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江北報》
街鎮故事薈·大石壩篇
這個因大石得名、沿磐溪河築壩的小鎮,曾見證過神州巴渝龍時代,再重逢時,正經歷璞石蛻變的歷程
這個承載著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匯聚過歷史名人、培育出時代英才的戰時後方、藝術搖籃,正傳遞民族之魂、延承文脈福地。
大石壩,融舊立新創發展,磐溪璞石琢成器。
今晚
讓我們一起
走進大石壩街道
琢,是尋蹤
是鬥爭精神的長存
石家花園
大石壩這塊璞石的誕世並非偶然。
它在白駒過隙中經歷著長久的錘鍊,在春風秋雨中飽受著自然的侵蝕,在人來人往中細聽著歲月的更迭。並在最終某個時刻,被世人尋覓,挖掘。
大石壩,也因此而生。
穿越時光隧道,回到1.5億多年以前,這塊土地曾荒草叢生,一片荒蕪。在那個遙遠的時代,棲息著當時地球的主人—恐龍。滄海桑田後的今天,它們多了一個稱呼——神州巴渝龍。
那是2004年的一個春天,市民在嘉陵江北岸河灘上散步時,意外發現巖石中有類似動物骨骼的東西,經證實為恐龍化石。
「神州巴渝龍」化石
至於為什麼被命名為「神州巴渝龍」?
「神州」代表祖國,「巴渝」意指重慶,「巴渝龍」寓意巴渝兒女具有「龍」的精神,激勵奮進、勤勞勇敢、不屈不撓、自強不息。
說大石壩是一個龍磐虎踞之地,絲毫不為過。
抗戰時期,這裡文人活動比較頻繁,留下大量的抗戰文化遺蹟。這些遺蹟,有的早已淹沒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但有些,依然有跡可尋。
在大石壩江岸文化中,就有一處磐溪勝景——磐溪石虎。記載了巴人圖騰,歌頌著巴人精神。
從僑發養老院內部順著石階而下,感受陣陣清風,遙看江邊盛景,磐溪石虎便隱藏在這竹林之中。
磐溪石虎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由石家花園主人石榮廷先生出資,聘請民間藝人江春廷、於邵林兩人精心雕刻而成。
據載,石虎旁的石板路是沙坪垻通往川北的古道之一,古道旁的石虎是當年過往行人喜歡駐足流連的地方。而今,古道早已蕩然無存,僅餘石虎供後人懷舊。
石家花園自然也是這塊「璞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世紀20年代,石榮廷於1931年建造了中西式合璧的石家花園。很多社會名流,比如齊白石、于右任、翁文灝、郭沫若、張大千、徐悲鴻夫婦都是這裡的常客。
石榮廷欣賞徐悲鴻的人品、畫品,多次誠邀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女士到石家花園居住。1942年,徐悲鴻在這裡籌辦了中國美術學院,張大千、吳作人、李瑞年等著名畫家都曾擔任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也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機構之一。
抗戰期間,為喚醒廣大同胞的救亡之心,徐悲鴻先生在石家花園地下室裡,相繼創作了《風雨雞鳴》《負傷之獅》《巴人汲水圖》《巴人貧婦》《田橫五百壯士》《庭院》《愚公移山》等驚世之作。以筆為劍,投身抗日洪流之中。
這所老宅,經歷了抗戰那段動蕩艱辛的歲月,在它矗立在大石壩山頭的80多個年頭後,依舊保留著鬧市裡的一隅清淨。
鬥爭精神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它會因歲月的沉澱,時代的更迭再翻新篇。
即將開放的洋炮局1862文創園
第十兵工廠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那段崢嶸歲月中,作為抗戰時期生產新型炮彈最多的重要兵工廠,秉承工業救國的思想,默默支撐著當時幾近破碎的山河。
歷久彌香,再現芳華。
如今的第十兵工廠內樹木蒼翠,景致怡人,靜謐中已經尋不到當年戰爭年代的蹤跡。老工業基地不老,只是暫歇,而今的它終於煥發生機,作為江北區重點文創項目,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
一步入老廠區,便能感受到濃厚的「兵工」氣息。道路兩旁廢棄廠房的圍牆上繪上了飛機、自行車、摩託車等圖案,這些圖案被賦予了機械的生命,一下子讓廠房有了文藝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不能忘記戰爭所帶來的傷痛,要不忘初心、自強不息。
「惟有文字性,萬古抱根柢」。
1944年,由周恩來領導創辦了蜀都中學,提出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必須讀書」的口號。
蜀都中學表面上是一所私立中學,但實際上是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秘密創辦的愛國民主運動堡壘,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和統一戰線淵源的名校。
他們中有的積極投身革命武裝鬥爭,為推翻舊中國而英勇戰鬥;他們中有的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骨幹,擔任我黨的中高級幹部和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
學校從創辦到結束,雖然只有6年時間,但是在這期間,學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爭取了許多知名人士,培養了大批幹部,掩護和轉移過不少革命同志。是當時重慶地區黨員活動的主陣地之一。
琢,是雕磨
是傳承創新的蛻變
盤溪石虎
