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緒失控只能幹著急?「全腦養育」4招,秒變快樂「乖寶寶」

2020-12-22 棠媽育兒經

「我們家10個月大的孩子,感覺天天都是在「啊啊啊」的尖叫和哭泣,我覺得我的頭都要炸裂了。」

「我們家兩個,一個6歲,一個4歲,天天吵架,感覺房頂都要被掀翻,真後悔生二胎。「

「我們的現在都不敢帶著去逛街,不然一看到的喜歡的玩具就滿地打滾,油鹽不進,講道理,兇她都沒用。」

……

細心的家長知道孩子體溫38.5度是發燒了,知道孩子喜歡什麼玩具。

可面對孩子動不動的嚎啕大哭、撒潑打滾,卻經常手足無措、無能為力。和孩子講道理,他不聽,對他」大吼大叫「不管用,反而越哭越厲害。

搞得我們家長身心疲憊、頭昏腦漲。內心無數次的嘶喊:「誰來救救我啊,把這個孩子帶走,讓我一個人靜靜」。

孩子為什麼總是情緒失控?不管他讓他自己哭個夠,可以嗎?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孩子的情緒,讓他冷靜下來?

《全腦養育法》中提出的整合大腦的養育法,或許可以很好的幫我們處理孩子情緒失控的問題。

小女孩在公園大哭

01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放任不管行不行?

孩子經常莫名其妙的就發脾氣,又哭又鬧,家長們一頭霧水,覺得孩子無比煩人,一點也不聽話,甚至把孩子關在陽臺讓他哭個夠,這樣無視孩子的哭鬧會怎麼樣呢?

佳佳今年3歲了,平時奶奶照顧。從第一天上幼兒園開始,老師就和奶奶反應她太愛哭了。

奶奶跟老師說:」可能第一次上學不太適應,要不第二天我們先去半天?」

老師說:」你們這麼慣孩子,難怪孩子這麼嬌弱!」

佳佳媽媽也覺得老師說的對,孩子不經歷挫折和分離,怎麼能有成長?

於是,不管爺爺奶奶的反對,和孩子的苦苦哀求,依然堅持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是頭也不回的走了。

結果發現原本開朗的佳佳越來越沉默,也不喜歡和家裡人聊天了,尤其是媽媽。

在朋友和鄰居的多次提醒下,媽媽才意識到孩子的改變。和孩子好好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孩子第一天上學哭被老師訓斥了,還經常因為哭被老師」罰站「到教室外面,說是為了不影響其他小朋友。

當孩子整日悶悶不樂、哭鬧不止時,一定是遇到什麼傷心事了。只是由於某些原因,她表達不出來,或者不願意講出來。

如果我們不及時引導,反而進行責罵和忽視,孩子可能會把悲傷藏在心裡。日子久了,衍生出一些更複雜的問題,如情緒管理問題、親子關係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甚至成年後仍然無法控制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時,只要不是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摔東西、打滾的」要挾式哭鬧「,我們都需要及時幫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壞情緒「,讓孩子保持身心愉悅的健康狀態。

02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容易情緒失控?

六月的天,小孩的臉」,孩子開心的時候哈哈大笑,不開心的時候放聲大哭,不懂得掩飾,不分時間場合。而這種多變的情緒通常讓家長一頭霧水,難以控制。

哈佛大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了全腦教養的概念。他認為大腦不僅控制著我們的行為、肢體,還包括我們的情緒。而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左腦和右腦,而管理好情緒的核心就是大腦整合。具體到孩子容易情緒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兩點:

1、孩子大腦還在成長發育中,通過情緒來表達需求

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彼得·瓊斯稱,研究認為人類大腦並非很快就成熟了,而是一個緩慢、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達到成人狀態。在 18 歲時人的大腦仍在經歷巨大變化,20 歲之後也非常容易受精神障礙的影響,而這個問題到了 30 歲左右就會得到解決。

每個人的大腦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在孩子3歲以前,基本是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他們還沒有掌握語言這項技能,所以他們經常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各種各樣的情緒。

而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時,我們就該知道,他的左腦開始起作用了,因為孩子開始想知道一些是非因果的邏輯關係了,並且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孩子大腦整合不足,行為受情緒影響非常明顯

