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的60秒》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的真實故事

2021-01-08 新華社客戶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報導9月2日,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正式開幕。本屆電影節將持續11天,期間VR單元全球官方展映在中國美院美術館同步開啟,這也是威尼斯電影節VR單元首次進入中國展映。在一眾影片中,一部來自中國的VR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我生命中的60秒》海報

一部360度的「全民電影」

《我生命中的60秒》是中國首部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VR紀錄片,也是全球首部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的疫情題材VR紀錄片。特別的是,這部影片由來自中國32個省市自治區的124名拍攝者共同完成。

為什麼拍攝一部VR紀錄片?

「在疫情期間,真實地記錄下中國人是如何面對困難、勇敢生活,這是紀錄片人的歷史使命。現在看來這的確是件有價值的事,回想起來仍覺得心潮澎湃。」導演萬大明談起拍攝的初衷。

透過普通民眾的視角,《我生命中的60秒》所呈現的是2020年2月20日上午10點,我們身邊一個個看似平常但又非凡的一分鐘。

「我們與環球VR內容平臺——VeeR,共同發起了『全民全景紀錄計劃』。把一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變成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創作,希望用網際網路來傳遞愛與希望。」導演萬大明介紹說。

主創團隊原本擔憂,「收集到的素材會比較灰暗,會是關於疫情的影響、對生命的恐慌這類。」但真正看到素材後,導演組發現每個人都很正能量,在保證自己安全的同時,依然很努力很積極地生活。

「我們看到普通中國人如何淡然面對,積極努力地生活。無論如何艱難,對未來帶有美好的期待,堅信希望就在前方。」

疫情肆虐的風暴下,這「一分鐘」裡沒有茫然、焦慮與無措,只有一個個堅強、樂觀的中國人在困境中的生生不息。

紀錄片收穫了不少網友的評論和點讚:「這部紀錄片講述了真實的中國抗疫,希望它能夠逐步消除部分西方民眾對中國的誤解,讓世界更加理解和認同中國抗疫。」也有網友表示,「這是中國人講述的中國事,世界有必要重新客觀而理性地認識中國」。

一次跨越960多萬平方公裡的邀約

2020年2月,當人們已經無法再像往常一樣,出門與家人朋友享受溫馨和團圓,萬大明和他的團隊通過VeeR——VR內容分享平臺發出了一次特別的邀約。

「庚子開年,看不見的病毒將我們每個人隔離開來,卻也讓我們對生命和生活有了更透徹的體悟。我們恐懼過、擔憂過、憤怒過、哭泣過,鎮定了,也堅定了。現在我們邀請大家用VR將我們的時空重新連接,將我們共同的情感徹底打通,共度One More Minute。」

活動召集來自全國100多位VR創作者,在2020年2月20日早上10點這一刻,無論身在何處,共同按下拍攝鍵,用VR設備記錄自己當下的一分鐘。「用這一分鐘以小見大,切片式觀察中國民眾在疫情當下的狀態。」

萬大明介紹這次拍攝最大特點是——保持社交距離,全程在雲端完成。「通過社交媒體,不僅在全國召集創作者,還會給需要的人寄送VR拍攝設備,後期用網盤來傳輸拍攝素材。很多創作者沒有專業的VR拍攝設備,我們動用一切力量搜集了各種型號的設備,最終寄出了100多臺。」

邀約海報

「我們堅信鏡頭所到之處,儘是值得記錄的生命片段,這一分鐘發生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點點滴滴都是見證,也是我們合力寫給未來的啟示錄。」主創人員表示。

邀約一經發出,就獲得全國各地數百位創作者的熱烈響應與積極參與。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專業VR創作人,也有活躍於影視行業的導演和攝影師,還有許多熱心的歷史見證者們。「就像探寶一樣,每一份素材都有生命力,讓我們導演組特別驚喜」,萬大明回憶拍攝過程時,依然很激動。

