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閉幕,交響幻想曲《炎黃頌》追溯中華文明源頭

2020-12-19 澎湃新聞

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以中華創世神話開幕,同樣,閉幕音樂會亦圍繞中華創世神話展開。

5月17日晚,「上海之春」在東方藝術中心閉幕,青年指揮家林大葉執棒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生樂隊,聯袂獻演交響幻想曲《炎黃頌》,以西方交響追根溯源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頭。

為期三周的時間裡,37臺音樂舞蹈在「上海之春」上演,66部(首)原創新作、134名音樂舞蹈新人從這裡啟航。作為一個有著近60年歷史的音樂節,「上海之春」正在用行動,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添磚加瓦。

《炎黃頌》演出現場

用交響歌頌炎黃

早在2017年上半年,上海音樂學院就定好了《炎黃頌》的創作計劃,由周湘林、趙光、張旭儒、尹明五四位作曲家聯袂作曲,然而對取什麼名一直舉棋不定,最後,還是院長林在勇敲定了《炎黃頌》這個名字。

有意思的是,十年前,四位作曲家便開始聯手創作,並以「四面八方——多民族民間音樂與交響樂隊」系列音樂會對中國民間音樂進行挖掘,至今已做了三期,每一期都會上演四人寫作的四部新曲。

交響幻想曲《炎黃頌》可以算是第四期。

史傳,炎帝與黃帝是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帝神農氏親嘗百草,用草藥治病,不僅發明了刀耕火種,教人墾荒種糧,還創造樂器制定五弦。黃帝軒轅氏大力發展農業與手工業生產,播種百穀草木,建造宮室,發明舟車,更積極推進文化創製。後來,炎黃部族聯合統一了華夏部落,進而統一中華,炎黃二帝也被稱為「華夏始祖」。

交響幻想曲《炎黃頌》即以炎黃二帝的創世神話故事為題材,從混沌創世到生命萌發,從生產發展到繁榮文化展開一系列交響化敘事。

四個樂章以「源」「生」「化」「祥」謀篇布局:第一樂章「源」,混沌天地之間,萬物初始;第二樂章「生」,炎黃二帝引領農耕文化,謳歌生命不息,生生不息;第三樂章「化」,有文化的意思,也有化解戰爭的意思,展現古代華夏由蠻荒向文明的轉變;第四樂章「祥」,描繪泰山祭天,禮讚天下歸一。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林在勇(中)和四位作曲家合影。

為了寫好這部作品,去年下半年,四位作曲家先後去往甘肅天水、平涼、慶陽一帶採風,造訪伏羲廟,探訪黃帝的足跡,其後又轉往陝西寶雞,造訪炎帝陵,尋找炎帝的痕跡。

四人寫四個樂章,如何保證整體性?作曲家周湘林介紹,四人一起寫了十幾部作品,對彼此之間的創作風格和技術都非常了解。

他們從甘肅天水找來最古老的民歌做音樂素材,以秦文化入曲,基調上首先就是統一的。另外,每一個樂章都有起承轉合上的安排,甚至每個樂章內部音高的結構也做了統一,比如用哪些和弦,頭尾樂章的主題也幾乎一樣,一脈相承又相互呼應,「就像一個人寫出來的一樣。」

除了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上音還專門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生樂隊請來10位樂手,同臺演繹《炎黃頌》。2017年,上音與英皇成立了「聯合學院」,自此雙方展開了多方位深層次的合作,《炎黃頌》是其中之一。

周湘林對其中一個主動求合影的英國小姑娘印象很深,姑娘一頭烏髮,她的外婆是中國人、外公是法國人,在上海見到這麼多中國人分外親切,「這部交響曲中間有一段弦樂是二胡演奏的,小姑娘不會,我們的首席就去教她指法,她覺得很好玩,因為這種音樂風格他們很少接觸,突然感覺到很濃鬱的中國風格。」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林在勇為《炎黃頌》題詞。

助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交響幻想曲《炎黃頌》演畢,意味著第35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落幕。為期三周的時間裡,37臺音樂舞蹈在此上演,66部(首)原創新作、134名音樂舞蹈新人從這裡啟航。

秉承「力推新人新作」的辦節宗旨,今年的「上海之春」為大批新人新作提供了展示交流平臺。

例如,開幕演出《中華創世神話原創作品音樂會》集結了八位來自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奧地利的作曲家,以交響為筆追溯中華文化之源;上海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聯合委約90後作曲龔天鵬寫作《第十交響曲「京劇幻想」》,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珠聯璧合;上海芭蕾舞團廣邀國際團隊,打造了一臺上海版《睡美人》;《他們在跳舞——上海青年舞者優秀作品展演》不僅匯集了黃豆豆、吳虎生、朱潔靜、王佳俊、侯騰飛等中青年舞蹈家的新作,大批90後、00後編導、演員的原創作品也集體亮相……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年,音樂節不少作品都對民族文化做了傳承和弘揚。

