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曆法成就

2021-02-16 上岸喵的乾貨鋪

一、考情分析

古代天文曆法簡單了解即可,一般作為選項,重點二十四節氣幹支紀年

二、歷朝天文曆法

(1)《夏小正》:作者不可考,經過很長時間的編撰,到戰國、兩漢時期仍有人編撰,最原始的版本已經丟失(2)殷歷:殷商時期的曆法,正月大約是農曆十二月,商朝也有曆法,但依然沒有特別記錄留下


       2.春秋戰國(東周)時期

(1)《春秋》記載,公元前 613 年,「有星孛入於北鬥」指的是哈雷彗星,是世界上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是非常重要的天文成就

(2)春秋時期基本上確立了 十九年七閏 的原則:中國古人通過觀察月亮在天空的位置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而總結得出,十九年中閏月會多一個月(所以是七閏),通過閏月把差額補齊,十九年一個輪迴。原因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和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乘12的時間不同,中國人為了彌補產生的時間差,觀察出十九年七閏的原則,和國際現存的規則差距是 2 小時 9 分 36 秒

(3)戰國時期《甘石星經》:天文學著作,作者是甘德石申,是我國存在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3.秦漢時期

(1)漢武帝時,制定出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書——《太初曆》

(2)西漢時期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關於太陽黑子最早的記錄,「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3)東漢科學家張衡對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學解釋。月食最早記錄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人,是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

4.隋唐時期

僧一行——《大衍曆》:注意僧一行的《大衍曆》是開元年間的曆法,「衍歷」是《易經》中的名詞,分為七篇包括七十二候和日食以及月食的情況,僧一行觀測正午時期竹竿的長度, 計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5.元朝時期

郭守敬——《授時曆》(重點):非常精確,所定的時間比現在的時間一年只差 26 秒

三、常考古代曆法概念

1.日、月、年

(1)日:反映太陽出沒,太陽東升西落,一日就是一天

(2)月:反映月相變化,如滿月、上玄月、下玄月、新月等,以月相變化為主體的曆法

(3)年:反映冷暖交替的周期,反映地球繞太陽的情況

2.中國曆法:我國的農曆既有月也有年,是陰陽曆的合曆

3.四象(注意對應方位)

東:青龍;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東龍、西虎、南朱雀、北玄武)


四、二十四節氣

1.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立法,中國古代的曆法會反映日月星辰和農業種植,曆法要指導農業生產才可以。二十四節氣屬於陽曆系統,是繞太陽公轉而劃分,因為公轉速度不同而不同2.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漢族勞動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了解即可)3.《淮南子》一書記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公元 104 年,漢武帝年間,《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在天文曆法中的位置

4.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

(1)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必背)(2)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立春是公曆2月4日—5日左右,是春開或春始。「分」和「至」是節氣,代表著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春分/秋分是太陽直射點到赤道晝夜等長,春分之後北方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3)每年3月5日—6日是驚蟄,是春雷開始響,冬眠的動物開始出動
(4)清明是每年大概4月4日—5日,氣溫回升,氣候變暖,生物生長繁衍變化
(5)小滿:小滿在最初時含義是北方的小麥等夏熟植物顆粒開始飽滿的情況,捏碎會冒出乳白色的漿。而南方已經進入雨季,南方有表示降雨的情況
(6)農曆五月是芒種,公曆6月5日或6月6日,作物開始成熟,可以收藏種子,是真正成熟的時候。古代的小麥有麥芒,而現在的小麥為了產量而麥芒減少
(7)小暑和大暑是熱,處暑是秋季的節氣,立秋表示秋天的開始,處是結束的意思, 熱的天氣即將結束,天氣開始要變涼爽

五、幹支紀年法

1.中國古人經過觀測、加工和對於曆法的研究總結出十天幹、十二地支。將天幹地支組成六十個數的周期用以紀念,從甲子開始,以癸亥結束,這種方式就是幹支紀年法2.十天幹:甲(萬物剖腹而出)、乙、丙(萬物可見)、丁(強壯)、戊、己、庚、辛、壬、癸3.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天幹地支不重複是60年,稱為一甲子。考題中計算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數數,先給出初始數值,再給出末數值,差額不會超過 12。兩頭同時數相同的數字,如甲子年五年以後,上下同時數,結果是己巳年。如果是辛亥年,五年以後,就是丙辰年