近日,廣東梅州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家的小外甥去幼兒園的情景。兩個老師橫抱著孩子過馬路,在門口量過體溫後直接扛進幼兒園。要不是老師穿著制服,這場景還真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人販子當街搶孩子」。網友調侃:「好不容易開學了,扛也要把孩子扛到學校!」

小孩子在和家長分開的那一瞬間會哭鬧不止,是因為孩子被「感性的右腦」所控制,他感到焦慮、恐懼和害怕,當孩子的大腦沒有整合時,受情緒影響非常明顯,他們不堪重負,困惑、混亂、暴躁不安、崩潰甚至攻擊他人。而改善情緒的關鍵在於大腦整合,即將求實和重邏輯,渴望秩序的「理科左腦」和感性和重情感的「文科右腦」進行整合

總體來說孩子情緒失控,很大程度上不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這是由他的大腦發育程度所決定的。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特性,等待孩子大腦的慢慢發育,並通過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整合大腦,改善情緒。

03 如何避免孩子情緒失控?「全腦養育法」4招,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說過:"所有的人都以快樂幸福作為他們的目的;沒有例外,不論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著這同一目標前進。"

面對孩子哭鬧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喜歡用零食或者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喜歡通過「威脅、打罵」來嚇唬孩子,這些方法或許可以暫時讓孩子不再哭鬧,可孩子心裡害怕、恐懼的問題還是沒有處理。

兒童發展研究有這樣一個觀點,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歷可以幫助孩子「重塑大腦」。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隨著孩子大腦的不斷發育,幫助孩子進行大腦整合,不斷促進孩子的自我認知,幫助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1、避免命令和要求,嘗試聆聽與關注

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主持人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分親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讓林克萊特聽到了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

如果是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當孩子說的要自己先跳下去時,可能就會被我們打斷了或者像臺下關注一樣笑話他。我們可能會教育孩子:」這樣是不對的,甚至覺得孩子這麼小就這麼「冷漠自私」,但卻很少去問孩子「為什麼」。我們習慣用命令和要求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希望孩子「聽話」,而常常忽略掉孩子一些看似無釐頭、背後隱藏的卻是他們各種負面情緒的話。

總而言之,想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要先學會聆聽和關注。孩子哭鬧只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需要找到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有效的幫助孩子改善情緒。

母親聽兒子說悄悄話

2、右腦對右腦,左腦對左腦的有效安撫

當孩子情緒失控是,我們最先需要進行的就是情感共鳴,也就是和孩子進行右腦連接。不論孩子的哭鬧的原因在我們看來有多幼稚和可笑,那都是孩子實實在在所面臨的,我們需要以同樣真誠的態度去做出回應。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很痛苦。並加以肢體安撫,抱一抱孩子,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摸一摸腦袋等。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了,我們再引導至左腦,進行理性的左腦溝通。

對孩子遇到的問題進行解釋,比如為什麼會摔倒,受委屈了我們要怎麼處理呢?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時,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就像一個溺水的人,你告訴他要注意安全之前需要先把他救上岸。

而右腦對右腦的連接就相當於把孩子從情緒洪流中救上岸,肢體安撫就相當於給溺水的孩子做心肺復甦,給恢復意識的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則是左腦對左腦的連接。

右腦對右腦的情感溝通,左腦對左腦的理性溝通,你和孩子在一個頻道上才是有效的溝通,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儘快平復情緒,還可以避免我們自己被拉入情緒的洪流中。

有效的溝通

3、引導孩子做經歷分享,幫其掌握應對方法

中國有句俗語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孩子會對他們曾經受到的傷害產生害怕、恐懼等情緒。因為打針痛而害怕打針;與父母分離而產生「開學恐懼」等。

幫助孩子從這些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分享這段經歷。

就像我們找朋友聊天、寫日記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和痛苦一樣,這個方法對孩子同樣有效。

在孩子用語言描述事情經過時,不僅轉移和孩子的注意力,讓「感性的右腦」慢慢安靜下來,控制語言的「理性左腦」不斷在發揮作用,幫助孩子理順事情的前因後果。孩子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不斷複述那件對他來說很可怕的事情,而就是這種重複的分享,讓他撫平那些負面情緒。

