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22日,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主辦,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松江區文化館、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報社、探索與爭鳴雜誌社等單位協辦,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等部門承辦的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暨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勝利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各大院校,陝西寶雞炎帝陵、甘肅天水伏羲廟、河北涉縣媧皇宮等多家創世神話傳承保護單位,以及中國新聞社、《光明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社會科學報》、《旅遊時報》、《中原文化研究》、澎湃新聞等各大媒體、期刊社的領導、專家,圍繞中華創世神話及其與文化自信、海派精神的關係展開深入研討。論壇還創造性地提出構建創世神話聯盟的倡議,進一步全面推進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承與發展。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教授、上海市社聯任小文專職副主席在開幕式上代表主辦方致辭。
論壇開幕式由華東師範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瑞君教授主持,她簡要介紹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參與中華創世神話研究的總體情況。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教授代表主辦方華師大致辭。他對各位與會代表的蒞臨表示歡迎,認為神話是宇宙觀人生觀的表達,而中華創世神話作為民族文化的本根,不僅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方式,更是實踐的精神導引。習近平總書記曾例舉的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七個創世神話「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勇於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中華創世神話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正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上海近年開展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以及中華創世神話研究與人才高地建設工程,體現出上海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也是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為民族精神培根固元的偉大行動。很高興華東師範大學參與了這一浩大的行動。作為A類雙一流建設高水平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之一大夏大學的文學院院長謝六逸先生出版了理論系統的神話學著作《神話學ABC》,從而使得大夏大學成為中國現代神話學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同時,華師大另一前身光華大學的呂思勉先生也是早期神話學的開拓者,他的弟子楊寬先生作為古史辨的殿軍,其專著《中國上古史導論》成為中國神話學的經典文獻。近年來,一批重要的神話學項目落戶華師大,一系列重要成果不斷問世,許多年輕的神話學家在華師大深造。今天,神話學界與中華創世神話傳承單位又一起匯聚在華師大,共同建設神話學研究培養基地,構建創世神話聯盟,這不僅是力量的凝聚,也是創新的舉措。華東師大願同各單位一道,大力推進創世神話的研究與傳承,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童書記最後表示,翌日就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二十四二十四節氣的冬至節。冬至大如年,會議在這樣一個消除混沌,迎接光明的吉祥時日裡召開,必將帶來豐富的收穫。
上海市社聯任小文專職副主席代表主辦方上海市社聯致辭。他對參會代表和承辦單位表示感謝,介紹了上海市「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以及中華創世神話研究與人才高地建設工程的情況,簡要回顧了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首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高度評價了上海交大、華師大等單位在神話學界取得的卓越業績以及在該工程中的重要作為。他指出,上海是現代中國神話學的發祥地之一,華東師範大學的前賢謝六逸先生、呂思勉先生、楊寬先生、吳澤先生等,與茅盾先生、鄭振鐸先生等一同建立了神話學的海派傳統,開創了早期中國神話學的輝煌。如今,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這兩所中國雙一流大學的學者擔當了中華創世神話研究的重任,同時還有上海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政法學院等院校的參與,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等外地院校的加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神話學研究與神話學人才培養中心之一。他表示推進這項「開天闢地」工程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打響文化品牌的重要學術資源。在此過程中須明確五個基本原則:即依靠全國學術力量;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注重跨領域推動;探索嘗試性研究模式;講求學術創新。今後,將從五個方面繼續拓進該工程研究:1.形成寬闊的學術作業面;2.形成基礎性的研究課題系列,委託各大院校承擔;3.形成建立有實力的研究基地;4.建立年度型的中華創世神話交流論壇,逐步完善升級為國際論壇,將論壇開到希臘、埃及,深化國際交流;5.聯合神話學者和創世神話傳承保護單位,嘗試建立全國性的研究與傳承聯盟,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共謀發展,現已有不少學者和單位參與其中,希望未來有更多學者、單位的參與。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黨委書記熊瓊教授代表承辦單位致辭。她認為,創世神話反映了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長著翅膀的民族精神,鑄就了一個民族的基本文化格局,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上海市「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以及中華創世神話研究與人才高地建設工程體現出上海市在中華創世神話傳承研究上的大作為。在此基礎上,她介紹了華師大社會學學科開展神話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高度肯定了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田兆元教授團隊通過承擔「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而取得的重要學術成績,認為這是各級領導對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信任,也顯示了華師大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的責任擔當。