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山"、節水主題……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來了 中小學課堂準備好...

2020-12-17 東方網

上海市盧灣中學積極推進項目學習。

圖為該校精心設計「大山」項目化學習,促進學生對跨學科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請你尋找並設計一座『理想中的大山』作為人類新生存基地的前站,大山可以選址何處?如何構建大山的生態系統、『模擬』人類的第二個家園?」……

這是上海市盧灣中學八年級學生的一門跨學科學習項目《設計「大山」》。題目看上去挺難?經過六周的學習,學生們以小組作業的形式,交出了精彩紛呈的答卷:有的小組通過3D建模軟體全景展示出關於大山及其植物分布的設想;有的用報紙和泡沫塑料搭建出一座仿真大山;有的則手繪大山的海報,還細心地標註了詳細的比例尺和經緯度……

這門融合地理、生命科學等科目知識的新課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學生的喜愛。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市中小學課堂上,諸如「如果學校上課的黑板有彈幕,課堂將會發生什麼變化」等「活問題」越來越多。

上海市教委已於近日出臺《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該《計劃》,上海明確提出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以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為著力點,培育項目化學習實驗校100所左右,覆蓋全市所有區。

項目化學習,不僅僅是為適應新中考改革而生

什麼叫項目化學習?根據最新發布的《計劃》,是指以校長為核心的教育教學團隊,在學校活動領域、學科領域和跨學科領域,設計真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和指導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探究,嘗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相關項目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的「跨學科」,在滬上基礎教育界不僅不是一個新詞,且正日益受到關注。據2018年公布的《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從2021年開始,跨學科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學等學科)納入中考的考察範圍。

「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一方面是為了適應新中考改革,另一方面是為孩子的未來積蓄能量。」盧灣中學校長張怡表示,以問題為牽引的項目化學習,沒有傳統的教材和考試,這些項目可以從課程標準與教材中延伸而出,也可以來自日常生活、新聞熱點,學生的困惑等。從課堂教學實踐來看,一個經過教學團隊設計的「非現實任務」可以引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主投入、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當前,學校亟需一種指向綜合素養的課程形態和教學模式,讓孩子在初中階段就學會指向跨學科的深度學習。」

那麼對於小學而言,這些變化又意味著什麼?在靜安區和田路小學校長張軍瑾看來,與日常在教室裡傳授式的學習,項目化學習的最大的區別是讓孩子們保有對於真實世界探索的熱情,讓他們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就自己。

在和田路小學,全校學生通過「勞動101」這項創造性的勞動實踐活動,研究「快遞是怎麼到我們手中的」等主題。孩子們用數學的方法去計算快遞員如何高效派送,在觀察中了解職業特點、探尋生活。「將知識的學習融會貫通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孩子開始在項目學習中為自己今後的生涯規劃做打算、確立了初步的職業理想,這就是項目化學習的意義所在。」張軍瑾說。

上海和田路小學積極推進項目化學習。

圖為學生們進行校園節水主題的項目化學習。

整合多方資源,打造有保障、有課程創造力的教師隊伍是關鍵

早在2015年,上海成立兒童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其中的一項重點研究內容就是項目化學習。目前,包括靜安區和田路小學、上海市盧灣中學等32所學校都已先行開展學習試點。

針對項目化學習取得的效果,徐匯區教育局曾邀請素養研究所和華東師大專家組進行評估檢驗。結果表明,參加項目化學習的實驗班的老師和學生在思維能力,課堂專注度、師生互動性等方面都高於其他班。

儘管已有前期積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出臺的《計劃》要真正落地,在實際操作層面可能仍會面臨不小的挑戰。

首當其衝是師資。正如徐匯區教育局副局長錢佩紅所言:「素養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是學生通過對真實有挑戰的問題進行持續探究,對教師而言,何嘗不是一種對真實問題的持續挑戰呢?」

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徐匯區通過組織校長沙龍、深度經歷、教師論壇、組團研修、項目校展示等活動提升教師教研水平。同時,探索跨學校、跨學科的教師研修方式,教研與實踐相結合、專家與教師相結合、不同學科教師相結合等,開闢研訓結合的新途徑。

上海徐匯區積極推進項目化學習。

圖為該區高安路第一小學《毫升與升》的項目化學習課堂教學設計。

從市級層面,為了打造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計劃》提出,上海將整合多領域專業力量,成立項目化學習市級專家組,加強研究、指導和培訓,開發項目化學習行動指南,建立線上優質資源庫,研製項目化學習評價指標,並力爭3年內培養100-200位左右在項目化學習研究與實踐領域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的「種子教師」。

