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食品謠言被擊破:低鈉鹽不是奪命鹽,給西瓜打針也是假的

2020-12-19 澎湃新聞

「豬肉裡有鉤蟲,煮不爛」「低鈉鹽=奪命鹽」「化了又凍的雪糕有毒」……這些與食品有關的謠言看起來有圖有「真相」,在網絡上和朋友圈內廣泛傳播,讓不少人膽戰心驚。昨天,在東城區創建食品安全示範區暨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東城區食藥監局出面闢謠,工作人員在現場利用科學實驗將謠言個個擊破。

東城區食藥監局還現場免費發放了家用快檢試劑盒,培訓快檢流程,讓居民們不出家門就能檢測食品。快檢試劑盒可以檢測牛奶中的三聚氰胺、食品亞硝酸鹽、瘦肉精、食用油酸價和水的純淨度5個項目。

豬肉裡有鉤蟲,煮不爛,殺不死?

真相:所有感染畜禽的寄生蟲及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支原體、病毒等)均可通過高溫處理後被滅活,寄生蟲蟲體一般在80℃以上即可被殺死。網上所說的「鉤蟲」「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是因為它們本身並不是蟲子,也沒有生命,而是肌腱等緻密結締組織,所以一般的烹飪方法很難煮爛。

有毒!黑心商販竟給西瓜打針?

真相:注射器扎進西瓜之後,會令西瓜表皮受損,這樣的西瓜很容易腐爛。因為西瓜含的水分和糖分很多,如果表皮被破壞了,在炎熱的夏天很容易就變質,一般商家不會這樣做。

毒豆芽竟五毒俱全?

真相:2015年5月2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農業部、國家衛計委聯合出臺了《綠色食品芽苗類蔬菜》標準,為豆芽中無根劑使用劃定限量,只要在使用限量範圍之內的均是可正常食用的豆芽。

青蟹被注射不明液體?

真相:有網傳視頻顯示,一位大媽手持注射器向青蟹注射不明液體,網民紛紛猜測注射物為胡蘿蔔素、黃粉、蟹黃膏和尿素精等。業內多名專家證實,如此打針,青蟹很容易死。注入異物後,蟹的口感也會變得不一樣,馬上就會變味,商家不會這麼做。

低鈉鹽=奪命鹽?

真相:攝入鹽過多是導致高血壓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宜超過6克。衛生部門有調查顯示,北京人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3.4克,超過標準2倍多,農村地區更是高達16.5克。為了遏制越來越多的居民由於吃鹽多而引發高血壓等慢性病,本市發起過「限鹽行動」,每人每天吃鹽不超過6克。可鹽量下降後,飯菜又太淡了,為了口感好,有的家庭忍不住還是鹹回去了。怎樣健康和美味兼得呢?在政府的推廣及媒體的宣傳下,民眾普遍接納了低鈉鹽。因此低鈉鹽絕不是「奪命鹽」。

你吃的紫菜和粉絲都是塑料做的?

真相:粉絲的主要成分就是澱粉和水,而澱粉本身就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含碳氫元素,所以易燃,一般乾粉絲都是可燃燒的。光憑能否燃燒來判定,不靠譜。紫菜藻體呈膜狀,而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塑料製成。紫菜和塑料薄膜差異較大,但由於工藝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開,有的不好撕開,不能簡單通過不好撕斷定就不是紫菜,還是需要科學檢測。

橘子變紅,竟然是用針注射甜蜜素?

真相:水果使用甜蜜素的謠言謠傳多年,不僅「注射」一說不靠譜,「浸泡」之法也基本不可能。因為柑橘表皮厚實且為油性,外界物質很難附著穿透,甜蜜素浸泡起不到增甜效果,包括金橘這種連皮吃的柑橘也不會使用甜蜜素。而且,注射甜味劑,雖能讓橘子局部變甜,但這種橘子極易腐爛變質,得不償失,一般不會被商販所採納。

黃鱔是避孕藥催大的?

真相:黃鱔變得又粗又大是因為採用了科學的飼養方法,解決了影響黃鱔生長的水溫和餌料等問題,與避孕藥無關。在飼料中添加避孕藥餵養黃鱔的科學試驗顯示,一個月內,黃鱔生長速度比不用藥物的黃鱔快大約10%,但在一個月後開始大批死亡,死亡率高達50%以上。黃鱔的養殖生長周期一般都較長,如在大田生產中真的使用避孕藥,將會造成嚴重損失。因此,黃鱔養殖中添加避孕藥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得不償失。

隔夜飯致癌?

真相:一般隔夜菜亞硝酸鹽含量不足以致癌。與新鮮蔬菜相比,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但這個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也不至於達到致癌的量。以綠葉菜為例,如果烹調後不加翻動放入冰箱,24小時之後亞硝酸鹽含量約從每公斤3毫克升到每公斤7毫克。人體攝入200毫克亞硝酸鹽才可能發生中毒,這說明要達到中毒的量,至少一頓需要吃上幾十公斤的隔夜蔬菜,就正常人而言,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隔夜菜對健康最大的不利實際上是營養損失大,專家依然建議大家最好少吃。比如,維生素C比較怕熱,炒菜時損失一般能達到30%至40%,如果二次加熱,維生素C的含量就會保存得更少了。

化了又凍的雪糕有毒?