她表示,研究工作啟動以來,田兆元教授團隊已出版《中華創世神話六講》、《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市民讀本》、《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青少年讀本》等著作;在國內主流媒體上發表數篇重要文章;並以公開講座等形式為民族復興梳理文化源頭,弘揚傳統、傳播文明,讓創世神話走進千家萬戶,為創世神話工程添磚加瓦。最後,她祝願論壇圓滿成功。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楊利慧教授代表與會學者致辭。她從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聯盟構建三個關鍵詞出發發表學術見解。首先,她認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要重視典籍文化的研究,亦應更多關注包括創世神話在內的民間文化。神話產生於遠古時代,通過解釋人類最早的起源,神話表達著人們的宇宙觀、世界觀。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並在社會上形成關注熱潮的語境中,學界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些相關表述和理解往往還局限於書寫的典籍文化。這種二元對立的文化觀應當被整體的文化觀所取代,神話作為文化傳統的重要一端不應缺失。其次,要注重神話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通過梳理古典文獻記載的溯源性研究成為主導性的學術視角,對於神話如何傳承、如何進入現代公共領域缺乏研究,這就會束縛學科理論的創新。已經有學者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對神話在電子媒介中的表達、神話的創造性轉化等議題展開多學科、多角度的探討,她本人則試圖從神話主義的視角觀照神話的現代傳承。針對神話再創作的限度和民間文學改編創作的邊界這一神話在現代社會傳承中的重要問題,她表示會持續關切上海市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從中借鑑經驗、總結理論。最後,她對本次論壇邀請跟創世神話相關的傳承保護一線管理工作者與會,致力於創世神話傳承保護單位與研究人員雙向互動,進而構建聯盟共同體的探索表示讚賞。
上海市松江區文化館陸春彪館長代表傳承單位致辭。他指出,改革開放40周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本身就是一個神話,並從樹立文化自信、保護文化遺產的角度出發,詳盡紹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松江舞草龍」。他表示,松江有舞草龍的悠久傳統,其背後是韓湘子吹神蕭命草龍降雨的神話傳說,龍舞時間一般在農曆5月13日,祭祀是最主要的功能,這是農耕文明的體現,也顯示出松江的地域特色。如今,基於現實情況,松江正在不斷探索松江舞草龍的保護傳承模式,分別建立了祭祀和舞龍的傳承隊伍,動員中小學生和政府公務員作為傳承主體參與傳承,並強調了非遺傳承在社區的重要性。
《光明日報》國學版梁樞主編代表參會媒體致辭。他特別感謝華師大童世駿書記、田兆元教授、上海交大葉舒憲教授等對日報的長期支持。介紹了關於炎黃學的學科建立與發展情況,提出將神話學研究納入炎黃學學科,梳理學科架構,加入學科聯盟的建議,並著重強調從學問到學科是神話學進一步發展和實現創世神話現代傳承的必由之路。事實上,《光明日報》一直是中國神話學學術發表的重要陣地。
開幕式結束後,各位與會一同合影留念,並共同欣賞了上海龍文化祭祀與舞龍表演。來自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和松江區葉榭鎮的傳承人分別為參會嘉賓演繹了呂巷白龍祭祀與白龍舞、葉榭草龍祭祀與舞草龍,生動展現了民俗文化的華彩樂章,活態詮釋了作為「龍的傳人」的炎黃子孫對中華龍文化及相關神話、信仰的傳承與弘揚。
隨後,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蔣明智教授主持了論壇主題發言。
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文學人類學學會會長葉舒憲教授站在神話學的大傳統視角,採取四重證據法,論證了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後統一中國的觀點。他認為,玉文化的源頭不是在發明文字以後創建的,而在於先於甲骨文傳承的史前文化。神面紋琮是長三角史前文化的神聖表達;良渚文化中大量出現的「鳥立神壇」的玉器,體現出玉文化、光明崇拜、鳥文化的融合;玉璜代表彩虹溝通天神,與天虎神話關聯,長三角最早的玉璜出土於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玉璜至西周而變成玉組佩;玉教是神話信仰支配下的先民行為,存在於距今5300年的安徽凌家灘文化,至春秋戰國時期而變為龍文化;等等。這些解讀均印證了長三角是中華玉文化發源最早的地方之一,玉文化從長三角走向整個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王憲昭研究員認為神話是歷史、記憶,更是智慧和我們的生活,是通過人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他圍繞盤古創世神話的當代傳承進行了深度的田野調查,田野點涉及5省22個地點。通過調研,他指出盤古神話具有時空特徵,體現動態傳承,彰顯時代精神,反映本質力量。為適應數據化的時代要求,他依託母題編碼體系,將各地的盤古神話剖析為8大類型、6大層次,以此顯示出盤古神話內容的豐富性和結構的複雜性。如盤古出生就有天地生盤古、雲彩生盤古、元氣生盤古、卵生盤古等多種形式,出生中還存在變生的情況。又如,盤古的身份可分為開闢神、天神、地神、盤古兄妹二神等各種表述;亦如,盤古的壽命有八千歲、一萬八千歲、一萬兩千歲、不死等多種說法;等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毛巧暉研究員以嫘祖傳說為中心,論述了民間傳說與文化景觀敘事互構共生的關係,並指出勾聯兩者的關鍵是民間信俗。她認為,「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激活了「絲綢之路」,賦予了這一古老文化帶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中國絲綢對於世界的影響眾所周知,而嫘祖傳說則是民眾對於遠古養蠶、繅絲、紡織起源的技術記憶與文化表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口頭文學相較於其他門類,保護及存續難度更大。民間傳說的存續與活化依賴於「文化展示」,而其展示大多與景觀交融。在我們的認知中,景觀是傳說的物化顯示,往往忽略其作為傳說「物」的表述之同時,對傳說所進行的反向建構。嫘祖傳說與其相關景觀,便呈現了以信仰為支撐的互生共構。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田兆元執行副院長反思了創世神話的中國問題,反駁了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創世神話的觀點。並進一步表示,創世神話研究在上海的興起,是城市定位、神話學傳統、知識者與市民的共同選擇。關於如何開展創世神話的創新研究,他認為要站在大合作、大數據、大格局的高度,從文化譜系的觀念出發,圍繞創世神話知識系統的重建、創世神話的譜系構建聯合、當代傳承實踐和空間拓展進行深入考察,將創世神話從簡單的創造世界與創生人類拓展開去,把器物創造、制度創造和道德創造納入創世神話的範圍,使之成為真正的中國人的創世紀,把創世神分為天地日月自然創世神、龍鳳虎龜圖騰創世神、道德英雄祖先創世神三大類,完善創世神話的形態分類。最後他指出,中國創世神話的譜系特徵,揭示出其地域性族群性之上的民族性國家性,體現的是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播與研究將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重大貢獻。