在收到的素材中,有一個故事讓萬大明印象深刻。拍攝者是一個來自北京的24歲小夥,坐在鳥巢前的臺階上面對鏡頭。這場疫情讓他回想到SARS時期,有一天回家,他看到平素穩重的父親在偷偷抹眼淚,然後才知道身為醫護人員的母親已經奔赴抗擊非典的一線,「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當時的小男孩現在已經長大,而面對這次的疫情他也不再恐慌,「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大家一起努力就沒有什麼熬不過去的。

《我生命中的60秒》劇照

來自貴州貴陽的志願者曉軍,帶領觀眾前往噴灑消毒藥劑的消殺現場,漫天藥霧籠罩街道的場面令人震撼。

《我生命中的60秒》劇照

來自上海的鄔先生,記錄了新成路街道機關幹部對有800多戶住戶的方舟商辦樓進行疫情排查的畫面。

《我生命中的60秒》劇照

來自四川成都的志願者張先生,記錄了社區工作者與醫務人員上門為居家醫學觀察人員運送生活物資和檢測健康狀況的場景。

《我生命中的60秒》劇照

來自雲南昆明的杞先生,將VR相機架設在無人機上,提供了一種從空中俯瞰整座城市的「上帝視角」。曾經熱鬧熙攘的街道變得空曠寂靜,大家都儘可能減少外出,以支持疫情管控。而外賣小哥、清潔工、保安還在街道默默堅守,維持著城市的運作與秩序。

這樣真實而感人的鏡頭,還有很多很多……於是,來自中國32個省市自治區的124名拍攝者,共同完成了《我生命中的60秒》這部「全民電影」。

「用VR永存此刻中國」

除了「雲拍電影」,VR技術也是這部紀錄片的一大亮點。

自2017年第74屆開始,威尼斯電影節開始正式設立「VR競賽單元」,鼓勵全世界電影人利用最新的VR技術進行電影創作,探索電影語言新疆界。由此,威尼斯電影節成為歐洲三大電影中第一個為VR專門設立競賽單元的電影節。

和大眾熟知的3D、4D、IMAX電影相比,VR電影的創新在何處?觀眾的體驗又有什麼不同?

VR電影可以展示360度全景鏡頭,使觀眾有身歷其境的觀影體驗。這種電影由特定的攝影設備拍攝,觀眾不但可以在視覺上進入三維立體的情景之中,還可以與視頻中的情節交錯互動。

例如,在一部戰爭片中,你的前方是炮火紛飛的戰場,一轉身卻又可能看到男女主角悽美的離別。簡單來說,VR電影是一場身歷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為什麼選擇VR攝影的方式?「這其實也是我們第一次嘗試VR攝影,後期的剪輯也不是由專業人士完成的。」導演萬大明表示,相比傳統攝像機和手機,VR攝像機的實拍畫面也許會更貼近於紀錄的本真意義,它可以用360度全景鏡頭完整捕捉到此時此刻的空間、人物、氣氛甚至是故事,將這段有關疫情的記憶更為真實而立體地保存下來。「無論最終呈現效果怎麼樣,這部片子的意義都無可替代」。平凡人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最真實的感動,在這場抗疫中,每一個「60秒」都值得被好好紀錄,正如這次拍攝活動發起的初衷——「用VR永存此刻中國」。

據悉,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共有50多部影片入選,除了《我生命中的60秒》,還有《無依之地》《不止不休》《第一爐香》等華語電影入圍。中國香港導演許鞍華,獲得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這也是獲得該獎項的全球首位女導演。

