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60公裡的醬香傳奇

2020-12-24 三聯生活

赤水河:60公裡的醬香傳奇

2009-01-13 12:42 作者:李偉 2009年第3期

在這個深山河谷中,隱藏著兩個遙相呼應的小鎮——茅臺鎮和二郎鎮,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60公裡。馥鬱的酒香就在這條60公裡的河谷中彌散開來,那是一種奇特的香味——醬香。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的茅臺型酒只產自這裡,它也是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水質以及微生物群形成了這個神奇區域,它如活化石般保存了中國釀酒的最高技藝。

赤水河發源於雲南東北部鎮雄縣,一路穿越深山峽谷,向東流經貴州的畢節、大方兩地後,到達仁懷的茅臺鎮。在這裡,赤水河猛然掉頭向北,經貴州習水,進入四川古藺二郎鎮。在川黔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逶迤北上,最後在四川合江匯入長江,全長500餘公裡。從地理的角度,赤水河是整個中國的「酒核」。赤水河與長江形成一個丁字形區域,這個丁字兩側,西有宜賓、瀘州、古藺,東有仁懷、遵義、習水。這一地帶,除了聲名遠播的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董酒,還有本地知名的水河酒、習水大曲、珍酒、鴨溪窖酒、尖莊大曲。到了赤水地區,不出百裡,必有好酒。

在這個深山河谷中,隱藏著兩個遙相呼應的小鎮——茅臺鎮和二郎鎮,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60公裡。馥鬱的酒香就在這條60公裡的河谷中彌散開來,那是一種奇特的香味——醬香。世界三大蒸餾酒之一的茅臺型酒只產自這裡,它也是中國醬香型白酒的核心產區。獨特的氣候、土壤、水質以及微生物群形成了這個神奇區域,它如活化石般保存了中國釀酒的最高技藝。

出酒

1月3日,農曆臘月初八,赤水河畔茅臺鎮。

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淡淡的煙霧就從這個茅臺鎮的各個角落彌散開來。最大的一股煙霧來自鎮中心的一根高聳的煙囪,那是茅臺酒廠的動力車間,負責為烤酒提供滾熱的蒸汽。更多的煙霧、水汽伴著濃重的酒糟味從庭院裡、屋簷下鑽出來,那是一家挨一家的作坊和小酒廠。

我們來得正是時候,茅臺鎮上各家酒廠、作坊正在進行第一次取酒。茅臺型醬香酒的生產以一年為一個輪迴,完全遵循天時,經歷兩次投料、九次蒸煮、九次加曲、七次取酒,高溫發酵,高溫出酒,再經儲藏5年,完成勾兌後方可面市。每4~5斤糧食才能烤出1斤酒。

頭年12月至第二年1月就是第一次蒸餾取酒期。茅臺酒廠還有11天就要取完一次酒了,這個時期從12月中旬始歷時接近一個月。在製酒車間內,工人分為兩班工作,一個班每天烤8甑酒,同時可以烤2甑。

甑是一種傳統的烤酒工具,它是一個直徑約1.5米、高約1米的大蒸鍋,每甑可裝1500斤酒糟。蒸汽從甑的下端進入,攜帶著酒精和水蒸氣從甑上端的出氣管進入冷凝器——一個循環冷水的大缸——然後再從冷凝器下端的水管中流出。利用酒精與水不同的沸點,蒸餾方法可以得到高濃度的酒。

茅臺酒廠流出的一次酒的味道辛辣而酸澀,站在出酒口,便能感到一陣陣嗆人的氣味。這是因為一次酒中含有大量的低沸點物質,在空氣中迅速揮發出來。高溫出酒是茅臺堅持的一項操作原則,儘管這會影響出酒的數量,但可以揮發掉有害物質。

烤過的酒糟被撒在地上平攤開,冒出白色煙氣,散發出濃重的「糟香」,工人們用木鏟子像耕地一樣把酒糟翻開。酒廠車間裡的工人光著腳板,褲腿高高挽起,在紫紅色的酒麴上跑來跑去。與別的小酒廠不同,茅臺車間不需要單獨燒鍋爐,而是集中供應蒸汽。車間裡還有一架電動行車,它在房頂上方滑動,用抓斗從窖坑中抓取酒糟。按照茅臺的技術標準,每甑大概能烤出70~80斤酒,這是比較好的質量平衡點。

取出的新酒裝到鐵皮桶裡,由大卡車運到酒庫。茅臺酒廠的酒庫就建在背後馬鞍山的山坡上,一座庫房有6層,每層有6個儲酒間,每間可以存放300多個酒罈子。工人把鐵皮桶從卡車上卸下,放在三輪手推車上,每車前後可裝兩個酒桶。酒庫樓梯做成坡道,工人們順坡道把三輪車推到庫房裡。由於兩個酒桶大約三四百斤,上坡的時候必須一鼓作氣,否則就有可能滑下來。庫房裡瀰漫著濃烈的酒氣,由於存儲的都是一次新酒,味道嗆得人頭暈。工人們將鐵皮桶的酒倒入大陶缸,每缸可儲酒900多斤,俗稱「千斤壇」。新酒要在這裡存放4~5年,其間要經歷盤勾、勾兌、調味,才能灌裝出廠。