下午,論壇分為四個分會場繼續學術研討,分別圍繞中華創世神話的歷史與理論、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承與應用、中華創世神話的當代價值與傳播、中華創世神話的多視角研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究、碰撞與交流。上海市社聯專職副主席、上海中華創世神話學術研究工程負責人任小文全程指導會議。
第一分會場議題為「中華創世神話的歷史與理論」,由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向柏松,南京大學二級教授、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小康主持。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劉宗迪,西華師範大學教授、國學院院長、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伏俊璉評議。會上,來自上海、南京、山東、山西、福建、廣州、四川、雲南、湖北、湖南、青海、甘肅、浙江、遼寧等地的專家學者、創世神話保護傳承單位的代表圍繞「創世神話的歷史和理論」主題,從不同學科背景、不同研究視角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與深入的交流。
上半場,南京大學二級教授,中山大學非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小康介紹了漢民族對神話敘事的的缺乏致使大傳統的記憶缺失,根據歷史脈絡梳理了漢民族的神話構建。他分析了神話的本質是文化基因與假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板巖的混生與當代文化危機問題。提出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生態條件:基因混生中的衝突與相互解讀的可能,通過理解構建活的歷史。
西華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伏俊璉教授介紹了學界對文明起源標準的討論往往忽視了中國古典學術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從孔子開始,中國古代學者對文明起源的探討是通過揭示遠古聖王的歷史貢獻來展開的。旗幟鮮明地指出將伏羲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探討相結合,是伏羲研究的未來趨向。
上海師範大學王從仁教授探討了龍形起源與龍崇拜的演化軌跡,認為龍形成於區域文化的碰撞、天人交感意識的融合。在此基礎上,王教授圍繞上海龍崇拜展開探究,剖析了福泉山龍鳳交融圖案的深刻內涵,認為龍、上海和福泉山龍鳳圖案這三個看起來似乎不相干的元素,由於福泉山蛇鳥紋飾的解密,形成三位一體,共同表現出古代申地,亦即上海地區龍崇拜的深遠意義。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張開焱教授比較了中國古代創世神話與埃及、蘇美爾、巴比倫、印度、希臘等世界其他幾個文明民族創世神話,發現這些民族創世神話都不具有創世神與祖宗神合一的特徵。中國古代創世神話在類型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所有創世神都是特定族團或民族的祖先神,故可將其確認為「世界祖宗型神話」,這是中國創世神話有別於其他幾大古代文明民族創世神話最根本的類型特徵。
上海政法學院國學研究所所長、上海美學學會會長祁志祥教授認為如果僅僅將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等視作創世神話,研究視野相對很窄。今天的創世神話的定義較為寬泛,但尚不成熟。在此基礎上,他既考察了先秦思想史中的上古神話,又深入剖析了研究上古神話的重要思想史意義。
東北大學中國滿學研究院副院長何曉芳教授介紹了滿族創世神話的歷史背景和創世神話譜系,分析了滿族創世神話的精神特徵。滿族創世神主要是女性神,但兼具男性尚武特徵。她認為滿族的創世神話是受到基因的鼓舞,由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形成的互構,既構建了女性神為主的神話譜系,同時又體現了滿族尚武精神。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系黃佶副教授探討了河流的善惡兩重性是其成為龍的原型的關鍵因素,對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的「圖騰合併說」提出了質疑,認為龍的各種附加元素是依照人們的神話需要和審美情趣不斷增減和調整而成的。指出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錯誤地理解了共工的「壅防百川」。黃教授根據提供的證據和進行的分析得到:歐洲等地的杜拉更(dragon)和中國的龍沒有關係。
太原學院張晨霞副教授談到了學界對山西的帝堯神話關注度較少,地方學者從各自的視角來研究。根據田兆元先生的觀點,創世神話是綜合的文化體系,神話研究的三重維度是語言、景觀和行為敘事。結合山西帝堯神話的譜系特點:儀式譜系、敘事譜系、族群譜系等等,她探討了山西帝堯神話的實踐應用和當代傳承路徑。
下半場,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劉宗迪教授介紹了中國創世神話故事類型有首度創世神話和二度創世神話。首度創世是自然秩序的創造,二度創世是社會秩序的創造。他分析了《尚書·虞夏書》創世神話結構,由首度創世神話逐漸發展到二度創世神話,探討了研究中華創世神話意義——解釋現代社會的秩序建立。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向柏松教授分析了中國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原生形態創世神話、衍生形態創世神話、系統形態創世神話等。探討這一歷史過程及不同階段的創世神話形態,有助於認識中國創世神話的多種形態及其系統形態的構成,從而徹底否認中國神話殘缺、不成體系的偏見。
楚雄師範學院陳永香教授介紹了彝族存在的幾種創世神話,以及所形成的豐富的創世神話群。她論析了在彝族南部方言的史詩《尼蘇奪節》《查姆》等史詩中的創世神話,龍成為創世的主神或者主要參與者。彝族的先祖與崇拜龍的黃帝部落有淵源關係,彝族的龍神話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橋梁和文化符號。
青海省九天聖都中華崑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總裁,崑崙神話龍頭景點總策劃,鳳凰山管委會主任韓生魁先生介紹了九天玄女的誕生、天德、法物和能耐,闡述了中華創世神話的核心人物是九天玄女(女媧),中華民族龍鳳圖騰的文化根脈是九天玄女(女媧)和玄龍(伏羲)的觀點,進而論述了九天玄女在哲學理論和人德建樹方面對後世的重要貢獻,以及老子《道德經》與九天玄女《天諭至理通明真經》的血脈聯繫。他希望促使學界相關研究走出誤區,對九天玄女有一個深刻、本質、全新的認識。
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數字中心胡兆凡主任介紹了天水市博物館的歷史沿革,天水伏羲廟保護維修狀況和每年的祭祀活動,並代天水市博物館副館長、伏羲學院副院長高世華宣讀了論文《伏羲的傳說與考古學觀察》。高館長從古典文獻記載、考古學和民俗學綜合考證出發,認為伏羲與渭水上遊天水一帶的氏族部落有著密切的關係。伏羲時代相當於大地灣仰韶文化中晚期和石嶺下類型,其源頭華胥氏族相當於大地灣一期,他們的活動在天水史前考古中均有所證。
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研究員閻朝科介紹了2005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距今7800年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為代表的高廟文化出土情況,認為高廟文化是人類最早文明蘇美爾和古埃及的源出地,也是中華文明的最早源出地,展示了在高廟發現的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存在的出土證據。
