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建設,涉及很多學問,諸如方位學、規劃學 水運學、氣候學、風向學、地理學、經濟學、軍事學等等。其中特別注重對山的運用和處理。
古代建城,一般都要靠水,依山。周圍無山,城鎮乏味。 實在需要在平地建城時,也要儘可能運用遠山,這也是規 劃的一種手法。
建城時有意識地將山包在城中,可以隨時隨地瞭望城 外,偵察敵情。當敵人攻城時,城內有山,可以隨時在制高點上還擊敵人,加強防禦。一座城池裡有山,可以登高遠 望,觀覽城鄉風光。城裡城外民居、寺觀等一旦遇到火警, 可隨時得知,一般在平地城中,都建有望火樓,在山城中將望火樓建在山項端。南宋靜江府城建設時,即將望火樓 建在一個山上。山,它使得城池的規劃、布局、建築安排都出現很深刻的變化,而避免呆板。
古代城池大部分都建在山的附近,將山與城池密切連 結在一起。北京城外有百花山、西山、陽臺山、萬壽山、香 山、玉東山……濟南城有千佛山;洛陽城南有龍門山;西安 城南有終南山;蘭州城有阜蘭山;吉林城有北大山;南京城 有紫金山、棲霞山、幕府山;徐州城有挪子山、白雲山、雲龍 山、鳳凰山;鎮江城有焦山、金山;海蓮城有後雲臺山;蘇州 城有挪子山、虎丘山、天平山、上方山、靈巖山;杭州城有風 凰山、天笠山;明州城(寧波)有天童山、阿育王山;憲湖有大宮山;武昌城有洪山、龜山、蛇山、洛迦山;台州城池有中子山;長沙城有嶽麓山……
有時還將山的一部分包在城池中,以便據守山頭,保 護城池。如定遠營城(內蒙阿拉善族巴音浩特)半個城在山上。 沂州城有西山。柳條邊牆終點的門,巴顏鄂佛羅邊門鎮城 有葛家山,都將之一部分包在城中。這些都屬於半山城。
古代甚至常將城池建在山頂上,成為"山城"或"山上 城"。這樣就更加安全了。在山頂建城,漢代就有。如榮陽 縣廣武山漢楚二王城,輯安高句麗時代的九都城,吉林龍 潭山古城皆是。河南平頂山城,湖北武當山紫金城,榮陽大 周山聖壽寺城,華節縣白帝山白帝城,這些歷史名城,一直 保存到今天。
除此之外,還有在山楚建城,用山作為城池的依靠與 背景的。如泰山下的泰安城,衡山下的衡東城,華山下的華 陰縣城,恆山下的渾源縣城,萬掛山下的交城,其它如巴東 城、稱歸城、吉林城、長白縣城、錫林浩特城、定遠營等等, 都是依山建城的。
以全城中軸線面對一山構成一組對景,將山運用於前沿或後端,這在古代城市規劃中也是常見的。遠遠望去,前後各有山景,成為對景,氣 魄浩壯。例如隋唐時代東都洛陽城,城中心前端為龍門山雙闕,明代南京城以宮城為中心面向正南方牛首山雙闕,嵩山中嶽廟主軸終點為黃蓋山,風陽城主軸終點為鳳凰山,北京清故宮主軸線上終點為景山等等。
南京城城裡城外都有山,南京城規劃與山關係密切。 其中的鐘山,又稱紫金山,高達五百米,為南京的主要山。 六朝時代山上有寺廟達到七十多處,今日的靈谷寺是其中之一。覆舟山俗稱小九華山,在太平門裡,上建九華寺、三 藏塔。雞籠山在城北,建有北極閣。小五臺山上建有隨園, 為清代詩人袁枚的花園。清涼山在漢中門內,也叫石頭山, 山頂還有清涼寺遺蹟。冶城山在水西門內,山上建有冶城寺。堯化門往東有棲霞山,山上楓樹甚多,每到深秋,紅葉漫山,故有"春遊牛首,秋遊棲霞」的該語。獅子山在興中門 裡,山就建有天紀宮。牛首山在中華門外,山的雙鬧高插雲霄,正對六朝都城宣陽門。佛教的"牛頭禪」即發源在這裡。 另外還有三山、青龍山、方山、祖堂山、雁門山等。
杭州城周圍名山更多。寶石山,建有保傲塔;葛嶺山,建有初陽臺;天竺山,建有天竺寺;棋盤山,其下有龍並;青 龍山,建有石屋洞;馬鞍山,山下為九溪;翁家山,建有煙霞洞;月輪山,其上有六和塔。其它則有九華山、鳳凰山、將臺 山、九曜山、南屏山、三臺山、老和山……
桂林城的山有獨秀峰。當年建設皇城時,將獨秀蜂包 在城中。東北城角為伏波山,正北為疊彩山、鐵封山,城西 北為寶積山、鸚鵡山,城東南為象鼻山。還有蘆笛巖、老人 山、西山、隱山、南屏山、塔山、穿山、月牙山、普陀山、駱駝山、屏風山等等。
蘇州城的山都在全城的西南部,計有桐並山、華山、』 池山、挪子山、天平山、靈巖山、橫山、上方山、龍頭山、白湖山、石公山、金鋒山、洞堂山……北京城、重慶城、西安城 濟南城、揚州城、台州城、責陽城、吉林城、筆慶城等等,者 巧妙地運用了山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