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墾區一糧食曬場,種植戶在翻曬剛收穫的水稻。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新華社哈爾濱8月17日電(記者李鳳雙 管建濤 王建)60多歲的哈爾濱市民趙國春小時候「吃不飽肚子」,後來吃的是粗糧窩窩頭,過年時才能吃口白面饅頭。如今正好相反,窩窩頭成了他平時合理膳食的綠色養生食品。
趙國春餐桌上的巨大變化,折射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在黑龍江省墾區一糧食曬場,大機械在翻曬剛收穫的玉米。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8月的黑龍江,風吹稻菽千重浪。在黑龍江省七星農場一望無際的稻田裡,兩架航化飛機呼嘯而過。七星農場去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4億斤,糧食商品化率達到98%,自1956年建場以來,累計為國家貢獻商品糧超過500億斤。
七星農場種糧大戶張景會在這裡耕種了30多年,經歷了低洼易澇田到高標準農田的轉變,也感受了畝產從五六百斤提高到1200斤的喜悅。
從低產到高產、穩產,再到優質,七星農場的巨大變化,正是中國人解決「吃得飽」問題的一個縮影。
在黑龍江省墾區一塊稻田中,幾臺大農機在進行水稻收穫。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70年前,黑龍江被稱為「北大荒」,莽莽荒原,人跡罕至。
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批又一批的墾荒大軍挺進「北大荒」。1955年,風華正茂的天津青年杜俊起踏上北上列車,來到黑龍江省蘿北縣開荒。「夏天沼澤遍布,蚊蟲成群,冬天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狼群出沒。」杜俊起回憶說,那時農業機械少,用的多是馬拉犁,收割多用小鐮刀。
如今,黑龍江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基本實現,包括智能化育秧車間、自動精量播種、飛機航化「無人」作業、自帶導航系統的大型農機……
在黑龍江省江川農場,飛機在稻田上空進行航化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水稻創新中心研發的水稻新品種,因高產、抗倒伏,得到大面積推廣。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種糧大戶崔明種了30多年地,他說,過去畝產五六百斤,如今一千多斤,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
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糧食年產量只有100億斤。改革開放後,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1978年、1994、2010年先後突破300億斤、500億斤、1000億斤大關。
擁有約2億畝耕地的黑龍江省,2011年一躍成為中國產糧第一大省,現已連續8年糧食產量全國第一。70年來,黑龍江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中國人的飯碗更多地裝上了「龍江糧」。
「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01.4億斤,約佔全國九分之一,意味著中國人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世潤說,黑龍江糧食商品量和調出量連續多年也居全國第一,成為維護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
「如何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黑龍江答案」。
黑龍江省撫遠市玖成水稻合作社的快速育秧車間,一位社員在展示通過科技設備快速育出的秧苗。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是中國的縮影,全國糧食生產數字更具說服力。從1949年至2018年,中國糧食年產量從2263.6億斤提高到13157.8億斤,增加了1萬多億斤;平均畝產從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
從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0多公斤,中國糧食人均佔有量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糧食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一些國家質疑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認為中國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實踐證明,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
近年來,不僅糧食市場供給充分,肉蛋菜果魚等供給也極大改觀了中國人的餐桌。從城鎮超市到鄉村集市,「菜籃子」豐富,「米袋子」充實,「果盤子」多彩,成就了民和年豐的中國。
中國人既要「吃得飽」,又要「吃得好」。黑龍江省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德顯拿出一本綠色農業生產檔案給記者看,上面記錄著能用什麼農藥、禁用什麼農藥等。孫吳縣縣長徐鋼說,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孫吳縣實行了農藥、除草劑等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吃得好」。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鎮東興村一處有機鴨稻田,種植戶在趕鴨子。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近年來,綠色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青睞。延壽縣信合有機水稻合作社利用覆膜技術發展有機水稻5000畝。合作社理事長姚洪亮說,水稻插秧之前,就已預訂,儘管產量降低,但品質得到提升,售價每斤超過15元,收入增幅50%以上。
去年,哈爾濱市民王星禮在哈爾濱市賓縣一蔬菜基地定製了3分地,工作人員將生產的綠色有機蔬菜送到他家。基地負責人李慶堂說,人們更加追求健康食品,公司推出的「私人定製」業務,按照客戶要求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2018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8000萬畝。連續多年,黑龍江綠色食品國家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耕地利用強度降低,耕地養分含量穩中有升,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這證明中國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降了下來,糧食產能的後勁更足,綠色發展動力更強勁,農產品更安全,百姓吃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