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規範自首立功認定標準 明確從寬處罰幅度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28日)發布《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進一步規範了自首、立功的認定標準,嚴格了認定程序,明確了從寬處罰幅度。

  《意見》的主要內容共八個部分,其中對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認定、採用捆綁手段「送子歸案」的處理、立功線索來源的認定、自首和立功處罰原則的具體把握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明確。

  據了解,自首和立功是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非常複雜、具體把握中往往有較大爭議的問題。近年來自首、立功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刑法和原有司法解釋規定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的發展。最高人民法院此次發布《意見》,就是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意見》對正確處理自首、立功問題,嚴格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政策,進一步提高刑事審判質量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答記者問: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制定過程?

  最高法:自首和立功,是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非常複雜、爭議較大的問題。刑法總則僅用第六十七、六十八兩個條文作了原則性規定,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用七個條文作了細化規定。但近年來新類型「自首」、「立功」時有出現,刑法和《解釋》因制定時間早、規定較原則,已不能完全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為進一步規範自首、立功的認定標準、查證程序和從寬幅度,最高人民法院於2007年對出臺自首、立功問題司法文件予以立項,經過長時間調查研究和反覆修改完善,並徵求有關方面的意見,最終形成了此《意見》。《意見》是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對刑法和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予以細化、明確和完善,對準確處理自首、立功問題,正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保留死刑,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刑事政策,進一步提高刑事審判質量和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意見》規定,僅因形跡可疑被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了犯罪事實,但有關部門在其身上、隨身物品等處發現與犯罪有關的物品的,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既然是主動交代的,為什麼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呢?

  最高法:對於這種「形跡可疑」型的自首,需要把握的重點是主動交代犯罪事實對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實質意義。僅因形跡可疑被盤問、教育後主動交代犯罪事實,若有關部門並未掌握其他證據,則其主動交代對確定犯罪嫌疑人具有決定性的實質意義,應認定為自動投案;若有關部門在其交代時或者交代後即在其身上、隨身物品、交通工具等處搜獲與犯罪有關的物品,則即便其不交代,有關部門仍可據此掌握犯罪證據,故此類情形下的交代對確定犯罪嫌疑人不具有實質意義,一般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上述情形在毒品犯罪案件中較為多見。

  記者:交通肇事罪的自首一直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能否介紹一下《意見》的相關規定?

  最高法:交通肇事後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向公安機關報告的,因為這種情形符合刑法總則關於自首的規定,所以應當認定為自首。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交通肇事後應當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向公安機關報告,犯罪嫌疑人實施的上述行為同時也是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所以,對其是否從寬、從寬的幅度要適當從嚴掌握。至於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為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和從寬處罰的幅度。

  記者:對親屬採用捆綁手段「送子歸案」的能否認定為自首?

  最高法:我們認為,犯罪嫌疑人被親友採用捆綁等手段送到司法機關,或者在不明知的情況下被親友帶領偵查人員前來抓獲的,由於犯罪嫌疑人並無投案的主動性和自願性,完全是被動歸案,因此,上述情形不宜認定為自動投案。但是,法律對這種「大義滅親」的行為應予以充分肯定和積極鼓勵,在量刑時一般應當考慮犯罪嫌疑人親友的意願,參照法律對自首的有關規定酌情從輕處罰。

  記者:現在實踐中比較常見的不如實供述身份的情況,是否影響自首的認定?

  最高法:在調研中發現,犯罪分子到案後不如實交代身份等基本情況的越來越多,相當一部分是企圖隱瞞漏罪或者前科情況,既影響到準確、及時懲罰犯罪,也不利於監所管理。因此《意見》規定,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應包括供述主要犯罪事實和姓名、年齡、職業、住址、前科等情況,並對如何認定如實交代身份進行了明確。以不如實供述身份是否影響定罪量刑為標準,如果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況與真實情況雖有差別,但不影響定罪量刑的,可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如果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等情況,如冒用他人姓名企圖隱瞞前科情況,影響對其定罪量刑的,則不能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記者:構成自首,必須是「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如何認定「主要」和「次要」呢?

  最高法:《解釋》第一條第(二)項規定:「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後,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對於犯罪嫌疑人多次實施同種罪行的,《意見》規定,認定是否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的基本標準,是已交代的犯罪事實與未交代的犯罪事實的危害程度,並規定了區分犯罪情節與犯罪數額兩個具體標準,即如實交代的犯罪情節重於未交代的犯罪情節,或者如實交代的犯罪數額多於未交代的犯罪數額,一般應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犯罪數額的多少一般都有比較明確的界限,而犯罪情節的輕重,則要根據情節的危害程度、對量刑的影響加以判斷。

  記者:通過非法途徑獲取他人犯罪線索並予檢舉揭發的,能否認定為立功?

