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的柴靜,後舉家移民美國,中間發生了什麼?

2020-12-25 歷史經典述說

央視作為一個國家級電視臺已經陪伴幾代中國人的成長,旗下匯集了國內頂尖的新聞媒體人。眼神深邃、貫通中西的水均益,點評犀利、剛直不阿的白巖松,知性優雅、氣質如蘭的董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撒貝寧、董卿、朱廣權等新一代崛起的主持新星,以其貼近當代年輕人語言習慣的主持風格更是收穫了一大批粉絲。而當年也曾以客觀、冷靜的採訪風格深受人們喜愛的央視女記者——柴靜,卻在2014年從央視離職後在網絡平臺上飽受爭議,甚至成為了群嘲的對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知女神

學生時代的柴靜已經是中國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1992年,考入長沙鐵道學院學習播音主持,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大學畢業時順利進入湖南電視臺擔任主持人。1999年進入央視擔任《東方時空》的外景主持人,在擔任外景主持人期間,其淡雅清秀的外表,冷靜客觀的談吐氣質給了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真正讓柴靜被人熟知的是2003年的那場席捲全國的「非典風暴」。初期「非典」病例剛剛在北京被發現,並沒有得到北京市委領導的重視,甚至在疫情情況升溫後,政府乃至媒體對「非典」的公示情況仍然含糊其詞。此後在中央領導的正確決策下,疫情發展情況才得到及時準確的公示。而作為國家級媒體,央視則擔當了「疫情實時播報員」的角色。彼時的柴靜正在《新聞調查》欄目擔任記者,她不懼危險,深入一線,與「非典」患者面對面接觸,成為第一位「零距離」報導疫情的央視記者。「非典」疫情之後,這個身材單薄,渾身上下透露著書卷氣的女記者被全國人民所熟知。

也正是這一年,柴靜的事業開始進入快車道。離開《新聞調查》後,柴靜先後擔任《東方時空》、《新聞24小時》、《面對面》等央視新聞「拳頭欄目」的主播及主持人。她眼神平靜、語氣平和,面對鏡頭時總是化著淡妝,有時甚至素顏出鏡,齊耳的短髮,普通的一條圍巾宛如鄰家的一個普通女孩。柴靜不善於用一些冗長的話語進行鋪墊,單刀直入,機敏而富有邏輯的思維有時也會讓採訪變得有些「咄咄逼人」,語言犀利的讓一些習慣了打官腔的政府大員們滿頭虛汗。但有時,其縝密的思維也會與女性特有的柔情相交互,讓自己與採訪對象之間猶如朋友的對話,細密綿長,有情有味。一次柴靜在《旁觀者》中採訪周星馳,兩人的和風沐雨對話讓很多人都認為一向寂寥、孤獨的「星爺」終於找到了「知己」。柴靜的獨特氣質和專業素養讓她慢慢在網絡裡有了「公知女神」的美譽。

《穹頂之下》引紛爭

2014年,柴靜從央視離職,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15年,一部揭露空氣汙染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橫空出世,而柴靜則是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針對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柴靜在自己的社交平臺及採訪中也直言不諱,自己的女兒在大氣霧霾天氣下出生,便患下腫瘤,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柴靜直言,拍攝這部影片就是自己與霧霾的「私人恩怨」。為了拍攝該片,柴靜帶領攝製組親臨中國、英國、美國多個實地現場尋找空氣汙染的真正源頭,大量的視頻素材,詳實的實驗數據、觸目驚心的汙染現場讓人們對空氣汙染的嚴峻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該片一經播出在獲得大量正面反響的同時,也引來諸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影片中引用數據缺乏權威性,霧霾與致死率之間沒有必要的邏輯支撐,甚至對「霧霾」本身的定義都存在巨大誤解,有刻意誇大中國空氣汙染程度、無視政府環保成果,甚至美化西方之嫌。一時間,《穹頂之下》的專業性大打折扣,許多人甚至把這部紀錄片與政治掛鈎,與柴靜的移民掛鈎,那個曾經以客觀理性著稱的女記者似乎一夜之間成為了「頗有政治野心」、「醜化中國,叛國求榮」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排放權」辯論視頻再起風雲

在網絡裡人人喊打的大環境下,一段曾經柴靜採訪丁仲禮院士的視頻又被好事者扒出成為其「精緻利己、從容賣國」的「鐵證」。該段採訪以「各國爭奪溫室氣體排放權」為主題,以一個辯論的問答方式進行。柴靜以一個熱衷節能減排但對大國爭奪「排放權」不解的普通人的角色,對院士進行了提問,丁院士則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圍繞我國爭奪「排放權」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回答。兩個人似乎充滿火藥味的問答很是精彩,一場訪談不僅僅向觀眾們揭露了西方大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中設下的「環保陷阱」,更表達出了「發展才有人權」的核心意義。

正是這段訪談特有的辯論方式讓部分人坐實了柴靜的「黃皮白心」,認為其在節目中的冷漠表情、咄咄逼人的提問方式是對大國科學家的不尊重,結合其《穹頂之下》中表達的敏感內容,好事者認為在這場訪談中柴靜極具西方論調的逼問明顯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發展的挑釁心態。網絡暴力之風一起,柴靜「公知女神」的光環湮滅,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謾罵……

