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優等生自殺了:廢掉一個孩子的方法,就是為他選擇人生

2021-02-27 化學大師

來源:數學大師

林茉莉跳樓自殺了。

別人眼中,茉莉乖巧上進,成績優異,家庭幸福美滿,還擁有林媽媽全方位的悉心照顧。

林媽媽悲痛欲絕,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的女兒會自殺。為了找出真相,她通過高科技潛入茉莉的潛意識中,一個個畫面在眼前閃過。

小茉莉表達真實的內心,以後想當收銀員。林媽媽: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啊!

茉莉考好了,林媽媽: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茉莉考差了,林媽媽:失誤粗心都不是藉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每一次考砸,茉莉都會在手腕上割一道傷痕,她一直幻想,如果有天考砸了被媽媽打,媽媽掀開衣服會看到這些傷痕,可能會跟她說對不起。

媽媽的話,如同一根根針,扎得她體無完膚,她太絕望了,所以選擇了放棄。

死的那天,茉莉告訴媽媽自己作文得了高分。媽媽不但沒有誇她,反而埋怨她應該好好學數學。同時,媽媽不斷咒罵成績差的妹妹。一家人不歡而散。

看著眼前媽媽布置的永遠做不完的作業,茉莉衝向陽臺一躍而下。記錄下女兒跳樓瞬間的,正是那些為了監控女兒學習的攝像頭。

原來,自己才是害死女兒的兇手。

這個故事出自臺灣短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茉莉的最後一天》。

很可怕嗎?很嚇人嗎?但這些事,現實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這部劇便是初看魔幻,內裡卻赤裸裸地反映了當下大部分家庭的現狀。

家長們都以為,孩子們按照他們準備好的路走下去,一帆風順多好,不用費太多力,就能有個不錯的未來。孩子只需要乖乖聽話,按部就班地生活就好。

那條路的終點,很大概率不會和孩子的夢想有重疊,那個終點,叫做「父母未竟的願望」,或者,叫做「父母最希望你做的事」。

當孩子試圖反抗父母之命,不出意外會得到這三種回答:

「我都是為你好,你知道現在xxx有多吃香嗎?你做了這個我們家都跟著省了多少事啊!」

「你現在太小還不懂,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媽媽選的不會有錯。」

「你別一天到晚老想用不著的,有這個時間多做兩道題,你以為那個xxx那麼好考嗎?不需要成績嗎?」

但實際上,成績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學習能力,只是眾多一個人應具備的能力中的一項,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項。

雖然對於現階段的社會規則來說,最終結果的反映還是在那個數字,但我仍希望父母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是一個成績不出色的人。

或許他在學習這方面確實比不過別人家的小孩,但不能因此而判斷他的價值,他最有天賦的地方可能和別人不同,父母需要引導和鼓勵,而不要喪失對孩子的信心。

前不久有個新聞,一位小學生愛好烹飪,每天放學回來為全家人做飯,但是數學成績只有1分。媽媽為此很焦慮,於是找到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人員尋求幫助。

負責人告訴家長和老師: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走讀書這條路,而且孩子的成長也並非只有讀書這一條路。

學習來源於興趣,如果家長和老師一味逼著孩子,總有一天他會厭學。小胖獨到的興趣天賦應好好培養,創造機會來激發他的潛能。

還有一位父親,他的孩子在報大學專業時,選擇了非常冷門的蒙古學。

有人問他「孩子畢業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他卻非常支持孩子的選擇,因為祖上是蒙古族,兒子選擇這個專業讓他感到故鄉是有傳承的。

同時,兒子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他愛好搖滾樂和寫作,作文曾在全國性比賽中獲獎,還出版過小說,足球踢得也非常好。

這位父親是白巖松,他說,這些興趣都是孩子的選擇,他不多加幹涉,學習也不多過問,只是告訴他要有計劃,不要蒙頭傻學。

路是孩子自己的,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充當旁觀者的角度,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做好一個引路人的角色。

最後,茉莉媽媽終於醒悟,她親手扼殺了孩子的夢想,並強加給茉莉很多她並不喜歡做的事,之前那些她以為的殺害茉莉的『兇手「,反而是茉莉人生最後階段得到的為數不多的溫暖。

