭學、輟學,其中不少是號稱「學霸」的優等生;
  • 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呈現日趨低齡化的趨勢;
  • 越來越多的孩子,輕生甚至弒母,用最極端、最激烈的方式表達不滿、反抗和絕望;
  • ……

天哪,讀書什麼時候變成了高危行業?

  • 是孩子抗挫力不強?
  • 是家長逼得太狠?
  • 是學校教育不當?

我們當直入問題內核,尋求解決方案,不讓血淋淋的代價白費!


6月24日(周三)晚上19:30-20:30,少年大不同邀請陳默老師做一場在線直播《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當前臨床諮詢的實際狀況相結合,為家長們做整體、系統的解析。這場講座同樣適合所有的老師。

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保護孩子,而不是將自身的焦慮變本加厲地傳遞給孩子。

他們真的承受不起,也不該承受。

歡迎大家報名,收看方式:

1.關注公號「少年大不同(ID:sndbt2018)」

2.在公號後臺,輸入「保護」

今天,還要特別放送陳默老師在線課程《中學生學業壓力的31個藥方》中的第19集《孩子有自殺傾向怎麼辦?》,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以下文字根據錄音整理:

孩子們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如何避免這類慘劇發生?孩子暴露出來有自殺傾向怎麼辦?這個問題是個病理性的問題,他不是一個常態的問題。

現在經常有家長來說,他孩子常常會說:「活得一點意思也沒有,我不想活了,天天哭死了,這麼多的作業!」

孩子在家長面前說這種話,是很常見的,家長也不必要就當成孩子有自殺傾向。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有個特點,叫「無病呻吟」,會「為賦新詞強說愁」,會要把自己擺在負面的情緒裡面,他才感覺到好像自己長大一樣。

孩子的這種牢騷表現,家長也不要大驚小怪。但凡你孩子在你面前這樣說,你要意識到孩子辛苦了,情緒有點煩躁,他在你面前發牢騷,我們做家長的要有情緒安撫能力。

我們怎麼安撫他情緒?站在他情緒一邊,理解他的情緒:「你們中學生是辛苦,初三、高三的學生真是辛苦,我們家最辛苦的人就是你。每天在學校裡冷板凳坐了這麼長時間,回到家還有一大堆的作業,爸爸媽媽都看在眼裡的!」

這樣孩子的情緒得到了理解,他這些話就少了。可能過一段時間他又會來說這種話,那麼你再安撫他。

你怎麼辨別孩子是不是真有自殺傾向呢?比如他被醫生明確診斷為抑鬱症,中度以上,醫生也讓他服藥了。

抑鬱症現在是高發,孩子要是得了抑鬱症的話,家長首先你要重視它,你不要不當一回事,認為抑鬱症就是心理感冒,不去重視它。

你也不要把這件事情看得像天一樣大,「我的孩子完蛋了,他會不會自殺?」,然後整天讓他感覺到你心理負擔很重。抑鬱症的人本身就敏感、脆弱、多疑,他如果感覺到他的父母在這件事情上憂心忡忡的話,他的病情會加重。

抑鬱症的治療,從目前來看,首選的方案還是藥物加上心理輔導,他既要服藥,也要做心理輔導,這兩部分似乎都不可缺。

一個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你有的時候可能不太理解,覺得這個孩子怎麼橫豎跟他講,他都是不明白,那是因為他進入了病理狀況,就是這樣。所以你首先在心裏面,要想我的孩子得了抑鬱症,要把他當成一個得抑鬱症的人來對待。

家長要注意,每當他在跟家長訴說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陪伴、傾聽、理解,而不是批判、分析、反駁;你如果批判、分析、反駁,他會進入更深的抑鬱。

孩子得了抑鬱症,他會出現一些很基本的症狀,就是在學校裡學習沒有注意力,無法坐在課堂裡學習上課,他怎麼想集中注意力都是無法解決的。

那麼你家長一定要注意,你要是逼迫他一定要坐在教室裡,小孩要崩潰的。他如果跟你說,我實在是在沒有辦法待在教室裡,因為我注意力不集中,我要回家,那麼你要能夠接受他回家的現實。

如果一個孩子達到了中度抑鬱症,通常可能他是要休學一段時間,你會看到這個孩子,他會有這樣一些表現,會讓我們家長非常的難受,可能他會白天睡覺,晚上爬起來通宵打遊戲,你會非常難受。這種情況會持續一個過程。