赤水河另一側,羽麒酒廠的車間裡也是一片熱氣蒸騰。28歲的王飛已經當了10年酒工,他正在用簸箕鏟起腳下的酒糟,均勻地撒入甑中。這道工序叫上甑,上甑是一件技術活,影響著出酒量的多少。酒糟要一層一層均勻地撒在甑上,蒸汽從甑的底部冒出,酒糟開始冒白煙。這實際就是高濃度的酒蒸汽,火柴一點就著。王飛必須迅速撒上酒糟把蒸汽蓋住,防止酒氣喪失。甑上滿後,用鍋蓋把它蓋住,然後再用酒糟把鍋蓋邊緣糊住,防止密封不嚴。大概1分鐘,白酒就從冷卻器的另一端流出了。

最先流出的小半碗酒叫做頭酒,大概有半斤,濃度比較低,直接倒掉。王飛把紗布罩在酒桶上接酒,酒通過紗布過濾。紗布上放一個小碗,酒師們通過觀察酒打在碗內的水花來判斷酒精濃度。「起先是大花,濃度最高,」王飛拿起酒碗看著裡面的泡泡對我說,「隨後是滾珠,接下來是小花,最後是碎花。碎花之後濃度就變低了,不能再出酒了。」

還有一種判斷方法是將酒撒在手心捻一下,如果比較滑,則酒精度高,手感澀則說明水多。剛流出的酒的濃度有60度,酒精度逐漸降低,一次酒的總體濃度應該控制在57度上下,最終判斷則要靠比重計測量。

烤完酒後,工人們把鍋蓋打開,先讓甑內的熱氣排放一會兒,行話叫「放酸」,然後再將酒糟從甑內剷出,也就是「下甑」。從上甑到烤酒、取酒、下甑,一共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王飛這一甑烤出了100斤酒。

每年12月中旬到1月份,茅臺鎮上的大小酒廠作坊都在忙著烤一次酒,在接下來的半年中,每個月都將烤一次酒,總共7次。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期,一年中收穫的開始。

茅臺鎮的味道

從印度洋漂移過來的水汽籠罩在雲貴高原,在冬天來臨的三四個月裡,這裡少見陽光,雲蒸霧蔚,細雨霏霏。無論在小鎮的哪個角落都彌散著一種奇怪的味道——微酸,有一點像醬菜揮發、含著甜味、略帶焦煳,但又複雜得難以描述。這就是酒糟散發出的濃重的「醬香」,常年不息。

茅臺鎮隸屬於仁懷市,位於貴州西北部,與四川東南部的瀘州古藺縣相接。這一帶為大婁山脈西段北側,山路崎嶇,坡陡彎急,時至今日交通仍很不便。從貴陽出發需要坐五六個小時的長途汽車才能到達仁懷市,其中貴陽到遵義段為高速公路,遵義至仁懷雖然只有90公裡,但是全段為山路,需要走三四個小時。從仁懷市到茅臺鎮的距離只有15公裡,換小巴車一路俯衝下去,半小時左右當耳膜感到微微鼓脹的時候,茅臺鎮就到了。當年紅軍長徵,在這裡第三次渡過赤水河。

茅臺鎮位於貴州省仁懷市城西赤水河東岸,在寒婆嶺下、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仁懷市的平均海拔為880米,而茅臺鎮只有400餘米。赤水河兩岸的高山峻岭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接近茅臺鎮,河谷卻陡然陷落,海拔只有400米左右。

整個茅臺鎮就陷在深深的山坳裡,赤水河從西面流過。這樣的地形條件形成特殊的小氣候,冬暖夏熱少雨。炎熱季節持續半年以上,冬季氣候暖和,溫差小,霜期短,年平均無霜期達326天,最低氣溫為2.7℃。茅臺鎮氣候的另一特點是氣溫年差較大,乾熱少雨,年降雨量僅有800~1000毫米,日照豐富,年照可達1400小時。這種夏熱冬暖少雨的特殊氣候,最適宜釀酒微生物的生成與繁衍。

茅臺酒廠的一半員工都住在仁懷市裡,他們寧願每天花1個小時上下班。夏天由於海拔的原因,仁懷市的氣溫要比茅臺鎮低四五攝氏度,而茅臺鎮氣溫經常達到40攝氏度左右。

茅臺鎮的核心區域只有4平方公裡,是一座典型的西南山城小鎮。在這裡問路無所謂東西南北,也不講究左右,只說上下。從赤水河的西岸望過去,鎮上建築如一座座蜂房,鱗次櫛比,見縫插針。由於空間狹窄沒有平地,上世紀90年代,茅臺酒廠在河邊建了4座十幾層高的塔樓,作為職工宿舍。這種大城市才有的塔樓使這座山城小鎮顯得有些結構失調,頭重腳輕。

茅臺酒廠最初的廠房就在小鎮偏南的楊柳灣。茅臺酒廠前身為三家燒酒坊——成立於1869年的「成裕燒房」(後改名為「成義燒坊」)、成立於1879年的「榮泰和燒坊」(後改名「榮和燒坊」)以及成立於1929年的「衡昌酒廠」(後改名為「恆興酒廠」)。三家酒廠都出產茅臺燒酒,民間以其老闆的姓氏加以區分,分別為華茅、王茅和賴茅。

新中國成立後,1951~1952年三家燒酒坊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合併為國營茅臺酒廠。華茅老闆華問渠祖上即為貴州政商兩界的要人,解放後華問渠作為統戰對象曾擔任貴州省商業廳副廳長。賴茅的老闆賴永初後來擔任貴州省第四屆政協委員會委員,在任期內去世。公私合營後,國營茅臺酒廠的技術副廠長鄭義興,就曾是賴茅的掌火師(釀酒師)。鄭義興後來又培養出得意弟子勾兌大師李興發。