她痛哭不止,喊出了那句早該出口的「媽媽愛你」,茉莉看著媽媽,也終於笑了,說了謝謝。

父母應該要明白,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人格,有思想,有自由的行動能力。

他有選擇自己生活、自己未來的權利。他的人生,只需要他自己的「指手劃腳」。父母強加的「愛」、父母自以為的「為你好」,孩子並不需要。

真正的愛,不應該是強迫的,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理解、包容、學會分離,接受孩子不按照你鋪設好的路前行,甚至不像大多數人那樣生活,但仍給予支持,對於孩子來說,這就夠了。

要知道,你的孩子很愛你,你提出的要求他都會儘量去做,他想滿足你,從而得到你的認同,你的愛。

孩子從不會吝嗇給父母愛,只是有時候當父母的要求他難以達到,他會因此懷疑自己,他很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認同。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父母的認同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著他瞎努力
    導讀: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著他瞎努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著他瞎努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母子共生」:把孩子廢掉的最好方法
    點擊收聽 主播 落落清歡 溫情朗讀 | 製作 鳴天「母子共生」:把孩子廢掉的最好方法以前,母親就是一個事無巨細地要管控他生活的人。他上班的時候,中午必須回家吃飯,如果不回去,他媽媽就說,為什麼不回來,是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嗎?
  •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他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是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情感不聞不問,視而不見」。比起直白的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眼神、身體上的忽略才更讓心痛。
  •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用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但它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卻影響深遠。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而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甚至在學業上,常做家務的孩子也往往表現得更加優異。
  • 「他就是玩遊戲廢掉的!」玩個遊戲而已,怎麼就廢掉了呢?
    一說起「廢掉」這個詞,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會往「遊戲」上聯想,因為很多「廢掉」的人都是沉迷遊戲的人。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人玩遊戲,就真的能廢掉嗎? 一、「他就是玩遊戲廢掉的!」
  • 讓一個人廢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閒著
    讓一個人廢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他閒著,我以前經常跟人家說:「你這個行業就是吃一碗青春飯的。」現在我覺得混吃等死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吃青春飯的,當你老了,不再年輕了,自動會有新人替代你的。去年十月份我辭職換到現在的公司的時候,期間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幾乎沒有任何工作,從一開始的高壓,到後來的閒散,讓我一度產生自我懷疑。或許你會說「這麼好的事兒,你還焦慮,也太矯情了。」
  •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什麼都不用幹」
    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什麼都不用幹」 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比如,當孩子還沒有洗碗池高的時候,總是想要幫忙洗碗,這時候只要讓他嘗試著從洗自己的塑料碗或不鏽鋼碗開始,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來。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通過練習獲得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理解與信任,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當然,孩子開始可能會很慢、洗不乾淨,不要緊,再偷偷幫他洗一遍就是了。
  • 優等生高考前患抑鬱症 鬧自殺是在裝病
    近一個月抑鬱症患者扎堆就診  春天是抑鬱症高發季節。近日,廣州一所高中的優等生小元(化名)因多次嘗試自殺,被家長送到醫院,最終被診斷為抑鬱症。小元本應馬上住院治療,誰知,醫生卻尷尬地勸她「務必再堅持3天,一有床位空出來,就馬上收你入院」。
  • 廢掉一個孩子,有多容易?
    2一個孩子啥樣,除了先天性格,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簡直太重,父母如何後天培養孩子,每個人都有一本心經。有的媽媽就說,我寵我孩子,誰都不許欺負我孩子,這是片面的。一個阿姐就是這樣,不管她孩子怎麼淘氣,她都不管,但時間長了,這孩子就變得太散漫了,經常說一些特別不尊重人、沒禮貌的話,老人就勸阿姐,你也管管,可阿姐會很生氣的說,他還是個孩子。
  • 太宰治生性頹靡,卻讓4個女人為他痴迷,不斷自殺其實是向死而生
    太宰治生性頹靡,卻讓4個女人為他痴迷,不斷自殺其實是向死而生第一次聽到太宰治這個名字是因為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把作者心中的苦悶表達得淋漓盡致。太宰治也確實頹靡抑鬱,30多年的短暫人生自殺5次,是日本自殺次數最多的作家,而這5次之中還有3個女人願意和他一起赴死。聽起來並不是沒人愛,還有4個女人為他痴迷,那為什麼太宰治一定要自殺呢?