走過那段光輝歲月,大石壩這塊璞石正閃爍著它獨特的高光。
或是一點明朗清晰的筆觸,或是一抹陸離斑駁的色彩。這都是歲月傳承下來的文化之韻,時間雕鏤後的藝術之美。
坐落於大石壩郭家院的國立藝專「黑院牆」便是鮮明的代表。
它的原名本為郭家院,本是四合院式的院子。國立藝專的師生覺得這名字土氣,於是將其改名為「果家園」。又因郭家院子的院牆通體塗有黑漆,灰暗陳舊,附近唯此一家,遠近聞名,所以師生們又稱它「黑院牆」。
自磐溪「黑院牆」開課以來,先後聘請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及社會名流擔任專職或兼職教師,這批優秀畫家及教育家在此辛勤付出,培養出大批優秀學生。國立藝專在磐溪「黑院牆」存在的整整四年,是西遷徵途最輝煌的四年,不少學生後來成為新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者。
中國著名畫家、教育家潘天壽不禁感嘆:「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繞過國立藝專就黯然失色,而繞過磐溪就定然會支離破碎。」
目前,這個承載著文化與藝術的舊址,正準備迎接新的身份。黑院牆遺址文化地標建設即將啟動,黑院牆國立藝專舊址分歷史文化展示區、藝術作品交易區、群眾文化展示區三個部分打造文化主題公園,帶領世人重溫抗戰大後方中國美術的輝煌歷史。
能嬰書院
鬧市之中尋一處恬靜,恬靜之中尋一絲安寧。能嬰書院,則像一處避風港,是快節奏生活中的一份調味劑。
能嬰書院前身為前衛廠幼兒園,是大石壩街道打造的「磐溪文化珍珠鏈」上的明珠之一。「能嬰」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寓意回到如嬰兒般的渾厚、純樸、自然的生命狀態。千年以來,書院乃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在教育上實乃重要。如今,雖無法延續書院的歷史,但書院的精神可傳承,故取名「能嬰書院」。
「竹屋紙窗無限好,觀書學字不妨清」。
能嬰書院主要開展書畫培訓、藝術研修活動,通過藏書、教育、研究為學術主題,打造傳統文化交流平臺,為學者們提供各抒讜論和自修的一個地方,成為了都市裡暗藏的「桃花源」。
磐溪版畫院致力於讓版畫走進社區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受啟發於生活。如果在大石壩傾力打造的磐溪版畫院內遊覽一番,定會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藝術真諦。
磐溪版畫院主要側重於「社區版畫」培訓,對象則以社區居民為主,通過引進全國性刊物《中國少兒版畫》編輯部、「李永永版畫工作室」入駐,引導有一定影響力的磐溪版畫院成立文化運營公司,走市場化的道路,強化自身造血功能,進一步提升影響力,讓版畫走進社區,走進生活,走進每個大石壩人的家中。
琢,終成器
一塊新舊融合的寶地
九村茶市
當璞石經過巧奪天工的雕琢以後,它的紋路已經漸漸清晰,它的色澤已經漸漸鮮明。正如大石壩這塊寶地,發展到今天,與過去的虛與實、動與靜、快與慢、廣與合交織在一起,已成為江北乃至重慶版圖中的瑰麗寶玉,正彰顯著厚重的生命力。
這裡的文化因歲月洗禮而經久不衰,這裡的風景因新舊融合而煥發新貌。新舊在這裡交織,也在這裡融合。
大石壩,如今已是融舊立新創文旅的寶地。
身處東原悅薈,你定會在其中感受到都市獨有的魅力以及大石壩當下的興盛。
在全球範圍內首創細胞狀的外觀設計下,這座位於大石壩中心又背靠千畝森林公園的建築體,看上去就是一個「會呼吸」的商業綜合體,活力盎然。
或是忙裡偷閒,在這兒喝一杯咖啡,看一場電影,都是心靈的慰藉。
哲學家曾說過:生活本就是一門穿越晝夜的藝術。
那麼在東原悅薈,便能輕鬆感受到這門「藝術」的奧妙了。
在上石門大橋之前,存在一處「光的勝地」。這便是齊祥雲燈飾廣場。
作為全市最大的燈飾廣場,品種繁多、款式新穎,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以燈飾為基礎向家居建材產品延伸,打造別具一格重慶齊祥燈飾建材網創產業園,24小時「線上預約、線下體驗」新模式獲國家專利。
這裡的光造就了萬家燈火,這裡的人煙構成了今天的大石壩。
「民以食為天」。
大石壩的美食數不勝數,五味俱全。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全國知名(全國76家連鎖店)的網紅店——「九村烤腦花」。
每個夜晚,這裡人流如織,賓客滿座。「飲一杯酒,吃一口腦花;聊一席話,嘆一句人生。」
大石壩的夜生活便正式開始了。
於市井之中,嘗遍百味。
於鬧市之外,細品茶香。
九村茶市便是隱藏在都市之中的一處修身養性之所。它和石家花園、磐溪石虎一樣,坐落在這個寧靜優雅的九村,仿佛是一處不同於外面煙火氣息的世外桃源。
氣韻溫雅的紫砂茶具、細膩敦厚的陶瓷茶具、新穎別致的工藝茶具以及各類質樸高雅的木製茶几陳列有序。靜下心來,細細品茗,時間便好像掙脫束縛,慢了下來。
璞玉渾金,琢石成器
大石壩的每一塊磚、每一面牆、每一株花草,訴說著光陰的故事,留下歲月的烙印。一路走來,大石壩從一塊璞石歷經千秋萬代的考驗,蛻變為一塊寶玉,但這並不是完結。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
未來的大石壩,定會將歷史的厚重延續,將藝術的底蘊傳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塊寶地的生命力。
融舊立新創發展,磐溪璞石琢成器。
徐悲鴻故居
歡迎大家轉發、留言
一起為大石壩打Call呀 !
閱 讀 推 薦
編輯
謝映東
圖文、視頻
由大石壩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