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2020-12-25 新華社客戶端

在黑龍江省墾區一糧食曬場,種植戶在翻曬剛收穫的水稻。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新華社哈爾濱8月17日電(記者李鳳雙 管建濤 王建)60多歲的哈爾濱市民趙國春小時候「吃不飽肚子」,後來吃的是粗糧窩窩頭,過年時才能吃口白面饅頭。如今正好相反,窩窩頭成了他平時合理膳食的綠色養生食品。

趙國春餐桌上的巨大變化,折射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在黑龍江省墾區一糧食曬場,大機械在翻曬剛收穫的玉米。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8月的黑龍江,風吹稻菽千重浪。在黑龍江省七星農場一望無際的稻田裡,兩架航化飛機呼嘯而過。七星農場去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4億斤,糧食商品化率達到98%,自1956年建場以來,累計為國家貢獻商品糧超過500億斤。

七星農場種糧大戶張景會在這裡耕種了30多年,經歷了低洼易澇田到高標準農田的轉變,也感受了畝產從五六百斤提高到1200斤的喜悅。

從低產到高產、穩產,再到優質,七星農場的巨大變化,正是中國人解決「吃得飽」問題的一個縮影。

在黑龍江省墾區一塊稻田中,幾臺大農機在進行水稻收穫。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70年前,黑龍江被稱為「北大荒」,莽莽荒原,人跡罕至。

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批又一批的墾荒大軍挺進「北大荒」。1955年,風華正茂的天津青年杜俊起踏上北上列車,來到黑龍江省蘿北縣開荒。「夏天沼澤遍布,蚊蟲成群,冬天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狼群出沒。」杜俊起回憶說,那時農業機械少,用的多是馬拉犁,收割多用小鐮刀。

如今,黑龍江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基本實現,包括智能化育秧車間、自動精量播種、飛機航化「無人」作業、自帶導航系統的大型農機……

在黑龍江省江川農場,飛機在稻田上空進行航化作業。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水稻創新中心研發的水稻新品種,因高產、抗倒伏,得到大面積推廣。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種糧大戶崔明種了30多年地,他說,過去畝產五六百斤,如今一千多斤,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

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糧食年產量只有100億斤。改革開放後,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1978年、1994、2010年先後突破300億斤、500億斤、1000億斤大關。

擁有約2億畝耕地的黑龍江省,2011年一躍成為中國產糧第一大省,現已連續8年糧食產量全國第一。70年來,黑龍江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中國人的飯碗更多地裝上了「龍江糧」。

「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501.4億斤,約佔全國九分之一,意味著中國人9碗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世潤說,黑龍江糧食商品量和調出量連續多年也居全國第一,成為維護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塊「壓艙石」。

「如何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黑龍江答案」。

黑龍江省撫遠市玖成水稻合作社的快速育秧車間,一位社員在展示通過科技設備快速育出的秧苗。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是中國的縮影,全國糧食生產數字更具說服力。從1949年至2018年,中國糧食年產量從2263.6億斤提高到13157.8億斤,增加了1萬多億斤;平均畝產從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

從1949年的209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470多公斤,中國糧食人均佔有量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糧食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方一些國家質疑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認為中國解決不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實踐證明,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

近年來,不僅糧食市場供給充分,肉蛋菜果魚等供給也極大改觀了中國人的餐桌。從城鎮超市到鄉村集市,「菜籃子」豐富,「米袋子」充實,「果盤子」多彩,成就了民和年豐的中國。

中國人既要「吃得飽」,又要「吃得好」。黑龍江省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德顯拿出一本綠色農業生產檔案給記者看,上面記錄著能用什麼農藥、禁用什麼農藥等。孫吳縣縣長徐鋼說,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孫吳縣實行了農藥、除草劑等使用負面清單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吃得好」。

在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鎮東興村一處有機鴨稻田,種植戶在趕鴨子。新華社記者王建威 攝

近年來,綠色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青睞。延壽縣信合有機水稻合作社利用覆膜技術發展有機水稻5000畝。合作社理事長姚洪亮說,水稻插秧之前,就已預訂,儘管產量降低,但品質得到提升,售價每斤超過15元,收入增幅50%以上。

去年,哈爾濱市民王星禮在哈爾濱市賓縣一蔬菜基地定製了3分地,工作人員將生產的綠色有機蔬菜送到他家。基地負責人李慶堂說,人們更加追求健康食品,公司推出的「私人定製」業務,按照客戶要求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受到市場歡迎。

2018年底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超過8000萬畝。連續多年,黑龍江綠色食品國家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耕地利用強度降低,耕地養分含量穩中有升,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提升到24.3克/公斤。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這證明中國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降了下來,糧食產能的後勁更足,綠色發展動力更強勁,農產品更安全,百姓吃得更好。

