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07日 15:2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讚賞年輕人的奮鬥也請理解他們的壓力
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時代的氣質以及對於未來的信心與期待。
今年五四運動百年之際,美團聯合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聯合發布了一份《新時代 新青年:2019青年群體觀察》報告。報告顯示:埋頭工作、熱血拼搏是當代新青年的常態。47%的青年選擇將「奮鬥」作為時代關鍵詞;52%的創業者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2018年有1400萬青年晚8點後叫外賣到辦公區。
這些數據無疑讓人感到振奮。近一段時期以來,「喪文化」「佛系青年」「食草一族」「低欲望」等詞語蔓延網絡,它們仿佛編織起一張讓人昏昏欲睡的大網,透露出濃重的沉悶氣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輿論對於青年一代的認識。但是,上述青年群體觀察報告的調研數據表明,絕大多數青年朝氣蓬勃,對未來滿懷憧憬。
通過關鍵詞或者流行語來考察青年群體的心態,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切口。例如2008年的「宅」「山寨」「豬堅強」,2010年「羨慕嫉妒恨」「你懂的」「鴨梨」,2013年的「倒逼」「光碟」「逆襲」等,都形象反映了彼時青年群體的興奮點和關注點,也很鮮明地觸摸到了時代的脈搏。就此而言,報告所顯示的近半數受訪者對於「奮鬥」一詞的認知、肯定,無疑可視為青年人對於當下時代脈動以及個人感受的概括。
奮鬥在任何時代都是人生之必須。尤其是對於青年人來說,沒有年輕之時的奮鬥,很難想像會有可期的未來。對此,絕大多數青年人有著堅定的認同。上述報告相關數據所展示的青年人奮鬥的程度和強度,也很讓人動容:上千萬年輕人在晚8點之後依然加班工作。許多人單純地以為,外賣送餐行業極大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其實,它也極大地方便、促進了青年人的「奮鬥」。因為沒有什麼評價指標比叫餐的時間和地點,能更真實透露出青年的工作狀態。而與之互為佐證的則是,上述報告還表明,在生活服務業的青年創業群體中,有52%每天工作時長在10小時以上;24%的創業商家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他們之中78%的人每天睡眠時間低於8個小時,18%的人不足6個小時。
奮鬥不易,卻也必須奮鬥。這不僅僅是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使然,也是每一代人所必經的人生階段。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每一代人也都有屬於自己這一代的特點和氣質。所謂代溝、所謂隔代,大都因此而起。對於「喪文化」「食草一族」「低欲望」這類看似萎靡之詞,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一些青年人的所謂精神狀態,我們不妨寬以待之,予以理解。它們代表了某種「亞文化」,有其現實原因,卻不能涵蓋整個青年群體的狀態。
如果說「奮鬥」是青年根本的氣質和精神狀態,我們也必須看到奮鬥之中的壓力和困難。「佛系」並不說明對未來沒有期待,「低欲望」也不意味著喪失對生活的憧憬。沒有任何一代是「垮掉的一代」,只不過每一代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假如理解了這一點,對上述報告所展示的年輕人的奮鬥,就不止感到振奮,而應認真思考如何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困難和壓力,為他們的奮鬥創造更好的條件。
徐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