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臺積電,臺灣還有兩大產業不可忽視,日企壟斷局面或將被打破

2020-12-19 西城數據

提到臺灣省的企業,最著名的莫過於富士康和臺積電,這兩家企業,一個代表著臺灣的過去,一個代表著臺灣的今天,那麼未來中國臺灣的競爭力會在哪裡?近日,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有兩大產業正在崛起,逐漸威脅到日本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這兩大產業一個是矽晶圓,一個是被動元件。

說起來這兩大產業正是日本企業的優勢所在。在全球矽晶圓市場,排名前兩位的都是日本公司,一家是信越半導體,一家是Sumco(勝高),合計佔了全球市場的53%。原來市場的第三是臺灣企業環球晶圓,而最新數據顯示,環球晶圓已經超過勝高,成為全球第二大矽晶圓製造商。矽晶圓是製造半導體的材料,日系大廠在行業內幾乎壟斷了高端市場,今年日本限制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後,韓國企業對此非常擔憂,而環球晶圓趁機擴大了韓國的生產規模,在韓國建立了新的矽晶圓製造工廠。

被動元件主要包括電容,電阻,電感等元器件,以區別於半導體等主動元件。在被動元件市場,日本有7大零部件產業巨頭,包括村田,京瓷,ALPS,TDK,日本電產,日東,羅姆。就企業市值來說,村田,京瓷,TDK排名三強。而目前日企壟斷的局面有可能被一家中國臺灣企業所打破,這家企業就是國巨。

在電阻領域,日本羅姆曾經是第一大廠,國巨首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多年以前就超過羅姆成為世界第一大電阻器生產企業,目前市場佔有率達34%。近期國巨宣布收購了美國企業基美(KEMET),合併後國巨在MLCC(片式陶瓷電容)領域成為僅次於村田,三星電機世界第三大企業;加上本身電阻領域,就是世界第一大供應商。目前在被動元件整體市場份額上,國巨將位居全球前三。

半導體材料,電子零部件歷來是日本企業佔據統治地位的產業,由於材料領域工藝複雜,產品技術壁壘較高,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日本企業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充分發揮善於鑽研的特長,牢牢掌控產業鏈的源頭。以韓國為例,雖然韓國擁有三星,LG等眾多電子巨頭,但是供應鏈卻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中國臺灣企業近年來逐漸在半導體產業發力,形成了以臺積電,聯發科等為主的晶片製造,晶片設計企業,並帶動了相關上下遊產業的發展。環球晶圓就是屬於這樣的例子。隨著環球晶圓,國巨的崛起,中國臺灣企業勢必將打破日本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對於處於供應鏈下遊的大陸企業來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臺灣企業與內地企業關係非常緊密,臺積電,國巨本身在內地擁有生產基地,聯發科也主要以大陸市場為主,隨著臺灣供應鏈隊伍的擴大,大陸科技企業的零部件供應來源更加多樣化,避免了受制於人的局面。