在評價機制上,《計劃》要求,原則上每半年舉行1-2次全市項目化學習交流研討或成果展示活動,實驗校原則上2-3年內都要在區級及以上平臺上交流展示。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介紹,除了加強對在崗在職的教師培訓,上海還將積極探索、組織部分社會資源參與到項目化學習推進過程,同步建設專兼職教師隊伍。

此外,本市將通過專項轉移支付經費支持有關實驗區、實驗校開展項目化學習實踐與研究。在績效分配製度上,對積極參與項目化學習實踐並取得創新突破的教師給予傾斜。

相關焦點

  • 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 主題式跨學科課程整合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基於真實情境,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提出這樣一個驅動性問題,深度學習由此發生。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展夜間風箏的設計與製作項目式學習。經過多次嘗試、反思、改進,最終利用科學、信息、美術等學科探究中所學到的知識,做出了輕質、漂亮、彩燈可變換的夜間智能風箏。
  •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挫折教育的一種革新探索與實踐
    因此,作為一種新興熱門教學方式,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粉墨登場。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強調跨界實踐,讓學生體驗工程設計過程,像科學家一樣做探究,像數學家一樣做測量,像工程師一樣做設計,跨界統整,共同開發產品。[6] (一)作為內力的驅動性任務實現了挫折教育所需的壓力 驅動性問題與任務是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另一個核心特徵。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全過程,就是解決問題與任務的過程,這與常規課堂教學不同,常規教學的問題與任務是離散的,是可多可少的,甚至在概念教學中沒有任務。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圍繞區域發展定位,2017年4月鹽田區政府出臺《鹽田區教育品質提升行動計劃(2017-2019年)》、2017年10月鹽田區教育局出臺《鹽田區教育局整體推進「課堂革命」改革指南》、2018年12月鹽田區教育局出臺《鹽田區中小學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改革指南》等文件,以行政力量「促進跨學科課程整合和項目式、主題式學習和評價方式的改革。」
  • STEAM視野下小學科學課堂的跨學科教學設計研究
    STEAM教育作為一種成熟的學習方法,它的融入會引發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又一次變革,因為科學這門學科有很強的包容性,所以從學科有機融合開始入手,跨學科的教學設計自然就成了這次改革的排頭兵。通過探究獲取知識,知識內化完成後再提出「空氣擠水」實驗的設想,進行項目驅動要求學生通過討論與設計,以團隊協作分擔負責的方式,完成在最短的時間內用空氣把水擠出來這一任務。學生對這個實踐活動的完成率在85%以上。關注現實問題,注重在情境中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實踐等特點,符合STEAM教育的項目導向。
  • 3個STEAM案例|詮釋為什麼跨學科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 為一位辛苦工作的家庭成員作畫,來證明自己已經理解如何使用線條及空間強調主題。在本課中,學生要了解藝術史方面的內容,不但要學會從作品當時的社會、宗教、物質、事件等多個角度對名作《扶鋤的男子》進行分析,還要了解藝術家的生平與作品特點,學習審美,練習美術方面的基本功,通過觀察畫家對於空間和線條的把握來學習怎樣用線條與空間強調主題。
  • 看教育 | 美國STEM課堂教學觀察與啟示(一):教學設計與實施機制
    這是一種由真實需求出發,驅動學生主動持續探索問題、協作解決並形成分享成果的學習形態。美國中小學校日常課堂中如何開展跨學科項目學習,設計實施上有何要領,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本文系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實驗學校金可澤執筆,基於對印州和新州的入校訪問,帶著問題深入課堂,訪談師生,了解美國STEM課堂背後的項目學習要義,以期為國內STEM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借鑑與參考。
  • 主題式跨學科整合課程走在時代前沿
    今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從中可以看出,課程整合是作為改革中小學課程結構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此前樂群實驗小學致力實施生態教育,用生態教育打造學子和樂人生,取得突出成效。近年來,在實施生態教育的基礎上,該小學深入開展主題式跨學科課程整合研究。
  • 課堂中的stem設計
    STEM教育主題關注加強其中的創意教育效能及文化藝術元素。當發現內地和香港在推動時存在若干偏差和缺失,格物斯坦表示:國內中小學學校、老師普遍存在迷茫和焦慮,特別是學前教育,所以延伸思考這種創新教育在校本課程規劃、多元教學設計和教師普及培訓各方面問題。
  • 從設計教學法到項目化學習:百年變遷重蹈覆轍還是涅槃重生?
    這些趨勢和脈絡都是與項目化學習所倡導的注重情境中的問題解決、培育關鍵能力和素養、跨學科學習等方向是類似的,這種設計理念和方向上的共通相互激蕩,逐漸成為素養時代新的課程觀和學業質量觀。如果說百年前設計教學法的一個核心特徵是倡導學科間的整合,那麼當下項目化學習所呈現的重大差異就是,它在國內的官方亮相併不是從跨學科開始的,而是從學科進入,從學科課程標準層面上獲得它的合理性。