相關焦點

  • 你在我也在,記錄中國真實抗疫故事的《我生命中的60秒》首映
    紀錄片《我生命中的60秒》創造了全新的電影語言:第一,VR技術手段360度全景記錄;第二,主創團隊來自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共124位普通人;第三,第一視角「我」真實參與並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第四,扁平化、碎片式的相同時間維度。
  •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 2020-12-09 17:27 來源
  • 他們向險而行書寫媒體擔當:講述真實感人抗疫故事
    他們是參與者、觀察者、記錄者、傳播者,他們記著初心、記著擔當、記著堅守,他們用筆桿、鏡頭為大家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感人的抗疫故事。 在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記者的世界,一起去了解他們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是如何記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又是如何呈現一個個真實感人的鏡頭。
  • 「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巾幗英雄走進校園講述抗疫故事
    11月25日、26日,在北京師範大學活動中心和中華女子學院報告廳裡,四位來自各行各業、曾奮勇投身抗疫一線的巾幗英雄,動情講述了自己親歷的抗疫故事。澎湃新聞記者從全國婦聯獲悉,此次「奮鬥的我 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示範活動是由全國婦聯宣傳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分別與北京師範大學、中華女子學院聯合舉辦的,旨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激勵當代大學生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做先進,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外國人在中國的抗疫故事丨孟加拉國小夥:我要讓世界看見真實的中國
    在江西,有一位孟加拉國小夥,他熱愛旅遊,兩年間已經去過中國40多個城市。他熱愛寫作,更愛中國,喜歡把中國故事記錄下來。疫情期間,他留在江西,把真實的中國報導給世界。「我是外國人,但是我不是外人」吳迪,28歲,江西財經大學的留學生。2018年,這位孟加拉國小夥來到南昌讀書,現在是一名在讀博士生。
  • 浙商大研究生思政課堂:用英語視頻講述中國抗疫的感人故事
    「這也是我們思政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份課堂作業,老師策劃開展了『以專業為基,講好抗疫的中國故事』主題的時政評論和『海外看中國』的課堂展示環節,從多個視角講述抗疫的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好聲音。」  劉露雅是英語筆譯專業研一學生,她說,現在正是需要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的時刻,面對疫情,中國政府採取了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
  • 外國人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凱哥日記》中英文版新書發布分享會在渝...
    王凱從外國人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抗擊疫情真實情況,並分享了他在重慶生活的所見所感。自2014年8月起,王凱與妻子王曉琳在重慶生活,就職於重慶外語學校,是重慶國際傳播中心的兼職審稿編輯。2020年上半年居家隔離的日子裡,他用日記詳細記錄了每天的生活日常。
  • 倆90後教師製作大片,向世界演繹中國抗疫故事
    截至目前,在國內外的視頻平臺點擊量已經超過了30萬,以視頻方式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抗疫故事。「在這場疫情中,我從一名教師,變成了『主播』。我們想把中國人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風貌記錄下來,並把中國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翻譯成英語,帶給其他國家和地區。」23歲的劉欣表示。
  • 70年,那些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雜誌
    在北京百萬莊大街24號,中國外文局(也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大院裡有這樣幾家雜誌社,他們是新中國最早的向世界說明中國、講述中國故事的雜誌,也是當時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屈指可數的窗口,至今仍是國際傳播的主力軍!
  • 「抗疫」電影《平凡世界之全民戰疫》開拍,演繹真實「抗疫」畫面
    如今國內疫情形勢已經趨於平穩,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多部展現「抗疫」主題的電影開拍,影片皆以真實故事為原型,聚焦抗疫戰鬥中的平民英雄,全面展現全國抗疫全貌。2020年以來,在這場爭分奪秒的抗擊疫情戰爭中,湧現出了很多無名英雄,有身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維持後方的社區志願者、冒著風險逆行的擺渡車司機、捐蔬菜捐物資的各地熱心人士……電影秉承著「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人物折射大時代、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的原則,劇本以真實人物事件為原型,從不同視角展現普通人在這場抗疫戰爭中帶給我們的感動