  最高法:司法實踐中,犯罪分子為獲得從寬處罰,有時會不擇手段地以賄買、暴力、脅迫、引誘犯罪等非法手段,或者通過違反監管規定獲取他人犯罪線索,對上述情形若認定為立功,違背了立功制度的初衷。因此,《意見》規定,犯罪分子將從以下途徑獲取的他人犯罪線索予以檢舉揭發的,均不能認定為立功:(1)通過賄買、暴力、脅迫等非法手段獲取的線索;(2)被羈押後與律師、親友會見過程中違反監管規定獲取的線索;(3)本人以往查辦犯罪職務活動中掌握的線索;(4)從負有查辦犯罪、監管職責的國家工作人員處獲取的線索。

  記者:「協助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這種情形的立功應當如何把握?

  最高法:《解釋》第五條規定:「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應當認定為有立功表現。」《意見》明確了四種可認定為協助抓捕的情形和一種不能認定的情形。四種可以認定的情形是:(1)按照司法機關的安排,以打電話、發信息等方式將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約至指定地點的;(2)按照司法機關的安排,當場指認、辨認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3)帶領偵查人員抓獲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4)提供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其他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聯絡方式、藏匿地址的,等等。

  犯罪分子提供同案犯姓名、住址、體貌特徵等基本情況,或者提供犯罪前、犯罪中掌握、使用的同案犯聯絡方式、藏匿地址,司法機關據此抓捕同案犯的,不能認定為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同案犯。

  記者:對於自首和立功,刑法都規定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兩種情節對量刑的影響是等同的嗎?

  最高法:《意見》規定:「類似情況下,對具有自首情節的被告人的從寬幅度要適當寬於具有立功情節的被告人。」之所以這樣規定,主要是考慮到自首情節對每一名犯罪分子機會均等,而立功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且自首比立功更能充分體現出犯罪分子的悔罪態度,故對自首的認定標準和從寬幅度的掌握要更寬一些。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9月印發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規定,對於自首情節,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犯罪較輕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對於立功情節,一般立功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重大立功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50%,重大立功且犯罪較輕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5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處罰。上述規定也體現了這種政策精神。(記者孫瑩)

