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臺灣省的企業,最著名的莫過於富士康和臺積電,這兩家企業,一個代表著臺灣的過去,一個代表著臺灣的今天,那麼未來中國臺灣的競爭力會在哪裡?近日,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有兩大產業正在崛起,逐漸威脅到日本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這兩大產業一個是矽晶圓,一個是被動元件。
說起來這兩大產業正是日本企業的優勢所在。在全球矽晶圓市場,排名前兩位的都是日本公司,一家是信越半導體,一家是Sumco(勝高),合計佔了全球市場的53%。原來市場的第三是臺灣企業環球晶圓,而最新數據顯示,環球晶圓已經超過勝高,成為全球第二大矽晶圓製造商。矽晶圓是製造半導體的材料,日系大廠在行業內幾乎壟斷了高端市場,今年日本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後,韓國企業對此非常擔憂,而環球晶圓趁機擴大了韓國的生產規模,在韓國建立了新的矽晶圓製造工廠。
被動元件主要包括電容,電阻,電感等元器件,以區別於半導體等主動元件。在被動元件市場,日本有7大零部件產業巨頭,包括村田,京瓷,ALPS,TDK,日本電產,日東,羅姆。就企業市值來說,村田,京瓷,TDK排名三強。而目前日企壟斷的局面有可能被一家中國臺灣企業所打破,這家企業就是國巨。
在電阻領域,日本羅姆曾經是第一大廠,國巨首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多年以前就超過羅姆成為世界第一大電阻器生產企業,目前市場佔有率達34%。近期國巨宣布收購了美國企業基美(KEMET),合併後國巨在MLCC(片式陶瓷電容)領域成為僅次於村田,三星電機世界第三大企業;加上本身電阻領域,就是世界第一大供應商。目前在被動元件整體市場份額上,國巨將位居全球前三。
半導體材料,電子零部件歷來是日本企業佔據統治地位的產業,由於材料領域工藝複雜,產品技術壁壘較高,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日本企業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充分發揮善於鑽研的特長,牢牢掌控產業鏈的源頭。以韓國為例,雖然韓國擁有三星,LG等眾多電子巨頭,但是供應鏈卻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臺灣企業近年來逐漸在半導體產業發力,形成了以臺積電,聯發科等為主的晶片製造,晶片設計企業,並帶動了相關上下遊產業的發展。環球晶圓就是屬於這樣的例子。隨著環球晶圓,國巨的崛起,中國臺灣企業勢必將打破日本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對於處於供應鏈下遊的大陸企業來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臺灣企業與內地企業關係非常緊密,臺積電,國巨本身在內地擁有生產基地,聯發科也主要以大陸市場為主,隨著臺灣供應鏈隊伍的擴大,大陸科技企業的零部件供應來源更加多樣化,避免了受制於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