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博 萬科集團總部一個30人的部門從深圳遷往上海,讓此前未曾公開的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浮出水面。外界好奇,這是一個什麼部門,為什麼要遷往上海?
萬科在回應中提到,這個公會由萬科原總部相關職能成員和區域相關成員共同組成,以提升地產開發產品的研究和建設能力。
據經濟觀察網了解,在萬科內部,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被定義為一個平臺,專門承接從集團總部剝離出來的工程、採購、成本、設計等職能部門,總人數大約30人。
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並非萬科的新產物,於一年前由萬科建築研究中心升級而成。在萬科集團2019年年會上,該公會作為一個新角色站上年度匯報「舞臺」。
按照萬科周刊在2019年年會側記的描述,這個公會奔著「築底線、建標準、轉落實、促協同」的目標集結。
萬科周刊將這個公會的誕生稱為「大膽的改革」,「大膽」之處體現在,直接打通了萬科總部與一線的炮火支援力量。萬科甚至用了一個比喻以作解釋——「以往由總部手遞手遞送的彈藥,如今改為空地一體作戰、雷射制導牽引。」
經濟觀察網獲悉,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所承接的工程、採購、成本、設計等部門,過往主要功能都聚焦在為地產業務提供支持上。通過公會,這些部門的職能將集成起來,更集中去服務協同性較強的地產開發業務與物業業務。
這樣的作用,恰好與2018年秋季萬科集團總部進行的組織重建相互呼應。彼時,萬科以「先業務後管理、先一線後總部」為次序,總部原有的12個部門全部撤銷,重新成立事業發展中心、管理中心、支持中心三大中心。
由此,一方面,萬科簡化合併總部職能,打破過去的條塊分割,解決了原本部門職能面面俱到但相互博弈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將權限下移至一線,減少內部溝通壁壘,讓萬科在收斂聚焦中激發更多組織活力,贏得戰略布局主動權。
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是萬科持續深化的組織重建工作中一個側影。一切調整,在鬱亮的解釋裡,都是為了服務戰略,「組織需要不斷地瘦身,適應戰略要求,靈活應對戰略變化。」他說。
兩年前,萬科將「收斂聚焦,鞏固提升基本盤」作為戰略主題,開發業務在未來10年內,仍被萬科視作「基本盤」。不過,伴隨著地產業務從增量時代走向存量時代,最近兩年,萬科地產開發業務持續面臨增速放緩的壓力。
而物業、物流、商業等優勢新業務卻正處於規模高速擴張的初期,鬱亮也一直強調,萬科對轉型的堅定認識和轉型決心從未改變過,也未曾動搖過。
這樣的大背景下,作為萬科大本營的集團總部,不止單純指向地產業務,還應更多兼具多元化業務的統籌功能。也正因此,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應運而生,配合萬科總部從「地產總部」轉向「集團總部」,加強五個區域間一盤棋、地產開發業務與物業業務一盤棋的建設。
此次選擇將公會從深圳遷至上海,按照萬科方面的解釋,是區域協同、地產與物業業務協同推進過程中的落地舉措之一。
但更主要的原因,或許在於整個長三角區域的地產發展潛力與成熟度都相對較高,定位為服務地產與物業業務的研究與開發專業公會,更傾向於跟上區域市場的發展步伐。
萬科此前的格局是總部為首、四大諸侯各守一方,今年8月新增了西北BG。在萬科整個地產業務大盤中,上海區域也是貢獻最穩定的一個市場。從最近三年多的銷售情況來看,上海區域的業績一直遙遙領先,與萬科集團總部所在的南方區域差距越拉越大。
2018年-2020年上半年,上海區域以1811.10億元、2045.11億元、1322.6億元的銷售額始終拔得頭籌,銷售佔比也從29.84%一路提升至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