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弄清楚中國人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論,因為回答問題的需要,這裡我們主要講同宗男性之間的關係。
同宗男性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論
所謂同宗男性,指的是同一個男性祖先的男性後代。簡單說就是您高祖生了您曾祖兄弟幾人,您曾祖兄弟又生了各自的自己的兒子,他們的兒子又生了各自的兒子……那麼,這裡面的關係該怎麼論呢?
同宗男性之間的關係其實還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同一個父親的孩子之間論親兄弟,同一個祖父的孫子之間論叔伯兄弟(堂兄弟中血緣最近的一類,有時也直接說成堂兄弟),再往上的平輩就只能論堂兄弟了。無論有沒有出「五服」,理論上都是可以這麼論的。但中國人一般出了「五服」就不怎麼來往了,最多也就是見面點個頭,甚至有不少出了「五服」的同宗您已經不認識了。比如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漢獻帝劉協與劉備,出了不知道多少個「五服」了,但因為政治需要,照樣還是可以論「叔侄」的。除了加上一個堂字,非直系同宗不同輩分之間的稱呼與直系親屬基本相同,如堂祖父、堂叔、堂兄等等。
建文帝朱允炆與明宣宗朱瞻基的關係
朱允炆和明宣宗朱瞻基的父親明仁宗朱高熾是平輩,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孫子。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懿文太子朱標的兒子、朱高熾是朱元璋四子明成祖朱棣的兒子,這二位是典型的叔伯兄弟——堂兄弟中血緣最近的一類。如此一來,朱允炆與朱瞻基的關係就比較明確了,他比朱高熾年長一歲,是朱瞻基的堂大爺。
明王朝宗室特殊的字輩
在中國,是否屬於平輩堂兄弟,一般從字輩上就能看得出。只要是嚴格遵循字輩規則的家族,同一輩分基本都使用同一個字輩。最典型莫過於清王朝了,自清聖祖康熙帝的兒子開始,康熙帝一脈每一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字輩——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對照字輩,輩分一目了然。啟功先生和末代皇帝溥儀是什麼關係?溥字輩大啟字輩三輩,溥儀是啟功先生的堂曾祖父。
但明王朝不同,明太祖朱元璋給每個兒子家都立了一套不同的字輩,如後來帝系大宗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嫡長房朱標一脈的「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從名字上區分輩分呢?字輩顯然是沒有用的。但明王朝宗室的名字還是可以簡單分出一個輩分的,那就是看第三個字的偏旁部首。
朱元璋規定,子孫每一代的偏旁部首都必須遵照「五行相生」原則,如朱標、朱棣的木旁,木生火、他們的兒子名字裡都必須有個火,如朱允炆的炆、朱高熾的熾,都有火旁。如此一來,就容易區分了,火生土、火旁比土旁高一輩,火旁的朱允炆自然比土旁的朱瞻基高一輩,是他的堂大爺。當然,這種偏旁部首也有缺陷,那就是相差的輩分不能太多,輩分差多了就要結合字輩來看了。
大體就是這樣一個情況,建文帝朱允炆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堂兄、明宣宗朱瞻基的堂大爺。朱允炆與朱高熾是典型的叔伯兄弟,二人的父親懿文太子朱標和明成祖朱棣是親兄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