相關焦點

  • 臺灣半導體產業整體實力有多強?除了臺積電,這些企業不可不知
    臺灣半導體工業強在臺積電,已經天下皆知。不過臺灣半導體工業可不僅僅只有一家臺積電,比如在晶片代工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臺積電外還有聯電(排名第四),力晶(第七),世界先進(第八)。
  • 打破日企30年市場壟斷 陸企將參與臺北捷運建設
    新華社長沙12月7日電 記者7日從湖南省臺辦獲悉,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的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近日與臺灣榮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籤訂2臺6米級土壓平衡盾構機供貨合同。這標誌著大陸盾構機首次進入臺灣市場,打破了日本企業在臺灣地區30多年的市場壟斷。
  • 半導體產業四大環節:美國有一短板,日本坐擁兩優勢,那中國呢?
    設計處於產業鏈的最頂端,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且這也是美國最擅長的領域;材料方面,最近的例子就是日本對韓國的半導體材料出口限制,凸顯了材料的戰略價值;晶片製造設備更是掌握在少數國家手中,成為國際產業,技術制衡的工具;在生產方面,自從臺積電將製程工藝的進化演繹得爐火純青後,這種生產能力一時間變得炙手可熱,成為地緣戰略家爭奪的戰略資源。
  • 國產積木品牌發力 有望打破外資品牌壟斷局面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雅菲)近日,記者在布魯可大顆粒積木品牌戰略暨新品發布會上了解到,為「抗衡」樂高,布魯可從細分市場入手,發布了中國首個「專為1-6歲兒童設計」的大顆粒積木品牌,打破單向拼搭定式,並接入AI、編程等科技因素,與科技互動。
  • 三星正式宣布,臺積電也沒料到,晶片行業又要迎來大變局?
    由於美國修改了晶片行業的管理規則,全球半導體市場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華為麒麟晶片所面臨的危機,迅速渲染了整個國產晶片產業。國內的半導體公司,開始加大對晶片製造技術的投入。欲打造出一條,可以完美避開美國技術的高端晶片產業鏈。
  • 中國首臺壓力IH智能煲問世 打破日本壟斷局面
    行業專家表示,美的推出的1199元-4999元的壓力IH智能煲,彌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有望打破日本品牌在中國高端電飯煲市場的壟斷局面。 美的打破日本高價飯煲壟斷局面在日本,IH電飯煲售價在3000元-6000元,壓力IH售價則高達6000元—8000元。在國內,3000元以上的電飯煲基本被日本品牌壟斷。
  • 日媒:大陸公司打破臺灣企業對代工蘋果手機壟斷地位 立訊搶走...
    中國小康網7月23日訊 老馬 以半導體和電子設備代工服務(EMS)為支柱成長起來的臺灣高科技產業面臨拐點。臺灣企業多年來一直壟斷美國蘋果的智慧型手機「iPhone」的生產,但預計從2021年起將首次有中國大陸企業加入進來。大陸企業在半導體領域也在不斷追趕。
  • 臺積電撐不起臺灣綠能產業
    圖源:臺媒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 某財經名人上周在臉書上聲稱一家臺積電即可撐起臺灣的綠電產業,真的嗎?該評論指出臺積電集團去年用電143億度,2022年3奈米量產,每年將增加用電70億度。臺積電日前加入全球再生能源組織RE100,承諾到2050年百分之百使用綠電。該評論基於這些數據聲稱臺積電可撐起臺灣的綠電產業。這種說法顯然以為再過兩年臺積電每年用電約220億度,若全部使用綠電,超過蔡當局2025年光電風電總發電目標400億度之半,一家臺積電就可抵綠電半壁江山,稍加誇大說一家臺積電撐起臺灣的綠電產業也不為過。
  • 打破多項紀錄 臺灣10大企業排名出爐
    東方網4月11日消息:臺灣的《天下》雜誌9日公布島內千家大企業調查報告,其中包括去年島內前十大企業排名榜。這10間企業分別是國泰金控、鴻海精密、南山人壽、新光金控、「中華電信」、臺塑石化、臺積電、富邦金控、廣達計算機與仁寶計算機。
  • 臺積電斷供華為,給臺灣晶片產業發展,蒙上了陰雲
    在未來的2納米領域,臺積電有望繼續超越三星公司,引領全球晶片產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作為臺灣的驕傲,晶片不僅代表了世界,也是當地的重要產業標誌。如果臺灣將晶片產業去掉,未來將會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佔到世界產業鏈高端,可以令人驕傲的產品。然而,作為臺灣驕傲的晶片產業,除了臺積電之外,卻沒有更好的公司可以參與到全球同行業競爭之中。
  • 5nm蝕刻機獲臺積電認可,打破西方技術壟斷
    目前,對於國產晶片已經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對於晶片領域生產的過程有兩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光刻機,其次就是蝕刻機,光刻機相信很多人都清楚,而臺積電的光刻機也是極其的出名,臺積電擁有頂尖的光刻機技術,所以臺積電才能成為全球最大晶片工藝代工工廠。