引導孩子也需要技巧,有的孩子不願意說,有的孩子還不會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強迫: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怎麼說。在雙方心情都比較愉悅時,比如在搭積木、玩遊戲時和孩子談話效果更好。不一定是和父母,也可以是朋友、其他兄弟姐妹。不會話的寶寶,家長可以幫忙複述。複述的力量很強大,可以幫孩子搞清楚強大而又可怕的右腦情緒,可以讓他們有效的處理這些情緒,並清楚的知道他所經歷和發生的事情,通過這樣來理解自己和所處的世界。

一旦孩子自己掌握了這種應對情緒的方式,他可以以健康的方式回應所有的問題,受益一生。

4、整合我們自己,拒絕大吼大叫

心理學有一個「踢貓效應」。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當下父母工作和生活壓力比較大,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時,這種不良情緒在家庭中就會不自覺的傳染到了孩子身上。

比如家長在客戶那碰了釘子,感覺很沮喪。下班回到家剛坐下,兒子想問他數學題,他氣呼呼地說:「就你事兒多,一邊兒去!叫我清靜會兒!」

兒子被爸爸的無名火搞得很鬱悶,正要灰溜溜地走開,卻被自己一向很寵愛的小貓絆了一下。兒子正窩著火氣沒處發,衝著小貓就是一腳,「討厭,沒見我心煩嗎?叫什麼叫?一邊去!」

爸爸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到家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結果就是,孩子最後也會把自己脾氣,一樣莫名其妙地發洩出去。

在《當憤怒毀了你的孩子時》書中,加州伯克萊分校萊特學院的心理學家馬修·麥凱博士寫道:「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那些經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發火的家長,相比安靜的家庭,他們的小孩往往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強勢,也更容易情緒低落,學校表現也更差。憤怒,會毀壞小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書中很明確地提到,家長的無效發怒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想要整合好孩子的大腦,就必須先整合好自己的大腦,了解自己的左腦情緒和右腦情緒,才能更好的和孩子進行「右腦情緒共鳴」和「左腦理性教育」。

04 總結

越小的孩子越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越容易哭鬧,我們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負面情緒跟高興、快樂、幸福等情緒一樣,是正常的,並鼓勵孩子表達,幫助孩子勇敢面對一些事情。

那麼,具體如何來做呢?本文中提及4個方法,可以讓你輕鬆應對孩子情緒失控,10個月到10歲的孩子都適用:

1:避免命令和要求,嘗試聆聽與關注

2:右腦對右腦,左腦對左腦的有效安撫

3:引導孩子做經歷分享,幫其掌握應對方法

4:整合我們自己,拒絕大吼大叫

孩子哭鬧時,你會大吼大叫嗎?孩子無理取鬧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快來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吧。

