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

2020-12-23 人民網

原標題: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2月在主持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總書記用六句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概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一概括言簡意賅,意義重大。

  為了深入領會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本刊約請來自國學界的六位院長,對這六句話分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本次筆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楊慧林院長策劃,特此鳴謝。

  仁愛:中國人固有的根本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院長 郭齊勇

  「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孔子之前已有了「仁」的概念與「仁愛」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確地把「仁愛」作為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為「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愛眾而親仁」的思想。孔子高度肯定了「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行為,強調「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反對濫用權力,以隨意的態度使用民力,主張以莊敬的態度尊重、呵護百姓。他講五種美政「恭、寬、信、敏、惠」,強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批評不教而誅等虐、暴、賊、吝四種惡政。唐代韓愈的「博愛之謂仁」即來自孔子的「泛愛眾」、愛人民、保護老百姓的思想,可見「仁愛」是普遍性的愛。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

  「仁」的內涵包括了盡己之「忠」與推己之「恕」,這兩者是一體之兩面,是互動的。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自己想要在社會上站得住,同時也想到別人,讓別人也站得住;自己想通達起來,同時也想到別人,希望別人也通達起來。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也就是尊重、寬容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為仁之方』在於『能近取譬』,即謂為仁之方法在於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所謂恕也。實行忠恕即實行仁……孔子一貫之道為忠恕,亦即謂孔子一貫之道為仁也。為仁之方法如此簡易。」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乃是仁的本旨。『立』是有所成而足以無倚;『達』是有所通而能顯於眾。自己求立,並使人亦立;自己求達,並使人亦達;即自強不息,而善為人謀。簡言之,便是成己成人。『能近取譬』,則是為仁的方法,即由近推遠,由己推人;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於人。」愛人就要善為人謀,成己成人成物。

  儒家講「仁愛」講得很平實,從每個人對父母、親人的情感開始。「仁」是以親愛親人為起點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然後把它擴充出去。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愛父母兄弟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基礎性的情感,是人們對愛的生命體驗的開端。人能夠以這種愛為基點,然後推己及人。至於儒家的愛親,並不是無限度的,它是有一定的節制與尺度的。孝悌只是「仁愛」中之一,並不是「仁」之全部,恰如孟子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愛親人推到愛陌生人,由愛百姓推到愛萬物,愛草木鳥獸、瓦石山水。宋儒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一種宇宙家族的思想,包容性很強,表明天、地、人、物、我之間的情感相通,痛癢相關,表達了一種普遍的同情心、愛心與正義感。這也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謂生態環保的意思。

  歷史上,在中華各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仁愛」逐漸成為傳統價值體系的內核。廣義的「仁」包括仁、義、禮、智、信「五常」,狹義的「仁」則是五常之一。「仁愛」也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四維八德的基本精神。「仁愛」思想具有草根性,是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訴求。各種蒙學、家訓及口耳相傳的人文教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這種大愛精神普及到千家萬戶,傳承於世世代代。「仁愛」也是歷朝歷代官德的中心內容,為官之道首先要講愛心,關心百姓疾苦,仁民愛物。「仁愛」在今天公民社會的公德重建中有著巨大的生命力。

  在中外各文明對話、交融的過程中,「仁愛」思想及其「忠」與「恕」的價值原則,一直起著積極的作用。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慈悲」與儒家「仁愛」相輔相成。伊斯蘭教的教義也講「仁愛」,古代有的回教思想家融通儒回的「仁愛」,有很多建樹。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後,儒耶兩教在「博愛」與「仁愛」的異同上有爭論也有融合。在世界各種版本的《人權宣言》中,在《世界倫理宣言》中,中國的仁愛忠恕之道都成為其中重要的精神或原則。

  「仁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現代社會、國家、個人的發展,必須以「愛人」「成己成人成物」為前提與目的。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仁愛」是二十四個字的總的基礎,尤其是「和諧」「公正」「敬業」「友善」的發祥地。

  民本:源遠流長的思想明珠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院長 朱漢民

  民主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民主不僅是近代先進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同時也是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民本思想,是做好社會主義民主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民本思想在中華文化史上源遠流長,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幾千年的中國政治思想傳統中,民本是其中最耀眼的思想明珠,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西漢賈誼在《新書·大政上》提出:「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一個概述。進一步分析,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包含著下列幾個最重要的觀念。

  第一,「立君為民」的權力來源觀念。國家與君主的權力來源於哪裡?民本思想的倡導者堅持一切政治權力的依據來源於人民。《荀子·大略》載:「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君主總是以上天立君並使之獲得政治權力,但是「天之立君」的最終目的則是為了人民。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民貴君輕」是中國古代最精彩的民本思想命題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在追溯政治權力來源的意義上,人民的重要性要高於國家政權,更要高於君主。

  第二,「民為邦本」的國家基礎觀念。國家政治的基礎是什麼?中國傳統的思想家、政治家認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理念,意思是只有人民才是國家體系的基礎、政治穩定的條件。作為統治者要認識到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即如孟子所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儘管他們也相信「天」「天命」,但是他們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也就是說,最終決定國家體系、政治穩定的基礎,只有人民。

