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矽谷開啟「疫情後大創新時代」元年

2020-12-20 矽星人

解釋最新科技進展,報導矽谷大事小情

疫情後的矽谷,涅槃重生

文|Lianzi 編輯|Vicky Xiao

2020年的矽谷,似乎遇到了轉機。在經歷了4月的裁員危機、7月的上市高峰後,12月,矽谷又迎來了一波IPO熱潮。

Airbnb上市當日股價直接翻倍,已經上市的Doordash、Wish還有明年即將上市的Instacart也沒有叫人失望。源源不斷的上市潮和上市後不間斷交出的好成績,不禁讓人重新對矽谷燃起了各種希冀:那個用科技改變世界的矽谷,還沒死;意外爆發的新冠疫情,成為了矽谷的強心針,給了它改變的動力和土壤,讓它重新燃起了新的生機。

2020年,對於矽谷來說,必將是個疫情後創新時代的元年。

一度停滯的矽谷

上一次矽谷「改變世界」的創新似乎還要追溯到Uber、Airbnb、Lyft那一撥共享經濟元老的出現。 仔細回想,距離這批共享經濟鼻祖們創立已經有超過10年的光陰。

之後,矽谷陷入了一種怪圈——閉門造車,卻再難有爆發和顛覆世界的能力。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無人駕駛深耕多年卻還沒有真正落地的場景;AR和VR還沒有來得及改變世界就被.ai和.io的風口代替;區塊鏈技術更是「造富神話」喊得火熱,最終收割大批韭菜後「悄然退場」。

一個一個風口過去,矽谷似乎再也沒能孕育新的谷歌、新的蘋果、新的Facebook,乃至新的Uber誕生。嚴格一點說,過去幾年的矽谷,變得平淡了。 人們對於一些前沿技術的發布喊一聲「哇塞」後,並沒有等到它帶來的對人們生活和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的改變。

相反,過去幾年,中國的科技公司倒是牟足了勁,用科技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他們將很多矽谷前沿的創業理念帶到中國,因地制宜。雖然共享經濟最早源於矽谷,但中國卻是共享經濟單車、拼車發展最快最繁榮的地方。

同一時期,影響力輻射全球的中國科技新巨頭也在誕生:從下沉經濟拼多多到人人都離不開的外賣美團,再到將短視頻帶向全球的字節跳動,不斷有新的事物出現、迭代也從未停歇。

反倒矽谷還在享受著過去幾十年積累帶來的「老本」,創新力度也大不如前,更沒有孕育出和上一輪Uber、Airbnb這樣改變世界的偉大公司。曾經一路奔跑在前沿的矽谷,開始顯得平庸。

可以說,過去幾年,中國和矽谷上演了一場龜兔賽跑。

但2020年這場疫情,反倒是給矽谷注入了以及強心針——讓它找到了新的活力和方向,讓創新的心臟又開始強勁跳動。

2020年,矽谷比全世界大多數地區都在更主動的擁抱變化。當疫情爆發,人們的需求驟變,矽谷的科技公司從中獲得了更多創新的靈感,而且將更徹底地改變疫情後時代人們的生活。

矽谷智能化改造大加速

可以說,新冠疫情加速了美國生活諸多方面的智能化改造節奏。

雖然在Doordash上市後,諸多評論表示它「反向抄襲」中國的美團,但實際上,Doordash早在2013年7月就已經被幾位史丹福大學的學生創立, 而「被抄襲」的美團直到2013年11月才在中國誕生。

如果回看另外一家美國外賣送餐巨頭Grubhub的創業史,甚至會發現從2004年,他們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外賣創業。直到4年之後,遠在中國的張旭豪才創立了餓了麼。

那為什麼多年以後,這些矽谷前輩們反而被指「抄襲」中國晚輩,甚至被冠上美國版「美團外賣「等稱號?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過去很多年,無論從成交單量還是用戶的使用頻次來說,外賣行業在中國的發展速度早已超過美國。

