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10個月大的孩子,感覺天天都是在「啊啊啊」的尖叫和哭泣,我覺得我的頭都要炸裂了。」
「我們家兩個,一個6歲,一個4歲,天天吵架,感覺房頂都要被掀翻,真後悔生二胎。「
「我們的現在都不敢帶著去逛街,不然一看到的喜歡的玩具就滿地打滾,油鹽不進,講道理,兇她都沒用。」
……
細心的家長知道孩子體溫38.5度是發燒了,知道孩子喜歡什麼玩具。
可面對孩子動不動的嚎啕大哭、撒潑打滾,卻經常手足無措、無能為力。和孩子講道理,他不聽,對他」大吼大叫「不管用,反而越哭越厲害。
搞得我們家長身心疲憊、頭昏腦漲。內心無數次的嘶喊:「誰來救救我啊,把這個孩子帶走,讓我一個人靜靜」。
孩子為什麼總是情緒失控?不管他讓他自己哭個夠,可以嗎?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孩子的情緒,讓他冷靜下來?
《全腦養育法》中提出的整合大腦的養育法,或許可以很好的幫我們處理孩子情緒失控的問題。
01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放任不管行不行?
孩子經常莫名其妙的就發脾氣,又哭又鬧,家長們一頭霧水,覺得孩子無比煩人,一點也不聽話,甚至把孩子關在陽臺讓他哭個夠,這樣無視孩子的哭鬧會怎麼樣呢?
佳佳今年3歲了,平時奶奶照顧。從第一天上幼兒園開始,老師就和奶奶反應她太愛哭了。
奶奶跟老師說:」可能第一次上學不太適應,要不第二天我們先去半天?」
老師說:」你們這麼慣孩子,難怪孩子這麼嬌弱!」
佳佳媽媽也覺得老師說的對,孩子不經歷挫折和分離,怎麼能有成長?
於是,不管爺爺奶奶的反對,和孩子的苦苦哀求,依然堅持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是頭也不回的走了。
結果發現原本開朗的佳佳越來越沉默,也不喜歡和家裡人聊天了,尤其是媽媽。
在朋友和鄰居的多次提醒下,媽媽才意識到孩子的改變。和孩子好好溝通後才知道,原來孩子第一天上學哭被老師訓斥了,還經常因為哭被老師」罰站「到教室外面,說是為了不影響其他小朋友。
當孩子整日悶悶不樂、哭鬧不止時,一定是遇到什麼傷心事了。只是由於某些原因,她表達不出來,或者不願意講出來。
如果我們不及時引導,反而進行責罵和忽視,孩子可能會把悲傷藏在心裡。日子久了,衍生出一些更複雜的問題,如情緒管理問題、親子關係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甚至成年後仍然無法控制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時,只要不是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摔東西、打滾的」要挾式哭鬧「,我們都需要及時幫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壞情緒「,讓孩子保持身心愉悅的健康狀態。
02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聽話,容易情緒失控?
「六月的天,小孩的臉」,孩子開心的時候哈哈大笑,不開心的時候放聲大哭,不懂得掩飾,不分時間場合。而這種多變的情緒通常讓家長一頭霧水,難以控制。
哈佛大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提到了全腦教養的概念。他認為大腦不僅控制著我們的行為、肢體,還包括我們的情緒。而我們的大腦可以分為左腦和右腦,而管理好情緒的核心就是大腦整合。具體到孩子容易情緒失控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兩點:
1、孩子大腦還在成長發育中,通過情緒來表達需求
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彼得·瓊斯稱,研究認為人類大腦並非很快就成熟了,而是一個緩慢、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達到成人狀態。在 18 歲時人的大腦仍在經歷巨大變化,20 歲之後也非常容易受精神障礙的影響,而這個問題到了 30 歲左右就會得到解決。
每個人的大腦有自己的「發育時間表」,在孩子3歲以前,基本是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他們還沒有掌握語言這項技能,所以他們經常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各種各樣的情緒。
而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時,我們就該知道,他的左腦開始起作用了,因為孩子開始想知道一些是非因果的邏輯關係了,並且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孩子大腦整合不足,行為受情緒影響非常明顯
近日,廣東梅州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家的小外甥去幼兒園的情景。兩個老師橫抱著孩子過馬路,在門口量過體溫後直接扛進幼兒園。要不是老師穿著制服,這場景還真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人販子當街搶孩子」。網友調侃:「好不容易開學了,扛也要把孩子扛到學校!」
小孩子在和家長分開的那一瞬間會哭鬧不止,是因為孩子被「感性的右腦」所控制,他感到焦慮、恐懼和害怕,當孩子的大腦沒有整合時,受情緒影響非常明顯,他們不堪重負,困惑、混亂、暴躁不安、崩潰甚至攻擊他人。而改善情緒的關鍵在於大腦整合,即將求實和重邏輯,渴望秩序的「理科左腦」和感性和重情感的「文科右腦」進行整合。
總體來說孩子情緒失控,很大程度上不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這是由他的大腦發育程度所決定的。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成長特性,等待孩子大腦的慢慢發育,並通過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整合大腦,改善情緒。
03 如何避免孩子情緒失控?「全腦養育法」4招,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說過:"所有的人都以快樂幸福作為他們的目的;沒有例外,不論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著這同一目標前進。"
面對孩子哭鬧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喜歡用零食或者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喜歡通過「威脅、打罵」來嚇唬孩子,這些方法或許可以暫時讓孩子不再哭鬧,可孩子心裡害怕、恐懼的問題還是沒有處理。
兒童發展研究有這樣一個觀點,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歷可以幫助孩子「重塑大腦」。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隨著孩子大腦的不斷發育,幫助孩子進行大腦整合,不斷促進孩子的自我認知,幫助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
1、避免命令和要求,嘗試聆聽與關注