  第三,「愛民養民」的執政目標觀念。執政者的目標是什麼?子貢問:「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答:「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也就是說,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比堯舜還強的聖人。儒家主張執政者應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必須確立的執政目標。

  總之,「民本」的基本價值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包括「立君為民」「民惟邦本」「民貴君輕」「敬天保民」「仁民愛民」等重要古訓,表現出人民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民本」思想揭示了深刻的執政規律,約束了政治權力和順應了民意,維護了社會秩序和國家穩定。

  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存在重要缺陷,最為突出的有兩點。第一,民本思想雖然強調了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執政的目標等,就是說肯定了現代民主理念中的「為人民的統治」(for the people)的問題,但是缺乏「人民的統治」(by the people)的理念,而完整的民主理念應該是包括「為人民的統治」(for the people)與「人民的統治」(by the people)。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專制君主也能夠接受並倡導民本思想的原因。

  第二,民本思想雖然肯定了現代民主理念中的「為人民的統治」(for the people)的問題,但對於如何落實以民為本的問題,民本思想並沒有進一步提出切實可行的權力制約及其制度設計的方案和步驟。提倡民本思想的士大夫更為關注以思想道德解決政治問題,而沒有從權力制約及其制度設計上落實以民為本的問題,故而大大削弱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政治作用和歷史影響。

  上述兩點,使得我們在建構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政治價值觀時,必然選擇「民主」而不是「民本」。但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民主理念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我們應該繼承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關於權力來源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政治的基礎、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執政的目標等「為人民的統治」的重要理念,要充分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民本思想中的潛在價值和現代意義。另一方面,我們則是做好由中華傳統民本思想向社會主義民主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重要工作,社會主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的民主理念,所以我們應該將「為人民的統治」與「人民的統治」結合起來,並且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為人民的統治」與「人民的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誠信:一脈承傳的立人之本

  山東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院長 王志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中,誠信這個古老德目被列入了倡導的公民價值準則之中。《管子·樞言》云:「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歷史積澱了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時代又賦予其鮮活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可靠的文獻記載中,誠信的思想出現很早。最早的文獻《尚書》中,有讚揚帝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堯典》)的記載,《爾雅》釋曰:「允,信也;允,誠也。」意謂堯「誠信恭謹,推賢讓能,光照四方,道通天地」。在商湯對臣民的誓言中,也有「爾無不信,朕不食言」(《湯誓》)之語,說明,早在五帝、三代時期,誠信即已是為政者治國理政之本。

  春秋時期,王命不振,諸侯紛爭,誠信成為一個國家能否生存的根基,這是誠信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左傳》中,「信」字出現了216次,「信,戰之器也」「禮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厲之」等話語,屢出君臣上下之口。誠信思想在政治、外交、軍事層面的重要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和運用。

  對誠信從道德倫理上進行深入論析、系統闡發、大力推揚的是先秦儒家學派。孔子在《論語》中,38次提到「信」字,「信」是出現率最高的德目之一。他從多個方面闡述「信」的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並將「信」作為教育學生的四大科目之一。「信」被列入為人最基本的「五德」:「恭、寬、信、敏、惠」。以子思、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是先秦儒學發展中承先啟後、影響最大的學派,其對誠信思想體系的發展貢獻尤為突出。子思在《中庸》中,首對「誠」作了哲理、倫理的深入闡釋,將其提升到「天人之道」來認識,「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傳承發展子思「誠」的天人之道,將天人合一統一於至誠之境,並論導之,提出:「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離婁上》)他還發展了孔子的誠信思想,將「朋友有信」提升到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並列的「五倫」之中,成為整個社會關係的道德基準。荀子對誠和信的思想各有深入論析,進一步將孔、孟提出的「朋友有信」的道德要求擴展為商賈、百工、農夫等各種職業的道德準則,提升、鞏固了誠信的社會人倫道德屬性。

  需要說明的是,先秦諸子中法、道、墨、雜等各家雖然主張各異,但對誠信思想都高度關注,各有論述。例如《韓非子》中「信」字出現149次,為諸子之最。被郭沫若稱為各家思想「雜盛於一籃」的稷下學論文總匯《管子》一書,對「誠」 「信」論述亦頗多。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不但大量論及誠與信,且有《貴信》專篇以論誠信。可見,「誠信」是百家思想的一個核心理念。

  漢代「獨尊儒術」,誠信被列為「三綱五常」之一,成為國家社會道德倫理的綱常規範,歷代傳承,弘揚光大。

  從誠信思想的形成、發展和傳承看:其一,誠信有豐富內涵。它由誠與信兩個既有差異,又相互聯通的道德範疇融為一體。大致說來,誠,既有外在的「真實無妄」(朱熹語),又有內心的真誠、忠實、專一,重在內心修養。信,既講外在的「言忠信」(孔子語),又有內心的信任、守信、不欺,重在為人準則。而誠信相通,「誠則信矣,信則誠矣」(程頤語),誠是信的前提,信是誠的保證;誠是信的內在自覺,信是誠的外在展現。誠是神,信是形,誠信合一,立德立人,形神兼備。