美國由於其自身地廣人稀、普通人對外賣需求低等特點,對外賣企業沒法提供和中國一樣的適合外賣行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同時,外送人力費用居高不下,以及州政府對於員工保護政策較為保守等問題,讓整個行業的發展一直受到重重阻力。

但這些過往幾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遇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竟然找到了解決方案。疫情激發了人們對於外賣的強烈需求,也讓科技企業和監管政府從對立面站到了共同抗擊疫情的統一戰線上,彼此支持。當美國外賣行業因為疫情意外獲得了適合它野蠻生長的土壤,便厚積薄發,一發不可收拾。

曾經增速緩慢的Doordash、Postmates、Grubhub等公司都在今年疫情期間牟足了勁做出一系列對於消費者有利的完善和更新。前所未有的用戶剛需和激烈的行業競爭,迫使公司們不斷提升服務以及縮短運送時間。得益於突然爆發的疫情,美國外賣行業的發展一日千裡。

如果說,一年前矽谷的人們還在吐槽矽谷的外賣行業落後中國五年不止,那現在的矽谷人民大多認可矽谷的外賣行業經過一年的飛速發展,已經在逐步趕上。

除了外賣行業外,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幫助顧客去超市購買日用品的創業公司Instacart也終於在創立8年後等來自己的春天,將有望在明年上市。

除了對外賣、外送行業的推動外,新冠疫情還激發了美國普通人對很多過去「不感冒」的新技術的熱情,意外推動了產業變革的進程。

2020年的矽谷發展繞不開「無接觸」三個字。新冠疫情下,人們相信接觸是感染的源頭之一。

對於支付方式來說,矽谷孕育多年的無接觸支付終於被接受。Statista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行動支付在中國接受度為81%。同一時期,美國僅為29%。

不過,2020年,疫情給無接觸支付方式帶來了改變的動力。除了蘋果利用Apple Pay外,谷歌也在本周通過補貼裂變的方式重新推出自己的Google Pay應用。

除了支付方式,疫情讓矽谷科技公司和投資人開始考慮更多「無接觸」的創業新模式。

在矽谷誕生的Booster可以被看作是「加油站界的Uber「。 他們利用自己的小型油罐車為人們提供上門加油服務。

疫情期間,尤其是在美國確診數量、比例不斷攀升的過程中,無人消毒的加油站油槍把手成為了一大傳染源。 利用Booster的服務,人們只需要停好車,在線「下單」,就會有附近的工作人員開車小型油罐車來為你加油。司機甚至不需要出現在現場,只需要提前把油箱蓋打開就可以了。

目前,這家公司正在和灣區大量的新冠前線部門合作。例如他們正在為矽谷的幾家消防局提供這樣的服務,免除了消防隊員在加油過程中感染的可能性。

未來疫情結束,一旦人們逐漸習慣於這種服務,這種共享加油站的商業模式將很可能成為下一個矽谷爆點。

前沿技術「接了地氣「

矽谷在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究和投入從來都是它無法被複製的底蘊。過去幾年,矽谷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不過,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等技術在過去一段時間往往只是技術探索和研發,落地艱難。直到現在,純自動駕駛汽車仍然無法上路,更別提普及。

疫情給了這些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前沿技術一個新落地方式和應用場景,甚至是一個全新的商業化思路。

例如前谷歌員工創立的無人駕駛公司Nuro在今年就和加州首府Sacremento的「方艙」醫院合作,利用其R2無人駕駛小車為人們提供無接觸遞送醫療必需品和生活用品的服務。 利用這款無人駕駛送貨機器人,醫護人員和確診的新冠病人將可以減少大量接觸,從而保護醫護人員不被感染。

可以說,新冠疫情讓這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步伐大大加快。

打破矽谷單一發展模式

不過,只是說疫情推動矽谷技術商業化,那還有點膚淺。實際上,疫情正在推動矽谷重新思考它和人類發展的關係,尤其推動了它是在醫學領域的探索。

疫情之前,美國的醫藥行業創新和發展大多發生在東部的波士頓等城市,但2020年疫情期間,矽谷反倒成了美國醫藥領域投資額度最高的地區。矽谷的吉利德等醫藥公司更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受關注。