相關焦點

  • 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們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且基本實現了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在6月26日的農業農業部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廣德福表示,目前我國糧食產能邁上1.3萬億斤臺階,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大宗農產品供給量顯著增加,主要農產品市場運行基本保持穩定。
  • 日本料理到底吃不吃得飽!
    百合把開博這幾個月來在外面吃的料理搬上來,一同來看看日本料理到底吃不吃得飽。1。出門在外的鐵定料理---定食  菜和飯的種類都是餐廳給搭配好的。品種繁多,營養豐富,價格實惠。一碗熱熱的面裡濃縮了魚蝦的精華,豬肉的醇香,以及中國人愛吃的大量的蔬菜。這種面百合從來都不愛吃,也無法考證當年留學生們的口味。不過若有機會來日本,還是親口嘗嘗的好。
  • 既要「吃得飽」 更要「吃得好」 如東深化學校食堂「提質工程」建設
    原標題:既要「吃得飽」 更要「吃得好」 如東深化學校食堂「提質工程」建設   如東縣召開學校食堂管理暨學生營養餐推進工作現場會  瞄準「師生舒心家長放心
  •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蜀山區開展主題活動迎接「糧食科技活動周」!
    25日,蜀山區組織開展了「糧食科技活動周」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們參觀愛糧節糧實踐教育基地,同時讓糧食企業走進社區,為轄區居民科普糧油健康知識,向居民展示「吃得飽」「吃得好」的良好成果,在全區範圍營造愛糧節糧環境。
  • 光華小學創建滿意食堂 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
    食品安全向來都最受人們所關注,延吉市光華小學嚴把食品安全關卡,努力創建師生滿意的食堂,在學生吃得飽、吃的好上下功夫。
  • 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你吃好了嗎?
    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你吃好了嗎?俗話說得好,早餐要吃得好,午餐要吃得飽,晚餐吃得少,但小編發現啊,身邊的人,好像都沒有吃早餐的習慣,即便有吃早餐,也是隨便一兩口就了事。這就讓很多媽媽犯愁了,不過,如果有十分美味的早餐擺在你面前,確定你還會不吃?嘻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美味早餐,以及他們的做法。
  • 老公的減脂晚餐,在朋友圈火了,吃得飽吃得好,網友:吃不起
    體檢的時候,醫生就建議他,該適當減減體重了,多吃一些高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膩的大魚大肉。男人減脂,沒幾個願意吃草的,為了讓老公在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把體重減下去,我特意跟健身教練學了這道減脂餐。老公把這個減脂餐發到朋友圈,有不少人點讚,不過也有人說,蝦仁和西蘭花這麼貴,這麼一碗要十幾塊錢,太貴了吃不起。雖然貴了點但是能瘦也不錯。
  • 第一觀察|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總書記眼中的"小康菜譜"
    這不,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向費東斌代表詢問當地馬鈴薯種植與加工情況,關心復工復產和群眾增收。一份「小康菜譜」,蘊含著怎樣的情懷與方略?老百姓當時給了習近平3個答案:第一個目標,不再去要飯,能吃飽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個目標,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純糧食;第三個目標,當時是高不可攀——「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從那時起,讓貧困地區的鄉親們「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便成為青年習近平矢志奮鬥的質樸心願。
  • 第一觀察|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總書記眼中的「小康菜譜」
    這不,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向費東斌代表詢問當地馬鈴薯種植與加工情況,關心復工復產和群眾增收。  一份「小康菜譜」,蘊含著怎樣的情懷與方略?  老百姓當時給了習近平3個答案:第一個目標,不再去要飯,能吃飽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個目標,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純糧食;第三個目標,當時是高不可攀——「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  從那時起,讓貧困地區的鄉親們「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便成為青年習近平矢志奮鬥的質樸心願。
  • 在華師,吃得飽更吃得好
    想必,還沒開學的你現在已經對華師的食堂虎視眈眈那就讓我們提前蹲好點,提前下單位於石牌校區中區的陶園飯堂,也叫學生第一飯堂。由於靠近第一課室大樓,人流量比較多。二樓為特色食街,小吃品種琳琅滿目:特色拉腸、手抓餅、糖水、 燉盅、鐵板現炒、蘭州拉麵、煲仔飯等品種餐點應有盡有;冬季石鍋魚、 重慶烤魚、木桶飯、扒飯套餐、現斬滷水套餐、老火靚湯更是讓你大飽口福;另外,品種豐富的自選菜式配以優質米飯也會讓你垂涎欲滴。
  • 中午飯吃得飽,對身體好?午飯怎麼吃才養生,告訴你答案
