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數學化的物理理論並非反映客觀規律?

2020-12-25 哆嗒數學網

原文作者:喬治·穆瑟。

翻譯作者,陳崇斌,南昌大學物理系。。

本文原載於環球科學公眾號。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物理似乎是人類生活中僅有的有明確真理的領域之一。物理定律描述著我們的現實,它們基於嚴謹的數學和實驗的驗證,給出的是明確的答案,而不是永無休止的哲學思辨,這樣的物理不是只針對你或者我這樣特定的某一個人才成立,而是針對每一個人在每一個角落都成立。物理學通常看起來是很奇怪的,但這同時也是一個好兆頭——它不會受到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影響。在一個同樣的爭論總是原地打轉而毫無進展的幽閉世界裡,物理為其生活注入了一些真正新奇的東西,使我們得以擺脫常規的思想。

物理學家的憂慮

物理學是我們尋找真理的一個基石。如果你沿著其他科學裡的解釋鏈追溯,最終會回溯到物理學的解釋上。物理學的成功以及它在其他科學基礎中所扮演的角色支持著自然主義或物理主義的世界觀:所有的現象都有物理解釋。因此,諸如生命力(élan vital)假說(由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於 1907 年在其哲學著作《創造進化論》中提出,關於生物進化和發展的一種假說)和「靈魂假說」之類的非物理概念就失去了嚴肅討論的價值。物理並不能指導我們如何生活,也不能幫助我們解決道德窘境,但它給定了我們解決這些非物理問題的相關背景知識。

儘管物理學給大多數普通人留下的印象是對純粹真理的尋找,但物理學家並不是這樣認為的。儘管物理學家一般假定真理就在那裡,並且認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它,但這些物理真理到底存不存在,這些真理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對此,他們一直有自己的疑問,這些疑問會在非正式的討論中,或在學術會議上,或在面向公眾出版的書籍中浮現出來,這實際上是一種對物理規律的擔憂。這些擔憂在基礎物理學領域尤為嚴重——雖然基礎物理學並不能代表整個物理學科,但在整個學科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許多物理學家擔憂大型強子對撞機不能發現任何新的粒子或者新的物理現象,那麼這個耗資巨大的對撞機就無法幫他們推導出下一級物理定律。

基礎物理學家還擔憂大統一理論(如弦理論),是否真能被實驗所檢驗。有些人認為,弦論等大統一理論太過數學化,有些人則認為它在數學上並不嚴謹。這種對新興學科的擔憂隨處可見。不過,即使是在成熟的物理理論中,擔憂也依然存在,因為物理的真理看起來是難以捉摸的,比如量子力學這樣一個已經被多次實驗驗證的理論,對很多物理學家來說仍然是難以理解的。

與理論物理學家不同,一個實驗科學家所面臨的一般不是那麼宏大的問題,而是像電線壞了嗎?軟體代碼有漏洞嗎?測量結果是統計上的偶然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儘管如此,即使是這些看起來有點平淡無奇的擔憂也可能是非常微妙的,因為本質上它們並沒有完全脫離物理學的基礎性大問題。

許多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的研究領域已經誤入歧途,而他們的同事卻因為過於盲目而沒有注意到這點。對物理學的進展抱有疑慮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只要有物理學家存在,就總會有人擔憂自己的研究領域已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當你深陷此種擔憂的時候,你會發現研究總是一團糟。

幾代物理學家總是在胸有成竹和自我懷疑之間搖擺不定,周而復始地放棄對自然深層次結構的探索,進而將物理降低為只是對一些有實用價值的知識碎片的尋找。牛頓在向同時代的人解釋引力如何工作時說:「我沒有做出任何假設。」而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在評論量子力學時寫道:「我們的任務不是去深入事物的本質,這些是我們不知道的,我們所做的是發展物理概念,這些物理概念能讓我們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討論自然現象。」這兩個人的觀點都是很複雜的,事實上牛頓給引力預設了好幾個假設,而玻爾在其他時候也曾說過,量子理論抓住了現實。總的來說,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進展,是因為他們將世界為何如此宏大的哲學問題放在了一邊,他們只研究他們能夠研究的物理問題。

物理學與哲學

歷史告訴我們,物理學家終究還是會回到這些宏大的哲學問題上來,牛頓在解釋引力的瞬時相互作用上失敗了以後,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迎來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20世紀60年代,對量子力學的解釋也再次回到了物理上,誕生了諸如量子密碼學這樣具有實際意義的想法,而不僅僅陷於量子力學的哲學爭論。正如已故美國哲學家希拉蕊·普特南(Hilary Putnam)所說的,如果物理理論與現實是不相關的,那麼它的成功是虛幻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更進一步說,如果物理實驗不能支持一些真實的物理理論,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去做這些實驗?這樣的立場被稱為實在論,它認為諸如原子、質點、時間和空間這樣的實體都是真實存在的,理論也是真實的,因為理論反映了現實,儘管並不是很完美。