新冠疫情,讓矽谷更加重視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發。無論是對新冠的對抗,還是對癌症的治療,疫情的到來都使得他們吸引了大量的風投資金和優秀人才。

在2020年疫情爆發後的第三季度,矽谷超過「常勝將軍」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其中包含美國醫藥公司聚集地波士頓),成為醫藥行業融資上資金投入最多的地方。矽谷醫藥行業融資數量佔全美三分之一。

在第三季度,矽谷醫藥行業創業公司中,58個企業完成融資,融資總額達到25億美金,是去年同期的195%。其中5個融資為金額較大的超大融資,共計9.53億美金。同期,整個亞洲的融資總額僅為39億美金。

吉利德3億美金投資的矽谷醫藥創業公司Tizona Therapueutics、Google Ventures和Andreessen Horowitz共同投資的Freenome、Google Ventures和Fidelity投資共同投資的Kronos Bio,這三個投資分別位列今年三季度最大額投資的前10位。

同時,Nkarta、Annexon bioscience、Nurix Therapeutics三家公司上市。

可以說,疫情很可能將改變矽谷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單一模式,讓其成為生物科技、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發展地區,從根本上利用前沿技術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的發展,甚至有望創造更多全新的產業方向。

打破常規,創造新的產業和行業

說到創造新的產業環境,可能矽谷下一個發生巨變的領域會發生在辦公場景上。 貫穿整個2020年的疫情和居家令很可能促使矽谷徹底顛覆人類過去幾十年對於「上班」「公司」「單位」的理解和刻板思維方式,催生出全新的行業。

儘管居家辦公政策在早期是科技公司對疫情的被動反應,但現在,它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工作方式。截至目前,包括Twitter、Square、Facebook、LinkedIn等科技公司都已經宣布,將會在疫情過去後,持續實行遠程辦公政策。

過去一年的經驗告訴他們,遠程辦公可以節省大量開支的同時,還可以吸納矽谷以外,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各地的人才。

包括Zoom、微軟Teams、谷歌Meet等一大批協同辦公工具也在2020年迅速發展,甚至成為「改變世界」的核心工具。矽谷的年輕精英們開始大膽想像打破地域限制的「上班」和職場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除了改變辦公場所外,疫情也將推動矽谷重新思考技術和教育的關係。疫情給了矽谷科技公司更多機會,通過在線教育的方式,為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教育資源,讓曾經錦上添花的在線教育有了更多普及的場景和機會。

一場危機,一場質變

總之,在過去幾年陷入沉寂的矽谷,在危機下涅槃重生了。那些隨疫情誕生的突如其來的新的用戶需求,帶來了新的創業機會,甚至可能催生新的行業巨變。無論是生活中無接觸的遞送服務,還是醫療上的重金探索,還是重新想像辦公場景,矽谷現在重新充滿了想像。

我們也可以對矽谷重拾更多期待。 矽谷已經沉寂了太久,但我們相信它的底蘊和積累仍然存在。2020年的疫情對於矽谷來說,也許是新一輪創新的元年。我們期待下一個、一百個創新來打破沉悶,給美國、給全世界帶來更多變化。

喜歡這篇文章?

