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分類評價撬動高教改革?滬17所應用技術型高校共話發展

2020-12-25 東方網

應用型高校如何持續握好分類評價這根「指揮棒」,如何抓牢人才培養的「牛鼻子」,如何把準內涵建設的「方向盤」……為了回答好這一系列問題,日前,上海17所「應用技術型」高校校長齊聚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以沙龍的形式分享各自特色化辦學的經驗,暢談優化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的路徑,探討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密碼」。

完善教育評價,科學定位用好「指揮棒」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從制度層面破題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之道。「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這對未來新時代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發展指明了方向。

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任務和目標,需要新的評價體系與原則方法進行導航。上海現已構建了完備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各顯所長的高校分類評價模式也已初步健全。

在總結上海高校分類評價工作時,上海市教委總督學平輝指出,自2015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並於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經過這幾年上海在高校分類評價工作領域的持續推進,我們的校領導對於自身的類型認同、類型自信、類型定力逐步增強,我們的高校辦學定位逐步清晰,辦學特色逐步凸顯,內涵發展已成為大多數高校的自覺行動。」

「評價體系直接關係到教育的發展觀、人才的成長觀。」平輝說,「在教育評價上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標準,引導教育回歸初心。應用型高校要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既要遵循共性管理,又要追求個性發展。」

作為上海「應用技術型」高校第一梯隊的「頭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連續三年獲得分類評價第一名,「參與上海高校分類評價的這三年,我們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應用技術』為辦學特色,做到五個『眼中有』,即眼中有學生、有教師、有地方、有產業、有服務,找準了屬於自己的那條『跑道』,這為我們在多個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奠定了基礎。」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柯勤飛深有感觸地說。

據柯勤飛介紹,近年來,該校入選全國百所應用型示範本科高校建設單位、首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應用型高校重點建設單位、上海高校一流本科生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獲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一項項令人矚目的辦學成就背後體現的正是教育評價對高校發展的導向推動作用。

17所高校齊聚一堂,共探應用型高校發展特點

參加本次會議的17所「應用技術型」高校中,有相當數量的高校都緣自行業學校或專科學校,應用學科特色鮮明,與行業企業關係緊密。在分類評價的視域下,如何更加彰顯特色化辦學,成為了沙龍交流環節各個應用技術型高校談論最多的話題。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相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評價指標體系已越來越強調特色發展,但現有的指標體系在權重和自主性指標上仍有進一步挖掘和豐富的空間。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部分評價指標內涵界定不夠清晰,部分核心指標未能凸顯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特點。

上海電力大學相關負責人建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與行業協會和企業在高校分類評價工作中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研究行業人才培養標準、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在高校分類評價指標體系上的結合運用……

「強化差異化發展和錯位式競爭,著力在辦出學科專業特色上下功夫,爭取更多的『第一』和『頂級』,以特色提升競爭力,以特色擴大辦學影響力,以特色促進學校發展。」上海市教委督導室副主任戴勇道出了「應用技術型」高校未來發展的「制勝寶典」。

與會代表紛紛認為,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培養新時代應用創新型人才和提升勞動者素質的主力方陣,應用技術型高校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意義和責任擔當。隨著上海乃至全國範圍內高校分類評價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實施,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發展短板將被逐漸補齊,後發優勢逐步顯現,更多出彩還將繼續。

成立高校「評價研究基地」,輸出應用型高校發展的「上海經驗」

時值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新起點,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對教育的策源和支撐需求更趨緊迫、新技術加快應用催生教育發展模式不斷變革、擴大新時代開放對更高水平教育開放融合都提出了全新要求。

在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桑標看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想要加快上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讓高校更大程度釋放內部能量,形成與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同質化問題,而高校分類評價恰恰就是破解這一問題的「阿基米德支點」,改變了「一刀切」的評價模式,讓更多高校被「看見」,被「激活」。

會上,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支持下,「上海高等教育評價研究基地(應用技術型)」正式成立。據悉,基地成立後,將圍繞應用技術型高校分類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評價賦分機制及結果運用等開展前瞻性的深層次研究,旨在成為上海高校分類評價的「智庫」。

「我們希望17所應用技術型高校通過加強研究和實踐探索,更好地將分類管理思想全面融入到高校自身的內涵建設之中,能夠為全國同類型高校分類評價工作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上海經驗』。」上海市教委督導室主任張慧這樣說。