寧波財經學院人文學院李建榮教授通過對關隴民間藝術的考察,從民俗學、民藝學的角度,探討作為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隴東的原始文明與原生態文化的關聯。將隴東民間神話傳說與民間美術相聯繫,與民間文化符號互相印證,探討黃帝部落圖騰崇拜的演變過程。揭示了華夏文明中生命崇拜與生殖崇拜的文化內涵,以及天地相合、陰陽和合,靈魂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
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蔣明智教授介紹了龍母傳說中的卵生情節和宇宙卵生創世神話在亞洲和大洋洲的分布情況。他認為,在我國的這些宇宙卵創世神話中,影響最大的是漢族的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而宇宙卵創世神話系統的變體則充分體現在毀滅與重建的洪水神話中。宇宙卵創世神話在中國源遠流長,形成了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深層的文化心理。
會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劉宗迪教授,西華師範大學伏俊璉教授分別對上下半場的報告進行了點評。劉宗迪教授指出伏羲和《周易》有著很深的關聯,中華文化的連續性與《周易》有著一定的關係。而中國的創世神往往和祖先神是一體的,西方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的創世神話不如希臘神話、印度神話,有濃厚的神話史詩,是因為中國歷史觀厚重,神話歷史化。另外,古人對於龍和龍的原型的論述,後人增飾了其中很多的內涵。研究者應追溯其早期的內涵和意義,把龍的形象演變梳理清楚。針對張教授談到的近年來的山西帝堯研究,劉宗迪教授認為堯舜在山西的記載是在漢以後的,文獻中的記載較晚,不能根據相關傳說斷定堯舜的故裡就在山西,要把神話的傳播問題和早期的起源問題劃分開來。伏俊璉教授指出神話是具有穩定性的,能夠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是多元一體的,並就伏羲文化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彝族創世神話等論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第二分會場議題為「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承與應用」,由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唐啟翠、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後遊紅霞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曉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黃景春評議。代表們從各自的角度圍繞「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承與應用」話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
上半場,吳曉東研究員通過考證追溯《大荒經》陳素娣的起源,探討了關於《山海經》中神話開發問題的思考。指出山海經裡面蘊含了很多文明起源,挖掘這樣的東西才是比較重要的。因此,我們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時候,更重要的事情是尋找一些文化的源頭,把一些文化起源坐實,做一些務實的、實在的東西。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黨總支書記張潔首先介紹了上海市群藝館通過與華師大等單位合作,所展開的以「中華創世神話」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及其在傳播中華創世神話中的貢獻和作用。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播實踐問題。她特別推介了由上海市群藝館策劃,華東師範大學田兆元教授團隊歷時一年多打造的中華創世神話讀本,認為這套書對樹立創世神話的譜系、架構中華創世神話的知識體系,對促進創世精神的弘揚,理解感悟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徐贛麗教授分析了壯族布洛陀神話演化的軌跡,指出神話是不斷產生的,至當代則不斷趨於簡單化,民族化,世俗化,布洛陀是遠古時代壯族氏族部落的創世始祖,其史詩更多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致力於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她呼籲大家一定要把神話的內容做大,強化延續民族認同的紐帶。
上海市金山區呂巷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黨支部副書記、主任潘美鳳從「呂巷小白龍」神話的產生背景、文化意義等方面展開探討,特別論述了「呂巷小白龍」神話的當代傳承。介紹了「呂巷小白龍」神話的傳承舉措,指出鎮政府把「呂巷小白龍」作為特色文化項目來抓,通過建立保護和傳承機制、挖掘和收集整理原始資料、加強傳承人的培育和培養、建設傳承基地等工作,使「呂巷小白龍」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傳承,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進一步展現和弘揚了傳統文化。
陝西省寶雞炎帝陵管委會主任潘曉宇探討了炎帝精神在寶雞神話傳說中的傳承與發展,介紹炎帝故裡——陝西寶雞的炎帝文化與資源。呼籲弘揚炎帝神農文化的根脈效應,發揮炎帝神農文化凝聚中國力量的紐帶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文化認同根基與文化支撐。並提出構建以炎帝文化為中心的文化旅遊產業,認為以旅遊為依託,也是炎帝文化、炎帝精神走向現代的重要途徑。
雲南省雙柏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雙謝佳君以"雙柏縣"、「虎文化」、「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幾個關鍵詞論述了雙柏縣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現狀。首先,他用中國虎之鄉、滇中秘境、楚雄南門、査姆故地四個詞概括了雙柏縣的文化特色。其次,具體介紹了雙柏縣的資源條件、雙柏虎文化的淵源、特點、價值、信俗、儀式、節慶等。最後,從節慶組織、基礎設施建設、資料收集與整理、隊伍建設、機構建立等方面歸納了目前雙柏縣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策。
河北省涉縣媧皇宮管理處副主任劉豔鳳揭示了女媧神在創世神話中的重要地位,介紹了涉縣媧皇宮的發展現狀、神話起源、民間祭祀、民俗活動等內容,總結了河北省涉縣媧皇宮在女媧神話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的成就與經驗。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副教授雷偉平以堯舜禹三官神話的傳承為例,討論了「三聖同述:人文祖先創世神話的傳承」,詳細闡述了堯舜禹在中華創世神話譜系中所佔有的重要位置。提出堯舜禹三官這種三聖同述的文化模式,有利於祖先創世神話的共同講述,具有擴大講述內容,促進創世神話傳播的價值。
貴州省德江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謝勇以貴州省德江儺堂戲為例,探討了中華創世神話田野調查研究實踐。謝勇指出,德江儺堂戲是中華創世神話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他從德江儺的歷史淵源、儺堂戲的傳播、德江儺堂戲(杆神)與中華創世神話的關係、德江儺堂戲的社會影響及歷史地位、德江儺堂戲三十年來的歷程回顧、對德江儺戲傳承與發展的思考等六個方面詳細紹述了貴州省德江儺堂戲的保護與傳承實踐工作。