現在茅臺酒廠的第一、二生產車間就是當年「成義」、「恆興」的老廠址,窖坑也是老窖坑。制麴車間是昔年「榮和燒坊」的全部廠址,把窖坑填平,在上面建車間。原來的三家酒廠毗鄰,中有空隙和人行道,成一品字形,「榮和」居中,「成義」、「恆興」在左右兩側。

茅臺最初的廠區很小,只有四五畝,隨著規模擴大,廠區沿赤水河向南擴張,但辦公樓以及老廠房仍舊在老鎮之內,與居民區犬牙交錯,鎮中有廠,廠中有鎮。

茅臺鎮上酒坊多過米鋪,走在街上,隨處可見掛牌的酒業公司和出售散酒的零售小店。出售散酒的零售小店裡一般都放置容積相同的酒缸,酒缸頂部用一層塑料布緊緊蓋上,以防止和減少酒精揮發。酒缸的醒目位置貼著一小塊紙,紙上寫著散酒的品種和等級。同時在靠近櫃檯的牆上都掛著一個小本,本上詳細記錄著各種散酒的價格,酒的價格從每斤5元到180元不等。掛牌的酒類公司大都在鎮中心臨街而建,三層小樓,外牆貼了白瓷磚,作為銷售公司或業務洽談處。

異地釀造茅臺早已被證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上世紀70年代茅臺在遵義的實驗酒廠儘可能地模擬茅臺的生產環境,包括酒糟、曲藥、灰塵(微生物)、酒崗、設備還有技術最強的老師傅,但生產出的酒完全不是茅臺味。這家茅臺的異地酒廠目前還在運營,市面上的「珍酒」就是當年的「異地茅臺」。

幾百家大小酒廠和作坊把茅臺鎮變成了一個大酒窖,幾百年的釀酒歷史積累下了寶貴的微生種群。酒釀得越多,微生物越豐富,酒就越香。這些寶貴的微生物在河谷裡漂浮著,它們看不見,但卻無處不在。

在茅臺鎮,每個酒坊的老闆、酒師都會自豪地告訴你,我們這裡產的是醬香酒,要花一年的時間才能烤完酒,不會添加任何調味的香料,而且,這個味道只有這方圓幾十裡才能做出來。

「酒核」赤水

老郭站在「茅臺01號」客船船頭抽菸,他今年47歲,是這艘渡船的船老大。10年前他和朋友承包下這艘渡船,經營從茅臺鎮到上遊中華村的航線。這條航線只有十餘公裡,每天早上8點出發,載著賣菜的、趕集的鄉民前往茅臺鎮,中午11點返程,載上差不多同一批人回去,不同的是背筐裡裝滿了衛生紙、洗髮水,船頂壓上了新買的家具。每個人單程收6元,如果拉的東西多,鄉民隨意再多給些,沒有固定的數額。

從茅臺至中華的一段航線是目前赤水河上唯一通航的河段。赤水河一路水急灘淺,自古難以通航,清朝為使川鹽入黔,疏浚河道,但也未能全部通行。一路上要水陸交替,很多地方必須要用人背過去。茅臺鎮曾經是這條鹽道的終點。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劉星告訴我,鎮上曾有「仁」、「義」、「禮」、「智」、「信」五大碼頭,川鹽自此上岸後,再背到遵義等大城市。茅臺鎮上的居民大部分祖籍四川,當年隨川鹽一同入黔。

老郭好酒,自17歲開始飲酒後保持著每天早晚三頓一斤酒的習慣。「錢都喝到肚子裡去了。」老郭對我說。他一個月跑船能賺四五千元,這在當地絕對是高收入,但是他每個月要喝掉三瓶茅臺,酒錢就快2000元了。「其他的酒喝不慣。」老郭說。老郭家也有4個窖坑生產散酒,因為手續不全,最近關閉了。

我們搭老郭的船前往中華村,十餘公裡的水路走了兩個多小時。當年的五大碼頭只有一個渡口還在使用。1月份,赤水河正是枯水期,平均深度只有兩三尺。老郭必須站在船頭手握竹竿,輪機從船尾驅動客輪,老郭在船頭用竹竿調整方向。一路上沙洲淺灘密布,一不小心就會擱淺。
現在的赤水河清澈見底,由於大量礦物質的融入形成了翠綠和湛藍的顏色。茅臺鎮的地質地貌結構非常特殊,紫色砂頁巖、礫巖形成於7000萬年以前,土壤表面廣泛發育著的紫色土層,酸鹼適度,特別是土體中砂質和礫石含量很高,有良好的滲水性。無論地面水和地下水都通過兩岸的紫土層流入赤水河中,既溶解了紅層中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經過層層過濾,濾出了純淨、香甜可口的清冽泉水。中科院的土壤專家實地考察後得出的結論是:茅臺鎮這種紫色鈣質土壤,全國少有,是茅臺酒生產的重要基礎。

赤水河有一個奇特現象,每年的端午節至重陽節,因雨季來臨而河水呈赤紅色,而重陽節至第二年端午節之間,河水則清澈透明。以前河水渾濁時正是制曲的時間,不需要太多河水,而清水期則為投料、烤酒、取酒的主要時期,需要大量用水。為了保護酒廠水源地,赤水河上嚴禁修建任何有汙染的企業,至今赤水河水都可以直接飲用。