  其二,誠信是為人之本、立國之本。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孔子語),「守之以信,守之以禮」(《左傳》)。作為個人的道德修養,要「身致其誠信」,「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禮記》)。為政者,要明白「民無信不立」(孔子語),「信,國之本也」(《左傳》)。總之,誠信既是治國為政之本,也是進德修業之根。

  中國是個有著諸多優秀傳統美德的民族,歷經數千年的社會發展、文化變遷後,許多德目已留在了漫長的歷史話語中,唯有誠信,歷久益豐,歷久彌新,成為我們今天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準則之一。這既說明誠信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豐富精神滋養和珍貴的文化資源,也標誌著我們今天在面對社會巨變、文化轉型、全球化的背景下,繼承、發展、創新誠信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建設誠信社會、誠信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家庭,人人誠信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根本所在。

相關焦點

  • 顏世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特別是其中蘊含的豐富深厚的道德理念,為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提供了精神歸依和心靈居所,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
    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部署,深刻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自身實際學習、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貫徹到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
  • 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這些話要牢記
    原標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這些話要牢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曾這樣總結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
  • 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十個基本思路
    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道德價值理論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重要內容,是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在當前社會群體思想多樣和價值多元的條件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促進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和凝聚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重要作用
  • 陳衛平:孟子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孟子的思想正是這重要源泉之一。中國傳統社會在漢代以後,儒家成了主導的意識形態,其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至今人們還在說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獨尊儒術,是儒家成為中華文化主流的開始。董仲舒提出:「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將這五者聯結為一體,稱之為「五常之道」。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論述選編】習近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原標題:習近平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 我們要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 明確「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的現實意義
    近一段時期以來,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講話,特別是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的重要思想。他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習近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要「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  重視學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導作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 寧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著力在七方面上下功夫
    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針對機關幹部、市民、農民、青少年四個群體,組建了「核心價值觀宣講團」、「弟子規宣講團」、「百姓講師團」、「微型黨課宣講團」、「民星宣講團」、「村官宣講團」、「漁嫂宣講團」、「廚娘講師團」等20多支宣講隊伍、1000餘名宣講員,通過微系列深入講,機關幹部互動講,村民說事通俗講,說唱隊伍文藝講、學校德育童趣講這「五講」模式,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船頭、進田頭宣講十八大精神、24字核心價值觀、社會文明
  • 2019年中考思想政治時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學習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述,全面理解、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本質要求,對於在當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和多變的社會思潮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提高我們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定海神針」 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
  • 「習近平談核心價值觀」——民族的根與魂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這是我們在從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實踐時,在理論上必須明確的。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繼承弘揚傳統美德,中華美德的繼承轉化,這些主要是就個人道德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容來講的,用梁啓超的話來講,「重點還是私德」。所以總書記講的加強道德建設、形成道德規範、樹立道德理想,講道德、遵道德、守道德,我們說主要都是就個人道德講的,要落腳在個人的基本道德上。最終是要指向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怎麼做人,這很重要。
  • 國風飄過五千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哪兒來
    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和魂。 五千年前扣起的扣子 習近平總書記把樹立價值觀比作扣扣子,他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國家和民族也有「少年時代」,中華民族的第一粒扣子,可以說從五千年前就開始扣起——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詞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距今僅有不到2年時間,但它們的種子卻早已種下。 國家層面。以「文明」為例。
  • 以誠信意識踐行核心價值觀
    」可見,誠信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人只有以誠信為本,才能立身於社會,才會事業有成。 其次,誠信是社會存續發展的基礎。誠信是一種社會道德資源,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對於一個社會而言,誠信是健康良性的社會運行必須具備的基礎性原則,是社會存續發展的基礎生活秩序。可以說,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延續的一個重要基石就是誠信;一旦誠信缺失,社會便會道德淪喪,市場混亂,人心惟危。
  • 廣東省增城市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
    為把「三個倡導」24字貫穿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增城市文明委將從六大方面深入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活動。此外,還將深化「做謙恭有禮的廣州人」活動,開展「排隊日」、「讓座日」、「9·20公民道德宣傳日」等禮節禮儀教育活動,使禮節禮儀成為培育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方式。
  • 核心價值觀:社會共識「最大公約數」
    從重要地位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最大公約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面臨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多樣化的價值判斷、多樣化的利益訴求,需要精神旗幟、思想引領、文化導向,需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如果我們想把傳統價值觀的傳統轉化,加以發展,我們要堅持這些「本」「先」,但是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那些「被先於」的內容。   儒家的以民為本,今天我們還須堅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從中國發展現實來看,要堅持以民生為先。古代的以民為本的思想,它也有它的一些偏向,就是民生比民主重要。今天要將此加以現代性的轉化,法制建設要加強,民主建設也要加強,要擴充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大家的權利,包括政府。
  • 發掘"慈孝善賢"傳統文化元素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掘「慈孝善賢」傳統文化元素 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在上海市奉賢區召開  中國經濟網上海11月28日訊(記者吳凱)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今天在上海市奉賢區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