第一個階段,往往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個階段你還不能去問他,「你到底怎麼打算?什麼時候去上學?……」你還不能說這些話,你要說這些話,他一定回答你「不知道」。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只要陪伴,你如果陪伴得好,他到第二個階段就快一些。

第二個階段,會出現什麼?他蠢蠢欲動,比如說他會出花樣,「我要去學吉他,我要去遊泳」,他提出來這種要求的時候,你就要去滿足他。他去了兩天可能就不去了,也很正常。

然後到第三個階段,他可能才會提出來他要去上學,你再去幫他尋找學校。

通常都是要有這樣的過程。

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每天是要服藥的。假如說我們家長有這樣的條件,這個孩子也能願意的話,我們帶著孩子到處走走看看,讓他心胸能夠打開。行程中,不要去討論他個人的問題,尤其不要討論學習的問題,關於他很焦慮的、很有負擔的部分,我們不涉及,這樣孩子才能放鬆下來。

那麼還要提醒,當一個孩子有抑鬱症,老實說,這個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積累下來的,她早期肯定是有一些環境上的問題。孩子得了抑鬱症,你們整個家都要調整,如果家庭環境不調整,孩子的問題可能也難以恢復的。長期在會製造抑鬱症問題的環境裡,這孩子就會得抑鬱症,所以這個家要進行家庭治療。

所以一個青少年得了抑鬱症,實際上是家長在生病,孩子在吃藥,通常要治療他的是全家性的東西,我很少看到單獨治療孩子一個人的抑鬱症會治療好的,希望家長能意識到,當孩子得了問題的時候,你們該反思了,你們一路過來提供給孩子的環境到底有些什麼樣的問題?你們也要意識到,他必須是有藥物和心理治療這兩部分共同結合的,那麼這樣可能會慢慢幫助你的孩子一點點走出困境。

家長要做好思想準備,這件事情不是很快就能解決的,你要做好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你要發急,經常用負面的話去刺激孩子的話,只會加重他的病情,對改善是不利的,走到深度抑鬱,他可能就有輕生的念頭冒出來。

如果孩子跟你說他要自殺,甚至於跟你說他已經有自殺計劃,比如他想開煤氣或服用安眠藥,或者他跟你討論哪一種自殺可以讓人減輕一些痛苦,他已經跟你在談論這些問題了,那麼家長你要警覺了,家裡必須要有人的。讓他單獨在家裡,可能會有危險。如果家長自己不能評估的話,你要把他帶到醫院去,讓心理醫生來給他做評估。

那麼還有些孩子,他遭遇了自尊受挫的事件,或者發生了讓他感覺蒙辱的事件,也有可能會引發他自殺。比如說他很愛一個女生,這個女生拒絕了他,卻接受了一個在他看來什麼都不如他的男生。然後這個女生還說了一些讓他感覺很受羞辱的話,那麼這個男孩有可能在衝動的情緒之下去自殺的。

你的孩子如果一旦在學校裡遇到了打擊性的事件,平時你們溝通比較好的話,一般他不會瞞你,因為他太難受了,也希望跟家長有所討論。完全瞞著你的話,說明你們平時的溝通是有問題的。

如果孩子完全瞞著你的話,你作為家長,也會觀察出來,他的情緒很不好,往往很煩躁,作業是根本投入不進去的。那麼家長你要小心,這個時候你要到學校去跟老師討論一下,孩子最近在學校裡有沒有什麼意外的事情發生。

假如孩子能跟你詳細討論的,「我不能再呆在這個學校了,我沒臉見人了,這一生我都沒有辦法面對了」,這個時候家長你沒有能力去跟他討論這個問題的話,趕緊去找心理老師來幫助他,他認知不調整的話,可能就會做出偏激的舉動。

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他的認知很偏執,尤其是一些特別偏執的孩子,他思維會鑽牛角尖,他需要幫助。

總之,家長要像上面說的這樣來做。我們發現自殺的那部分中學生,他的家長沒有能做到這樣。等到他們孩子已經自殺了,家長往往也會自己去找心理輔導,他會把這個過程說給心理老師聽,心理老師聽下來就發現家長在已經發現了孩子自殺傾向的時候,他沒有做到位,也沒有及時帶孩子到心理老師那邊去。

我們現在也是蠻擔心的,我們00後的那種孩子,他們有個特點,他們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如果他覺得受了羞辱,沒有尊嚴,他真的會去尋求死亡。

所以,家長要善於察覺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尤為重要。

家長如何正確感知孩子情緒?更多內容盡在6月24日(周三)晚上陳默老師的在線直播,歡迎報名收看。

免費收看方式:

1.關注公號「少年大不同(ID:sndbt2018)」

2.在公號後臺,輸入「保護」

更多內容,請點擊連結

相關焦點

  • 別讓悲劇再發生!防溺水,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別讓悲劇再發生!防溺水,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面對不斷發生的溺水事故,面對不斷上演的溺亡悲劇,我們究竟該拿什麼保護孩子?我們究竟該如何趕跑溺水之殤?1千萬小心這個時間和地點據統計,5起溺水事故中,就有3起發生在周六、周日,佔溺水事故中的6成,另外4成則分別發生在放學後,以及節假日。
  • 校園性侵頻發,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父母們該醒醒了!
    這不是我們要講的重點,我們想說的是,到底對於屢屢發生的性侵學生案件,我們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孩子!家庭的責任在於教育無度,導致孩子無所適從!對於這一點,我們的家長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日常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要麼過嚴、要麼過松,而且對於孩子教育幾乎百分之九十九是跟學習有關,而對於孩子的性教育、自我保護意識等等方面,卻很少涉及!
  • 面對孩子跳樓的悲劇,我們漏掉了什麼
    再重的處罰或處分恐怕都無法撫慰痛心欲絕,也都換不回孩子的生命。每一起事故的調查,也不僅僅在於追責問責、賠償和安撫受害人,更在於警醒和教育旁人、後人。尤其對身為旁觀者的我們而言,後者的分量甚至比前者還要重些。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等悲劇發生以後才警醒,不能等悲劇復盤一番就罷了。我們必須從每一起事故或悲劇中,形成必要的危機思維,找到有效的預防方法,這才是正途。
  • 十四歲女孩墜樓身亡,該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說起孩子,估計每個人都有一堆話題;說起遊戲,大家好像都帶著天生的排斥心理,特別是家有孩子的家長;說起孩子玩遊戲時瞞著家長充值打賞,更多的家長則是無奈,甚至是束手無策。那麼圍繞著孩子、遊戲與充值這樣幾個敏感的字眼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來看看現實中活生生的例子吧。
  • 一周7個孩子溺水,最小溺亡者才5歲,我們該如何避免悲劇重演?
    五一前後短短的一周時間裡,廣西就有7名孩子溺水,僅有2名孩子獲救,其中最小的溺亡者年僅5歲。讓人揪心的悲劇每年都在全國各地上演,多少家庭因此陷入崩潰,多少孩子因此失去生命,想想都覺得不可想像。如今,炎炎夏日就在眼前,天生愛玩水的孩子在這個季節裡總少不了去河邊盡情玩樂,重重危險也隨之降臨。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二十四節氣?
  • 猥褻兒童猖獗,誰來保護我們的孩子?
    猥褻兒童的毒瘤,如何才能祛除?我們該怎樣保護我們的孩子免受侵害呢?央視評論:三問猥褻兒童案一問:大庭廣眾下公然猥褻兒童,「膽量」從何而來?近期發生的兩起猥褻兒童案,一起發生在候車大廳,另一起發生在醫院大廳,都是公共場合。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猥褻兒童,得以讓兩起案件曝光,也讓受害人得到了警方的注視和保護。
  • 悲劇不斷發生,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一位新手媽媽受某個付費嬰兒睡眠課程引導,為了改善自己剛滿三個月的女兒的睡眠,讓嬰兒獨自趴在房間的嬰兒床上,練習「趴睡」,媽媽則在另一個房間裡通過視頻監控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嬰兒哭鬧了很久,媽媽也感受到了孩子的難受,從事後流出當事人的微信截圖看得出,這位媽媽當時也很擔心孩子的狀況。
  • 一起不該發生的觸電悲劇
    現今正是冬小麥返青農田灌溉大忙之際,但最近一起由於水泵澆地引起的觸電亡故事故,應該讓我們這些從事電工的人引以為戒呀!某農村田間機井採用三相水泵抽水澆地,在兩位農民夜間澆完地,拉開三相刀閘開關準備搬起水泵之際,一位搶先搬起水泵的農民(另一位稍慢為接觸水泵)猛然渾身抖動,四肢抽搐,在喊了一聲「有電」後便昏倒在地,另一位農民見狀立即將該線路總閘拉開,但待醫護人員到達現場時,觸電農民已無生命體徵!事後,經檢查分析得知,水泵為三相電源(見圖示)其繞組對地絕緣良好,其外殼接有一保護零線。
  •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讓悲劇發生
    在父母的責怪下,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她趁父母不在家時,想要跳樓自殺,恰巧被鄰居發現,制止了悲劇的發生。中學生談戀愛,成為社會所關注的話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家長的態度對孩子至關重要,如果這時去責怪孩子,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她對生活就會失去信心,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釀成悲劇,這是每個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 中國版「素媛」,兒童性侵頻繁發生,誰來保護我們的孩子?