實在論與其對立面——反實在論在彼此壓迫下都得到了發展,兩種立場的相互對抗也會不斷延續下去。

這樣的競爭對於物理學是有好處的,反現實主義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啟發了愛因斯坦去重新思考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或我們認為我們所知道的,這為物理所要遵循的一切打下了基礎。當我們承認我們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世界時,我們可以對此進行彌補。現實世界的某些特徵是相對於一部分觀察者而言的,而其餘的特徵可能對所有觀測者來說都是共同的。兩個以不同速度運動的人對於兩個地方之間的距離、某個事件持續的時間或者某些情況下兩個事件哪一個先到,都是無法達成一致的,他們兩人之間的爭論是沒法解決的。但距離和持續時間的算術組合——時空距離——對於他們來說卻是共同的,這就是一個「不變量」,不變量才定義了客觀的真理。

除了物理學家所共有的那些擔憂以外,現代的物理學家也面臨著許多具體和意料之外的知識極限。無論你選擇哪種量子力學的解釋,量子世界總有些東西超出我們的理解。例如,當你向一面鍍上銀的鏡子發射一個光子,它有可能穿過去,也有可能反射回來,但你沒有辦法預測一定會是哪一種可能,結果是完全隨機的。有些人認為光子的行為是沒有原因的,這種隨機性是內在的,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裡面肯定有不為人知的原因,還有一些人認為光子既穿過了鏡子也發生了反射,但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個結果。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其根本原因都被籠罩在迷霧之中。

粒子是很容易被操控的,這也是為什麼量子物理通常都用粒子來描述,但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同樣的規則也適用於其他的一切事物,甚至是生物。因此,如果光子真的在這個過程中做過選擇,那麼我們只是不清楚它是在什麼時候選擇要穿過去還是反射回來的。在光子打到鏡子的時候,它與鏡子所組成的系統會進入一個無法確定的狀態。用測量設備去記錄光子的路徑時,它會陷入兩種可能性之間。如果你讓你的朋友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對你來說,這兩種可能性都能看到。物理學家現在知道的是,我們從未經歷過讓光子在同一時間做兩件相互矛盾的事情,因此,物理學家在他們的理論中留下了這樣一個主觀要素。

對於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克里斯多福·A·福克斯(Christopher A. Fuchs)來說,他總結的經驗是,觀察者是大自然的積極參與者,會幫助大自然構建我們所觀察的事物,想要做一個完全旁觀的第三者是不可能的。量子理論把主觀和客觀的要素混在一起了。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哲學家理察·希利(Richard Healey)有一個「實用主義」的觀點:量子理論不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表示,而是對人與這個世界之間相互交融關係的一種刻畫,我們可以用它來判斷某個可能發生的事情的概率,就像一個股票交易者是基於市場趨勢而不是經濟基礎來進行買賣那樣,這樣的股票交易者也可以在對公司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買賣股票並且變得富有起來。

相反,如果你真的把量子理論當作這個世界的表示,你就會把它看作一個有許多可能性同時共存的概率理論,這樣的多世界或平行宇宙的觀點似乎也是宇宙學理論的一個結論:產生我們現在這個宇宙的過程應該也能導致其他宇宙的產生。額外的平行宇宙可能存在於我們看不見的更高維的空間,這些宇宙都是由我們宇宙的變體組成的,並不存在單一明確的現實。

雖然推測多重宇宙的理論是完全客觀的——在基本方程中沒有觀察者或觀察者依賴的量出現——但它們並沒有抹除觀察者的作用,而是重新定義了觀察者的作用。這些理論認為,我們對現實的看法被嚴重地過濾了,當我們在應用理論的時候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沒看到光子同時做了兩件相互矛盾的事情,這不意味著光子真的沒有這麼做,而可能只是我們只能看到這兩件事情中的一件。同樣地,在宇宙學裡面,僅僅是我們的存在就會使我們的觀察產生偏差,我們必須生活在一個能夠支持人類生命存在的宇宙裡,所以我們對宇宙的測量也許並不完全具有代表性。