《錦繡中華——西北風情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對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西北五省的民間音樂做了集中展示;《民族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展演》匯聚了全國近300位非遺舞蹈傳承人和從業者同臺獻藝,網絡直播更是吸引了143萬網友強勢「圍觀」;《牡丹亭之夢的十二個瞬間》取材湯顯祖《牡丹亭》,在海派民樂裡講述了三段穿越時空的愛戀;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復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丹頂鶴尺骨骨笛,講述了中國民族樂器笛子從骨笛到竹笛的歷史演變……

除了海派文化,上海在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方面亦有豐厚資源,今年,音樂節也在這兩方面下了功夫。

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歌劇院一直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音樂節上,兩院接連推出了原創歌劇《賀綠汀》和《晨鐘》(音樂會版),積極挖掘紅色資源,展現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之時,人民音樂家賀綠汀、革命先驅李大釗追求理想的事跡。

上海地處江南,素與江蘇、浙江、安徽三省聯繫緊密,音樂節上,《在希望的田野上——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合唱音樂會》集結了江浙皖滬的20支合唱團,近1300位合唱隊員濟濟一堂,用歌聲唱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更讓人見證了江南文化的魅力。這也是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第一次在「上海之春」實現藝術的大聯合、文化的大合唱。

當前,上海已經吹響「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集結號,作為一個有著近60年歷史的音樂節,「上海之春」正在用行動為之添磚加瓦。