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於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主持人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分親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讓林克萊特聽到了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
如果是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當孩子說的要自己先跳下去時,可能就會被我們打斷了或者像臺下關注一樣笑話他。我們可能會教育孩子:」這樣是不對的,甚至覺得孩子這麼小就這麼「冷漠自私」,但卻很少去問孩子「為什麼」。我們習慣用命令和要求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希望孩子「聽話」,而常常忽略掉孩子一些看似無釐頭、背後隱藏的卻是他們各種負面情緒的話。
總而言之,想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我們就要先學會聆聽和關注。孩子哭鬧只是他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需要找到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有效的幫助孩子改善情緒。
2、右腦對右腦,左腦對左腦的有效安撫
當孩子情緒失控是,我們最先需要進行的就是情感共鳴,也就是和孩子進行右腦連接。不論孩子的哭鬧的原因在我們看來有多幼稚和可笑,那都是孩子實實在在所面臨的,我們需要以同樣真誠的態度去做出回應。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很痛苦。並加以肢體安撫,抱一抱孩子,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摸一摸腦袋等。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了,我們再引導至左腦,進行理性的左腦溝通。
對孩子遇到的問題進行解釋,比如為什麼會摔倒,受委屈了我們要怎麼處理呢?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時,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就像一個溺水的人,你告訴他要注意安全之前需要先把他救上岸。
而右腦對右腦的連接就相當於把孩子從情緒洪流中救上岸,肢體安撫就相當於給溺水的孩子做心肺復甦,給恢復意識的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則是左腦對左腦的連接。
右腦對右腦的情感溝通,左腦對左腦的理性溝通,你和孩子在一個頻道上才是有效的溝通,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儘快平復情緒,還可以避免我們自己被拉入情緒的洪流中。
3、引導孩子做經歷分享,幫其掌握應對方法
中國有句俗語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孩子會對他們曾經受到的傷害產生害怕、恐懼等情緒。因為打針痛而害怕打針;與父母分離而產生「開學恐懼」等。
幫助孩子從這些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分享這段經歷。
就像我們找朋友聊天、寫日記可以緩解內心的壓力和痛苦一樣,這個方法對孩子同樣有效。
在孩子用語言描述事情經過時,不僅轉移和孩子的注意力,讓「感性的右腦」慢慢安靜下來,控制語言的「理性左腦」不斷在發揮作用,幫助孩子理順事情的前因後果。孩子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不斷複述那件對他來說很可怕的事情,而就是這種重複的分享,讓他撫平那些負面情緒。
引導孩子也需要技巧,有的孩子不願意說,有的孩子還不會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強迫: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怎麼說。在雙方心情都比較愉悅時,比如在搭積木、玩遊戲時和孩子談話效果更好。不一定是和父母,也可以是朋友、其他兄弟姐妹。不會話的寶寶,家長可以幫忙複述。複述的力量很強大,可以幫孩子搞清楚強大而又可怕的右腦情緒,可以讓他們有效的處理這些情緒,並清楚的知道他所經歷和發生的事情,通過這樣來理解自己和所處的世界。
一旦孩子自己掌握了這種應對情緒的方式,他可以以健康的方式回應所有的問題,受益一生。
4、整合我們自己,拒絕大吼大叫
心理學有一個「踢貓效應」。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當下父母工作和生活壓力比較大,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時,這種不良情緒在家庭中就會不自覺的傳染到了孩子身上。
比如家長在客戶那碰了釘子,感覺很沮喪。下班回到家剛坐下,兒子想問他數學題,他氣呼呼地說:「就你事兒多,一邊兒去!叫我清靜會兒!」
兒子被爸爸的無名火搞得很鬱悶,正要灰溜溜地走開,卻被自己一向很寵愛的小貓絆了一下。兒子正窩著火氣沒處發,衝著小貓就是一腳,「討厭,沒見我心煩嗎?叫什麼叫?一邊去!」
爸爸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回到家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結果就是,孩子最後也會把自己脾氣,一樣莫名其妙地發洩出去。
在《當憤怒毀了你的孩子時》書中,加州伯克萊分校萊特學院的心理學家馬修·麥凱博士寫道:「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那些經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發火的家長,相比安靜的家庭,他們的小孩往往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強勢,也更容易情緒低落,學校表現也更差。憤怒,會毀壞小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書中很明確地提到,家長的無效發怒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我們想要整合好孩子的大腦,就必須先整合好自己的大腦,了解自己的左腦情緒和右腦情緒,才能更好的和孩子進行「右腦情緒共鳴」和「左腦理性教育」。
04 總結
越小的孩子越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越容易哭鬧,我們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負面情緒跟高興、快樂、幸福等情緒一樣,是正常的,並鼓勵孩子表達,幫助孩子勇敢面對一些事情。
那麼,具體如何來做呢?本文中提及4個方法,可以讓你輕鬆應對孩子情緒失控,10個月到10歲的孩子都適用:
1:避免命令和要求,嘗試聆聽與關注
2:右腦對右腦,左腦對左腦的有效安撫
3:引導孩子做經歷分享,幫其掌握應對方法
4:整合我們自己,拒絕大吼大叫
孩子哭鬧時,你會大吼大叫嗎?孩子無理取鬧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快來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吧。
關注@棠媽育兒經,專注0-6歲科學育兒知識分享,育兒即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歡迎點讚、轉發和收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