結語

如今曾飽受爭議的柴靜帶著女兒在美國過著平靜的生活。作為一名媒體人、一個母親,柴靜拍攝《穹頂之下》的勇氣和意志都令人嘆服,誠然紀錄片中對霧霾的成因的分析介紹、數據引用有諸多爭議之處,但瑕不掩瑜,該紀錄片確實引起了政府、民間對中國大氣汙染的重視程度。而那段被過度解讀的「採訪」片段也被證明僅僅是採訪的一種正常形式。從「公知女神」到「人人喊打」,柴靜的遭遇讓我們必須正視網絡暴力的嚴重性,作為網民如何正確處理看到的信息,以自己的邏輯分析判斷事物的真假虛偽,或許也是正在看這篇文字的你我所需要認真思考的吧。

本文由歷史經典述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被丁院士痛批的柴靜,如今過得還好嗎?
    此後,她的事業因此迎來新高度,她在央視從一線記者逐步升到主播位置,每一個採訪都發人深省、極有深度。截止此刻,柴靜已名利雙收,「非典一線、華南虎事件、小孩服毒事件」等報導採訪深入人心、發人共鳴,她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公知女神。但2012年發生的一件事讓柴靜女神形象差點崩塌。
  • 央視女主持,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7年後,現狀怎樣?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樣?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就像魯迅那樣,就算如今已經離世80多年,留下的文學作品依舊影響著後人。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選擇移居國外的柴靜,到底做了什麼?
    有些人命運,更是因為外界輿論壓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對於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印象可以說非常好。不僅專業素質強,顏值也十分高,很多為女神級別的人物,像大家比較熟悉周濤,董卿。誰也沒有想到,《穹頂之下》之後,柴靜命運發生那麼大轉折。當年公知女神,如今好像消失,因為在美國生子,移民國外的事情,還被群嘲,柴靜究竟做了什麼呢?
  • 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柴靜跌落神壇,和丈夫定居美國
    柴靜曾在自己的自傳《看見》中寫道:"你想如何報導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導自己。"這其實也是她作為記者的原則寫照,即以小見大,事實為先。柴靜有限的新聞生涯經歷了從全民追捧到全網群嘲,最終遠赴美國定居。"這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是旁觀者。"
  • 央視名記柴靜: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她究竟做了什麼?
    原央視名記柴靜: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她究竟做了什麼?柴靜:從央視著名記者到淡出大眾視野,如今生活狀態成謎近段時間,央視一個叫王冰冰的女記者成為了網絡紅人,被談論的次數非常多,很多網友稱她為「最美央視女記者」。提到央視的最美女記者,很多人早已忘記了淡出人們視野的柴靜。柴靜之前也曾被大眾冠以最美女記者、公知女神稱號。
  • 央視柴靜:公知女神為何會被全網群嘲?移居美國,現在過得怎麼樣
    那幾年柴靜在媒體上表現出來的形象被外界稱為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公知女神」。什麼是公知?最早期的像魯迅、朱自清這樣的文人學者我們稱為是公知。我們熟悉的人中王朔也曾稱作公知,但王朔的嘴巴太毒,所以飽受爭議。
  • 從訪談女神到美國生子,從穹頂之下到全網群嘲,柴靜經歷了什麼?
    在1998年,柴靜到中國傳媒大學學習電視編輯,並開始在湖南衛視繼續主持《新青年》節目。在工作過程中,柴靜還在堅持學習,不斷豐富完善自己,在《夜色溫柔》擔任主持人三年,柴靜還同時在電視臺其他部門擔任工作,一直做到綜藝副主任的位置。
  •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然而實際上,在十幾年前,這些經常站在公共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公知們,在當年的網際網路上完全可以用呼風喚雨來形容,對於當時的許多網民來說,這些公知們的一言一行都散發著自由和人性的光輝。時過境遷,到底是什麼讓當年的那些流量大咖、民主燈塔們從全民群捧到全民群嘲,猶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境地呢?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19-11-27 15:40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指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洗腦手段過於落後的公知。此處的公知指盲目吹捧他國,貶低中國的知識分子。
  •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
    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時間:2020-01-18 15:53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墓派公知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 指認知水平跟不上時代發展,洗腦手段過於落後的公知。