    8月31日,又發生了一件堪稱中國版「素媛」的兒童性侵案,讓無數網友憤怒不已。接連發生的多起猥褻兒童案件提示我們,警惕熟人作案理應成為重點。面對熟人作案的現實,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提高意識,在時刻保持警惕的同時,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比如,不要隨意讓幼小的孩子和親戚、朋友、老師等熟人在行為上過於親熱,告訴孩子隱私部位只有在洗澡、換衣服、看病時才能由媽媽爸爸或者醫生看,其他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可以等等。
  • 校園暴力屢禁不止,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預防悲劇的發生
    這位父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情是受到懲罰的,並且在這過程當中,也讓孩子深刻的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這位父親的做法無疑值得稱讚,也值得很多家長學習,有時候校園暴力發生的背後,就有一對不作為的父母。校園暴力屢禁不止,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該怎麼去面對或者去對待這樣的校園暴力呢?
  • 我們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發生?
    ,輿論和以往的青少年自殺悲劇事件一樣,要麼指責「這代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心理脆弱得很;要麼批評這位母親偏激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以死報復」,拿自己的命,作為母親打罵的代價。顏面盡失,幾乎是被推到了「孤立無援」的地步,爸媽給事情「添油加醋」、「不斷放大」,這讓孩子如何有相信,這些大人是在真心幫著他共同面對成長的問題,而不是落井下石,看他笑話,專門來懲罰他的?
  •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一旦意外發生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奔跑在陽光下,嬉鬧於水池中,盡情釋放著天性。然而,我們不時會聽到見到由於一些意外的發生使這些可愛的寶貝受到傷害,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甚至終身遺憾。為什麼在家庭、學校的諸多教育保護下兒童意外傷害還是會發生呢?一旦意外發生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 「涉嫌性侵未成年養女3年」引爆朋友圈:我們到底該如何保護孩子
    這其中進行了什麼操作,我們也不得而知。最可怕的是,他不僅在肉體上傷害星星,還在精神上給星星洗腦:讓人憤怒的同時又令人作嘔。他玷汙了「爸爸」這個本該美好溫暖的詞彙!03性侵害離孩子從來都不遠作為父母,我們又是多麼的無奈!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學生跳樓事件頻發,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這些孩子小到小學生,大到初中,高中,大學生。讓我們痛心不已的同時不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不堪重負,放棄自己的生命?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人民網)師生衝突、家庭衝突、學業壓力、抑鬱症、都是致孩子瞬間崩潰,自殺的典型誘因。基於今年疫情原因,孩子們經過漫長的居家網課學習方式,面對開學,難免有些不適,再加上學習壓力大,才導致這一次一次悲劇的發生。
  • 「媽媽今天老師親我了」:別讓我們拼命保護的孩子,毀在性教育上
    二是法律對年幼與未成年的男性受害者保護力度不及女性,所以在性方面受到傷害時,維權比較艱難。遭遇性方面的傷害,這種童年陰影,會隨著長大不斷跳出記憶,成為一輩子的噩夢。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是父母最該盡的責任,無論家有男孩女孩,在性教育方面,都該得到重視!
  • 「媽媽今天老師親我了」:別讓我們拼命保護的孩子,毀在性教育上
    二是法律對年幼與未成年的男性受害者保護力度不及女性,所以在性方面受到傷害時,維權比較艱難。遭遇性方面的傷害,這種童年陰影,會隨著長大不斷跳出記憶,成為一輩子的噩夢。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是父母最該盡的責任,無論家有男孩女孩,在性教育方面,都該得到重視!
  • 有水上充氣玩具就能保護孩子?錯!來聽聽防溺水專家怎麼說
    「水上充氣玩具可以保護孩子?如果溺水孩子怎麼自救?發現他人溺水怎樣施救?如何正確使用救生器械……」今(9)日上午,重慶警方「服務學校29條之平安課堂」校園直通車防溺水安全體驗課活動,合川三江民警戰訓基地水上救生訓練場舉行,現場有100餘名學生及家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