  • 看著那個被學渣兒子逼到自殺的媽媽,我卻更同情她兒子
    事發當天,兒子又和她大吵了一架,氣急之下,才選擇自殺。,生下來就是「空心」的有些孩子,從出生就是「空心」的,因為他們只知道這樣「活」,卻不知為何這樣「活」。莉迪亞生在一個「混血」家庭,父母為了衝進「主流社會」,獲得大家的認可和尊重,把所有的「寶」都壓在女兒身上。媽媽對莉迪亞要求很嚴,各方面都必須是優。
  • 被疑作弊試卷寫遺書跳樓:廢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懷疑他
    不被信任的孩子,最壞的結果是走極端近日湖南長沙某中學一16歲男孩月考期間跳樓自殺,原因疑為考試作弊被抓。看到類似自殺的負面新聞也會跟女孩討論,希望女兒尊重生命,其它什麼事情都不重要。女孩平時也樂觀開朗,發生這樣的悲劇讓她意想不到。3個案例,3個孩子,3個生命,他們都是因為不被信任而選擇用極端的方式來對抗。不被信任的孩子,也學不會信任別人!
  • 「夜讀」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抱怨
    而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抱怨。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去機場的路上,主人公乘坐的計程車在正確的車道上行駛。一輛黑色轎車突然衝了出來,幸好計程車司機及時踩了剎車,不然就撞上了。沒想到的是,黑色轎車的司機竟然兇狠地對著他們大吼大叫,而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著搖了搖手,表現出友善的樣子。主人公問司機:「你剛才為什麼那樣做呢?
  • 如何廢掉一個人?
    還有網友說:「想看一個人是否優秀,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閒下來的時候做什麼。」這世上有人忙裡偷閒,利用坐車和排隊的間隙,讀書,思考,寫作,也有人終日無所事事,虛度光陰。閒,並不是一個人的福氣。相反,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閒下來。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閒著閒著,一個人就廢了。
  • 你與孩子的親密,可能正在「廢掉」他
    母親跟孩子之間,有一種天生的親密。望著依賴在身邊的小小身影,很多母親不自覺就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踏上安排好的道路,長成我們希望的樣子。於是,全副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佔滿了孩子的整個「空間」。可當孩子的「空間」被全部佔據,沒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行動,按照自己的個性來發展時,他便會「廢掉」。
  • 女中學生跳河自殺,遺書內容被曝光: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廢物
    9月11日,江蘇南通海門市海南中學的女中學生選擇了跳河自殺,在自殺之前,給父母留下了遺書,我們看看她的遺書上寫了什麼必須用這樣極端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嗎?有時候衝動令人麻木,一根筋,就像鑽牛角尖一樣出不來,只能自己慢慢磨合。
  • 小學的尖子生為什麼後來大都普通了?這樣避免陷入優等生悖論
    通過對這兩屆151名學生的跟蹤調查,他發現不少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以至考學的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這樣避免陷入優等生悖論04 什麼樣的教育是成功的,什麼樣的孩子是好孩子?這樣避免陷入優等生悖論一段家長的話,說得很好:「為什麼有的調皮的孩子並沒有讀過什麼書,學習成績也並不突出,但是到社會以後,當兵成為將軍,從商掙了大錢?
  • 29歲寒門碩士自殺,生前18篇日記曝光:或許他在面對一個我們想像不到的人生
    沒人想得到,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始終不放棄學習的他,竟然會為愛自殺。 有個網友說:貧窮出生的孩子,背負的東西太多了。在那種環境下長大,一直自卑且心理脆弱敏感,同時又自尊好強。因為窮,他還扮演了一個一直被救濟的困苦角色,他能決定的事情,太少了。
  •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讓他整天閒著、閒著、閒著
    都說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閒著。 深以為然。 再有精氣神的人,閒得太久也會頹喪;再有目標的人,長時間不努力也會迷失方向。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最沉重的負擔不是工作,而是無聊。」看過一位自媒體人講述他在華為工作的經歷。剛到華為時,他既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社交能力也弱,除了努力提高自己,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為了自我提升,他把能學的都學了,能做的事都做了,常常忙到凌晨,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出租房。
  • 《學習的格局》:孩子學習不好?你需要這本「優等生」養育指南
    簡單地說,這是一本為父母和孩子而寫的「優等生」養育指南,它能夠引導父母走出固有的學習誤區,從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掌握正確學習方法,非常值得一讀。但本書的作者卻不這麼認為,經過二十多年的深度體驗和系統研究中西方學習理論,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與獨到思考,她提出一個理念: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優等生」,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不僅要幫助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從內心形成清晰的學習目標,讓孩子快樂而長久地為自己的目標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