相關焦點

  • 滬上17所應用技術型高校共話未來發展
    所「應用技術型」高校校長11日齊聚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以沙龍的形式分享各自特色化辦學的經驗,暢談優化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的路徑,探討應用型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密碼」。  據柯勤飛介紹,近年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入選全國百所應用型示範本科高校建設單位、首批上海市高水平地方應用型高校重點建設單位、上海高校一流本科生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獲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一項項令人矚目的辦學成就背後體現的正是教育評價對高校發展的導向推動作用。
  • 上海深化高校分類評價改革 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率先提出要對上海高校進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上海2015年出臺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發展規劃(2015—2030)》對高校分類管理的目標、依據做了明確規定。2018年上海頒布了《上海市高等教育促進條例》,將高校分類管理評價工作法制化。
  • 如何評價高校辦學質量?分類評價改革 讓上海高校辦學更具「個性」
    如何來評價一所高校的辦學質量?是看學校排名、科研成果還是學生的就業率?為克服高校同質化辦學傾向,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指出,要「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上海於2015年在全國率先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並於2018年在全國較早開展了高校分類評價工作。
  • 分類評價讓上海高校越來越有特色
    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評價體系將高校劃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其中「學術研究型」高校以培養學術研究人才為引領,「應用研究型」高校以培養應用研究與開發人才為重點,「應用技術型」高校以培養專門知識和技術應用人才為主體,「應用技能型」高校主要培養專科層次的操作性專業技能人才。
  • 輝煌「十三五」|山東高教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
    截至目前,我省24所高校的8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其中省屬高校53個學科,是2016年的4.4倍。此外,省財政還分別為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重點專業(群)投入專門資金20億元,建設推進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專業對接產業項目投入專門資金18.12億元。在山東首批建設的534個省一流本科專業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213個,其中省屬高校157個,居全國第三位。
  • 高教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十三五」山東教育發展成就綜述之...
    截至目前,我省24所高校的8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其中省屬高校53個學科,是2016年的4.4倍。此外,省財政還分別為建設高水平應用型重點專業(群)投入專門資金20億元,建設推進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專業對接產業項目投入專門資金18.12億元。在山東首批建設的534個省一流本科專業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213個,其中省屬高校157個,居全國第三位。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界的共同追求。如何通過分類管理把高等學校發展的內驅力引向重特色和內涵發展上來,迫切需要構建具有資源配置指向功能的高校分類體系。
  • 新高考改革成效如何?半數高校轉為應用型?省教育廳詳解
    白皓:近年來,山東省教育廳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多措並舉,積極引導省屬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促進山東省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特色發展,不斷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 上海高校評價不再「千篇一律」,分類管理讓學校越辦越有特色
    院長葉銀忠認為:「上海高校分類管理模式讓我們找準了定位,作為一所應用技能型高校,學校完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發揚了傳統特色。」評價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究竟看什麼?看論文數量、科研貢獻?還是看學生的就業率?顯然,將一些傳統名校如復旦、交大,和特色高校如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並不合適。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四個堅持」推動落實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立足應用技術型高校定位,以高校分類評價工作為抓手,激發改革動力,以評促建、以評促改,切實推動落實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促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堅持「黨委領導、強化責任」,建立健全學校內部評價機制。
  • 推動產教融合 促進創新發展: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黨的十九大之後,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內涵式發展階段。對於佔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比例超過95%的地方院校來說,如何向應用型院校轉型、如何培養與區域產業需求對接的人才成為關鍵問題。為加速推動地方高校產教融合發展,以產教融合為導向,引導地方高校更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加快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真正做到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聯動,同時將一些「點」上的經驗模式化並做好推廣,高教國培特舉辦「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暨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線上工作坊。
  • 上海教育「十三五」大家談|董秀華:上海高教穩步推進 賦能教育與...
    在此基礎上,根據高校定位和發展目標,著力建設和完善分類評價指標,突出中國特色,聚焦高校五大功能,尊重綜合性、多科性、特色性高校的學科專業發展特點,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綜合評價與單項評價、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兼顧高校現有辦學水平辦學績效客觀評價和高校縱向成長發展評價,引導高校立足自身定位,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績效。
  • 「十三五」教育發展大家談|發揮分類評價導向作用 努力建設職業...
    按照人才培養主體功能和承擔科學研究類型等差異性,將62所普通高校劃分為學術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技術和應用技能四種類型,推動上海高校實現從「一列縱隊」向「四列縱隊」發展。這個評價「指揮棒」促使學校跳出傳統思維,通過對標實現重新定位,確立發展目標,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厚實底板。
  • 定位: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與內涵建設丨公開課筆記④
    應用型高校模式與特色應用型是高校類屬,強調科學知識的應用,突出高校教師所教和學生所學知識的性質、來源、知識使用的過程以及使用的去處,具體來說就是突出科學知識的應用性、應用的方式以及師生人力資本構成中的實踐知識/技術和能力方面。應用型是個什麼樣的「型」呢?
  • 教育部: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
    今後,在高校科技評價及教師評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項目與經費數量過分指標化、目標化,過分依賴論文、項目專利等指標的情況或將得到改變。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對高校、教師的科研評價,將實施分類評價,不搞一刀切。
  • 四川省內29所應用型本科高校齊聚這裡 共議發展與創新
    四川在線 張雨瑄12月4日,包括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傳媒學院、西昌學院在內的省內29所應用型本科高校領導齊聚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參加「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第五次工作研討會」,據悉工作研討會由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理事會主辦
  • 市屬高校轉型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路徑選擇
    2018年6月,北京市出臺《關於統籌推進北京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宏觀引導,推動高等學校分類發展,逐一研究並明確市屬高校辦學定位,推動其在不同層次、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為此,北京市教委組織專家組對市屬高校進行全面考察,近日印發了《北京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分類發展方案》。
  • 賦能高校教育改革 2020千鋒教育教研中臺戰略發布會將開啟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作為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協同發展的關鍵所在,一直備受國家和社會各界關注。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北大、清華、人大、北理工等多所高校密集公布「雙一流」建設方案,就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提出具有「建設目標清晰、加大交叉融合、瞄準前沿科技」三大特點的改革方案。而規劃高校建設目標、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也正是新基建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界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 高教頭條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習總書記在2014年教師節重要講話中,對廣大教師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要求,2016年教師節又勉勵廣大教師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中共中央印發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
  • 高校分類對新建地方應用型大學的啟示
    高校分類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後的必然趨勢,它有助於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進行分類指導和科學評價,更能引導高校合理定位、特色發展,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本文通過對高校分類與辦學定位的關係梳理和對國內外頗具代表性的高校分類進行評析,概括提煉了我國應用型大學的應然職能和主要特徵,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基本方略,為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和應用型大學零基礎籌建提供決策依據和實踐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