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盧灣中學積極推進項目學習。
圖為該校精心設計「大山」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對跨學科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請你尋找並設計一座『理想中的大山』作為人類新生存基地的前站,大山可以選址何處?如何構建大山的生態系統、『模擬』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這是上海市盧灣中學八年級學生的一門跨學科學習項目《設計「大山」》。題目看上去挺難?經過六周的學習,學生們以小組作業的形式,交出了精彩紛呈的答卷:有的小組通過3D建模軟體全景展示出關於大山及其植物分布的設想;有的用報紙和泡沫塑料搭建出一座仿真大山;有的則手繪大山的海報,還細心地標註了詳細的比例尺和經緯度……
這門融合地理、生命科學等科目知識的新課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學生的喜愛。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市中小學課堂上,諸如「如果學校上課的黑板有彈幕,課堂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等「活問題」越來越多。
上海市教委已於近日出臺《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該《計劃》,上海明確提出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以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為著力點,培育項目化學習實驗校100所左右,覆蓋全市所有區。
項目化學習,不僅僅是為適應新中考改革而生
什麼叫項目化學習?根據最新發布的《計劃》,是指以校長為核心的教育教學團隊,在學校活動領域、學科領域和跨學科領域,設計真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和指導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探究,嘗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相關項目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的「跨學科」,在滬上基礎教育界不僅不是一個新詞,且正日益受到關注。據2018年公布的《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從2021年開始,跨學科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納入中考的考察範圍。
「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一方面是為了適應新中考改革,另一方面是為孩子的未來積蓄能量。」盧灣中學校長張怡表示,以問題為牽引的項目化學習,沒有傳統的教材和考試,這些項目可以從課程標準與教材中延伸而出,也可以來自日常生活、新聞熱點,學生的困惑等。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一個經過教學團隊設計的「非現實任務」可以引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主投入、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當前,學校亟需一種指向綜合素養的課程形態和教學模式,讓孩子在初中階段就學會指向跨學科的深度學習。」
那麼對於小學而言,這些變化又意味著什麼?在靜安區和田路小學校長張軍瑾看來,與日常在教室裡傳授式的學習,項目化學習的最大的區別是讓孩子們保有對於真實世界探索的熱情,讓他們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就自己。
在和田路小學,全校學生通過「勞動101」這項創造性的勞動實踐活動,研究「快遞是怎麼到我們手中的」等主題。孩子們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快遞員如何高效派送,在觀察中了解職業特點、探尋生活。「將知識的學習融會貫通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孩子開始在項目學習中為自己今後的生涯規劃做打算、確立了初步的職業理想,這就是項目化學習的意義所在。」張軍瑾說。
上海和田路小學積極推進項目化學習。
圖為學生們進行校園節水主題的項目化學習。
整合多方資源,打造有保障、有課程創造力的教師隊伍是關鍵
早在2015年,上海成立兒童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其中的一項重點研究內容就是項目化學習。目前,包括靜安區和田路小學、上海市盧灣中學等32所學校都已先行開展學習試點。
針對項目化學習取得的效果,徐匯區教育局曾邀請素養研究所和華東師大專家組進行評估檢驗。結果表明,參加項目化學習的實驗班的老師和學生在思維能力,課堂專注度、師生互動性等方面都高於其他班。
儘管已有前期積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出臺的《計劃》要真正落地,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仍會面臨不小的挑戰。
首當其衝是師資。正如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錢佩紅所言:「素養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是學生通過對真實有挑戰的問題進行持續探究,對教師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對真實問題的持續挑戰呢?」
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徐匯區通過組織校長沙龍、深度經歷、教師論壇、組團研修、項目校展示等活動提升教師教研水平。同時,探索跨學校、跨學科的教師研修方式,教研與實踐相結合、專家與教師相結合、不同學科教師相結合等,開闢研訓結合的新途徑。
上海徐匯區積極推進項目化學習。
圖為該區高安路第一小學《毫升與升》的項目化學習課堂教學設計。
從市級層面,為了打造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計劃》提出,上海將整合多領域專業力量,成立項目化學習市級專家組,加強研究、指導和培訓,開發項目化學習行動指南,建立線上優質資源庫,研製項目化學習評價指標,並力爭3年內培養100-200位左右在項目化學習研究與實踐領域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的「種子教師」。
在評價機制上,《計劃》要求,原則上每半年舉行1-2次全市項目化學習交流研討或成果展示活動,實驗校原則上2-3年內都要在區級及以上平臺上交流展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介紹,除了加強對在崗在職的教師培訓,上海還將積極探索、組織部分社會資源參與到項目化學習推進過程,同步建設專兼職教師隊伍。
此外,本市將通過專項轉移支付經費支持有關實驗區、實驗校開展項目化學習實踐與研究。在績效分配製度上,對積極參與項目化學習實踐並取得創新突破的教師給予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