真相:有報導稱,如果雪糕貯存時達不到所需貯存溫度,會引起結構變化,甚至產生有害物質,如可溶性毒蛋白及胺類等。

專家稱,有可溶性蛋白但沒有「可溶性毒蛋白」的說法。蛋白質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蛋白質發生變質,分解出有害的其他物質,如富含蛋白質的雞蛋、牛奶等變質,分解出硫化物;二是蛋白質會吸引細菌大量繁殖,吃了含這些有害菌的食物,就很可能導致胃腸道疾病;三是一些人會對蛋白質過敏。雪糕溶化再凍,最可能影響健康的情況可能是冷藏環境不符合要求,引發細菌過量繁殖,這和蛋白並沒有關係。因此,建議買雪糕時首先要看是否在保質期內,包裝有沒有破損,通常應選擇外形完好的雪糕,避免給細菌繁殖造成可乘之機。

(原題為《低鈉鹽不是「奪命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年十大謠言你中...
    在此,為您盤點出2017年度十大食品安全類、醫療健康類、失實類謠言,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些~ 1 2017年度十大食品安全類謠言吃榴槤後8小時內不能喝牛奶也是不成立的,就拿我們常吃的甜點舉例,榴槤冰淇淋、榴槤泡芙等一系列榴槤甜品,都是混合鮮奶油或煉乳與榴槤製作而成。鮮奶油和煉乳又是用鮮牛奶加工而成,目前尚未有因食用這些甜點導致生命危險的案例報告。 有人利用塑料製造假大米?
  • 近年來十大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 看看你中招了嗎?
    方便麵是「垃圾食品」?柿子酸奶同吃致死?近年來,社會上不斷出現各類食品藥品類謠言,引發關注。國家食藥監總局今日發布近年來十大食品藥品類謠言匯總,快來看看,你中招了嗎?資料圖。 王東明 攝  方便麵是「垃圾食品」?
  • 西瓜打針實驗:打針沒有那麼容易
    【謠言粉碎機/文】甫一入夏,關於西瓜的說法又一次引起了公眾的關注。「不法商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內注射色素、甜味劑,讓西瓜變得又紅又甜」的說法通過各種渠道流傳出來,彼此影響,逐漸擴大,或許可以算作這個夏天的第一個熱門消息。  在這之中,有網友指出西瓜瓤中的黃色粗纖維部分就是打針的痕跡。
  • ...是染色的……十大食品安全謠言,你信過幾個?渝中區食藥安辦來闢謠
    6月26日,為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渝中區食藥安辦牽頭,各區食藥安委成員單位以及11個街道食藥安委共同參與,開展渝中區2019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活動期間,渝中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代表,針對網絡流傳較廣的「食品安全十大謠言」,進行闢謠。謠言一:市面上出現了廢舊塑料製作的紫菜。
  • 農業部曝光十大謠言:避孕藥餵黃鱔、螃蟹注水?
    IT之家7月3日消息 網絡謠言是當今網際網路時代無法避免的一個毒瘤,而這其中關於食品安全的謠言更是數不勝數,並且迷惑性非常大。從「避孕藥餵黃鱔」到「大閘蟹注水」,這些謠言不僅引發了消費者的恐慌和不滿,也對相關的產業造成了非常大的打擊。
  • 噴藥桃、打針瓜 面對這些年年傳的謠言該「多打問號」
    ……這個夏天,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又被這些有關食品的謠言弄「懵圈」了。又紅又甜的西瓜不好吃嗎?為何每年都有西瓜打針的傳聞。  細心的網友會發現,每年夏天都會有西瓜打針的傳言,瓜農為此很傷心。  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特意在官網闢謠:西瓜打針有多難你試過嗎?一般的針根本打不進去,裡面是實心的啊。如果你用力強行打進去,也只有針頭路過的地方能滲進去一點,而且瓜瓤很快就會爛掉。  麵條能點燃因為加了塑化劑?
  • 真的有「打針西瓜」嗎?催熟西瓜可不可信,看看瓜農怎麼說
    作為一名西瓜種植戶,每當我看到「打針西瓜」、「催熟西瓜」等謠言的時候,真想給這些造謠者幾個巴掌。「人之初,性本善」,別總把人想得那麼壞可以不?生活中,永遠不缺的就是冠冕堂皇之輩,他們聲稱:有些西瓜切開之後,會有一條一條的黃筋,那些黃筋就是打針之後藥水留下的痕跡。真是這樣的嗎?
  • 食藥監總局權威發布:這些食品化妝品謠言害人不淺
    其後幾年中關於蛋殼種類和營養區別的謠言爭論隨著網絡在全國領域廣泛傳播,期間「中國食品科技網」「新華社」「湖南在線」等各種類型媒體均有發布文章進行科普闢謠,但仍有大量網民在「百度知道」「愛問知識」等答疑平臺質詢,這條謠言甚至以1096萬人次的搜索而登上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榜首。
  • 西瓜中間那一口不是最甜的?關於西瓜的6個真相
    要知道在其他國家,西瓜可不是隨便吃的。在美國,是不能隨便請人吃西瓜的。因為西瓜在美國,被看做對黑人種族歧視的符號。在日本,西瓜賣的超級貴,所以買個西瓜切開用勺子挖著吃,是件很奢侈的事情。真相③吃瓜群眾吃的不是西瓜,而是瓜子啥?
  • 實驗證明:「西瓜打針」不可信[圖]
    近日,網上盛傳出現「打針西瓜」。帖子稱瓜農往西瓜裡面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紅,食用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不過,隨後又有人闢謠稱,出現「打針西瓜」的可能性不大。昨日,記者走訪了省城多個水果超市,未發現「打針西瓜」。