  • 柴靜產後攜全家度假 身體發福愛女曝光(圖)
    日前有媒體爆料,央視主持人柴靜於美國產女後歸來,疑似柴靜抱著嬰兒現身機場的照片也連遭曝光。相關消息立刻成為娛樂新聞的頭條,迅速引發了又一場輿論對峙。  柴靜自2003年擔任央視《新聞調查》記者,因非典時期第一線的深度報導而成名,2011年起擔任《看見》主持人。2013年出版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看見》,引起熱議,銷量超過100萬冊,成為年度最暢銷書籍。
  • 全網群嘲後,清北會變落寞嗎?
    不妨問問自己,高考後的某一個瞬間,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會考上清北?現在圍觀,卻是多了些嘲諷。大家懂得了比較,自然也就會思考。那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清北從被人人嚮往轉而變成人人嘲諷?什麼「大國工匠」,它指那些深具工匠精神,默默為祖國重大工程作出貢獻的科研知識分子。但在這份22人的名單裡,卻是只有一人畢業於清華,北大無人上榜。
  • 當年公知是如何歡呼美國TPP的?|後沙
    這還不算,它們還要為你解釋美國為什麼要拒絕中國?因為美國追求自由貿易、講究貿易規則、政府不幹涉企業……它們把肚子裡的私貨能加的全部加了上去。它們以無限吹捧美國的手法,將自己的國家一黑到底,誰要是為中國辯護兩句,就會在評論區裡遭到群嘲和攻擊,各式各樣帽子向你飛來。
  • 趙本山否認舉家移民加拿大,國內明星移民錄曝光,你怎麼看?
    3月23日,一份「明星移民錄」出現在網絡上,除了「曝光張鐵林、蔣大偉等多位明星移民」外,「趙本山舉家移民加拿大」惹人關注。隨後,媒體就此事電話採訪趙本山。其本人否認移民傳聞:「沒有那事,那是假的。我從沒有移民,我全家戶口現在都在遼寧!」1957年,趙本山出生在遼寧。1963年趙本山母親病逝,父親遠走他鄉,幾乎成為孤兒,開始跟二叔(盲人)學藝。1974年趙本山17歲入公社文藝宣傳隊,又入威遠鄉業餘劇團,後借調西豐縣劇團主演二人轉。1990年,趙本山在姜昆的推薦下進入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之後逐漸走紅。
  • 中國人移民美國8途徑 有些很坑爹!
    不少中國人似乎把美國當做自己移民夢的首選地,他們通過一切可能的方式試圖獲得美國綠卡,然而,這些方式當中,有的簡直可以把中國人坑到叫苦連天的地步!不過,在辦理投資移民的過程中,不僅衍生出大量騙子(如一些華人律師),打水漂的可能性較大。最要命的是,對於移民的中國移民,簡直是噩耗,那就是一旦富人成為美國公民,他們須向政府繳納高額的財產(包括海外資產)稅,以投入到美國社會福利當中。故此,投資移民到美國,是最坑爹的方法。
  • 那些年中國公知炮製的關於美國的謠言,2020年被啪啪打臉
    曾幾何時,美國作為搖曳在大洋彼岸的花,許多人對那個陌生的國度充滿嚮往,就像蓋茨比面對著對岸可望而不可及的綠光。那些年,網際網路還沒那麼發達,許多在各個領域裡的「知識分子」們跳了出來,自詡為意見領袖。這些人,也就是「公知」的原型。那麼「公知」的具體定義是什麼?
  • 中國人獲得美國綠卡全的8種方式
    此外,還要在美國成立一家新公司或者收購一家公司,還必須要僱傭10個可以合法在美國工作的人。不過,在辦理移民的過程中,不僅衍生出大量騙子(如一些華人律師),打水漂的可能性較大。要命的是,對於移民的中國移民,簡直是噩耗,那就是一旦富人成為美國公民,他們須向政府繳納高額的財產(包括海外資產)稅,以投入到美國社會福利當中。故此,移民到美國,是坑爹的方法。
  • 【原創】後沙月光:國家公祭日公知為何如此冷漠
    但在網絡上有些雜音不由得讓人心驚,有的媒體報刊甚至覺得連發聲哀悼都是多餘的,漠然視之,拋之腦後,這種怪象不是偶然的,反華仇共是他們的共同出發點,以至於泯滅良知,顧左右而言他。公知不是不知道,南京城破之日,便是地獄門開之時,魔鬼在獰笑,在屠殺,口中還在高喊和平。時間雖久遠,但鮮血依舊淋漓,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這個國家沒有忘記自已的恥辱。
  • 中國的公知和美國的死狗,差別咋這麼大捏?
    先看如下被網友戲稱為聖誕大劫的例證:海外網12月26日電 當地時間25日早晨,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市中心發生大爆炸,造成多人受傷。美國警方在梳理了近500條線索後,鎖定了一名63歲的美國男子安東尼·華納為犯罪嫌疑人,但目前警方還沒找到他的下落。
  • 2019年中國大陸移民最多的國家是美國、日本及加拿大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20》藍皮書22日正式發布。報告以多元視角,解析國際人口遷移現狀與趨勢、世界主要移民目的國移民政策趨向,並展望了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移民發展。根據2019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18-2019學年在美中國留學生數量佔國際學生總數的33.7% ,繼續蟬聯最大國際留學生生源國;而根據《2019年英國留學生報告》,中國大陸留英學生總數佔全英國際學生總數的23.2%,增幅達12%,成為第一大來源國。此外,低齡留學規模逐步擴大趨勢愈發顯現。近十年來赴美就讀高中的中國學生人數增長了98.6倍,遠高於本科階段的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