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說現在大家都承認:成長環境和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將伴隨他的一生。家庭的思維影響著這個家庭孩子的思維方式,而大腦則是這些思維方式的載體。今天介紹的這本《全腦教養法》就告訴我們,孩子們的大腦不再只是基因的產物,它還可以通過養育者以及孩子本身的努力得到改變。
圖片來源:書籍攝影
本書作者之一丹尼爾•西格爾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他通過多年的學術研究開創了一個全新神經學的領域——人際神經生物學。除了這本書,他所著的《第七感》、《由內而外的教養》,都涉及了人際神經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受到了大眾的廣泛好評。而這本書的出版,顛覆了廣大父母傳統的育兒觀,讓每位養育者通過改變思維和養育方法,幫助孩子整合大腦,從而得到情緒、自制力、記憶力、專注力和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的改善,成長為健康積極的社會人。
我將通過本文和大家分享下從這5方面改變孩子大腦的理論和技巧,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有本事改變孩子?在這之前,我先和大家解釋下,整合大腦是什麼意思。
我想每位父母都經歷過孩子發脾氣的噩夢,他們可能無緣無故地大喊大叫,有時也會因為一點小挫折而哭鬧不止。我們都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書中指出:左腦會幫助我們進行邏輯思維並把思維組成句子,而右腦是我們用來體驗情感和解讀非語言信息的。所以說,喜悅、憤怒、悲傷這些情緒往往是來自右腦,而對於一個孩子而言,還沒有形成邏輯時,大腦最容易被情緒控制。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幫助我們的孩子「整合大腦」。因此,正如書中所說,「整合大腦」是將大腦的不同部分協調起來,讓我們的孩子情緒糟糕的孩子們及時得到調整,最終改變自己的行為表現。
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通過左右腦的整合控制清晰,書中還提出了整合上下腦、整合記憶、整合記憶、整合自我、整合自我與他人。下面我們來看看要做什麼來幫助我們的孩子完成這些整合,才能給予他們一個健康積極的大腦,得到高質量的人生呢?
圖片來源:頭條免費正版圖片庫
在剛剛例子中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們幫助整合他的左右腦,處在憤怒和悲傷中的寶寶往往都是右腦區域在起主要作用,家長們要做的是幫助寶寶調動起邏輯的左腦,有意識地讓寶寶自己通過理性思考脫離不良情緒。主要的做法就是:說出寶寶的感受,讓他們懂得自己能夠被理解。
之所以這樣,一方面要寶寶了解家人的愛,一方面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處在不良情緒中,需要儘快走出來。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承認自己的情緒,他就已經調動了自己的邏輯左腦。我們等於成功地幫助寶寶完成了左右腦的協調,避免他們受到負面情緒的傷害。
想必作為父母都經歷過寶寶的東西被奪走時的大哭,或者在與小夥伴玩耍的時候突然生氣,而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多是哄騙或者威嚇,作者提出,這對孩子的心智成長是十分不利的。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利用這個機會幫助孩子構建上腦。
書中把大腦比喻成了一個雙層小樓,底層的大腦是原始區域,這部分主要負責我們身體的基本能力,比如運動、呼吸、突如其來的憤怒,這一層在孩子出生時基本已經施工完成,上層大腦卻要等到孩子二十幾歲才能完全成熟。而這一層承擔著大腦的高級思維功能,包括做出明智的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自我認識、共情和道德。看的這裡大家想必明白了,為什麼孩子的情緒表達那麼直接,是因為他們的上層大腦還沒施工完成呢。
既然我們了解了孩子大腦的苦衷,就要放任孩子發脾氣嗎?當然不是,因為上一個部分我們說了,孩子過久地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會傷害到自己。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冷靜下來,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冷靜角來達到這個目的,讓孩子冷靜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進一步地放鬆,這樣就能夠驅趕出他們下層大腦的不良情緒,為建設我們上層大腦做準備。