  • 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
    在先嘗後買的市場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農自毀銷路的做法。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屬於西瓜品種特徵形態,除少量受發育中各種條件影響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種特徵形態。將個別畸形西瓜說成普遍現象,並通過媒體廣為傳播,是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即使催熟西瓜使用乙烯利,抑制內源生長素的合成,促進果實成熟,也未見有改變西瓜形態的報導。我們吃的是「假大米」?
  • 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別轉發!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年初發布的微信謠言分析報告顯示,在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這些主題的謠言數量最多。  在眾多傳播迅速的食品網絡謠言中,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五種花招最常見,它們常常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往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的情節與結論。
  • 吃低鈉鹽會得高鉀血症?醫生:因噎廢食
    東南網9月11日訊(本網記者 王倩倩)近日,微信朋友圈盛傳一條消息稱,高血鉀症患者病史多有使用低鈉鹽相關經歷,認為食用低鈉鹽會增加患高血鉀症的風險。網傳消息到底是真是假?網絡闢謠舉報平臺記者進行了調查並諮詢福建省立醫院北院的黃醫生獲得了解答,該傳言非常片面,屬於典型的因噎廢食。
  • 農業部曝光十大謠言:葡萄黃瓜黃鱔都用避孕藥?
    (原標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曝光!九個典型案例公布,他們的行為令人憤怒) 馬愛平從「香蕉浸泡不明液體有毒」到「又紅又甜的西瓜是否被打了針」,從「草莓空心是因為使用了激素」到「無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社會神經。
  • 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曝光
    從「香蕉浸泡不明液體有毒」到「又紅又甜的西瓜是否被打了針」,從「草莓空心是因為使用了激素」到「無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藥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衝擊著社會神經。謠言不僅引發了消費者恐慌,由此引起的農產品銷量驟降、價格下跌,對相關產業也造成了嚴重後果。
  • 「打針」西瓜汁多甜度高?專家稱這只是個童話
    天氣轉熱,西瓜走俏。但慈谿論壇一則「打針西瓜」的帖子引起了不少市民的擔心。有位網民稱,很多黑心商販把針頭對準了尚未成熟的西瓜,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劑甜蜜素和胭脂紅,「打針西瓜」瓜瓤呈紅色,汁液也很「豐富」。
  • 低鈉鹽降壓、醋降血糖、辣椒減肥……孰真孰假?看完你就知道了
    「多喝醋降血糖」「抹生薑治脫髮」……那這些傳言究竟是真是假?但不是人人適合低鈉鹽中的鈉只有普通食鹽的60%~70%,且一般會添加10%-35%的氯化鉀。鈉少了、鉀多了,很多人覺得就等於能降壓了,還保護心血管。而且BMJ醫學雜誌上還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如果在中國使用含25%氯化鉀的低鈉鹽替代普通食鹽,將能每年減少45萬例心血管死亡,相當於減少了11%。
  • 低鈉鹽,含鈉量能低多少
    為此,中鹽青島鹽業有限公司的專家,研製開發了「綠色」加碘和未加碘精製鹽,俗稱「綠色鹽」,以及藍色包裝的加碘和未加碘低鈉鹽。綠色鹽原料更考究 不含防腐劑    市場上出現一種「綠色鹽」,辨別的標識就是外包裝上印有「健康山東」的字樣,而且包裝的主色調是綠色的。    為什麼叫綠色鹽呢?中鹽青島公司的專家說,這是一種原料和加工工藝都符合國家綠色食品標準的新一代食鹽。
  • 碘鹽,無碘鹽,低鈉鹽,加鈣鹽,海鹽買哪種?學會3點,挑出好鹽
    碘鹽,無碘鹽,低鈉鹽,加鈣鹽,海鹽買哪種?學會3點,挑出好鹽。「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一件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的鹽可以說是我們一日三餐裡最重要,也是用得最多的調味品了,因此鹽也被慣稱為「百味之首」。仔細一想,咱們的生活裡若是沒有了食鹽,那麼我們吃的食物必將變得索然無味,所以食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網友買到「口吐白沫」西瓜 這會不會是打針瓜?
    「今早去菜市場買來的,到下午吃的時候,發現地上都是水,仔細看,發現西瓜表面有幾處碎疤,還有一個非常深非常大的洞,在往外冒水,不知道注射了什麼?」兩天前,有浙江網友因為買的西瓜「口吐白沫」,在網上發了個質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