  • 講述抗疫故事 唱響友誼之歌
    ,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醫療專家、視頻博主等友好人士,以音樂、舞蹈、故事分享等形式,以英語為主要語言,唱響關於中外友好交流、守望相助、勠力抗疫的友誼之歌,傳遞共建更加美好地球家園的國際社會正能量。  歌聲唱出廣州2020年戰「疫」故事  這場音樂故事會是一場聽覺盛宴。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土耳其駐廣州總領事夫人Tulu ICOZU AYKAN帶來震撼的女聲獨唱。「第三首歌曲展現了20世紀土耳其風格音樂和詩意。」AYKAN解讀了自己的選歌,「這首歌是從土耳其民間音樂主題創作的。我也藉此預告我們將在2021年慶祝中土建交50周年。」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一個話筒傳知識,一根網線系師生,一臺電腦表師情……抗擊疫情鬥爭中,魏金君用行動演繹戰「疫」之歌。魏金君是全國模範教師、齊魯名師、省首批齊魯名師領航工作室主持人。延時開學期間,中小學生居家學習,英語學習往哪個方向努力呢?魏金君認為很好的一點就是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抗疫故事。
  • 《開學第一課》節目預告,帶孩子聽鍾南山講述感人的抗疫故事
    節目將邀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以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張文宏、吳尊友、毛青等,共同講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
  • 王永利:紀錄片用國際化語言真實記錄中國戰疫情實況有力引導輿論
    中國電視紀錄人,紛紛以高度的責任感,拿起攝像機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線,真實記錄中國特別是武漢一線醫務人員、基層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馳援團隊、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建設者以及當地市民抗疫情的真實情況,用國際化的鏡頭語言,深度人文情懷,聚焦並關照疫情下的普通人物命運,生動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贏得社會各界稱讚和好評,也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好評,有力引導輿論。
  • ...中國強!《開學第一課》鍾南山攜手「抗疫天團」講述戰「疫」故事
    少年強 中國強9月1日晚,《開學第一課》如約與全國中小學生見面,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少年強,中國強」。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張文宏等作為主講嘉賓,分享了疫情期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以及他們的所見所聞。
  • 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 | 用芭蕾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這裡不僅是一個發現全世界芭蕾新星的舞臺,也匯聚了芭蕾藝術的中國力量。8月6日,全國各地芭蕾舞團的團長、藝術總監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表示,中國芭蕾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傳承西方古典芭蕾,展現中國芭蕾的硬實力;另一方面,堅持創新,用芭蕾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芭蕾的創造力。
  • 我的抗疫故事|寫給鍾南山爺爺的一封信
    小編:1月30日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發起徵集,請杭州全市中小學生一起來寫「我的抗疫故事」。消息發出後,我們收到了很多投稿。孩子們文字讓人感動,更讓人振奮。大家講述自己寒假「抗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有家人或身邊的醫生護士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有和父母的宅家趣聞,看新聞感想等,還配了精美圖片、漫畫或視頻。投稿會在「小時新聞」和大家分享,優秀作文有機會在《錢江晚報》上刊登。快加入進來吧!投稿截止2月17日,投稿方式見文末「相關推薦」。
  • 藍天救援隊走進晴川學院 講述抗疫故事分享急救知識
    武漢晴川學院楊梓欣同學分享抗疫故事。(鍾欽歡 攝)「迎著風雨勇敢向前,跋山涉水我們不懼艱難……生命的信號只要沒有中斷,絕不放棄堅定的信念。」「抗疫工作很辛苦,但一想到是為人民與國家付出,可以盡最大努力拯救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渾身又充滿了幹勁。」
  • ...最美逆行者》以現實主義創作彰顯偉大抗疫精神和感人的中國故事
    以「小切口、小人物、大情懷、大主題」為創作思路,以「真實、鮮活、溫暖」的現實主義創作基調,反映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用電視劇的藝術形式生動詮釋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 開學第一課,張伯禮等老師講述抗疫故事,少年強則中國強
    《恰同學少年》講述的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範大學求學期間的故事,青少年時期的毛主席已經展現出超越普通人的求索精神和高遠志向,讓人心懷敬仰,心緒澎湃。》: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幾次看到這一幕,筆者都熱淚盈眶,激情高昂。我們的少年當是如此,才是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