茅臺與二郎的釀酒企業都在赤水河上建立取水點。茅臺酒廠的取水點逐漸向上遊擴展,郎酒酒廠的取水點也設在了距車間20多公裡外的吳公巖,特意避開了桐梓河匯入赤水後的區域。桐梓河自西向東匯入赤水河,此後赤水河的水質就有所下降。茅臺至二郎,最佳取水釀酒的地方也就是40公裡左右。

赤水河是中國最大的一個酒窖,以此為核心、方圓500公裡內匯集了大量名酒,除了赤水沿岸的茅臺、郎酒、習酒外,向北沿長江沿岸為濃香酒的代表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再向北到四川綿陽、射洪,匯集了沱牌麯酒、劍南春、全興大曲,還有水井坊、天號陳,綿陽有豐谷酒,平昌有小角樓、江口醇,邛崍有文君酒、邛酒,萬州有詩仙太白酒。往南到貴州安順、都勻一帶,則囊括了鎮遠青酒、都勻勻酒、平壩窖酒、安順安酒、金沙窖酒、貴陽大曲、興義貴州醇,向西至遵義則有藥香型的董酒。

茅臺鎮到二郎鎮是酒核的中心地帶。「能種紅粱的地方都應該種上紅粱,能挖成酒窖的地方都應該挖成酒窖」,茅臺鎮黨政辦公室副主任倪克龍對我說。一位仁懷市統計局的官員估計,目前這個區域醬香酒的產量不會超過5萬噸。「有專家說,醬香酒的產能極限也就是15~20萬噸,而目前全國白酒產量為400多萬噸。」姜濤說。

一酒養千家

2008年茅臺地區的本地紅粱(高粱)價格飛漲,從1年前的每斤1.9元漲到了2.6元。按計劃,仁懷市政府這一年要實現每戶農民增收200元,由於紅粱價格上漲,這個目標輕鬆完成。這是政府樂於看到的結果。

本地紅粱是釀酒的主要原料,而外地東北紅粱價格每斤還不到1元。僅茅臺酒廠一家就計劃收購5萬噸。紅粱價格的上漲主要原因在於本地大小酒廠、作坊的爭相搶購。

茅臺鎮釀造的酒,95%以上都是醬香型酒,大至茅臺,小至無名作坊,都有著相似的釀造工藝,他們大體循著茅臺酒的釀造程序進行。同一批原料要經過9次蒸煮、8次晾曬、加曲、上堆發酵、入池發酵、7次取酒的工藝流程。區別在於,茅臺酒的功夫更深,技術拿捏得更準確,勾兌水平更佳,而且存放時間至少5年。

茅臺鎮白酒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我,茅臺鎮上的酒廠和作坊至少有400~500家,其中138家手續齊全,其餘手續不全的酒廠都會在2009年3月前關掉,但茅臺鎮究竟有多少窖坑還不得而知。在這4平方公裡的空間內,茅臺酒廠與其他大小作坊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共生關係。

茅臺鎮有兩萬多人,其中近一半在茅臺酒廠工作。茅臺酒廠福利待遇好,1萬多名員工中有1600多輛私家車。廠區內停滿了各種價位的小轎車,在這個泥濘、坑窪的小鎮上顯得有些不可思議。很多居民一家幾代都在酒廠工作,子承父業頂班進入。

與茅臺毗鄰而居的其他酒廠大多與茅臺有或遠或近的關係,他們或者是茅臺員工家屬辦的,或者老闆曾經就在茅臺工作過。我採訪的一位叫丁象恆的老先生就是1980年茅臺廠的老員工,後來辭職經營著自己的散酒作坊,他的女婿現在也是酒廠的員工。

茅臺鎮上所有人都應該感謝釀酒的祖師爺。「我們這個地方除了酒能搞什麼?」于吉燦一邊烤火一邊對我說。10年前他從親戚朋友和銀行總共借了幾十萬元,搞起了自己的天香酒廠。開始時有4個窖,現在已經有8個窖了,一年能產20多噸酒。釀酒產出比較慢,窖藏至少3年後才能上市,不過這個行業相對穩定,賣不出去也不用太著急,多存兩年,存貨還可以升值。

茅臺鎮黨政辦副主任劉星對我回憶說,改革開放前鎮上只有一家茅臺酒廠,後來為了響應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茅臺廠又成立了一家「五七酒廠」,安置職工子女。「五七酒廠」主要生產「翻沙酒」,就是使用茅臺廠第7次取酒後丟掉的酒糟,重新加入一些紅粱、酒麴,再次烤酒。

上世紀80年代之後,鎮上心思活泛的人開始自己挖窖坑烤酒。茅臺技術來自民間,就工藝流程來說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找不到專職酒師也可以請茅臺廠的人業餘時間來幫忙。二十餘年間茅臺鎮上也出現了懷莊、金世等幾個大酒廠,但更多的是8~10個窖坑的小酒廠。一個窖坑平均年產8噸酒,到2007年鎮上的其他酒廠與茅臺酒的產量大體相當。一部分小酒廠有自己的品牌,灌裝後向外地發貨,另一部分只生產散酒,由經銷商灌裝,沒有固定品牌銷售。由於工藝緊跟茅臺,環境水土不錯,小酒廠的酒味道也不錯。

