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可能面臨過這樣的困境:
孩子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
孩子早上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得如同打仗,可孩子還磨磨蹭蹭,,完全不聽指揮。
沒法跟同伴正常相處。
在這種時刻,不少人會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
絕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了解不多。比方說,大多數父母都很清楚38攝氏度意味著發燒,不按時吃飯就容易得胃病等等。但他們不太了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的著作<<全腦教養法>>為父母提供一種全新的養育理念和方法,開發和整合孩子的大腦,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和自我控制。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大腦分為很多部分協同工作。大腦按左右分可以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更擅長於邏輯思維並把思維組織成句子,而右腦更擅長於處理情感和解讀非語言信息。大腦還可以上層和下層。下層大腦與衝動、直覺和求生本能有關,也稱動物腦。上層大腦是我們哺乳動物在後期發育起來的高級腦,負責思考、想像和規劃等重要的分析思維功能。
簡單地說,左腦是邏輯推理,右腦是形象思維。而大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並接收表情、眼神、語言等信號,負責接受和解讀情感信息。
作者認為,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佔主導地位。低齡孩子還不具備使用和語言來表達和感受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不顧當前情形,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過馬路的時候,突然看蹲下來看地面上的蟲子。等孩子喜歡問為什麼,他嘗試著用語言把事物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的時候,就開始發展左腦了。
所以,只有整合左腦和右腦,,才會讓我們的大腦形成對某一件事的看法。整合了的大腦是這樣的:
1,控制好情緒。
2,用語言來表達情緒。
3,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思考怎麼做。
4,了解並接納他人的情緒。
左腦和右腦是通過胼胝體纖維束連接起來,從而作為一個整體運作。我們希望孩子的大腦橫向整合,左右腦默契配合。這樣,孩子就會同時正視自己的邏輯和情緒,會很好地平衡兩者,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
促進孩子大腦整合最好的方法,是我們自己的大腦更加整合。我們自己的左右腦一旦整合起來,就可以既將現實的左腦和理智聯結(讓我們做出重要決定並解決問題),也將右腦和情緒聯結(讓我們覺察感受、身體感覺和情緒),從而親切地回應孩子的需求。
所以,我們的大腦整合好了,當孩子產生情緒問題時,我們要做的是:
1,聆聽和關注,而不是說教。
到睡覺時間了,7歲的安安剛從臥室裡跑了出來,衝著媽媽大發脾氣,「我要瘋了,你從來不在睡覺前給我一個晚安擁抱」,媽媽非常吃驚,說「我不知道你想讓我這樣做啊。」安安又開始了一連串的毫無關聯的抱怨:「你就沒對我好過,我的生日還要過好多個月才到,我討厭做家庭作業!」
如果你是他媽媽, 你會怎麼回應呢?
我們可以判斷出, 安安右腦情緒正在劇烈地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面對這樣的情況,最徒勞的反應可能是急切地保護自己(「我明明對你很好」),或者跟他錯誤的邏輯較勁(「我也沒有辦法讓你的生日早點到;至於家庭作業,是你必須做的」)。他正處在右腦非理性的情緒洪流中,左腦式回應是一個雙輸的辦法。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用語言安慰安撫他, 讓他平靜下來再講道理。 也就是說, 先用右腦連接右腦,再用左腦解釋。
2, 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蹣跚學步的孩子跌倒擦傷了手肘, 五年級的學生在學校被同學欺負, 這些痛苦、失望或恐懼的感受能夠將孩子淹沒,強烈的情緒和身體感覺充斥著孩子的右腦。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左腦運轉起來,讓孩子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提高孩子大腦整合水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幫他複述帶來恐懼或痛苦的經歷。 在複述的時候, 要注意在孩子放鬆的情況下進行。
不少人可能從來沒有聽說過「上下腦」的概念。下層大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也就是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這部分比較原始,主要負責人的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一些反應和衝動,比如打鬥和躲避;還有劇烈的情感,憤怒和恐懼。而上層大腦完全不同。它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尤其是額頭後面那部分,比如前額葉皮層。上層大腦進化程度更高,負責高級分析思維功能,比如決策、控制力、自我認知、共情、道德等高度複雜的能力,幫助一個人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大腦要到一個人二十幾歲時才能完全發育成熟,這也是大腦最後發育的一個部分。