平行宇宙並不會改變我們所經歷的現實。假如你正在這個宇宙受苦,即使另一個版本的你在其他宇宙過著幸福生活也與你無關。因為其他宇宙是不可觀測的,它代表了我們直接認知的一個極限。如果這些宇宙與我們的宇宙完全不同,那我們的那些經驗知識不僅是有限的,還是具有欺騙性的,物理定律就有陷入混亂的危險:它們並沒有說某一件事情發生了而另外一件沒發生,因為兩者都發生了,而我們能看到哪一個只能全憑運氣,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區別僅僅是位置的問題。

即使是那些看似已牢固確立的基礎物理也可能變得微妙。物理學家通常會提到粒子和場:一些物質在空間上形成局域化的微粒以及連續的、像流體一樣的場,比如電場或磁場。然而,物理學家的理論同時表明了這樣的東西其實並不存在,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結合直接將粒子這種概念排除了,在量子場論中沒有像傳統的粒子這樣的局域化概念,觀察者看到的粒子數量依賴於粒子本身的運動狀態,粒子的數量(比如一束雷射內的光子個數)並不是不變的,因此不能作為客觀的現實。而且,一群粒子的集體行為具有凝聚態物理的性質,這些性質都不是單個粒子所擁有的(比如超導就不是一個粒子就能有的性質)。

場也不像看起來的那樣。現代的量子理論早就不把電和磁作為某種實在的結構來看,取而代之的是非常難以解釋的抽象化的場。在場的許多古怪特徵中,抽象化是非常多餘的,這讓場比它所要表示的真實現象複雜得多。物理學家已經在尋找一種能與現實一致的替代結構,但這些結構已經不再是場了。現在,物理學家仍然用粒子和場來描述世界,並意識到建立一個更完整的物理圖像離他們還很遙遠。

整個物理學都有一種奇怪的趨勢。當物理學家深入到現實中,卻發現更多的現實似乎消失了。弦理論就反映了這種趨勢。在弦論中,所有粒子都是不同的弦振動產生的激發態。但弦到底是什麼,從邏輯的角度來看,這種把粒子換成弦的推理就好像是一種「換名遊戲」。

大統一理論的提出帶來了新的複雜性,特別是弦理論,一直飽受爭議,它和它所有的奇怪結論都把希望寄托在平行宇宙這個概念上。弦理論也嚴重依賴所謂的對偶性:不同的數學表示給出相同的物理預言,也就是這些數學表示都只是用來描述同一個狀況的不同方式。這種對偶性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提供一種橫向的思考方式,如果一個方程太過於難以求解,你可以利用對偶把它轉變為一個更簡單的方程。但是,如果有多種數學表示是等價的,我們如何知道哪一種(如果有的話)是對應真正的現實呢?

弦理論的許多批評者都抱怨,現在沒有實驗設備可以去檢驗這個理論到底正不正確,因為理論涉及的物理效應都是在極高的能量下發生的。但這種批評也適用於弦論的競爭者,比如說圈量子引力理論,因此這可以說是一種詛咒吧。現有的理論沒留太多的縫隙讓我們窺探到更深層的東西,由於缺少實驗的引導,物理學家們不得不從數學上去發展這些理論。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有非常嚴格的約束,以至於它們本身就幾乎足以決定大統一理論的形式,然而,所有理論都嚴重依賴於所謂美學和優雅的判斷,儘管有可能是錯誤的。

一些哲學家的結論是,「事物」這整個範疇都是錯誤的。根據一種稱為結構現實主義的哲學觀點來看,關係才是自然的主要組成成分,那些我們視為事物的東西就是關係的中心。

意識與大腦

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難題讓物理學家懷疑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許多人通過所謂的意識難題對意識產生了興趣。科學方法似乎天生就無法用來描述主觀經驗,我們的內在精神生活是隱藏的,所以意識是在觀測之外的,似乎無法用數學描述去還原。意識給許多物理學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它在事物的物理體系內就是不必要的。通過這一個論點,要理解意識的產生需要一些新的科學原理或新的思維方式。物理學家對此很感興趣,他們對世界的基本圖像描繪可能缺少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這不是物理學家一直在思考意識的唯一原因。多重宇宙是一個例子,這個理論可以說明我們如何去理解一個被過濾過的現實,並且一旦你開始去思考真理是如何被扭曲的,你可能就會接受多重宇宙也不是奇談怪論。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我們的大腦結構影響著我們感知到的東西。受此影響,維也納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的物理學家馬庫斯·米勒(Markus Müller)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認知科學家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Homan)等人也認為,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被具象為在空間中和時間中的物體,其實未必是因為它們具有這樣的結構,而只是因為這是我們唯一可以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

