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分析
古代天文曆法簡單了解即可,一般作為選項,重點是二十四節氣和幹支紀年二、歷朝天文曆法
(1)《夏小正》:作者不可考,經過很長時間的編撰,到戰國、兩漢時期仍有人編撰,最原始的版本已經丟失(2)殷歷:殷商時期的曆法,正月大約是農曆十二月,商朝也有曆法,但依然沒有特別記錄留下
2.春秋戰國(東周)時期
(1)《春秋》記載,公元前 613 年,「有星孛入於北鬥」指的是哈雷彗星,是世界上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是非常重要的天文成就
(2)春秋時期基本上確立了 十九年七閏 的原則:中國古人通過觀察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而總結得出,十九年中閏月會多一個月(所以是七閏),通過閏月把差額補齊,十九年一個輪迴。原因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和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乘12的時間不同,中國人為了彌補產生的時間差,觀察出十九年七閏的原則,和國際現存的規則差距是 2 小時 9 分 36 秒
(3)戰國時期《甘石星經》:天文學著作,作者是甘德和石申,是我國存在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3.秦漢時期
(1)漢武帝時,制定出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書——《太初曆》
(2)西漢時期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關於太陽黑子最早的記錄,「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3)東漢科學家張衡對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學解釋。月食最早記錄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人,是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
4.隋唐時期
僧一行——《大衍曆》:注意僧一行的《大衍曆》是開元年間的曆法,「衍歷」是《易經》中的名詞,分為七篇包括七十二候和日食以及月食的情況,僧一行觀測正午時期竹竿的長度, 計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5.元朝時期
郭守敬——《授時曆》(重點):非常精確,所定的時間比現在的時間一年只差 26 秒
三、常考古代曆法概念
1.日、月、年
(1)日:反映太陽出沒,太陽東升西落,一日就是一天
(2)月:反映月相變化,如滿月、上玄月、下玄月、新月等,以月相變化為主體的曆法
(3)年:反映冷暖交替的周期,反映地球繞太陽的情況
2.中國曆法:我國的農曆既有月也有年,是陰陽曆的合曆
3.四象(注意對應方位)
東:青龍;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東龍、西虎、南朱雀、北玄武)
四、二十四節氣
1.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立法,中國古代的曆法會反映日月星辰和農業種植,曆法要指導農業生產才可以。二十四節氣屬於陽曆系統,是繞太陽公轉而劃分,因為公轉速度不同而不同2.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了解即可)3.《淮南子》一書記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公元 104 年,漢武帝年間,《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在天文曆法中的位置4.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
(1)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必背)(2)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立春是公曆2月4日—5日左右,是春開或春始。「分」和「至」是節氣,代表著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春分/秋分是太陽直射點到赤道晝夜等長,春分之後北方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五、幹支紀年法
1.中國古人經過觀測、加工和對於曆法的研究總結出十天幹、十二地支。將天幹地支組成六十個數的周期用以紀念,從甲子開始,以癸亥結束,這種方式就是幹支紀年法2.十天幹:甲(萬物剖腹而出)、乙、丙(萬物可見)、丁(強壯)、戊、己、庚、辛、壬、癸3.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天幹地支不重複是60年,稱為一甲子。考題中計算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數數,先給出初始數值,再給出末數值,差額不會超過 12。兩頭同時數相同的數字,如甲子年五年以後,上下同時數,結果是己巳年。如果是辛亥年,五年以後,就是丙辰年六、十二時辰紀時法
1.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於兩小時。十二時辰跟現在的對照如下:真題實戰
1.(2011—國考)下列有關天文知識的表述,正確的是( )A.克卜勒製成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並證實了哥白尼學說
B.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C.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是《詩經》中的「魯莊公七年星隕如雨」
D.月食發生時地球、月球、太陽在一條直線上,且月球居中
【解析】正確選項:B
C 項錯誤。記錄是有「星孛入於北鬥」,並且記錄的典籍是《春秋》D 項錯誤。月食發生是地球月球和太陽在一條線上,地球居中【解析】正確選項:A。夏季有 6 分節氣,因為一共有四季,每一季6個節氣
拓展:春分和秋分是太陽直射赤道,而夏至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大,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小。3.(2015—國考·地市級)下列說法符合生活實際的是( )D.雨水過後,我國西部蚊蠅所傳播的疾病開始明顯增多【解析】正確選項:C。處暑時節北方的中暑病人有所減少,因為處暑是熱的終結A項錯誤。小滿時節作物開始成熟,是夏初時節,溫度開始變高D項錯誤。蚊子復活溫度要增高,西部熱的時間比東部更晚,因為是大陸性氣候,而雨水時期(正月)西北的蚊子還沒有復活4.(2019—陝西)下列對「夏滿芒夏暑相連」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上一句是「春雨驚春清谷天」
B.下一句是「秋處露秋寒霜降」
C.小滿是在五月下旬
D.夏至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
【解析】正確選項:D。夏至前後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太陽高度角最大不是最熱的時候,大陸應該晚一個月,海洋晚2個月
A項/B項正確。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 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C項正確。5月沒有說明是農曆或公曆,每年農曆的5月21號,是公曆的6月5日左右A.標誌著冬天的結束,春天的開始
B.降雨量充沛,利於穀物生長
C.天氣晴朗,氣溫較高,春天已經接近尾聲
D.溫度逐漸升高,漸漸有了春雷,冬眠動物甦醒
B.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C.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解析】正確選項:A。處暑是熱要終結
D 項正確。小滿表示夏熟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未成熟,而南方是水量增加8.(2018—江西)下列選項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 )
A.廣西左江花山巖畫
B.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C.清代內閣秘本檔
D.二十四節氣
【解析】正確選項:D。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口頭傳承的,美術、音樂的作品、禮儀、風俗等
9.(2011下半年— 聯考)中國古代以天幹地支紀年,天幹是: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以幹支紀年是( )10.(2011—上海)我國農曆中以天幹、地支的搭配來紀年,其中十天幹為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搭配的方式是:在天幹中和地支中依次各取一字搭配來紀年,例如1920年是庚申年,下一年的天幹為辛,地支為酉,故 1921 年,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這年,是辛酉年。那麼,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下一個辛酉年是公元多少年( )
A.1981
B.1991
C.2000
D.2001
11.(2015—河北)我國農曆採用天幹地支紀年法,天幹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天幹地支紀年,2015年是乙未年,2020年是( )
A.丙申年
B.甲子年
C.庚子年
D.壬申年
12.(2015—廣東)根據幹支紀年法,2015年是乙未羊年,那麼2020年是( )
A.癸丑牛年
B.庚醜牛年
C.庚子鼠年
D.壬子鼠年
關註上岸喵,你我都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