由此可見, 孩子發脾氣的一部分原因是大腦上層沒發育完全, 這個是沒辦法短期控制的。 另外一個原因, 包括一些成人, 是因為這個人被大腦下層的杏仁核控制了。 對不同原因的脾氣控制要用不同的對應方法。
發脾氣也是分層次的
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方式。
1, 上層怒火
你知道大腦分為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你就可以想到發脾氣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上層怒火是一個孩子決定發脾氣。他有意識地選擇行動,他的目的達到了就可以停止發火了。
對於上層怒火,需要設置穩固的界限,明確地討論什麼行為恰當、什麼行為不恰當。
舉個例子:
孩子可能會像完全失控似的在商場裡面大喊:「我現在就要公主拖鞋!」
你發現,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絕對是有策略地在採取行動,通過操縱來得到想要的結果:你必須幫她買鞋。父母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孩子建立並加固聯結上下兩部大腦的虛擬階梯,從而讓這兩部分大腦像一個整體一樣運作。
你應該採取的策略是:冷靜地解釋:「我知道你非常喜歡那雙拖鞋,但是我不喜歡你這種做法。如果你現在不停止發飆,你就得不到拖鞋,而且我要取消今天下午的活動,因為你讓我覺得你不能控制自己。」 然後,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仍不收斂,你就要說到做到。通過設置嚴格的界限,你讓女兒看到了她的不恰當行為的後果,並學著去控制自己的衝動。你在教她,相互尊重的溝通、耐心等待、延遲滿足才會有效,而與之相反的行為沒有作用。這是大腦發育的重要課程。
2,下層憤怒
對待下層怒火,則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如果他錯得離譜,有可能傷害到自己、他人或者破壞財產,你就要緊緊地抱住他,心平氣和地說服他,將他拉離當時的情境。
當他還處在下層怒火之中的時候,他根本無法處理任何信息。而理性的談話需要運轉正常的上層大腦來聆聽和吸收信息。所以,在你孩子的上層大腦被下層大腦劫持了的時候,你的首要任務是幫助他平息杏仁核發揮的巨大作用:轉移注意力。 等他平靜下來了, 就可以解釋、分析和教育了, 讓他用上層大腦思考。
丹尼爾博士指出,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經常使用上層大腦,鍛鍊上層大腦的功能,幫助他們建立控制自己的能力。比如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控制過激反應的方法,深呼吸、數數、用語言表達憤怒而不是用拳頭。
任何年齡的孩子(甚至成人)都很容易被下層大腦支配。這就是為什麼對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以及源於兩者的憤怒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更有效地教導孩子。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設置邊界,什麼時候應該富於關愛和同情,把上層大腦「邀請」回來。
我們的大腦是有功能區域劃分的,要想擁有一個和諧而有意義的人生,需要大腦各個部分協同工作。幫助孩子整合大腦, 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第一個是整合左腦和右腦,幫助孩子改善情緒。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整合左右腦的方法是「聆聽與關注」。先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再去嘗試理智地解決問題。
第二個是整合下層大腦和上層大腦,教會孩子自我控制。下層大腦負責基礎功能,上層大腦負責高級思維功能。整合上下腦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學會更多地使用和鍛鍊上層大腦。
對於孩子來說,發育中的大腦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是什麼塑造了大腦?是體驗在不斷激活神經元,給大腦「重新布線」。身為父母,我們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體驗,就是在塑造什麼樣的大腦。
最後提醒: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大腦可以說是父母大腦的「鏡像」。換句話說,父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停滯和衰退,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李枚謹教授說過,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 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當父母變得更加明智、情感更加健康時,孩子也會從中受益,越來越健康。整合和培育你自己的大腦, 是你給予孩子的最滿含愛意和最慷慨的禮物。
我是秋楓, 持續分享育兒心得。。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