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是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情感不聞不問,視而不見」。比起直白的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眼神、身體上的忽略才更讓心痛。
國外某個心理學家曾提出哭聲免疫法,簡單來說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隨著延遲的時間越來越久,最終孩子就會獨立自主,不哭不鬧。聽起來挺像那麼回事,但是正是打著這個理論的噱頭,某些不專業的育兒機構開始開班授課,告訴新手媽媽如何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寶寶。汕頭三個月大的寶寶正是這套理論的受害者,因為媽媽相信機構老師的引導,忽略了孩子哭叫的求助,最終眼睜睜看著孩子在睡夢中悶死。
「別理他,讓他哭個夠」這是頻繁出現在家庭中的一句話。其實哭也是孩子的一種表達,如果在孩子哭的時候,媽媽沒有任何反應,孩子會認為自己的媽媽是冷酷無情的,是不愛自己的。雖然孩子當下會妥協,但是這樣妥協絕不是「聽你的話」也不是你教育的「成功」。而是絕望,孩子擔心自己被遺棄,是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的無奈。用表現的乖巧懂事來博取你的喜愛。長久以往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總是感覺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想方設法的迎合他人,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慢慢變得沒有自我。敏感焦慮,封閉自己。
相反,足夠的關注足夠的陪伴,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才是充滿自信與陽光的。
近日,杭州某初一新生把西遊記九九八十一難,畫成通關秘籍。畫風十分生動,有趣可愛。在接受採訪時她說道「靈感來源於平時和父母一起做大富翁的地圖,想著是不是可以把西遊記也按照大富翁的形式畫出來。」
由於取經路上故事比較多,沒有辦法全部都展現,所以把一些記憶猶新的片段摘出來,其他的故事用一些小圖標帶過。印象深刻的片段情節也比較曲折,沒有辦法一一展現,所以就提煉關鍵元素,比如「三打白骨精」這個片段,就畫了一堆白骨,盤絲洞的片段,就畫一些蜘蛛網表示。
採訪中,女孩邏輯清晰條理清楚,言語之間充滿自信,網友評論到「這又是別人家的孩子,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棒棒的」。
這位同學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他的父母是繪畫工作者,孩子受父母的影響,也喜歡上了畫畫,常常一畫就是半天。
老話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的父母。確實如此,試想,如果家長教育孩子多看書,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但是自己沒事就去打麻將、刷抖音、看電視劇。孩子會作何感想,你都做不到,我又憑什麼做到?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讓孩子看書,不如自己先拿起書本,讓孩子學習不如自己也抽出時間,多學知識。你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做什麼樣的人。在充滿愛的環境裡讓孩子感受如何去做,而不是告訴他你該怎麼做。
教育好孩子,需要良性的引導,以及溫和的陪伴,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示範。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有成就感,沒有人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卻不知道,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