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作為一個國家級電視臺已經陪伴幾代中國人的成長,旗下匯集了國內頂尖的新聞媒體人。眼神深邃、貫通中西的水均益,點評犀利、剛直不阿的白巖松,知性優雅、氣質如蘭的董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撒貝寧、董卿、朱廣權等新一代崛起的主持新星,以其貼近當代年輕人語言習慣的主持風格更是收穫了一大批粉絲。而當年也曾以客觀、冷靜的採訪風格深受人們喜愛的央視女記者——柴靜,卻在2014年從央視離職後在網絡平臺上飽受爭議,甚至成為了群嘲的對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公知女神
學生時代的柴靜已經是中國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1992年,考入長沙鐵道學院學習播音主持,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大學畢業時順利進入湖南電視臺擔任主持人。1999年進入央視擔任《東方時空》的外景主持人,在擔任外景主持人期間,其淡雅清秀的外表,冷靜客觀的談吐氣質給了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真正讓柴靜被人熟知的是2003年的那場席捲全國的「非典風暴」。初期「非典」病例剛剛在北京被發現,並沒有得到北京市委領導的重視,甚至在疫情情況升溫後,政府乃至媒體對「非典」的公示情況仍然含糊其詞。此後在中央領導的正確決策下,疫情發展情況才得到及時準確的公示。而作為國家級媒體,央視則擔當了「疫情實時播報員」的角色。彼時的柴靜正在《新聞調查》欄目擔任記者,她不懼危險,深入一線,與「非典」患者面對面接觸,成為第一位「零距離」報導疫情的央視記者。「非典」疫情之後,這個身材單薄,渾身上下透露著書卷氣的女記者被全國人民所熟知。
也正是這一年,柴靜的事業開始進入快車道。離開《新聞調查》後,柴靜先後擔任《東方時空》、《新聞24小時》、《面對面》等央視新聞「拳頭欄目」的主播及主持人。她眼神平靜、語氣平和,面對鏡頭時總是化著淡妝,有時甚至素顏出鏡,齊耳的短髮,普通的一條圍巾宛如鄰家的一個普通女孩。柴靜不善於用一些冗長的話語進行鋪墊,單刀直入,機敏而富有邏輯的思維有時也會讓採訪變得有些「咄咄逼人」,語言犀利的讓一些習慣了打官腔的政府大員們滿頭虛汗。但有時,其縝密的思維也會與女性特有的柔情相交互,讓自己與採訪對象之間猶如朋友的對話,細密綿長,有情有味。一次柴靜在《旁觀者》中採訪周星馳,兩人的和風沐雨對話讓很多人都認為一向寂寥、孤獨的「星爺」終於找到了「知己」。柴靜的獨特氣質和專業素養讓她慢慢在網絡裡有了「公知女神」的美譽。
《穹頂之下》引紛爭
2014年,柴靜從央視離職,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2015年,一部揭露空氣汙染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橫空出世,而柴靜則是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針對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柴靜在自己的社交平臺及採訪中也直言不諱,自己的女兒在大氣霧霾天氣下出生,便患下腫瘤,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柴靜直言,拍攝這部影片就是自己與霧霾的「私人恩怨」。為了拍攝該片,柴靜帶領攝製組親臨中國、英國、美國多個實地現場尋找空氣汙染的真正源頭,大量的視頻素材,詳實的實驗數據、觸目驚心的汙染現場讓人們對空氣汙染的嚴峻程度有了新的認識。
該片一經播出在獲得大量正面反響的同時,也引來諸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影片中引用數據缺乏權威性,霧霾與致死率之間沒有必要的邏輯支撐,甚至對「霧霾」本身的定義都存在巨大誤解,有刻意誇大中國空氣汙染程度、無視政府環保成果,甚至美化西方之嫌。一時間,《穹頂之下》的專業性大打折扣,許多人甚至把這部紀錄片與政治掛鈎,與柴靜的移民掛鈎,那個曾經以客觀理性著稱的女記者似乎一夜之間成為了「頗有政治野心」、「醜化中國,叛國求榮」的精緻利己主義者。
「排放權」辯論視頻再起風雲
在網絡裡人人喊打的大環境下,一段曾經柴靜採訪丁仲禮院士的視頻又被好事者扒出成為其「精緻利己、從容賣國」的「鐵證」。該段採訪以「各國爭奪溫室氣體排放權」為主題,以一個辯論的問答方式進行。柴靜以一個熱衷節能減排但對大國爭奪「排放權」不解的普通人的角色,對院士進行了提問,丁院士則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圍繞我國爭奪「排放權」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回答。兩個人似乎充滿火藥味的問答很是精彩,一場訪談不僅僅向觀眾們揭露了西方大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中設下的「環保陷阱」,更表達出了「發展才有人權」的核心意義。
正是這段訪談特有的辯論方式讓部分人坐實了柴靜的「黃皮白心」,認為其在節目中的冷漠表情、咄咄逼人的提問方式是對大國科學家的不尊重,結合其《穹頂之下》中表達的敏感內容,好事者認為在這場訪談中柴靜極具西方論調的逼問明顯表達了自己對中國發展的挑釁心態。網絡暴力之風一起,柴靜「公知女神」的光環湮滅,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謾罵……
結語
如今曾飽受爭議的柴靜帶著女兒在美國過著平靜的生活。作為一名媒體人、一個母親,柴靜拍攝《穹頂之下》的勇氣和意志都令人嘆服,誠然紀錄片中對霧霾的成因的分析介紹、數據引用有諸多爭議之處,但瑕不掩瑜,該紀錄片確實引起了政府、民間對中國大氣汙染的重視程度。而那段被過度解讀的「採訪」片段也被證明僅僅是採訪的一種正常形式。從「公知女神」到「人人喊打」,柴靜的遭遇讓我們必須正視網絡暴力的嚴重性,作為網民如何正確處理看到的信息,以自己的邏輯分析判斷事物的真假虛偽,或許也是正在看這篇文字的你我所需要認真思考的吧。
本文由歷史經典述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