    午飯是一天中承上啟下的一頓飯,有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早餐不吃的話,就要午餐吃得飽一點,這樣才能夠保證下午的時候體力充沛。而我們也發現,其實很多的減肥中的人,放棄早餐和晚餐都可以,但是絕對不會放棄午餐。但是老話總是說,午餐要吃好。
  • 「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中午吃得飽,真的對身體好?
    中午吃得飽,真的是對的嗎?午餐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程,早上很多人吃的都會比較少,下午到晚餐的時間又比較長。很多人就會想著中午飯要吃得多一點,不然很容易會餓,就會影響整個人的狀態。其實中午吃得飽,並不是就要吃得很飽,而是吃到八分飽,吃太飽並不是好事,反而會給身體帶來負擔,會容易產生問題。午餐吃得太飽會容易給腸胃帶來負擔,影響腸胃消化,長期都是如此,就有可能會給腸胃帶來損傷,還會容易引發肥胖。吃太飽就會感覺很撐,肚子就會脹脹的,會感覺身體不舒服,工作的時候就會容易無法集中精力,工作的效率可能就會下降。
  • 吃得過飽,食慾滿足,心情變好,但或還有5種意想不到的結果
    很多人不開心時,去吃一餐大餐,心情就變好了。而且很多人也發現吃飽後身心放鬆,有一種滿足感。其實這多是由於食物轉化為糖分,滿足大腦對於能量的需求,而且可以刺激大腦釋放腦內啡肽,從而讓人產生滿足感,心情愉悅。
  • 這道農村學生餐,吃得飽,如何吃得好
    這道農村學生餐,吃得飽,如何吃得好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 南方周末實習生 李丹婧發自:貴州松桃 2017-07-03 來源:健康       貴州松桃縣妙隘鄉塘坳村的幼兒園小朋友正在吃營養午餐。(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2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超千億國家投入,覆蓋三千萬學生 這道農村學生餐,吃得飽,如何吃得好》)        2011年,國家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迄今已有六年。據最新一份官方報告顯示,試點地區農村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均有顯著提升,但在一些營養指標上仍待改善。
  • 答記者問 | 如何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4問答詳解
    為確保讓廣大師生「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吃的文明」,我們系統制定了學校食堂的這些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加強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學生在校就餐人數逐漸增加,就餐方式更加多元,學校食品安全引發的社會關注在不斷提升。
  • 一家三口吃什麼好?教您做兩葷一素一湯,孩子吃得好,大人吃得飽
    現在很多朋友平時晚上回家的時候都不知道做什麼菜,因為家裡不止一個人,一家子都在等她做飯,因此她每天都為了這些飯菜而感到煩惱,不知道該做什麼好。其實中國美食這麼多,隨便做一做就能夠出一大桌子的菜,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適合一家三口吃的飯菜。一家三口吃什麼好?
  • 想寶寶長得快又吃得飽,母乳應該這麼餵
    前幾天,一位閨蜜來問丁媽:有人告訴我,母乳還分階段的,寶寶要把每個階段的母乳都喝了才長得好,真的假的啊?嗯,這個說法還真有點兒道理。母乳中的學問可大了,丁媽今天先和大家說說母乳分階段的事兒。後面的奶更飽肚當乳汁分泌了一段時間後,脂肪慢慢增加,顏色變白變濃,寶寶喝了容易飽肚子,這就是「後奶」了。寶寶長得好又吃得飽應該這麼餵為了讓寶寶獲得全面的營養,應該在滿足寶寶需求的基礎上,讓寶寶把前奶和後奶都吃到。當寶寶吃奶不熟練時,丁媽建議單側乳房哺餵 15~20 分鐘再換邊。
  • 這兩道飯,讓你吃得爽又吃得飽!
    牛排蓋飯:今天還要分享的是這款美味奢華又吃得飽的料理,牛排蓋飯。那個...玉米筍純屬個人想吃XD,所以不在食譜備料中。下醬油、白酒、蜂蜜。大火煮滾後改中小火煮個2~3分鐘,關火。酸酸甜甜特別開胃的牛排蓋飯醬完成。
  • 每餐都吃得很飽,為啥還會被胃病盯上?
    網友提問:我前陣子體檢查出得了胃潰瘍,但我平時很注意飲食啊,幾乎每餐都吃得很飽。不是經常餓肚子,才會得胃潰瘍嗎?胃潰瘍,指的是一些因素促使胃酸和(或)胃蛋白酶對胃黏膜進行自我消化,從而導致黏膜缺損。所以,很多人會認為,經常餓肚子,胃裡沒啥食物,那胃酸、胃蛋白酶只好消化胃黏膜,時間久了,肯定容易得胃潰瘍。確實,經常餓肚子是胃潰瘍的誘因,但如果總是吃得很飽,也可能引起胃潰瘍。因為吃得過飽會促使胃泌素的分泌,進而生成胃液來消化大量的食物。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是偽科學還是真靠譜?權威解答來了
    「吃什麼、怎麼吃」,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有句老話說:「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但也有人經常大魚大肉,卻依然非常健康,活到了九十歲。那麼,「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到底靠不靠譜,怎麼吃才健康呢?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nature》的最新研究給了我們答案——Nature: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應儘早調整飲食《Nature》子刊《Nature Metabolism》近期刊載了一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