下半場,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唐啟翠探討了「日晷、允執厥中與建極綏猷:紫禁城的「創世」神話傳承與重演」。她指出創世神話的三個重要面向:一個是確定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個是確定人與神的關係;一個是確定一種秩序。而神話的要義、創世神話的意義在於對當下的建構。
湖北省遠安縣文聯主席魏曉紅介紹了嫘祖文化在湖北遠安的傳承與發展,對遠安縣在弘揚嫘祖精神、傳承嫘祖信俗、打造文化品牌、促進文旅整合等方面的實踐工作進行了匯報。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好地挖掘、保護、傳承嫘祖文化中的優秀成果,開發利用嫘祖文化尤其是嫘祖信俗文化藝術資源,對於服務時代社會發展,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與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張成緒探究了禹羌神話背景下的區域文化傳承與運用。他從北川禹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蹟佐證和研究成果、北川大禹祭祀的影響力、北川禹羌文化的傳承和運用展開闡述,最後從文化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文化項目落實、品牌打造、文化傳承傳播、文創產品研發等方面提出了北川禹羌文化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文化館館長李偉報告了四川鹽亭創世神話《嫘祖》的傳承保護與研究情況。指出作為嫘祖故裡的四川鹽亭,其民間流傳著大量的與嫘祖相關的創世神話,並圍繞嫘祖文化淵源、嫘祖文化現狀(嫘祖文化聖地命名、嫘祖文化學術研究、嫘祖祭祀活動、嫘祖文化宣傳)展開相關論述。
梧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何華湘通過田野調查探討了中華創世神話在數字時代的傳承與變異、保護與傳播、理論與實踐等頗具現實意義的重要問題。
華東理工大學講師劉捷報告了北川鯀禹神話傳承調研實踐的課題研究情況,指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中保存著豐富的大禹文化資源,但在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存在開發規劃的不當,應該更注重大禹神話與羌族文化的結合,不拘泥於傳世文獻,立足「受眾」,以維繫神話傳說的「場域」。
廣西師範大學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覃琮論析了文化空間視閾下瑤族密洛陀神話的保護與傳承,講述了瑤族密洛陀神話在當代保護和傳承所面臨的困境,並從文化空間的角度提出其保護和傳承的思路和具體舉措。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鵬從產業開發的角度介紹了紹興大禹神話的當代傳承,包括紹興大禹神話的語言敘事、祭禹儀式等。在此基礎上,他探討了紹興大禹文化發展存在的缺失,如紹興大禹神話的傳承發展現狀還有待改進;大禹神話的語言敘事、傳承和傳播有限;大禹神話的景觀敘事、生產和發展有限;大禹神話的儀式敘事如公祭等也存在不足。
河南師範大學講師、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任志強基於中原神話的考察探討了創世神話的超地方性和地方性。指出作為地方性知識的神話與作為超地方性的神話,是神話文本的一體兩翼,共同構成神話敘事的多重面向,在中華創世神話的傳承過程中,二者應被同等重視,不可顧此失彼。
發言結束後,黃景春教授和吳曉東研究員分別對上下半場進行了評議。黃景春教授對學院派和實踐派的研究進行了對比評價,指出不同的研究者,基於不同的視角和觀念,正是因為有不同的出發點和立場,才能多角度地研究中華創世神話,才能產生豐富的研究成果。他認為,我們要重視理論性研究的意義,也要尊重實踐性研究的價值。吳曉東研究員點評了下半場的發言,指出發言代表的題目緊扣「傳承」主題,涵括了很多內容,論壇提供一次很好的平等交流、深細討論的機會。
第三分會場議題為「中華創世神話的當代價值與傳播」,由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季中揚教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原文化研究》雜誌社社長閆德亮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蔡豐明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徐贛麗教授評議。會上,來自上海、南京、浙江、河南、湖南、山西、廣州等地的專家學者、創世神話保護傳承單位的代表圍繞「創世神話的當代價值」主題,從不同學科背景、不同研究視角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與深入的交流。
上半場,上海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仲富蘭教授分析了中國的創世神話中人物補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體現了一種尚德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古老、最強壯的生命之根,與經濟社會發展,包括上海城市發展和城市精神塑造有著密切的聯繫。今天研究創世神話的意義是弘揚傳承其中的優秀和精華部分,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精神來源和精神力量。
上海市松江區文化館陸春彪館長探討了神話的神聖性與神秘性,以及神話的當代性的問題。提出不能簡單武斷地用所謂的科學的判斷來看待神話和中國傳統民間文化。領導幹部一定要尊重民間的情感,敬畏民眾的信仰,尤其是古代的神話。
河南省鄭州市政協文史委常松木主任科員從《山海經》記載的大禹世系、《山海經》與大禹治水、《山海經》與禹鑄九鼎、《山海經》與眾帝之臺、帝之密都等幾個方面探討了大禹與《山海經》的關係。認為《山海經》所記載鯀禹世系與《史記》雖有不同,卻提供了別樣的研究資料及角度。
中國大眾文化學會盤古女媧創世文化研究中心耿寶山主任闡述了河南省西華縣盤古女媧創世文化現象及其時代價值,指出西華獨具民族特色的盤古女媧創世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密集分布著盤古女媧共同創世的遺址群及創世故事。近年來,在中央文史館「中國盤古女媧創世文化課題組」的牽頭和引領下,社會各界對西華獨具特色的盤古女媧創世文化進行了進一步的挖掘、研究和利用,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
縉雲書院黃帝文化研究中心朱勇分析了縉雲縣在黃帝文化中的地位,「縉雲」兩個字與軒轅黃帝的關係,並介紹了目前縉雲的黃帝祭祀以及黃帝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工作。他提出今後將繼續以縉云為基點,打造黃帝文化研究高地。
山西省堯都區堯商堯才辦公室副主任,臨汾市作家協會高樹德副主席從堯舜禹劃定九州,設置官職,締造古中國的神話出發,認為堯是中國之祖,堯文化是中華文明之源,指出堯都是4500年前中國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熔爐和通道,具備文明形成的主要標誌要素,並提出文化挖掘的路徑問題,認為一是要從典籍之中挖掘,另外就是要從民間中去挖掘。
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特約研究員肖敬東探討了如何從中西創世神話的共性和差異中,並在考古、歷史及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對中華創世神話進行現代哲理解讀和肯定,從而實現價值再造為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服務,建構華族乃至世界不同文化階層及族民的高度認同等問題。