關注@棠媽育兒經,專注0-6歲科學育兒知識分享,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歡迎點讚、轉發和收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情緒失控只能幹著急?「全腦養育」4招,秒變快樂「乖寶寶」
    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孩子的情緒,讓他冷靜下來?《全腦養育法》中提出的整合大腦的養育法,或許可以很好的幫我們處理孩子情緒失控的問題。「六月的天,小孩的臉」,孩子開心的時候哈哈大笑,不開心的時候放聲大哭,不懂得掩飾,不分時間場合。而這種多變的情緒通常讓家長一頭霧水,難以控制。哈佛大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了全腦教養的概念。他認為大腦不僅控制著我們的行為、肢體,還包括我們的情緒。
  • 吼完孩子就後悔?腦科學教你如何走出"情緒失控"的怪圈
    跟閨蜜聊起這件事兒,她說自己也經常會這樣,吼完孩子就後悔,但下次還是一樣。說是不吼不叫,真的很難做到。那麼今天,我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看:身為父母,該如何學習控制情緒。"一方面,在疲憊或者本身焦慮時更容易情緒失控。神經科學家發現,信息進入大腦時最先反映的是"杏仁核",也就是"情緒腦"。大概6、7秒後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才會開始工作。
  • 孩子情緒失控,不分地點亂發脾氣?別著急試試全腦養育法
    孩子情緒失控,著急的是父母,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其實不僅是嬰幼兒,青少年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很多情緒失控行為,所以現在的家長才感慨孩子越來越難帶,因為他們根本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 孩子情緒失控,秒變情緒小怪獸!美國心理學家:幫助孩子大腦整合
    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前一秒,還歲月靜好,後一秒,就狂風暴雨。剛跟兒子玩火車遊戲玩得好好的,就因為我沒按他的路線走,突然把火車軌道一丟,開始大發脾氣。孩子有時候非常情緒化,分分鐘就能變成情緒小怪獸,但是孩子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安慰兒子後,我們一起玩得開開心心,好像什麼也沒發生一樣。
  • 娃情緒失控怎麼辦?別著急,教你運用全腦養育法,培養高情商娃!
    3.孩子的情緒失控與父母過分寵愛有關孩子平時在家裡受到過分的寵愛,受到的挫折很少,心理承受力差。當他遇到批評或相反的意見,便無法忍受。有些父母平時不在孩子身邊,於是只能用物質來滿足孩子,即使孩子的一些過分要求也盲目地滿足。因此,當孩子的欲望沒能得到滿足時,就會大發脾氣。
  • 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鮮花-《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書評
    我們通常認為,父母最大的成績就是培養出來一個優秀的孩子,所以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竭盡全力,疲憊不堪。其實,父母的首要職責是做好自我管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情緒失控,事後又忍不住後悔。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就像車上的儀錶盤,有紅燈也有綠燈,當我們的壞情緒出現時,我們就要觀察它,接受它。如果不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
  • 徐雲博士專著《聰明坊十日談:全腦效能智慧養育方法》出版
    你獨特的解決方案,會在你真正讀懂本書後自然浮現 時光荏苒,經歷多年的淬礪、沉潛,徐雲博士經過反覆研究、總結出的全腦效能狀態管理、智慧養育技巧,通過徐雲博士專著《聰明坊十日談:全腦效能智慧養育方法》一書中終於和大家見面了!在這本書出版面世之際,讓我們先一睹為快這本書的序言,來看看徐雲博士著書的心路歷程。
  • 孩子總愛發脾氣?別怪孩子不懂事,是情緒腦比理智腦發育得快
    這孩子也是說變就變,要動手打小美,這可把蘭若給氣壞了。就說了晨晨一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不知道讓著點妹妹。」不說還好,說完之後這孩子脾氣反而更大了,和他媽媽吵了起來,還讓小美滾,最後氣氛也是特別尷尬。當媽的卻管不住4歲孩子犯渾,蘭若也是一點法子沒有。
  • 因父親情緒失控,2歲幼童7秒內被生父兩次抱摔身亡
    打下去是容易,「啪――啪」兩巴掌,孩子立馬服服帖帖的,但是下手前你想過後果嗎?當家長們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將失控的情緒發洩在一個幼小的孩子身上時,是否想過,作為孩子,他又能做些什麼?雖然這段視頻只有短短的幾秒鐘,但就因這位父親在這短短時間內的情緒失控,卻讓孩子遭受了慘絕人寰的傷害。
  • <<全腦教養法>>: 整合大腦,培養平和快樂的孩子