作者在書中提出:錯誤通常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而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卻是能夠幫助他們構建健康的上層大腦好時機,孩子在冷靜下來之後,家長的正確引導尤為重要,只要能做出積極正確的引導,孩子會逐漸學會自我引導,而這種能力是他們複雜思維能力的一部分,經歷多次的引導和處理後,他們會構建出最適合自己的上層大腦。
圖片來源:頭條免費正版圖片庫
在我看來,作者書中提出的記憶整合可以增加孩子的抗挫力,讓他們有直面痛苦經歷的勇氣,最終完成自我的心理療愈。
傳統的教養觀念中,對於寶寶的不好經歷家長會儘量不再提起,為的是讓孩子忘記當初的痛苦。可是在作者看來,這種方式其實在幫助孩子逃避挫折。這時很多家長會說了,我讓孩子脫離痛苦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嗎?有必要去一次次地揭開孩子的傷疤嘛?起初,我對作者的觀念也不理解,但是我說一個父母經常遇到的例子,我們就能明白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危害了。
我們有沒有發現過,一件孩子本來很喜歡做的事情他們突然不做了,比如說遊泳、打球、彈鋼琴等,我們通常會探究孩子突然放棄去做這件事的原因,會發現孩子可能在遊泳的時候嗆水了,或者在鋼琴表演中被嘲笑了。如果我們任由孩子的性子讓他們放棄,他們對這件事的記憶就會埋下心理陰影,而且他可能很長時間甚至一輩子都無法體會遊泳或者鋼琴帶來的美妙感覺。
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幫助孩子克服挫敗感,繼續讓他們勇往直前呢?作者提出,我們可以不斷地引導孩子回憶當時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孩子,可怕的經歷確實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不應該退縮,而是在遇到同樣的情況能夠想出辦法克服困難。這和我們成年人的成長過程有相似之處,由此可見,幫助孩子重建記憶其實是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而不是習慣遇到挫折就放棄。
圖片來源:頭條免費正版圖片庫
我們通常會發現,當一件事情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很差時我們就會認為那件事不好,對我們的孩子來說也會有這個情況,其實這時候成人或者孩子都沒有認識清楚,不好是來源於自己的感覺還是事情本身,整合自我就能夠幫助我們做出分辨。
在前面的第二部分我們提到,大腦的上層會根據我們的經歷來搭建,而學會全面地看待事情就是我們應該擁有的能力,整合自我就是在獲得這種能力的過程。
書中提到一個6歲小男孩傑森,因為總是被感覺中的恐懼控制,對任何事情都擔驚受怕,他害怕臥室的風扇會掉下來,整夜無法安眠,但其實這不過只是他自己的感覺而已。為了幫助傑森放鬆,父親帶他去釣魚,母親不斷地開導他說「會定期檢查風扇的牢固程度」。傑森漸漸地認識到:「風扇掉下來只是他的感覺,事實不會這樣」。
整合的過程不止讓傑森擺脫了睡眠障礙,還讓他學會了處理自己的恐懼,學會認清事物本質,而這恰好影響著我們如何做出人生中各種各樣的選擇,因為根據事實還是憑藉直覺,做出的選擇對自己的發展往往截然不同。
說起與人的相處,我們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體諒他人、善於合作,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然而,孩子的表現往往不盡人意,他們會從妹妹的盤子裡拿走自己喜歡吃的餅乾,即便自己已經有很多一樣的餅乾了;他們會因為一句話和其他小夥伴起衝突。但孩子的這些行為並不是以傷害別人為目的,他們只是不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而懂得體諒他人的共情能力,是打造有意義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作為父母,幫助我們的寶寶理解他人有很多技巧,重要的一點就是先和寶寶建立情感聯結。比如說,孩子從妹妹的盤子裡拿走餅乾時,父母可以先理解寶寶喜愛餅乾的感受,然後再讓他自己觀察妹妹失去餅乾時的狀態,然後再做出適當的引導。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看到孩子問題時應該積極面對,不應該敷衍或者懲罰孩子。而且,在培養寶寶理解他人的同時,不能夠讓他們喪失自我,無條件地順從他人。
圖片來源:頭條免費正版圖片庫
《全腦教養法》這本書中的理念和方法不僅適合教育孩子,對成年人也同樣受用,因為每個人都會經歷衝動、消極、逃避等負面情緒,在我們面對自己的這些情緒時,我們可以通過書中的方法來整合自己的大腦。
這本書最後還總結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養方法,常讀常新,讓我們能夠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幫助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整合大腦,培養出樂觀積極、勇敢開朗的下一代。
————END————
作者簡介:熱愛學習的職場寶媽,喜歡讀書、寫作和插畫。願和你共讀每本好書。
圖片來源:頭條免費正版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