下半場,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季中揚教授探討了龍母傳說的北向傳播與「禿尾巴老李」故事的來源問題。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播情況的探析,認為山東地區的禿尾巴老李故事是在多重外因影響下產生,又在流傳中不斷變異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蔡豐明研究員提出了界定「創世神話」這一概念內涵與外延的重要性,分析了創世神話在當今社會的傳承中發生斷裂的原因,闡釋了創世神話所具有的混沌性、創造性和神聖性的精神價值,認為創世神話能為當代社會提供可貴的參照。
上海圖書館講座中心主任、研究員吳敏從創世神話出版工程的背景出發,介紹了在上海市委宣傳部 「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推進下,上海圖書館和華東師範大學田兆元教授等對創世神話系列講座的舉辦、《中華創世神話六講》的出版傳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認為這些工作有效地推動了上海中華創世神話工程的全面展開。
廣東白雲學院邵子華教授分析了中華創世神話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人學要素。認為揭示、闡釋其中的人學要素的意義在於對中華民族主體精神的追本溯源,藉此審視與自身、社會、時代的關係,最終目的是增強個體生命的自覺性,從而在新時代認識、發現、實現自己。
河南省汝州市文聯相黎麗主席通過開展關於女媧文化的自然遺蹟遺傳、民間傳說故事、民間信仰和衍生出的民間習俗等方面的田野調查,介紹了女媧文化在中原地區的遷徙發展,女媧文化在中原地區的傳承情況,進一步挖掘出女媧「創新、奉獻、擔當」精神的現代意義。
杭州師範大學袁瑾副教授認為作為治世明君和仁義孝子,舜的事跡在春秋時就被納入典籍,經過後代不斷豐富,已然頗成體系,具有較為穩定的形態。典籍中的記載並不能確定是上古史的真相,其中不少是古人根據當時見聞的資料記錄和拼湊。然而,這些記載所形成的龐大故事群幾乎囊括了後世關於舜的傳說的基本情節單元,並以「公共知識」的姿態成為民間敘事的藍本。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後李柯在田兆元教授《中國雪神考》的基礎上圍繞著中國雪神滕六在古典文學中的形象變化進行了歷時性的探究。他通過文獻考證和文本分析得出,在唐以降的古代文學作品中,雪神滕六的形象立體而多面,其性格特徵的塑造同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訴求以及植根其上的儒家倫理道德息息相關。一方面,滕六對美色的喜好、對豪侈的追求體現出個體意識的覺醒,這顯然不符合強調群體性、穩定性的農業組織方式及儒家禮教,作家們對此的書寫方式也多是隨意而輕浮的。另一方面,滕六以其施威弄雪的神力而成為豐收、祥瑞的象徵符號,則恰是順應了農業社會的現實需要與共同想像,他的這一特徵被處於農耕文化和儒家文化體系之中的文人士大夫有意書寫並放大,因此而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影響至今。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孟令法認為創世神話既是一種口頭傳統,也是一種圖像敘事。神話的口頭傳統是時間敘事,圖像描繪是空間敘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其研究的焦點在於口頭傳統和圖像敘事以何種形式相互轉化,轉化的成果是否對等。他認為,創世神話的圖像化可從其敘事載體和社會功能的角度切入。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講師、華東師大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吳玉萍闡述了中華創世神話包含中華文化基因,給族群奠定了最基本的文化觀念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創世神話負載的原始意象與上海這座城市的胸襟與氣質頗為一致。從創世神話與上海的淵源中發掘出上海成之為上海的元素,探尋上海城市密碼,觸摸上海人的精神脈搏,對於上海卓越城市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會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蔡豐明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徐贛麗教授分別對上下半場的報告進行了點評。蔡豐明研究員指出上半場的八位學者的發言都表達了對中華創世神話的尊重、熱愛以及高度認同,認為創世神話體現了中華文明偉大的創造力。中華神話和西方神話不同,有各自的發展脈絡。中華創世神話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源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和歷史,不承認民族的神話等於否認了該民族的文化身份。徐贛麗教授指出很多學者的研究帶有強烈的地域特徵和民族特色,會議的討論非常有價值,大家從不同側面論證了中華神話的歷史發展和鮮明風格。學者們應帶著對神話研究的反思來理解中華神話的傳統價值和當代意義,進而探索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社會傳承。
第四分會場議題為「中華創世神話的多視角研究探討」,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畢旭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教授、湖北師範大學教授柯小傑主持。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志春、楚雄師範學院教授陳永香評議。會上,來自上海、揚州、廣州、南京、河南、浙江等地的專家學者、創世神話保護傳承單位的代表圍繞「創世神話」主題,從不同學科背景、不同研究視角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與深入的交流。
上半場,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志春探討了歲時年節禮儀食品的神話積澱,指出「積澱」所指一在於鍊形;二在於可衍生節日禮儀食品群體。張教授認為,與節日相對的食品,是在天地輪迴歲月更替重要節點上呈現的,其神秘深邃的文化蘊涵值得我們繼續追尋。雖然歷代對不同節日食品意蘊有不同的解讀,並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認可,但須知任何一種都是多方源頭的匯合,都不是單一的。且任何一種文化創造,在歷史長河的波衍流動中,在創世神話的漫射投影下,會呈現更多的次生意蘊或再生意蘊來。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柯小傑教授探討了嫘祖傳說的民俗內涵。他指出嫘祖傳說是民俗傳統文化的記述與傳承,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是民眾對物質民俗的傳統敘事,採用傳說的民間文學樣式,表達民間觀念意識。嫘祖傳說展現出一幅幅民俗畫卷,有物質民俗的,有社會生活的,有精神民俗的,敘述著諸多方面的傳統觀念。
揚州大學教授王倩作了《英語學界西王母神話研究趨向》的報告,指西方漢學界西王母研究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西王母身份演變研究。第二,西王母圖像結構研究。第三,西王母與外部世界的關聯性研究。指出英語學界西王母研究走過了一條 「由內到外」的道路,即闡釋內容從單一形象轉向形象與外部世界關聯,闡釋材料從文本轉向圖像,闡釋視野從單一學科逐漸走向跨學科。
青海省九天聖都扎麻隆鳳凰山管委會副主任侯靜首先介紹崑崙神話龍頭景點九天聖都的地理位置以及神聖地位;其次,論述了創世神話的重要價值和延續中華創世神話精髓的崑崙神話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最後,圍繞著崑崙神話龍頭景點——九天聖都的建設布局以及創世神話主題人物的簡介,闡述了崑崙神話龍頭景點的獨特性、神聖性和神秘性。