不知不覺間茅臺酒廠已經被別的酒廠包圍了,讓茅臺最頭疼的是屢禁不絕的假茅臺。當地人把製造假茅臺稱為「做軍火」。在上世紀90年代初,茅臺鎮的「軍火」生意比較猖獗。「當時茅臺價格開始漲價,全國的經銷商來鎮上都買不到酒,有些小酒廠就用茅臺瓶子灌裝自己的基酒賣給他們。」一名酒廠老闆對我說。後來明目張胆的「做軍火」遭到了嚴厲打擊,一些小酒廠又開始玩起了擦邊球的遊戲,生產「五星茅臺特質酒」、「極品五星酒」(「五星」是茅臺的一個註冊商標)等產品。

直到今天,「做軍火」的問題也很難徹底杜絕,一個茅臺酒瓶在鎮上可以賣到20多元錢,而茅臺酒廠則通過收緊物料的方式擺脫其他酒廠的緊追。每年7~8月,是茅臺酒廠丟糟的時間,一甑茅臺廠廢棄的酒糟可以炒到1200元,一些小酒廠願意買來做「翻沙酒」,或者做自己的母糟,可以提高下一輪次酒的品質。但是茅臺酒廠統一把這些廢糟賣給飼料工廠,烤乾後餵豬,在廢糟運往仁懷的路上還要安排人監視,防止有人私自賣糟。

即使破損的酒罈子也不能流出工廠,一定要打成碎片,茅臺酒庫門口就堆放著很多破碎的瓦片。茅臺酒廠附近的土地也最為金貴,目前每畝賣到了13萬多元。茅臺酒廠在90年代初期曾經生產過一種名為「貴州大曲」的酒,2.5元一瓶。當時茅臺的勾兌工藝還未改進,第一、二輪次的酒富餘較多,於是生產了這種廉價的「貴州大曲」。現在這種酒在市面上的價格已經漲到了至少1200塊,小酒廠願意收來勾兌自己的酒。

除了緊跟茅臺,小酒廠之間也形成了一個流通市場。由於勾酒需要不同的年份、輪次的基酒,小酒廠之間可以互相串貨。負責勾兌的品酒師也常服務於多家作坊,勾酒費用從每斤5分錢到5塊錢不等。「即使一年賣不出酒,我們也不會死掉。」一位酒坊老闆對我說。

二郎的酒窖

「上流是茅臺,下遊望瀘州。船過二郎灘,又該喝郎酒。」

赤水河經過茅臺和有「上灘之王」之稱的吳公巖,流入到二郎灘,然後流經岔角灘、九溪口、太平渡折而北轉,繞土城等地,最後匯入長江,二郎灘也就成了赤水河中遊的物資集散地。由於這裡連著怪石嶙峋的蜈蚣巖,十八裡長灘都不通航運,到此的鹽船必須靠岸,然後用人力搬運到上遊,再裝船運往茅臺,因此一些商人便以二郎灘為中心,經營起販運鹽、酒、布匹、百貨以及木材、山貨等土特產的生意。

與茅臺鎮相比,隸屬於四川的二郎鎮交通還要困難些。從茅臺鎮坐車走公路沿赤水河谷北上到二郎鎮,大客車要走兩個小時,其中兩河口到茅臺段最為險峻,交警在路邊豎起了警告牌:此段路曾多次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已死亡76人,晚22點後禁止大貨車通行。二郎去古藺縣城需要1個半小時車程,到瀘州需要近5小時的車程,到省會成都則需要9小時。從成都開往古藺的客車必須先檢查剎車才能放行。

二郎鎮在赤水河的西岸,東岸就是貴州的習酒鎮,兩鎮隔河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二郎以郎酒聞名,習酒鎮則盛產習酒。現在習酒廠已被茅臺酒廠兼併,既生產醬香型酒,也生產濃香型酒。

郎酒與茅臺淵源頗深,與茅臺素有「姊妹酒」之稱。二郎鎮最早的酒廠惠川糟坊就聘請了茅臺鎮榮和燒坊的酒師張子興指導技術,完全引進茅臺鎮的工藝,釀造回沙大曲。1933年,富商雷紹清創辦了「集義酒廠」,僱請茅臺鎮三位酒師,也釀造茅臺型的「回沙郎酒」,他便以產地命名為「郎酒」。

1957年在原集義酒廠基礎上,建國營古藺郎酒廠,並從茅臺酒廠運回曲藥200斤、配糟1萬斤。兩個產區一水相連,環境相似,技藝相承,同為醬香型。「茅臺酒的酒香更大一些,郎酒的後味更長一些。」郎酒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蔣英麗對我說。她同時也是國家級評酒委員。

二郎鎮有8000多人,其中3000多人在酒廠上班。小鎮建在半山腰上,抬頭看見大山,低頭是赤水河滾滾北去。紅軍在這裡第二、第四次渡過赤水,老鎮就在河邊,拾階而上,還保留了大量民國時期的木質黑瓦的老房子,這裡叫紅軍街。當年紅軍部隊曾駐紮於此,現在一些曾經顯赫的鹽號商號已無人居住,破敗不堪。

二郎鎮背後是五老峰,山腰有兩個大溶洞,距酒廠約兩公裡,兩個洞加起來1.42萬平方米。現在這兩個洞裡擺了上萬個酒罈子,儲存著從惠川糟坊時留下來的各個時期的萬噸郎酒。這兩個山洞被稱為天寶洞、地寶洞。

以前郎酒儲藏在地缸裡,取酒時經常有所損毀。1969年郎酒廠有一名叫鄒昭貴的會計,為了給母親治病誤闖入天寶洞。看著從洞裡飛出的巖燕,鄒會計心頭一動,認為可以用溶洞儲存郎酒,可以節省建設倉庫的費用。上世紀70年代初,郎酒廠領導採納了鄒會計的建議,將各個時期的酒編號藏入洞中。