不能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夠成功駕馭這個世界,就認為我們的大腦捕捉到了這個世界的結構。在機器學習中,物理學家發現當他們迴避對這個世界的直接表示時,電腦在預測和控制設備上做得比人腦更好。類似地,現實也許和我們大腦或者理論展示給我們的完全不同。英國哲學家科林·麥金(Colin McGinn)和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等學者認為,我們獨特的推理方式導致我們覺得意識是如此難以理解。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構建出人造大腦,來看透那些困擾我們的難題,儘管人造大腦可能會在那些我們認為很簡單的東西上糾結。

如果有什麼東西能讓我們恢復掌握真理的信心,那就是我們可以分而治之。儘管「真實」有時候等價於「基本」,但在科學中,描述多個級別的物理現象裡的每一級都有一個被視為真實的東西。因此,即使在自然的根源上事物不復存在,我們也有權力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理論撲了個空,那也不是壞事,這提醒我們要保持謙虛。物理學家有時候很自以為是,但他們裡面多數有經驗和有成就的人通常都會變得很謹慎。他們往往是第一個指出自己想法中存在問題的人,這是為了避免別人替他們指出這些問題的尷尬,沒有人說過找出真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關注 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相關焦點

  • 反思理論物理——論數學與物理學的關係
    今天理論物理的理論和模型完全是數學方程或模型,最近理論工作者常常發現,新的物理理論的數學語言並不是最恰當的描述和認知;這一點並不奇怪,表現在各種場理論,引力理論,天體物理,粒子物理等領域,其背景場只是形式問題,不是本質問題;只是保證方程可以建立和求解。
  • 自然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客觀規律,交易中是否也存在客觀規律?
    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這是客觀規律;高山流水往低流,這也是客觀規律;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文界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某些客觀的規律。有人說交易行業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不確定性。話雖如此交易行業也存在著相對客觀的規律,利用規律也是我們的目標。
  • 小議高中物理概念與規律課的教學
    一、物理概念與規律的含義概念是人腦對反映對象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是邏輯思維的最基本單元。這些物理概念或反映物質屬性,如慣性、質量等;或反映物質或物理現象及其屬性,如加速度、密度、功率等;或描述某一物體的狀態,如壓強、速度等;或描述某一物理過程,如磁通量的變化、功等;或描述某一物理現象,如形變、反射、折射等。規律是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繫,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 客觀歸責理論審判運用之提倡
    其次,因果關係作為客觀構成要件要素,其任務在於確認結果是由某人的行為引起,從而為刑事責任的歸屬提供客觀依據。刑法上的因果關係區分為必然因果關係與偶然因果關係是將哲學概念不加修飾地植入刑法學,是拿來主義的做法,混淆了作為哲學概念的因果與作為刑法概念的因果關係。再次,必然因果關係與偶然因果關係理論作為具體案件的理論指導,會出現因為理論過於抽象導致對因果關係很難判斷的問題。
  • 《天道》中關於「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話
    丁元英說:「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歸根到底一句話: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前半句: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歸根到底一句話: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前沿丨氣體爆轟的物理機制、傳播規律
    早期的爆轟理論 (CJ 理論和ZND 模型 ) 都基於一維流動、定常傳播的假定,確實能反映爆轟波的宏觀特徵和傳播規律,但是對於爆轟波非定常三維結構運動、激波與化學反應依存、流動與燃燒過程競爭的規律探索缺乏指導性意義。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爆轟波的傳播速度和空間結構都會發生周期性變化,具有一定的平均胞格尺度、自組織和自持傳播特徵。特別是爆燃轉爆轟 (DDT) 的突發過程,帶有非線性和隨機特徵。
  • 數學生活化和生活數學化的區別和聯繫
    數學生活化和生活數學化的區別和聯繫生活數學化,指學生面對生活問題,經歷分析、理解、抽象、概括、建模等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形成數學認知。數學化一般包括四個層次:情境層次、指涉層次、普遍層次和形式層次。就連被批判無實際應用價值的問題,「蓄水池有進水管和出水管……」,可它卻反映了一種數學化——排隊候場、新陳代謝、上下汽車、人口增減……,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背後,就是這個動態平衡的「數學模型」。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實現數學化的過程,因而,數學化在數學教學中具有特別的意義。
  •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數學著作——傅立葉《熱的解析理論》
    如果要評選數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些著作,那麼我想傅立葉的經典名著《熱的解析理論》一定會位列其中。傅立葉在書中將物理問題數學化,並且引入強有力的數學分析工具,從而開創了數學物理方法的全新局面,深刻影響了後世包括數學,物理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他的理論後來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稱的「傅立葉分析」這門經典學科,可以說,傅立葉分析的思想和方法無論是理論上還是應用上,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 心想事成是客觀規律,看看原理就明白了
    既然我們就是宇宙,宇宙當然會自己幫助自己,所以心想事成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的,誰會誠心給自己找彆扭呢?2.客觀規律:    我們看看潘建偉教授是怎麼說的:      上面是潘在節目中說的,完整視頻在下面(該節目由主持,關鍵7分42秒之後):三、電子雙縫幹涉:量子物理對念叨法的解釋1.雙縫幹涉實驗  著名光學實驗,在1807年,託馬斯·楊總結出版了他的《講義》,裡面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工作
