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李盈盈)"目前,全國各地體育中考已經全覆蓋,分值從30分到100分不等。2021年起,一些地方的體育中考分值將有大幅度增加。"12月14日下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體育、美育教育的有關情況。2019年實施"自主招生"和2020年實施"強基計劃"的高校在招生考試中全面實施體育測試製度。
據王登峰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政策體系更加健全,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搭建了體制機制"四梁八柱"。
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教育部官網
體育場館、器械達標率均超90%
記者梳理發現,在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的情況下,體育教學改革更加深入。95%的學校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每天一小時體育鍛鍊。確保學生通過體育鍛鍊掌握1-2項運動技能,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育教學改革特色。
目前,教育部開展的體育特色學校項目有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近3萬所、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近1萬所、全國青少年校園排球特色學校近1500所、全國青少年校園網球特色學校近300所、全國青少年冰雪運動特色學校近2000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近800所。
為了促進學校體育教育的開展,不斷"配齊""配強"體育教師。一方面,"十三五"期間,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由50.2萬增加到59.5萬,每年新增體育教師約2萬人,年均增速4.3%。
另一方面,體育場地設施不斷提質增量。2019年底,全國小學、中學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學校率分別為90.22%、93.54%,體育器械達標率分別為95.38%、96.56%,較"十二五"期間大幅度提升。
王登峰強調,體育教育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學生體質健康檔案,將身心健康情況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而且,實現學校體育工作與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掛鈎,與教師的績效工資、職稱掛鈎,與學生的綜合評價、升學掛鈎。
美育進展迅猛於體育
王登峰表示,"十三五"期間,美育的進展比體育還要迅猛。"十二五"末,學校體育教育的情況好於美育,到了"十三五"末,美育的情況比體育好。
一方面,師資隊伍建設上,"十三五"期間,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由59.9萬增加到74.8萬,增長的數量和幅度超過體育教師。
據統計,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15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萬人,四年增加14.9萬人,平均增速5.7%。美育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19年的7.5%。
另一方面,在美育器材保障上,目前,小學的藝術器材配備達標率達到95%,初中達到96.12%,高中達到93.26%,也超過了體育的達標率。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小學藝術器材達標率達95.07%,初中達標率達96.12%,高中達標率達93.26%,十年間分別增長了50.2%、36.76%和17.85%,特別是近五年分別增長了36.60%、20.16%和8.67%。
在日益完善的政策體系的保障下,美育教育教學成效顯著。
一是美育課程建設穩步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大部分省(區、市)義務教育階段都能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方案保證音樂、美術課程總量不低於總課時的9%;高中教育階段,全國93.2%的學校能夠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全國80.7%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並保證72學時;全國87.6%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
二是美育課程資源日益豐富。各地各校開發利用當地民族民間美育資源,豐富美育課程內容,在中小學增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課程。
三是美育受惠群體不斷擴大。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65%的學生參與了的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藝術特長。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顯示,78.5%的四年級和77.2%的八年級學生演唱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級和65.8%的八年級學生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八成以上學生喜歡藝術課和藝術教師。
勞動教育以體力勞動為主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廣大青少年兒童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小學廣泛組織學生參加家務勞動、校內外勞動。
可是,有人提出,到實驗室做實驗,師範院校的同學畢業實習,或者中小學生熬夜做練習題算不算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邊界是什麼?腦力勞動算不算?
對此,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勞動教育被泛化了,用文化課學習取代了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教育。"實際上,無論是中央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還是教育部發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都明確強調勞動教育要以體力勞動為主,手腦並重。"
未來網記者獲悉,各地創建了一批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勞動教育特色學校,帶動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深入開展。比如,北京市先後建設了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等3個學農勞動教育基地和1個學工實踐基地,以初中學生為重點開展學農實踐活動。
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與有關單位合作共建"海中學生實踐農場",分批組織高一全體學生開展勞動周活動。學生在勞動周中"過三關":一是步行關。學校距農場30華裡,來回都得自己走。二是生活自理關。鋪床疊被、洗衣刷鞋、燒飯做菜全由學生自己完成。三是勞動鍛鍊關。每天勞動5-6小時,參加耕種、收割、治蟲、施肥、操作農機農具、餵雞餵豬等。
為了避免勞動教育無勞動現象,申繼亮強調,"勞動教育一定要有經歷,有體驗,讓教育和勞動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