現在參觀酒窖禁止攜帶打火機,並要關閉手機,防止靜電引發火災。天寶洞在地寶洞上方40多米,相傳當年石達開的數萬人馬曾在這裡躲避清軍。洞口是一排巨大的儲酒管,新酒先倒入這裡,然後用酒泵抽出,通過皮管輸送至洞內。天寶洞最寬處約有30米,長約百米,1米多高的酒罈如兵馬俑般整齊排列,封口下面有一張卡片,記錄了製酒的年份和批次。洞內溫度常年恆定在19~22攝氏度,酒罈上、巖壁上都長了一層墨綠色的酒菌。

「我開始的時候懷疑這種苔蘚會影響酒的品質,如臨大敵,我們酒庫的員工就每天洗刷,但酒菌總是滅不掉。」蔣英麗說。隨後,蔣英麗將酒菌送去檢測,結果顯示,這種苔蘚原是酒分子慢慢揮發,並與空氣中的微生物長期作用的結果。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在酒菌環境中儲存的酒味道更加醇美老熟,醬香味也很濃鬱。

郎酒廠總工程師楊大金用3年時間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將3壇剛烤出的同等質量的酒,一壇置於天寶洞,一壇埋入土中,一壇放於倉庫。3年後取出,藏於天寶洞的酒各項指標明顯強於另外兩處的酒。楊大金認為,有可能是天寶洞這種環境麇集了更多菌類,有利於酒體本身有害物質的揮發,及有益物質的保存和生長。這也可以解釋郎酒的另一個特性:53度的高度酒與39度的低度酒在口感上沒有太大區別。

天寶洞、地寶洞儲酒3年之後,又發生一件離奇事。天寶洞洞尾自然塌陷,形成了一個比酒罈還大的通道,其效果是造成兩個洞空氣流通,更便於酒菌的交流。

舌頭的秘密

「洞裡幾乎每個罈子的酒我都嘗過。」沈毅對我說。這名29歲、身材纖瘦的年輕人是郎酒廠酒體中心的主任,也是最年輕的國家級白酒評委。他的「酒齡」與他的年齡反差很大,他嘗過國內幾百家酒廠的幾千種酒。「其實,人對於味覺與嗅覺的記憶要比文字與數據的記憶深刻得多,你小時候吃過一樣東西,年老的時候還會記得它的味道。」沈毅說。

沈毅從小就生活在二郎鎮,聞著酒香長大,他的父親就是一名釀酒師,耳濡目染,上初中的時候他就知道了釀酒的工藝流程。從四川大學經濟系畢業後,沈毅回到家鄉,子承父業進入酒廠。一次內部選拔品酒師的培訓,讓他發現了自己有著靈敏的鼻子和敏感的舌頭。在100毫升的水中加入0.1克的糖或奎寧,把微量的香蕉、草莓等香料混入酒精中,沈毅都能準確地分辨,於是他被選入酒體中心進行培訓。酒體中心是酒廠的神經中樞,負責產品設計、酒品勾兌以及最後出廠的檢驗。

先聞不同香味的物質,再嗅酒中的各種味道,然後要訓練用舌頭準確嘗出酒的度數,訓練的時候常常每上升一兩度都要反覆練習確認。練到品酒階段,每天嘴裡含著一口70度的白酒,直到覺得味道像水一樣,沒有辛辣味道刺激的感覺時,就練成了,因為只有讓口腔對酒沒有辣味感,才能品出酒味。品得出還要記得住,蔣英麗是沈毅的師傅,她的方法是藉助於某種食物的味道來標記酒味。「比如這種酒你感覺像黃瓜味,就用黃瓜來標記。」蔣英麗說,「這種感覺是自己去下定論的,自己去形容,自己悄悄記下來。我們經常用一些食物來標記我們感覺到的那種香味。」

於是沈毅又多了一個習慣,每天下班後到酒廠附近的食品店和菜市場去轉上一圈,發現有什麼比較生疏的食品,就會仔細聞上一陣。他需要記住更多的味道。

李遠程是茅臺鎮上的一名品酒師,他20多年前從貴州第一輕工業學校畢業,學的就是品酒和勾酒,但是分配到工廠後他發現一切都必須重來,要嘗更多的酒,要一點點體會。「當時品酒、勾酒還是一件很神秘的工作,師徒之間口口相傳。老師傅把技術看得很重,也不會輕易教給你。」李遠程說,「勾兌酒與中醫的工作有點像,中醫治病追求的是陰陽平衡,勾酒師追求的是酒中的『酸』、『酯』平衡。」

當品酒師舌頭過關後,就要進行酒體設計和勾兌,按照市場的要求提出酒體方案。「比如南方喜歡柔和回甜,北方喜歡辛辣。」李遠程說。勾兌至今仍舊是一個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工作,不可能像調油漆一樣,輸入想要的顏色,設備可以自己選擇調配比例。產品出廠的時候仍舊需要品酒師進行質量穩定性的檢驗。「我們會把新勾兌出的酒與以往5個批次的酒編上號,混在一起,然後讓十餘名品酒師一起鑑定,至少要達到80%的通過率。」沈毅說。