相關焦點

  • 對話矽谷風險投資人張璐:後疫情時代的VC變局
    而隨著疫情在北美及全球持續肆虐,這樣的影響可能會綿延數月甚至數年。根據Crunchbase數據,2020年全球風險投資總額預計在上半年達到1290億美元。比2018年的峰值有所下降,比2019年上半年下降了7%。在這樣的背景下,矽谷投資人如何看疫情短期及中長期對於整體風投的影響?我們和知名矽谷投資人、Fusion Fund創始人張璐聊了聊。
  • 吳軍-智能時代下的矽谷模式「矽谷高創大學獨家直播好課」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在智能時代領先一步,矽谷高創大學現重磅推出吳軍獨家系列直播課程。通過四期線上直播為您解讀——智能時代下的矽谷模式。>(北京時間:9/5-9/6)課堂三:人工智慧+大數據+數據資產和數字經濟轉型課堂四:資訊時代矽谷企業的管理特點課程概況授課時長:共計四期課程,每期含3小時授課時間+30分鐘
  •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開啟後疫情時代的青春新徵程
    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 北京郵電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12日舉行。校長喬建永教授發表了題為「開啟後疫情時代的青春新徵程」的主題演講,從「涵養同舟共濟、命運與共的胸懷格局,弘揚尊重科學、不懈探索的奮鬥精神,永葆心懷感恩、與愛同行的陽光心態,牢記心懷家國、甘於奉獻的使命擔當」四方面對同學們提出了希望。
  • 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喬建永:開啟後疫情時代的青春新徵程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 北京郵電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12日舉行。校長喬建永教授發表了題為「開啟後疫情時代的青春新徵程」的主題演講,從「涵養同舟共濟、命運與共的胸懷格局,弘揚尊重科學、不懈探索的奮鬥精神,永葆心懷感恩、與愛同行的陽光心態,牢記心懷家國、甘於奉獻的使命擔當」四方面對同學們提出了希望。
  • 致趣百川2020線上峰會:後疫情時代,跨國連線的營銷大咖都講了什麼?
    疫情的巨浪洶湧襲來,加速了經濟和產業的數位化變革,但不確定性仍是懸掛在多數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面對愈加複雜的市場,從風口落地的「數位化」成為真正能夠改變企業未來的工具。隨著直播、短視頻等成為標配,如何縱深挖掘營銷數位化的意義,利用新技術實現高效獲客與轉化成為企業在後疫情時代的新主題。
  • ...行業廚房小家電專題報告:成長期品類兵家必爭 後疫情時代創新為王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本文重新定義劃分廚房小電品類生命周期,發現多個新晉品類在2020年直播帶動+疫情催化+消費升級三重因素共振下已步入成熟期。以2020年淘洗全年預算估值銷額+品類跟三大類型特徵的契合程度,預計多功能料理鍋、餐具消毒機、茶吧機後續有望大幅增長,最先步入成熟期。  直播、疫情、消費升級共同助力三大品類類型實現持續增長:2020年是小家電快速發展的元年,其中直播電商爆發、疫情對DIY做飯習慣的催化、消費升級2.0三重因素共振助力多品類持續增長。
  • 吳一明:未來20年會開啟中國大金融創新
    就在上一周,我們剛剛在上海跟浦發矽谷銀行達成了全面的戰略合作。這個戰略合作之所以能夠完成,也就是因為我對這個的理解,在五道口開了天眼,這個說的是真心話。我在整個創業過程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有兩個地方:第一,矽谷,我上一家創業公司在YC,叫渡鴉科技,但是我覺得YC對於矽谷的影響並不大,斯坦福對矽谷的影響很大,但是咱們五道口金融學院對中國金融創新的影響,遠超過斯坦福對矽谷科技界的影響。為什麼呢?
  • 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會天堂矽谷分論壇:註冊制時代私募股權投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西湖峰會之主論壇現場在新發展格局下,浙江資本市場發展正不斷得到提升和加強。
  • 後疫情時代 商業經濟開啟時空變陣!
    後疫情時代的消費復甦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人猝不及防,餐飲、旅遊、酒店、航空、汽車……多個商業領域直面衝擊,究其共性,大多是受出行受限所累。以商場為例,隨著居民外出購物和就餐活動迅速減少,各大商場人流銳減。據保守估算,1—2月份,受疫情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減少超1.5萬億元。
  • 【校報特稿】面向後疫情時代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與創新
    面向後疫情時代的新工科教育改革與創新□ 教務處 新工科教育中心「新工科」概念提出以來,得到高等教育實踐界與理論界的迅速響應全國新工科教育創新中心落戶天大基於新工科教育的歷史方位與國際坐標、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的迭代創新,面向後疫情時代,天津大學持續提出新工科教育再創新的思路與舉措。
  • 矽谷同步的STEAM課程,落地一高之家幼兒園,開啟全球化科技創新教育