相關焦點

  •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先生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多元一體的 「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中國古代文明起源不是只有一塊兒,而是由很多不同的區系組成的。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多元一體的,不是只有一個源頭。」李伯謙先生首先明確這一點。
  • 易學傳承中華文明千年智慧 其中蘊含怎樣的玄機?
    有關這些問題,我們邀請到了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田園女士。王魯湘:在古老的《易經繫辭》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
    28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赤峰石棚山陶文:是中華漢字的最早源頭
    人類文明的開啟,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文字的出現,而華夏文明的開端,就在於漢字的出現。就目前已知,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國漢字的源頭。任何事情都有源頭,不肯能憑空產生,漢字也是如此。據考古學家們多年研究發現,殷商甲骨文的源頭在內蒙古赤峰市。具體來說,是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的石硼山陶文。換言之,中國漢字的源頭其實在赤峰石硼山。至於石棚山陶文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977年。
  • 新疆大學「紅湖之春」外語文化節成功閉幕
    持續兩個月的新疆大學首屆「紅湖之春」外語文化節於5月25日成功閉幕。這是一次以「文化藝術節」為載體而開展的大學生校園文化盛會,更是貫徹落實新疆大學「質量建設年」的一項重要內容。
  • 中華文明的發展節奏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正如費孝通先生指出的,『多元一體』的特徵是中華文明具有強大活力、連綿不斷的生命力所在。」 (張賀.從文明源頭汲取復興力量[N] .人民日報,2018-05-29(05).)這是對中華文明發展特點和生命力之源的一個重要概括。  參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工作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趙輝教授指出:「中華文明實際是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等地理範圍內展開並結成的一個巨大叢體。
  • 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這兒的旅遊,追溯古今
    輝煌的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曾在農耕時代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農耕文明下,男耕女織,田園牧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也許是刻在基因中的傳承,不時被國人所嚮往。既然如此,不妨讓我們走進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雲丘山,一探歷史的窺密。
  • 陳偉:「東方數學」讓中華古老文明重新綻放科學之光
    >【提要】 在充分認識地球歷史及地殼運動呈現的漸變與突變交替發生的演變規律、以中國古代太極理論與自然宇宙觀為指導、吸收近現代西方科學特別是非線性科學理論成果基礎上,在對全球地震時間分布規律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後所隱藏的本質物理規律「11/30二維時間坐標系」;並揭示了它們賴以確立的數學基礎即「11/30二維交互數系暨11/30太極數系」;同時揭開了中華古老文明之源頭
  • 《黃河之旅》: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再度行走中國
    他的另一本追溯中國禪宗文化的遊記《禪的行囊》也同樣受到中國讀者的熱捧。2012年4月15日,比爾·波特將攜新作《黃河之旅》來到北京王府井書店,帶中國讀者深度對話中華母親河,以全新的視角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   《黃河之旅》是比爾·波特繼《空谷幽蘭》和《禪的行囊》之後再次為廣大讀者帶來的充滿文化底蘊的行走筆記。
  • 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古希臘神話之光,照見西方文明的源頭
    那麼,為什麼古希臘神話的影響會如此之大呢?武漢大學珞珈傑出學者趙林教授在他的新書《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裡回答了這個問題。古希臘神話的影響之大,原因有二:一是和古希臘神話的優美文化形態有關,二則是它有著極為分明的神話譜系。
  • 匹茲堡交響樂壓臺 「上海之春」音樂節閉幕(圖)
    昨晚,為期十九天的2009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東方藝術中心落幕。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匹茲堡交響樂團在曼弗雷德·霍內克的執棒下獻演了貝多芬兩部大作為音樂節畫上句點。雖是美國樂團,但他們在奧地利指揮的調教下承襲一貫的歐派風格,「貝七」的演繹尤為精到。美國匹茲堡交響樂團在曼弗雷德·霍內克的執棒下獻演了貝多芬兩部大作。
  • 「一物一碼」的源頭追溯憑什麼能保證食品安全
    近年來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趨勢,商場的貨架上所擺放食品新增的新標籤——源頭追溯碼,大大增強老百姓了購物的信心,這就是源頭追溯,「一物一碼」,一掃皆可知食品的安全有無。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中,提出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而源頭追溯真是這一監管制度的極大體現和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
  • 溯源 可追溯碼追溯源頭,讓消費者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1什麼是可追溯碼?說到產品可追溯,產品溯源,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可能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解。一般來說,很多人會認為只要能夠追蹤到產品的源頭,就是產品可追溯,產品溯源了。其實不然。因為不管是追溯也好,是溯源也罷,並不僅僅是指追蹤源頭,而是要對產品從無到有、從生產、流通到銷售終端、最終到消費者手上的整個過程全部都能夠進行倒追、進行查詢。簡言之,即「全程可追溯,才是真溯源」。
  • 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暨中華創世神話現代傳承與聯盟構建學術研討會綜述
    她表示,研究工作啟動以來,田兆元教授團隊已出版《中華創世神話六講》、《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市民讀本》、《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青少年讀本》等著作;在國內主流媒體上發表數篇重要文章;並以公開講座等形式為民族復興梳理文化源頭,弘揚傳統、傳播文明,讓創世神話走進千家萬戶,為創世神話工程添磚加瓦。最後,她祝願論壇圓滿成功。
  • 各民族音樂深度融合,上海民族樂團與七地演奏家同臺奏響「錦繡中華」
    東方網記者潘麗娟9月24日報導:昨晚,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特別推介演出,上海民族樂團《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民族音樂現場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錦繡中華》系列音樂會是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為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而創立的品牌項目,意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56個民族和諧共融。從2017年創辦以來,每年嘗試攜手不同的地域板塊,全面展示地廣物博的中華大地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及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風情。
  • 焦城、焦國丨三峽門黃河文明源頭時期的城與國
    焦城、焦國丨三門峽黃河文明源頭時期的城與國焦留政三門峽黃河文明源頭時期的第一個諸侯國是焦國,史載最早的城市文明第一城是焦城。焦城、焦城在今天三門峽的陝州區、湖濱區、示範區(高新區)、靈寶市一帶。焦國子民以國為姓,四處開枝散葉,遍及中華大地;近代又旅居到臺灣、海外,現在遍及世界。焦姓,成了三門峽悠久歷史的見證者、傳承人、活化石。從史記記載看,焦國是西周褒封諸侯國之第一國,其他褒封的諸侯國的排名都靠後。
  • 文投研學遊|走進中華始祖堂 探訪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始 祖 堂 了解中華文明·尋根中華始祖>親自觸摸文化 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黃帝陵中華始祖堂研學產品 TRAVEL中華始祖堂聯動黃帝陵景區開展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探索黃帝文化脈絡。將課堂移到場館裡,不但結合教材重點知識講解,同時還提供互動體驗項目,如:文物尋寶探秘、古代祭祀禮儀體驗、「最初的中國」館內課、活字印刷體驗、姓氏打卡籤到等,啟迪學生思維、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參觀中華始祖堂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能親自觸摸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 《易經》是中華文明之源和諸經之首,有人說它難,究竟難在哪裡?
    《易經》涵蓋領域廣,對讀者要求高《易經》在我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華傳統文化難以逾越的高峰和總綱領,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諸經之首和大道之源。如此可見,《易經》在華夏兒女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但《易經》中的迷信、算卦和佔卜等給這部經典披上了太多神秘玄幻的外衣,而這種封建文化又與現代文明是相悖的。我們崇尚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故弄玄虛不適合當下,因此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其他情況:其他讓人們認為難學的還有,所傳經文可能有誤,人們的文理學科結合能力差等。
  • 走近中華文明 臺北龍門中學赴上海感受「指南針計劃」
    中國臺灣網7月21日上海訊 日前,臺北市龍門中學陳採卿校長率師生一行29人來到位於上海虹口區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初級中學的「國家『指南針計劃』專項青少年基地」交流參訪,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短短的一個多小時中,在基地的老師們的指導下,同學們感受「跳」出課本、「跳」出博物館的玻璃陳列櫃的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讓參加活動的兩岸青少年不僅感受更加鮮活、更加觸手可及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成果,還在互動中增進了感情。
  • 探訪寶島感悟中華文明「臺灣印象」之一
    所到之處,都受到臺灣友人熱情接待,感受到了濃濃的兩岸同胞情誼和中華傳統文化。本報今起推出「臺灣印象」系列報導,敬請讀者垂注。  雖然同文同種,嚮往已久,而一旦身臨其境,忽然而至的卻是那既陌生又似曾相識的感覺。臺灣寶島,濃縮了中華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精粹。  那一刻從飛往臺北的班機上就已開始。偌大的機艙,300多個乘客,沒有習以為常的喧譁,只有小聲卻有禮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