品酒師的生活並非如酒香般豐富,為了保持感覺器官的靈敏,他們不能吃蔥、姜、大蒜等辛辣食物,不能吸菸,甚至在非工作時不能隨意飲酒,還要早睡早起。「對女孩子來說,要與化妝品和香水告別了,那些氣味會影響你的判斷。」蔣英麗說。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貴州安酒:赤水河醬酒核心產區的高質量發展樣本
    從茅臺鎮出發,沿著赤水河,一路向北。大約50公裡處,進入貴州省習水縣習酒鎮。繼續前行30公裡左右,兩岸山巒疊翠,雲霧繚繞,赤水河在此變得開闊。這裡便是習水縣土城鎮。「貴州兩大歷史名酒」之一的貴州安酒,就坐落於此。沉澱百年,歲月留香。紮根赤水河畔的貴州安酒,不斷變大變強,可謂赤水河醬酒核心產區酒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優秀樣本。
  • 中國最值錢的一條河,僅500公裡孕育中國60%的名酒,被稱為美酒河
    縱觀這麼多河流,唯有赤水河價值連城,它的每一滴水都有其價值。在這裡,赤水河畔誕生了中國最知名的兩大醬香型白酒茅臺和郎酒,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酒廠,據說,中國60%的名酒出自這裡。在當地,有句船歌唱到「上遊是茅臺,下遊望瀘州,船過二郎灘,又該喝郎酒。」因此,赤水河也被稱為「美酒河」,或者是「白酒母親河」。
  • 貴州醬香美酒 大國工匠傳承 百家媒體走進世界醬香白酒產業基地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醬香型白酒以佔行業7%的產能,實現了21.3%的銷售收入和42.7%的利潤。尤其是沿赤水河核心產業帶打造的「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生產的醬香型白酒在去年佔到全國醬酒產能的85%,營收佔全國醬酒市場的90%以上,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效應。這個核心產業區的魅力何在,醬香型白酒為何越來越香?
  • 一錦坊,中國好醬香
    一錦坊 中國好醬香品牌傳奇一錦坊數百年傳承的家族釀酒工藝可追溯至宋代大儒程顥,他開創了新儒學,是宋代理學的奠基者。宋元豐六年程顥被宋皇御封為釀酒監司。自此,這位大儒開啟了程氏家族與釀酒之間的曠世奇緣。
  • 親歷古藺赤水河3段80公裡「無人區」
    古藺赤水河秘境巡遊記作者:代元興小時候大人講「到太平渡去看大河」,我們多麼憧憬它的壯闊和雄奇。改革開放,赤水河修通了太平鎮至茅臺約90公裡沿河公路,成為赤水河著名的美酒河旅遊線。大納路建成了灣潭大橋段6公路沿河公路。多數人可以一覽兩段赤水河山峰匹立,深谷幽廻的風採……。
  • 青花怒放 好戲連臺 ——記中國兩大醬香白酒之一青花郎
    赤水河又是一條「美酒河」,它孕育了中國兩大醬香型白酒,茅臺和青花郎。「赤水明珠」「赤水河姊妹花」「赤水河項鍊上的兩顆寶石」——人們常這樣讚譽茅臺和青花郎。四川省古藺縣二郎鎮位於東經106度,北緯28度,川南黔北,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接壤之處,中國工農紅軍二渡和四渡赤水的地方,這裡正是青花郎母體郎酒廠所在地。
  • 200億打造茅溪鎮,四川醬酒異軍突起,赤水河的"左岸時代"將來臨?
    近日,習酒銷售額破百億目標的消息再一次讓人們看到醬酒市場的巨大潛力,以茅臺酒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無疑成為近年來中國白酒市場的寵兒。連茅臺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靜仁也曾公開表示醬香型白酒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產業"。 在白酒領域,"川濃黔醬"已經成為固有認知。
  • 出習水、進金沙,百家媒體沿赤水河而上探秘黔酒
    文 | 雲酒團隊(ID:YJTT2016)發源於雲南鎮雄的赤水河,一路經金沙縣、茅臺鎮、到習水縣(古藺縣)蜿蜒流開,在百餘公裡流域裡形成了中國醬酒的黃金河谷,也澆灌出了燦爛的中國醬酒文明。赤水河上遊的金沙縣,中遊的茅臺鎮,下遊的習水鎮,醬酒品牌群星燦爛、多姿多彩,成為中國醬酒吸引世人的一大魅力。
  • 貴州赤水河今年首次迎來赤紅色
    5月21日,兩張不同顏色的赤水河仁懷市茅臺鎮河段的圖片,在朋友圈中被「刷屏」——清澈和赤紅色的赤水河。兩張圖片,都是在仁懷市茅臺鎮跨赤水河大橋上拍攝的雨後景觀,為同一角度。此外,還有的網友還跑到赤水河邊,拍攝了赤紅的赤水河視頻。進入汛期,一直到重陽節前後,河水變得赤紅。重陽節後,到第二年汛期前,又水青如藍。這是千百年來,赤水河亙古不變的規律,但今年為何會受到如此高的關注?一位同樣轉發了圖片的茅臺鎮居民說,赤水河變得赤紅時,意味著赤水河谷進入高溫季節,新一輪醬香白酒生產制曲也拉開序幕。
  • 赤水河滋養出來的郎酒和茅臺相比,誰更勝一籌?
    今天老李就來和大家聊一聊,赤水河滋養出來的郎酒和茅臺相比,誰更勝一籌?喝酒的第一個步驟是開酒,聞酒的香味,那麼我們就先從嗅覺體驗來說說郎酒和茅臺。首先,從香型上來看,郎酒和茅臺都是醬香型白酒。郎酒的醬味濃鬱且厚重,聞到這個香氣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舒適感,像春天田野裡萬物復甦。老李也曾去過郎酒的制麴車間,那種醬味特別舒服。尤其是青花郎,給人的感覺很舒服,耐聞,優雅,厚實。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追尋紅色足跡 探尋赤水河為什麼這麼紅?