  • 英國小學課堂的最大特色!跨學科學習是如何實現的?
    真實的英國課堂到底什麼樣?這大概是每個選擇英式教育的家庭都想知道的問題。英國小學,提倡綜合多個學科的研究教學,也就是一個課題橫跨多個學科,這也是英式課堂最大的特色之一。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就是將不同學科間的壁壘打破並將其中的知識進行融合與學習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
  • 創設主題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能 -------跨學科教研活動(英語主場)
    唐佩峰老師和她任教的二5班的同學,為大家呈現了公開課,上課內容是牛津教材3BM2U3 Animals I like    唐老師精心設計教案,精緻運用媒體,精準把握教材,創設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片《獅子王》這一學習的情境,十分貼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枯燥的單詞和句型教學開展得充滿童趣,充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 三個經典案例告訴你,如何實現真正的跨學科整合
    跨學科的項目學習,要培養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城市大事、身邊大事。比如,如何更好地向北京市民宣傳南水北調工程進而影響市民的節水行為?如何實現校園內的垃圾分類與回收? 五是,結合服務於社區的理念,調研一些非營利機構、公司、政府、高校,從他們現階段的需求中尋找跨學科項目靈感。
  • 上海小學生用全新「視覺板報」項目化學習,探索跨學科可視化
    以上幾所小學共同探索的,是一項名為「視覺板報」的項目化學習,更是一場跨學科可視化教育的實驗,目標是讓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視覺板報」項目化學習的第一所進行試驗的學校是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孩子們以小隊形式在校園尋找最美一角:從青翠的草地、蔥綠的樹木,到敬愛的老師、可愛的小夥伴,還有溫馨的彩雲圖書館等,把他們眼中最美的風景都收錄在相機裡。
  • 中小學課程統整:涵義解析與設計策略
    近年來,課程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也可譯為課程整合、課程綜合化等)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踐領域的熱點詞彙。國內湧現出很多進行課程統整的優秀學校案例,尤其是小學階段,很多學校都在持續跟進、躍躍欲試。但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現有的學校課程與教學進行統整設計?課程統整的本質涵義到底是什麼?中小學如何進行課程統整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 來了解一下中小學3D列印課程
    2、課程內容的規劃筆者組織創意3D列印課程的內容結構,借鑑了項目式學習和STEAM教育的思路。在學生初步了解3D列印技術後,教師通過設計一個個有跨學科特徵的項目主題,引導學生在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實現技術認知與應用、知識學習、工程實踐、核心素養發展等課程目標。
  • 【項目學習】關注項目式學習中的驅動性問題
    【摘 要】項目式學習強調讓學生圍繞真實而有意義的驅動性問題展開一系列探究活動,驅動性問題是基於項目主題和課程標準設計的關鍵性問題。【關鍵詞】項目式學習驅動性問題科學教學 項目式學習是當前科學教育實踐中關注的熱點問題,它強調教師要圍繞真實的問題設計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綜合運用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和科學實踐解決問題。項目式學習需要以對學生有意義且重要的問題為線索來組織和推進教學活動,可以說,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展開的核心和靈魂m。
  • 集項目學習、跨學科學習、小班學習和包班制於一體,這所農村學校將課堂與課程改革融為一體!
    這是一所神奇的學校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華說——這所學校的課程改革代表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志勇說——這是我看到的突破我國小學以知識為本位的分科教學的最具有突破意義的一項課程教學改革什麼樣的學校竟有如此重大的典型意義
  • 集項目學習、跨學科學習、小班學習和包班制於一體,這所農村...
    有沒有一種改革可以將改課程與改課堂統一起來,將教、學、做變成一件事情?   3個問題共同指向一項課改成果——山東濰坊一所農村學校的UDP課程框架實踐。這是一項集合了項目學習、跨學科學習、小班化學習和教師包班制的多元創新成果,是站在國際教育前沿的本土教育創新。
  • 【通知】中小學STEM教學高級研修項目
    附件:中小學STEM教學高級研修項目相關事宜培訓對象:中小學教師、教研員培訓地點:江蘇蘇州市吳江區鱸鄉實驗小學(蘇州市吳江區太湖新城鎮仲英大道525號)報到時間:2017年12月28日上課時間:2017 年 12月 29日 —  12月31 日
  • 推薦| 項目化學習和基於問題的學習、探究性學習有什麼不同?
    項目化學習與探究式學習、問題解決式學習、STEM等有什麼異同? 項目化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有怎樣的益處? 項目化學習在中國課程結構中開展有哪些路徑? 在學科中能否開展項目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