  • 【中自•頭條】臺媒:臺積電將1100億出走美國 恐造成雪球效應
    臺灣經濟一路下行,企業紛紛「出走」。而今,臺灣的最大的標誌性企業可能也要離開了。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3月19日報導,臺灣最出名的晶片廠商臺積電當日傳出消息,可能於2022年在美國建立最先進的3納米晶片工廠,總投資可能高達1100億元人民幣。而臺媒擔心,臺積電的出走將會造成「雪球效應」。  如果臺積電在美國設廠成功,那麼其半導體製造將會形成美國頂尖、臺灣次之,大陸最後的布局。
  • 血糖儀市場外資壟斷格局將打破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桂林中輝是國內第一家生產一觸即 可 血 糖 試 紙 的 高 新 技 術 企 業 ,2000年將該試紙成果報送廣西質檢局和藥監局備案。  國家工商總局商評委的裁決書顯示,桂林中輝2001年使用「O N ET O U C H」血糖儀商標,早於美國強生的商標申請日。
  • 晶片領域的「執牛耳者」:張忠謀如何將臺積電打造為世界之最?
    同年6月5日,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被譽為「晶片大王」的張忠謀在股東大會上宣布退休。他的隱退,標誌著世界半導體行業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7nm製程變為現實,並投入量產。作為晶片製造行業的領軍人物,張忠謀創造了有史以來最掙錢的華人公司。
  • 張忠謀的「半導體人生」|半導體產業|德州儀器|張忠謀|臺灣|臺積電...
    [新聞頁-臺海網]12月15日,臺灣新竹科學園區迎來建園40周年慶典,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獲頒40年「傑出成就貢獻獎」。在頒獎典禮上,曾被指有「瑜亮情結」的張忠謀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上演了一場「世紀大破冰」,吸引了臺灣媒體輿論的焦點。臺積電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作為創辦人,張忠謀早已蜚聲半導體產業界,號稱臺灣「半導體教父」。那麼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
  • 臺積電:臺灣經濟的光榮,也是唯一「遮羞布」
    大家都知道,臺積電是「臺灣之光」,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產業貢獻卓著。但看到臺灣中央社最近公布的數據,還是讓人嚇一跳─近3年臺積電的投資,佔了臺灣地區所有上市公司投資的近一半。  對臺灣而言,這到底是榮耀,還是一項「帶著警訊的消息」呢?
  • 為什麼臺灣會有臺積電這麼牛X的企業?
    提及晶片代工企業臺積電,很多人誤認為是富士康一類的代工企業,其實臺積電處於行業的壟斷地位。1985年,54歲的張忠謀辭去了美國的高薪職位,毅然回到臺灣,決定創辦全球第一家專業晶片代工公司。在中國臺灣有關部門的扶持下,他於新竹科學院創辦了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這家企業早期並不被大家所關注,但是它卻創造了垂直分工的全新商業模式,這種模式逐漸成為產業的一種趨勢。之後全球垂直分工的集成電路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加速推動了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在回到中國臺灣之前,張忠謀是美國晶片巨頭德州儀器的第三號人物。
  • 臺積電趁人之危斷供華為,唱響臺灣代工產業的末路輓歌
    日前,美國彭博社和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臺灣半導體和晶片製造企業臺積電聲稱,受美國禁令影響,臺積電將在9月14日之後停止對華為供貨。根據美國禁令要求,非美國的晶片製造企業,要使用美國的技術和工具給華為供貨,必須先向美國申請許可。
  • 臺積電是披著臺資外衣的美資企業嗎?扒一扒臺積電的股權結構
    臺積電可以生產最先進的7nm晶片,領先其他同行至少一年,三星也要甘拜下風。而且,臺積電將在今年實現5nm晶片的量產,包括今年下半年的華為Mate 40,晶片為麒麟1000使用的就是5nm工藝。同時,臺積電在臺灣的3nm晶片工廠已經開始建設,預計將在2023年實現3nm晶片的大規模量產。而中芯國際今年只能量產14nm晶片,下一步才是7nm。
  • 國產刻蝕機的崛起,打破日美的壟斷,耗時11年從65nm到5nm
    在TOP 15中來自美日的企業,便佔據了15席,反映出美日企業對半導體設備領域的壟斷。這讓我國晶片製造業的關鍵,掌握在他國手中。 光刻機將電路結構複製到矽片上之後,便輪到刻蝕機大展身手。刻蝕機要對矽片上的電路結構進行微雕,這需要極大的精準度,才能讓線路可以安置進雕刻出的溝槽與接觸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