相關焦點

  • 最高法規範自首立功認定標準 大義滅親可輕判
    《意見》分為八個部分,其中對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認定、採用捆綁手段「送子歸案」的處理、立功線索來源的認定、自首和立功處罰原則的具體把握等熱點問題都進行了明確。肇事後報案可認定為自首規定: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為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處罰的幅度。
  • 你要的自首立功法律法規都在這
    【交通肇事罪中自動投案的認定】交通肇事後保護現場、搶救傷者,並向公安機關報告的,應認定為自動投案,構成自首的,因上述行為同時系犯罪嫌疑人的法定義務,對其是否從寬、從寬幅度要適當從嚴掌握。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為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處罰的幅度。
  • 自首的司法認定
    在司法解釋方面,為規範司法實踐中對自首情節的正確認定,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法)先後發布了《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下稱:《具體意見》)和《關於被告人對行為性質的辯解是否影響自首成立問題的批覆》(下稱:《批覆》),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共同發布了《關於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認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節若干問題的意見
  • 撞人逃跑後又主動自首怎麼處罰
    什麼是交通事故肇事逃逸,交通事故逃逸之後又自己回去主動自首會減輕量刑嗎?接下來小編為您介紹撞人逃跑後又主動自首怎麼處罰的相關內容,歡迎您的閱讀!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機動車駕駛員在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擅自逃離事故現場,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責任無法確定,其目的在於推卸、逃脫責任的行為。
  •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認罪認罰從寬與自首、坦白有什麼區別?
    2019年10月24日,兩高三部共同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認罪認罰指導意見》),對此進一步細化。這意味著,認罪認罰從寬原則不僅會是刑事訴訟實踐中的重要原則,也將成為近兩年法考的寵兒。
  • 重大立功的六條認定規則
    另外,若行為人檢舉揭發或提供線索的立功案件已經先於其案件判決,則以實際判處的刑罰認定是一般立功還是重大立功。認定規則之二:法定、酌定情節的適用導致刑期為無期徒刑以下刑罰時,不影響重大立功的認定在明確了宣告刑這一標準後,還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當量刑情節影響刑期時,如何認定此處的刑罰標準。
  • 論我國刑法中的立功
    之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於1984年4月6日發布了《關於當前處理自首和有關問題具體應用法律的解答》,對什麼是立功以及立功的從寬處罰問題做了解釋性規定。1990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于禁毒的決定》單行刑法中規定了特別的立功制度。該決定第14條規定:「犯本決定規定之罪,有檢舉、揭發其他毒品犯罪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 【認罪認罰從寬】最高法: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
    坦白從寬是黨和國家一貫堅持的重要刑事政策,我國刑法相應規定了自首從寬制度,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從實體法角度規定了坦白從寬,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對自首坦白、退贓退賠等情節,都規定了相對明確的處理原則和從寬幅度;刑事訴訟法針對認罪案件規定了簡易程序以及刑事和解程序,此次修法增設的速裁程序,也是針對認罪認罰的輕罪案件設計的訴訟程序。
  • 主動交代自動投案和自首 認定標準都有啥區別
    原標題:主動交代、自動投案、自首的認定標準分析自古以來,我國對自行投案、承認錯誤或罪責者,皆有從寬發落之傳統。在現行紀法體系中,「主動交代」「自動投案」「自首」雖均有自行投案、承認錯誤或罪責之意,但其認定標準各有不同,在執紀執法過程中應當注意區分。
  • 毒品犯罪案件中立功的認定標準 | 毒辯實務
    就毒品類犯罪案件來說,立功的認定標準要嚴於其它類型的犯罪。如在《全國部分法院審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以下簡稱《紀要》) 中,明確規定協助公安機關「抓獲了」同案犯,也即同案犯需要到案,才能認定犯罪嫌疑人立功。即使認定上立功,能否從輕或減輕處罰,也與其它類型的案件存在明顯的差異。
  • 自首、坦白與立功
    但如果在盤問、教育時,發現與犯罪有關的物品的,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現場足以發現犯罪證據,不能再認定為形跡可疑,而應認定為犯罪可疑,對犯罪可疑,不再成立自首。例如,公安機關例行檢查時發現某人神色慌張,遂對其進行盤問,此人即交代了運輸毒品的犯罪事實,公安人員隨後在其隨身攜帶的行李箱內查獲毒品,這類情形就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現場候捕型自首(能逃而不逃)。
  • 交通肇事逃逸自首怎麼處理?
    行為人交通肇事後逃逸,後又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的,構成自首,但應以「交通肇事後逃逸」的法定刑為基準,對其自首從輕處罰。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一條第三款明確規定:「交通肇事逃逸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應認定為自首。但應依法以較重法定刑為基準,視情決定對其是否從寬處罰以及從寬處罰的幅度。」
  • 認定自首應慎重區分個案情形
    自首作為我國刑法重要的刑罰裁量制度,是懲辦和寬大刑事政策的具體體現。為了準確認定自首,最高法相繼出臺了《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以及《關於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等司法解釋和意見,對自首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用於指導司法實踐辦案。
  • 最高法陳學勇:認罪認罰是獨立的法定從寬量刑情節
    導讀:認罪認罰情節是一個獨立的法定從寬量刑情節,在不同的訴訟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被告人在法庭審理中表示認罪,願意接受處罰的,不影響認罪認罰情節的認定,可以依法從寬處罰。要正確理解和規範常見犯罪的量刑。
  • 自首要滿足的條件有哪些,自首能從寬處罰嗎?
    自首是一項重要的量刑制度,但是自首的認定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那麼自首要滿足的條件有哪些,自首能從寬處罰嗎?網友諮詢:自首要滿足的條件有哪些,自首能從寬處罰嗎?《刑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犯罪以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點擊下方小程序,直接諮詢法律問題】山西泰邦律師事務所張建文律師解析:自首可以「減輕處罰」是指法院判決時可以減輕判處的刑罰的意思,不是指判處刑罰後的刑罰執行過程中法院裁定減輕刑期的意思。
  • 譚松韻母親被撞案肇事者系自首?為何未認定毒駕?法院釋疑
    敘永縣人民法院隨後發布幾點釋疑: 一、被告人馬明弘尿檢呈陽性,為何未認定毒駕?故未認定馬明弘系毒駕。 二、被告人馬明弘肇事逃逸,是在公安勸投、家人規勸下才到公安機關投案的,為什麼還要認定為自首?認定其系自首對本案量刑有何影響?
  • 釋法:對刑事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處罰,怎麼「從寬」量刑?
    可見,對認罪認罰的刑事被告人從寬處罰,是「可以」「依法」「從寬」。2、「依法」從寬。這裡的「依法」從寬,意思是從犯罪事實和被告人認罪態度等方面,根據法律確定的量刑情節和司法酌定的量刑情節,對被告人從輕、減輕,及至免除刑事處罰。法定的量刑情節和酌定的量刑情節主要包括:自首、坦白、當庭自願認罪、真誠悔罪認罰、取得諒解和解、主動退贓退賠、積極賠償損失、預交罰金等情形。
  • 劉偉琦:認罪認罰的「321」階梯式從寬量刑機制
    《德國刑法典》第46條明確將「行為後的態度」作為量刑的重要參考因素。在犯罪後的眾多態度之中,行為人犯罪之後是選擇繼續對抗法規範還是認可法規範以及對抗持續時間的長短,可以徵表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固化程度。具體而言,從對抗與認可的角度進行比較,犯罪之後選擇繼續對抗法規範的,徵表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固化程度較高;選擇認可法規範的,徵表其主觀惡性的固化程度較低。
  • 從免予刑事處罰看虛開發票罪案件的有效辯點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的補充規定》第二條的規定:「虛開刑法第二百零五條規定以外的其他發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虛開發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虛開金額累計在四十萬元以上的;(二)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五年內因虛開發票行為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又虛開發票的;(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最高檢劉辰等:認罪認罰量刑建議的幾個理論問題
    有觀點提出,在現有的量刑指導性規範文件中對於自首、坦白、當庭認罪等認罪量刑情節和賠償被害人損失、退繳贓款、達成刑事和解等認罰量刑情節均有明確的從寬標準,足以據此確定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無須將認罪認罰作為單獨量刑情節規定從寬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