    但他們不太了解孩子的情緒到底來自於哪裡,為什麼孩子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的著作<<全腦教養法>>為父母提供一種全新的養育理念和方法,開發和整合孩子的大腦, 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和自我控制。
  • 孕婦情緒總失控?4招教孕媽穩如泰山,做晴天媽媽生健康寶寶!
    另外懷孕期間,由於孕婦體內激素水平出現異常變化,這也導致不少孕婦在孕期會情緒失控,甚至嚴重的,會患上孕期抑鬱症。但小編在這裡要對各位孕媽說,孕期一定要控制情緒,你的每一次情緒變化都會影響著寶寶。今天我們就聊聊,孕婦該如何控制情緒,只有做晴天媽媽,才能有個健康寶寶!
  • Lucky在車上撒嬌,李承鉉不知所措,戚薇的一句話讓其秒變乖寶寶
    Lucky在車上撒嬌,李承鉉不知所措,戚薇的一句話讓其秒變乖寶寶《想想辦法吧!爸爸》的預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戚薇李承鉉夫婦帶著他們的孩子Lucky出門遊玩,節目中Lucky上車後由爸爸給她系好安全帶,可此時的Lucky確實一臉不滿的樣子,還帶著哭腔跟爸爸要抱抱。而李承鉉則是耐心的解釋說:「Lucky抱抱,你要坐安全座椅呀,跟爸爸開車一樣嘛。」
  • 孩子易情緒失控?只需按這個「開關」,一句話管理好孩子情緒
    孩子情緒之所以失控,主要是因為孩子受到了外界幹擾,弱小的心靈便受到了打擊,從而宣洩出來的憤怒、傷心大哭等情緒失控的表現,是孩子心靈防禦外來傷害的一種抵制機制。那麼孩子為什麼總會莫名其妙地情緒失控呢?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怎麼辦呢?
  • 如何搞定情緒失控的孩子?不用無措,建立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相信很多父母也會遇到孩子大吵大鬧情緒失控的情況,那是不是每次孩子任性的要求父母都要答應呢?那麼又該如何應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現象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嘗試著與孩子建立起"情感連接"。為什麼孩子會經常出現情緒失控?
  • 孩子一犯錯,父母就發火?4招趕走「炸彈」,變身情緒管理高手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因為一些瑣事就朝孩子大發脾氣。發脾氣時似乎有滿滿的「恨鐵不成鋼」的正義感,但是過後馬上就後悔,這都是「情緒失控」在作祟。那什麼是「情緒失控」呢?大腦是由腦幹、邊緣系統、前額皮質層三個部分組成。腦幹是本能腦,邊緣系統是情緒腦(主要控制情緒),而前額皮質層負責我們的高級思考和分析。
  • 全腦教養法
    本書主要講述了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兒童思維影響等有關內容。內容介紹《全腦教養法:拓展兒童思維的12項革命性策略》內容簡介: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在該睡覺的時候卻站在客廳裡亂發脾氣,在本該乖乖聽話的公共場合突然亂發脾氣,無法跟兄弟姐妹或同齡夥伴正常相處,總是有各種莫名其妙的擔憂和恐懼——聽起來並不陌生吧?養育孩子的路上總是充滿挑戰。是孩子存心與父母作對嗎?不,是他們還未成熟的大腦在操縱著一切。讀完《全腦教養法》,你會恍然大悟。
  • 《全腦教養法》:讓你擁有理解孩子腦迴路的鑰匙
    孩子為什麼會突然陷入情緒的洪流之中無法自拔?面對亂發脾氣的孩子,身為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全腦教養法》這本書正是致力於解決這些惱人的問題,通過讓父母明白孩子的大腦如何工作,將腦科學原理與育兒相結合,使那些看無比艱難的「生存時刻」變成孩子蛻變的「成長時刻」。
  • 孩子情緒失控了?低情商父母「以暴制暴」,高情商父母只需1招
    一旁的媽媽看著孩子厭學一邊生氣,一邊又擔心孩子受傷,可是學校不能不去,只能手足無措地看著孩子撒潑。低情商父母「以暴制暴」,高情商父母只需1招現實生活中,孩子情緒失控的場景並不少見:幾個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不在自己手裡,就歇斯底裡地哭喊;在超市裡,看到某個喜歡的零食,媽媽不讓吃,就大聲哭喊引人注意;
  • 培養自覺又主動的孩子,跟風靡全球的全腦教養專家西格爾學
    國際知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全腦教養」專家丹尼爾·西格爾認為在他的暢銷書《由內而外的教養》中提到:想做好父母,必須先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深入了解自己的經歷,尤其是童年時與養育者之間的互動,才能讓孩子產生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是「由內而外的教育」。
  • 《積極養育》:告別養育失控,給孩子溫暖的童年的3個建議
    :如何告別養育失控,重獲親子親密》。>情緒衝動的父母,是無法有效地安撫孩子的。等孩子長到4-6歲後,再逐步去教孩子解決問題。但退後一步反省,回溯你自己的過去,你會發現,你有這些情緒,全是因為自己過往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