  • 不斷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規律問題的重要...
    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領導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擔當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運用科學思維方式,把握時代大趨勢,回答實踐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逐步深化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  習近平同志早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就深刻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裡來?
  • 談談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數學化、模型化
    第一,「數學化」、「模型化」的傾向,這種現象有,但並不嚴重。不同學科發展並不均衡,經濟學、管理科學相對而言研究水平較高,多採用數學模型,但是不必要的數學模型採用,這種研究往往不是高水平研究,論文也會很容易被拒稿,不必杞人憂天。
  • 這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觀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基礎重要的基礎性地位眾所周知,然而,其基礎的本位究竟何以體現,該書第一章從思想政治教學原理體系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根基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重要指導3個層面指出了其根基性地位,並指明通過研究可於學域內坐實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根基,於學域外獲得廣泛的認可。
  • 為什麼我們搞不懂量子物理、量子力學、量子通訊?(二)
    為什麼量子物理現象有那麼多解釋?這要從科學與哲學的關係說起。  現代自然科學大約在400年前從哲學中逐步獨立出來,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術規範。科學與哲學從古至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哲學研究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抽象和概括,揭示整個世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提供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哲學以整個世界作為研究對象,是人類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的一種理論形態。哲學所關心、表達的並非一定就是自然世界的真正本質或規律,而是人自身的生存狀態或存在方式。
  • 孫昌璞:理論物理的六個趨勢
    關於理論物理的重要作用和學科發展趨勢,我們分六點簡述如下。1、理論物理研究縱深且廣泛,其理論立足於全部實驗的總和之上。由於物質結構是分層次的,每個層次上都有自己的基本規律,不同層次上的規律又是互相聯繫的。
  • 文苑漫步:簡述理論力學
    理論力學(theoretical mechanics)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力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般力學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力學通常分為三個部分:靜力學、運動學與動力學。靜力學研究作用於物體上的力系的簡化理論及力系平衡條件;運動學只從幾何角度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特性而不涉及物體的受力;動力學則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與受力的關係。動力學是理論力學的核心內容。理論力學的研究方法是從一些由經驗或實驗歸納出的反映客觀規律的基本公理或定律出發,經過數學演繹得出物體機械運動在一般情況下的規律及具體問題中的特徵。
  • 以客觀歸責理論評價精神傷害因果關係
    精神傷害的案例中,根據假設條件認定因果關係,實際是以經驗與知識、高度蓋然性取代自然經驗上的客觀法則。因為假設條件中高度可能性、事實上影響力的認定標準,都是人類藉助法與社會的經驗期待建立的因果關係——而這些認定標準都建立於自然現象的統計關係上,這些可能性或蓋然性的高低,概念上與相當因果關係理論相非常相似,故相當因果關係說的弊端也同樣存在於假設因果關係說。
  • 泛談人與客觀環境
    但有一種理論,幾乎使人感到絕望,那就是人存原理。顧名思義,我們所感知的宇宙之所以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是這樣的。這個理論證明了人的獨立性,也充分證實了不確定性。在狗和人的眼睛下觀察到的是兩個不同的宇宙。那所謂的客觀事實又是什麼呢?
  • 唯物論丨規律
    對一切理論思維盡可以表示那麼多的輕視,可是沒有理論思維,的確無法使自然界中的兩件事聯繫起來或者洞察二者之間的既有的 聯繫。」這說明()A.規律是事物運動發展中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B.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是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的C.正確的理論思維能使人們增強駕馭規律的能力D.客觀性是規律的根本特性 ☟☟『做完再看答案』☟☟
  • 復旦學生自主設計獎學金評定細則:數學化思路探索公平性問題—新聞...
  • 2016考研專業:理論物理專業
    本文為大家介紹理論物理專業。、相互作用和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既是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又與物理學乃至自然科學其它領域的很多重大基礎和前沿研究密切相關。其研究領域涉及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宇宙學等,幾乎包括物理學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論問題,它將推動整個物理學乃至自然科學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