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數學大師
林茉莉跳樓自殺了。
別人眼中,茉莉乖巧上進,成績優異,家庭幸福美滿,還擁有林媽媽全方位的悉心照顧。
林媽媽悲痛欲絕,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的女兒會自殺。為了找出真相,她通過高科技潛入茉莉的潛意識中,一個個畫面在眼前閃過。
小茉莉表達真實的內心,以後想當收銀員。林媽媽: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啊!
茉莉考好了,林媽媽: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茉莉考差了,林媽媽:失誤粗心都不是藉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顧好你的成績!
每一次考砸,茉莉都會在手腕上割一道傷痕,她一直幻想,如果有天考砸了被媽媽打,媽媽掀開衣服會看到這些傷痕,可能會跟她說對不起。
媽媽的話,如同一根根針,扎得她體無完膚,她太絕望了,所以選擇了放棄。
死的那天,茉莉告訴媽媽自己作文得了高分。媽媽不但沒有誇她,反而埋怨她應該好好學數學。同時,媽媽不斷咒罵成績差的妹妹。一家人不歡而散。
看著眼前媽媽布置的永遠做不完的作業,茉莉衝向陽臺一躍而下。記錄下女兒跳樓瞬間的,正是那些為了監控女兒學習的攝像頭。
原來,自己才是害死女兒的兇手。
這個故事出自臺灣短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茉莉的最後一天》。
很可怕嗎?很嚇人嗎?但這些事,現實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這部劇便是初看魔幻,內裡卻赤裸裸地反映了當下大部分家庭的現狀。
家長們都以為,孩子們按照他們準備好的路走下去,一帆風順多好,不用費太多力,就能有個不錯的未來。孩子只需要乖乖聽話,按部就班地生活就好。
那條路的終點,很大概率不會和孩子的夢想有重疊,那個終點,叫做「父母未竟的願望」,或者,叫做「父母最希望你做的事」。
當孩子試圖反抗父母之命,不出意外會得到這三種回答:
「我都是為你好,你知道現在xxx有多吃香嗎?你做了這個我們家都跟著省了多少事啊!」
「你現在太小還不懂,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媽媽選的不會有錯。」
「你別一天到晚老想用不著的,有這個時間多做兩道題,你以為那個xxx那麼好考嗎?不需要成績嗎?」
但實際上,成績並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學習能力,只是眾多一個人應具備的能力中的一項,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一項。
雖然對於現階段的社會規則來說,最終結果的反映還是在那個數字,但我仍希望父母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是一個成績不出色的人。
或許他在學習這方面確實比不過別人家的小孩,但不能因此而判斷他的價值,他最有天賦的地方可能和別人不同,父母需要引導和鼓勵,而不要喪失對孩子的信心。
前不久有個新聞,一位小學生愛好烹飪,每天放學回來為全家人做飯,但是數學成績只有1分。媽媽為此很焦慮,於是找到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人員尋求幫助。
負責人告訴家長和老師: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走讀書這條路,而且孩子的成長也並非只有讀書這一條路。
學習來源於興趣,如果家長和老師一味逼著孩子,總有一天他會厭學。小胖獨到的興趣天賦應好好培養,創造機會來激發他的潛能。
還有一位父親,他的孩子在報大學專業時,選擇了非常冷門的蒙古學。
有人問他「孩子畢業找不到工作怎麼辦」,他卻非常支持孩子的選擇,因為祖上是蒙古族,兒子選擇這個專業讓他感到故鄉是有傳承的。
同時,兒子在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他愛好搖滾樂和寫作,作文曾在全國性比賽中獲獎,還出版過小說,足球踢得也非常好。
這位父親是白巖松,他說,這些興趣都是孩子的選擇,他不多加幹涉,學習也不多過問,只是告訴他要有計劃,不要蒙頭傻學。
路是孩子自己的,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充當旁觀者的角度,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做好一個引路人的角色。
最後,茉莉媽媽終於醒悟,她親手扼殺了孩子的夢想,並強加給茉莉很多她並不喜歡做的事,之前那些她以為的殺害茉莉的『兇手「,反而是茉莉人生最後階段得到的為數不多的溫暖。
她痛哭不止,喊出了那句早該出口的「媽媽愛你」,茉莉看著媽媽,也終於笑了,說了謝謝。
父母應該要明白,你的小孩不是你的小孩,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人格,有思想,有自由的行動能力。
他有選擇自己生活、自己未來的權利。他的人生,只需要他自己的「指手劃腳」。父母強加的「愛」、父母自以為的「為你好」,孩子並不需要。
真正的愛,不應該是強迫的,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理解、包容、學會分離,接受孩子不按照你鋪設好的路前行,甚至不像大多數人那樣生活,但仍給予支持,對於孩子來說,這就夠了。
要知道,你的孩子很愛你,你提出的要求他都會儘量去做,他想滿足你,從而得到你的認同,你的愛。
孩子從不會吝嗇給父母愛,只是有時候當父母的要求他難以達到,他會因此懷疑自己,他很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認同。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父母的認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