山東淄博東夷文化研究會會長趙偉探討了中華創世神話在山東的田野遺存問題。指出中華創世神話在山東遺存很多,需要通過堅持不斷的野外探察,去找尋遠古遺蹟,發現它的價值。認為文化自信是中國強盛和復興的最高標誌,提出今後希望通過創世神話上海論壇的交流平臺與華師大等院校和專家及與會學者合作,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和專業人才的創新智力優勢,進一步深入發掘整理東夷民間傳奇故事,摸清東夷文化的發展脈絡,解析東夷部族原始生活狀態,宣傳東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為構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作出貢獻。
華中師範大學博士生任寬通過學術史的梳理,回顧與反思了近三十年來中國虎文化的研究現狀,總結了虎文化的研究成就,提出了當下虎文化研究空間和途徑的思考。
下半場,江蘇省連雲港市文廣局副研究員、主任徐洪繞漫議不平凡的大禹,提出要關注、保護和支持鯀禹文化中的無形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傳統節日與儀式活動,以及與鯀禹有關的生產生活方面的實踐經驗等。
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熊承霞從作為神話活態媒介的「空間語言」出發展開探討,認為神話大傳統前代人們對宇宙空間神秘秩序的認知成為超然想像的口傳文化及創造空間實體的對象參照,兩者之間互為解讀。建築空間從史前即為宇宙空間的微縮圖景,而人們在模擬宇宙空間形態並將其轉化為建造活動的同時,也是在進一步利用建築空間規劃布局傳播創世神話。
河南省周口師範學院副教授李治中解讀了徐松石《日本民族的淵源》,梳理我國上古神話中伏羲、女媧、神農等羲族一脈的傳承關係,比較日本記紀神話文本,發現諸多相符之處。日本記紀神話中的伊邪那岐、天照大神等就是中國的伏羲、女媧與神農。
上海建橋學院講師宋軍朋探討了中華創世神話與古代科技傳播問題,首先介紹了中華創世神話與古代科技傳播的關係,分析了中華創世神話中的科技思想和知識,歸納了這些思想知識的傳播特點,即科技成果的大眾化、通俗化傳播、神聖人發明創造論、「器「顯」道「隱,重應用(形而下),淡化原理(形而上)等。最後,他申明了創世神話對古代科技的影響。
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劉麗萍探討了禹跡與禹神話傳說的相互關係,認為「禹跡」是大禹作為治水英雄在地理上留有的治水遺蹟、立國遺蹟和生活遺蹟,也指後人根據神話傳說新造的禹跡。禹神話傳說的中國式改編是官方、精英派和民間合力作用的結果。
中原智庫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波,撰文《創世神話將「託起」朝祖產業》。他認為,創世神話是追溯起源的神聖敘事,創世神話是民族的精神之根,公祖崇拜是創世神話之魂。藉此,他提出「朝祖產業」一詞,認為它指以創世神話為理論指導、以祖先文化為考察對象、以旅遊遊學為實踐導向的文化產業。他堅信,由華東師範大學倡導的中華創世神話聯盟將託起這個新興的文化產業——朝祖產業。
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馬進疆報告了結構人類學視野下的中藥傳說研究。認為自然環境的複雜性和文化景觀的多樣性催生出不同的神話傳說,中藥傳說作為口傳神話作品在中華民族中代代相傳,是承載著中華民族人群戰勝疾病記憶的重要文化載體。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宗偉圍繞唐前小說神女婚戀故事進行考論。認為神女和凡男的婚戀故事是唐前小說的重要題材之一,通過歸類分析,可以看到神女的身份,在神女和凡男的相處模式中,又有神女居於主導地位、神女幫助凡男獲得財富或者臨別贈予財富、神女照例不生孩子、兩者的婚戀不具備長期性、遇合日期的特殊性等特點。
會後,楚雄師範學院教授陳永香評議、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張志春分別對上下半場的報告進行了點評。陳永香教授指出對神話傳承方式的探究是我們研究工作的重點,同時如何闡釋神話,如何傳播神話的精神內涵應該被更加關注。另外,陳永香教授肯定了神話在不斷講述的過程中促進了地方產業的發展,以及地方習俗的傳承與保存。張志春教授指出利用優勢的語言研究,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展示中國創世神話的魅力及其研究價值的重要途徑,我們應當重視中華創世神話在傳承過程中的交融。應該看到創世神話的內核具有一致性,如公平正義和對真理、生理本源的追求。建議著重關注學術研究中民俗研究與區域研究的交叉,因為多學科的研究視角,有助於建立起一種基礎式、探索型的中華創世神話研究範式。
12月22日上午,中華創世神話聯盟構建倡議暨論壇閉幕式舉行,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博士後遊紅霞介紹了議程及嘉賓。
閉幕式設專場匯報了交流上海市「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以及中華創世神話研究與人才高地建設工程的課題研究成果,由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田兆元執行副院長主持。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高有鵬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華創世神話群的基本分布問題》。高有鵬從神話傳承的三種方式:文字的傳承、口頭的傳承、生活的傳承入手,介紹了中國神話群的基本形態正是由這三個方面構成。所謂「神話群」,首先是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其次是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炎帝、黃帝,然後是顓頊帝嚳,繼而是堯舜,大禹治水,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神話鏈,歷時性地構成了一個「群」的現象。並指出,這個神話群由於不同因素構成了一種生活的傳承,其中有一種重要符號,即儀式。中國的古典神話有很多形式,形成了一種文化景觀。所以,神話不僅是紀實的,是歷史的,也是生活的,我們對於神話的理解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停歇的。
上海大學文學院黃景春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涇川西王母神話新構及儀式重建》。黃景春介紹了涇川西王母的神話新構及儀式重建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涇川西王母的信仰概況。從唐代開始涇川已被視為周穆王會見西王母的瑤池所在地,及漢武帝祭拜西王母的地方。古代的文獻記載、王母宮等祠廟、歷代碑刻、廟會、口承神話,構成西王母信仰的基本元素。第二,西王母神話的新構。涇川民眾存在把西王母當祖先的觀念,平時無論遇到好事或歹事,都念叨西王母之名表達感激。崇拜意識轉化為敘事行為。敘事與信仰的結合形成神聖敘事,而神聖敘事恰好是傳統神話學的核心概念。當地正把西王母打造成「華夏母親」,提議把七月十八日確立為「華夏母親節」。第三,西王母祭拜儀式的重建。就涇川縣回中山而言,利用「舊材料」發明西王母神話的目的是多重的:開發地方經濟(如旅遊開發),張揚地方文化個性,服務於國家的宏大戰略(如增進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從客觀效果來看,這些被發明的傳統也推進了西王母文化記憶的重構。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楊利慧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伏羲女媧神話的田野研究》。楊利慧總體介紹了伏羲女媧神話田野研究的規劃和課題設計。第一,前期基礎。主要是「女媧研究三部曲」:《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現代口承神話的民族志研究:以四個漢族社區為個案》。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採用民族志式的田野研究方法,田野調查的選點標準:要求有神話附著的文化空間——廟宇以及廟會;神話講述活動依然密集地發生;神話的講述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國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地域分布較均衡。