    當紅軍離開太平鎮,張世鯤背著家人,沿著赤水河上的浮橋追出好幾公裡,終因年幼體弱無功而返。1942年,在重慶念完中學的張世鯤終於圓了紅軍夢,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四處奔走為抗戰募捐軍費,組織學生上街參加「反飢餓、反內戰」遊行。抗戰結束後,張世鯤回到太平鎮任中心校校長,成立黨支部,秘密發展進步教員和學生入黨。
  • 農民日報頭版聚焦貴州赤水河流域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
    、貴州、四川三省,蜿蜒約500公裡,最後匯入長江。 赤水河流域地貌形態和地質構造相當複雜,是長江上遊和貴州的重要生態樊籬。如何統籌考慮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破解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糾葛困局,貴州設計了互為支撐、相互關聯的生態文明改革措施。 1972年,周恩來總理作出了茅臺酒廠上遊100公裡以內不準建任何化工廠的批示。從那時到今天,對赤水河的保護措施不斷加強。
  • 白酒行業研究與投資策略:茅臺帶動醬香熱潮,赤水河畔百舸爭流
    2019年,濃香型白酒銷售額佔到白酒市場的60%以上,醬香型白酒與之相比,不僅釀造耗時更長、工藝更複雜、且出酒率更低。從地理位置來看,以第一階梯茅臺為圓心,第二階梯的郎酒、習酒以及第三階梯的國臺、金沙全部分布在周邊60公裡的範圍,其餘的貴州省大型醬酒企業也均分布在周邊100公裡的範圍。以茅臺為核心,以赤水河為依託,以川黔為主要區域的醬酒生產分布格局已經形成。醬香酒釀造中的產區文化,其本質在於生態的獨特。
  • 貴州省赤水河流域各地踐行「兩山...
    資料圖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赤水河  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的赤水河,流經雲南、貴州、四川三省,蜿蜒約500公裡,最後匯入長江。  赤水河流域地貌形態和地質構造相當複雜,是長江上遊和貴州的重要生態樊籬。如何統籌考慮區域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破解區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糾葛困局,貴州設計了互為支撐、相互關聯的生態文明改革措施。  1972年,周恩來總理作出了茅臺酒廠上遊100公裡以內不準建任何化工廠的批示。
  • 共護帶來共贏——雲貴川橫向協作實現赤水河流域生態美百姓福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流經雲貴川三省的赤水河長約436公裡,這在江河奔流的大西南算不上大河,但它的地位卻相當「顯赫」:它是紅軍「四渡赤水」的「英雄河」,也是出產世界知名醬香白酒的「美酒河」,更是長江一級支流中唯一未建水壩的「生態河」,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
  • 醬香型白酒知識大全(最新匯總)
    (一)醬香型白酒的起源據現有史料查證,醬香型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西漢武帝時期,當時俗稱「枸醬香型白酒」。《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於南越王宴間嘗到了鰼部產的枸醬香型白酒,獨特的口感令人驚嘆。
  • 貴州醬香白酒 以自然釀造美酒生活
    從赤水河由上遊往下遊行走,沿岸風光壯麗,勝景迭出,奔流不息地赤水河似乎總在提醒人們抬頭看看分布在兩岸的酒廠,這些酒廠無論是從古代酒莊文明中繼承而來,還是資本嗅到酒香酒美後扎堆進駐的,在古老傳統釀造技藝中延續而有的釀酒方式,所釋放出的一種美麗香味——「醬香」。
  • 青花郎與茅臺都是高端醬香酒,那兩者之間哪款酒更好呢?
    在我國從來不缺乏高端白酒,而目前在市面上銷售得比較好的香型酒有醬香、濃香、清香型酒,這全都是源於酒友們的口感喜好而來,不同香型酒、不同品牌酒其選擇都是不一樣的,那現在就帶大家了解的比較有名的高端醬香酒青花郎和茅臺,兩者之間哪款酒會更好。
  • 茅臺醇首創柔和醬香,五大特色引領2021年醬酒新紀元
    從2016年開始,以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帶動了行業的整體復甦,也恰在這一時期,醬香型白酒迎來了它的春天。貴州的仁懷產區,赤水河穿境而過,更是書寫了震撼世界的醬香傳奇。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醬香酒的香味非常濃鬱,口感非常醇厚,初次嘗試並不習慣,也因此在這個影響下,貴州茅臺集團旗下子公司,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技術開發公司研製開發了柔和醬香型白酒茅臺醇,其好入口、不上頭、一線喉、醒酒快,飲時柔和,飲後舒適的特點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醬酒品飲初觸感,讓更多消費者,能體驗到醬酒的魅力。
  • 貴州杜醬荷花酒的香柔醬香酒,和其他廠家的荷花酒差別怎麼大?
    杜醬荷花酒香柔醬香型白酒,是在國家倡導健康消費 廣大人民健康飲酒的基礎上研發的一款健康白酒,公司為滿足廣大消費者對醬香白酒的更高層次的追求,並聘請國家食品工業協會,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國家高級釀酒師、品酒師 、酒體設計師 於2018年4月進行科研始創香柔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