    魔力小孩機器人課程本周將在一高之家幼兒園正式開課,帶來與美國矽谷同步的全球化科技創新教育,直通國際科技賽事。機器人創意搭建→綠幕電影課程落地魔力小孩綠幕課程在美國矽谷及洛杉磯等多個地區的魔力小孩實驗室廣泛開展,而且大受歡迎。
  • 西安科技創新能否對標矽谷?
    底氣之一,是其科技創新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尤以位於美國西海岸的「矽谷」為最。矽谷坐落在舊金山市郊區,這裡所孕育出的高科技企業,往往意味著是全球高技術成果轉化的風向標。以至於外界每每論及科技創新,必稱「矽谷」或「矽谷模式」。矽谷考察也成為諸多尋求科技創新發展人士的研學之旅。
  • 平安養老險2020年金投資客戶論壇——「後疫情」時代的養老金如何...
    開啟養老年金的數位化轉型當前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整個金融行業。在「科技賦能」的大背景下,金融投資智能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人工智慧幾乎貫穿了整個投資流程的各個環節,「數位化」無疑是各行各業一個新的賽道,全球保險業正在進入數位化時代,領先的傳統保險集團紛紛開啟數位化轉型。
  • 伊利攜手合作夥伴開啟後千億時代 硬核實力引領乳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消費者對以乳製品為代表的的健康食品需求快速增長,龍頭企業憑藉強大的運營能力、超強的創新實力,推動著乳品行業加速升級,引領著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在大會上,伊利各大事業部交出的非凡「成績單」,推動伊利前三季度業績呈現逆勢增長,實現營業總收入737.70億元,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2021年,伊利將攜手全球合作夥伴率先開啟後千億時代,迎接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 創業板註冊制,中國開啟「大創新時代」再走出關鍵一步
    所有人關切的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的主要制度細則 一 一 出爐:意味著創業板的註冊制時代正式開啟。當前時點,中央以最高規格推進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為中國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好、更高效的融資渠道。
  • 【市名師+】後疫情時代的線上創新互動式學習
    全體成員按照CCtalk操作流程,預約課程,隨身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教育行業「網校」帶來的改變和創新必將豐富教育的意義。這正是後疫情時代的學習新樣態,更多線上的便捷平臺,給予我們更快的資訊,更近距離的交流,更多的可能。  2020年突入其來的新冠疫情,促使人類更積極的主動應對風險。教師群體的學習力和執行力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更為突顯。
  • 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 ——「後疫情時代」中國海外學子的挑戰與使命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教育國際交流分會聯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護航計劃和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共同舉辦「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之「後疫情時代」中國海外學子的挑戰與使命主題活動。疫情浪潮下的自信與自洽-唐罕峰6.一滴滴水,匯聚起奔湧的後浪-王越峰7.涅槃Revive2020,戰疫一代乘風破浪-郝思嘉8.國人本分-單嗣平駱珺(主持)、徐曉光、孫愛東、王紅軍、汪抒、盧巍點評互動,分析後疫情時代青年人的行動指南、發展道路,探討出國留學和國際教育的意義。
  • 容聲攜手汪明荃開啟冰箱產業品質回歸元年
    在領軍品牌容聲的帶動下,一輪屬於中國冰箱產業發展品質回歸元年的大幕已經於2016年全面拉開。4月7日,中國家電行業領軍品牌容聲,在廣東順德召開「容聲代言人籤約儀式暨商業合作夥伴答謝會」,宣布時隔28年將再次籤約香港知名藝人汪明荃擔任容聲品牌的形象代言人。
  • 後疫情時代背景下的汽車創新與合作——2020未來汽車技術大會暨...
    在疫情中尋發展,於變局中開新局——由重慶汽車工程學會、西南大學(重慶)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重慶融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執行承辦的「2020未來汽車技術大會暨重慶汽車行業第33屆年會」於2020年12月7日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新冠病毒擊破矽谷創新神話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正擊破矽谷的創新神話。這話來自曾於2011年發表過著名的《為什麼軟體正在吞噬世界》(why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一文的矽谷創業偶像安德森,講真,他確實說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