第三,介紹了本研究的重點,包括:一是對五個調查點伏羲女媧神話的流布、傳承以及當代的應用情況展開細緻的田野調查,撰寫翔實的調查報告;二是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回應並闡述「中國創世神話——田野編」課題整體上力圖回答的問題;三是採用攝影、攝像等多種技術手段,對神話講述現場以及神話生存的語境、講述人等進行全方位的記錄。第四,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概述、田野調查報告、討論與結論、田野創世神話文本輯錄、田野圖像輯錄、視頻資料等方面。第五,提出未來工作的設想。擬於2019年初開始,年底完成。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孫正國教授報告的題目是《中國虎文化的傳承譜系研究》。孫正國以虎文化為研究對象,介紹了其傳承譜系的問題。強調該研究的緣起是基於中國創世神話的體系其實是一個多元體系的認識,在這種觀念下來回應中國創世神話多元性格局的共識性命題。中國創世神話中,龍鳳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但是虎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認知。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虎文化自身傳承力量的式微,第二是虎文化研究力量的不足。主要介紹了虎文化譜系的兩種考證、兩個問題。第一,是梳理虎文化的系統性問題;第二,是從傳承實踐的角度來考察虎文化的譜系問題。在研究的思路方面,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通過文化史的梳理來重建虎文化的譜系--多元創世;第二以考古材料為切入點來重建虎文化的歷史譜系;第三是充分利用虎文化的資源,加強包括虎文化在內的創世神話的認同。提倡田野調查、文獻梳理、學術研究的三維一體。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畢旭玲副研究員報告的題目是《鯀禹神話的田野調查》。畢旭玲匯報了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她曾帶領課題組成員前後前往四川、安徽、浙江、河北等地進行鯀禹神話的田野調查,拍攝了內容詳實的影像素材,並剪輯成數部紀錄片(平均片長15分鐘左右)。在本次論壇上放映的是《大禹神話的北川篇》,內容包括北川生態人文環境的介紹,農曆六月初六大禹祭祀儀典過程的呈現,非遺傳承人等訪談對象的口頭講述,相關宮廟、碑刻、景觀等實物呈現,等等。
此後,在上海市社聯任小文專職副主席的主持下,在與會領導、專家、媒體的見證下,論壇聯合多家中華創世神話傳承保護單位共同發布了創世神話聯盟倡議書,從資源共享和平臺共建的高度全面推進中華創世神話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大會總結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高有鵬教授主持,上海大學文學院黃景春教授作總結報告。黃景春認為,今年論壇研討的涉及面廣,選題多有創新,學術成果豐碩,最大特色在於有20餘家來自創世神話傳承保護第一線的管理者、神話的實踐者參加研討,與神話學者形成互補互動,建立深度合作,這對於共同推進創世神話的傳承、研究、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他講道,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我們成立了中華創世神話研究院,今年又在華東師範大學繼續推進成立了創世神話聯盟,和去年首屆論壇相比,今年論壇的不同之處是有20餘家在創世神話傳承保護第一線的管理者、神話的實踐者來參與到我們的研討會中,他們提供了豐富有用的材料。這些第一線的管理者、實踐者們需要的是理論,是更廣闊的學術背景,這是學者們能夠提供的。而學者們需要的是正在實踐中活態傳承著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我們各個第一線工作者能提供的。所以兩家走在一起能共同推進創世神話的傳承、研究和開發。本屆論壇之所以那麼精彩,也是因為有一批神話學家的到來。此次論壇上,葉舒憲教授以玉器為載體來探討我們的史前神話,並提出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後統一中國的觀點,很有見地。葉教授一直提倡用四重證據法展開研究,他還提出了新的「大傳統」和「小傳統」的論述,這些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都非常有價值。楊利慧教授長期從事女媧神話的調查,提出了神話主義理論。此次論壇上,楊教授對世界各地的神話研究現狀、理論進行了總結,並對自己近年來所做的田野調查情況作了介紹,這些調查研究成果都是寶貴的財富。王憲昭教授對各民族神話母題的梳理以及分類給我們帶來了知識的大餐,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與智慧投入到創世神話研究中。此次論壇上,王教授介紹了關於盤古神話的調查,細緻的爬梳和分析足見其用工之勤、調查之多。田兆元教授的博士論文選題就是「神話與中國社會」,這些年一直從事神話的研究,並形成了自己的團隊,成績斐然。這次,田教授提出神話研究的大合作、大格局、大數據的理念,思路非常宏闊,展現了神話研究的遠大抱負。此外,還有眾多學者都在本次論壇發表了自己的成果。論壇收錄的論文涉及盤古神話4篇,大禹神話9篇,伏羲女媧7篇,嫘祖4篇,龍神話5篇,虎神話3篇,西王母3篇,堯舜各2篇,壯族始祖布洛陀、密洛陀各1篇,炎帝黃帝各1篇,九天玄女1篇,等等。從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涉及面相當之廣,很多研究的命題具有創新意義,可謂成果豐碩。
最後,田兆元教授在閉幕致辭中代表論壇承辦單位向上海市社聯任小文主席、梁玉國先生、葉舒憲教授以及全國各地神話學者及一線工作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是上海市兩家重要的神話研究機構,神話學底蘊豐厚,培養出了一批神話學者。去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第一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上成立了中華創世神話研究院,今天又在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中華創世神話聯盟,這昭示著神話學的春天已經到來。成立創世神話聯盟醞釀已久,今天終於實現,令人振奮。希望聯盟能逐步擴展,在神話學領域實現最大化的資源共享和平臺共建,深入推進創世神話的傳承研究。此次論壇所交流的相關專題的學術成果,所展示的上海創世神話項目各課題組的調研成果,為神話學研究帶來了許多新的啟示和前沿思考,論壇論文集將作為聯盟的重要成果進行出版。
為配合本次論壇的召開,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姚莉博士、唐睿博士等還發起、策劃、組織、舉辦了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神話學著述展、中華創世神話傳承保護單位巡禮等相關展覽展示活動,產生了良好的輿論影響。
中華創世神話是民族文化之根,中國文化之本,在當代社會中擔當著強本固元,樹立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重要價值。舉辦本次論壇的宗旨即在於立足新時代的文化發展和學術繁榮,進一步提升中華創世神話的研究水平,實現創世神話研究人員與傳承保護單位的深度對接,推進創世神話的傳承與傳播,弘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精神,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以神話強國,以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