六、十二時辰紀時法

1.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於兩小時。十二時辰跟現在的對照如下:



2.子時和午時要特別注意:子時是 23 點-1 點,午時是 11 點-13 點

真題實戰

1.(2011—國考)下列有關天文知識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克卜勒製成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並證實了哥白尼學說

B.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C.世界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是《詩經》中的「魯莊公七年星隕如雨」

D.月食發生時地球、月球、太陽在一條直線上,且月球居中

【解析】正確選項:B

C 項錯誤。記錄是有「星孛入於北鬥」,並且記錄的典籍是《春秋》D 項錯誤。月食發生是地球月球和太陽在一條線上,地球居中


2.(2014—黑龍江)「二十四節氣」中的「夏滿芒夏暑相連」包含了多少個節氣(          )


【解析】正確選項:A。夏季有 6 分節氣,因為一共有四季,每一季6個節氣

拓展:春分和秋分是太陽直射赤道,而夏至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大,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太陽高度角最小。3.(2015—國考·地市級)下列說法符合生活實際的是(          )D.雨水過後,我國西部蚊蠅所傳播的疾病開始明顯增多【解析】正確選項:C。處暑時節北方的中暑病人有所減少,因為處暑是熱的終結A項錯誤。小滿時節作物開始成熟,是夏初時節,溫度開始變高D項錯誤。蚊子復活溫度要增高,西部熱的時間比東部更晚,因為是大陸性氣候,而雨水時期(正月)西北的蚊子還沒有復活


4.(2019—陝西)下列對「夏滿芒夏暑相連」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上一句是「春雨驚春清谷天」

B.下一句是「秋處露秋寒霜降」

C.小滿是在五月下旬

D.夏至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


【解析】正確選項:D。夏至前後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太陽高度角最大不是最熱的時候,大陸應該晚一個月,海洋晚2個月

A項/B項正確。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 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C項正確。5月沒有說明是農曆或公曆,每年農曆的5月21號,是公曆的6月5日左右


5.下列對於「驚蟄」這一節氣的描述最準確的是(          )

A.標誌著冬天的結束,春天的開始

B.降雨量充沛,利於穀物生長

C.天氣晴朗,氣溫較高,春天已經接近尾聲

D.溫度逐漸升高,漸漸有了春雷,冬眠動物甦醒


6.(2015—河南)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 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下列詩詞不反映物候知識的是(          )

B.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C.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7.(2018—青海)下列四個節氣所表示的含義錯誤的是(          )


【解析】正確選項:A。處暑是熱要終結

D 項正確。小滿表示夏熟作物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未成熟,而南方是水量增加


8.(2018—江西)下列選項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          )

A.廣西左江花山巖畫

B.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C.清代內閣秘本檔

D.二十四節氣


【解析】正確選項:D。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口頭傳承的,美術、音樂的作品、禮儀、風俗等

9.(2011下半年— 聯考)中國古代以天幹地支紀年,天幹是: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以幹支紀年是(          )


【解析】正確選項:B。甲午戰爭是1894年,那麼1900年是間隔6年,然後向後數,對應的是庚子年


10.(2011—上海)我國農曆中以天幹、地支的搭配來紀年,其中十天幹為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搭配的方式是:在天幹中和地支中依次各取一字搭配來紀年,例如1920年是庚申年,下一年的天幹為辛,地支為酉,故 1921 年,也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這年,是辛酉年。那麼,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的下一個辛酉年是公元多少年(          )

A.1981

B.1991

C.2000

D.2001


【解析】正確選項:A。在1921年基礎上加60年是1981年


11.(2015—河北)我國農曆採用天幹地支紀年法,天幹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天幹地支紀年,2015年是乙未年,2020年是(          )

A.丙申年

B.甲子年

C.庚子年

D.壬申年


【解析】正確選項:C。2015與2020年間隔5年,2020 年是庚子年


12.(2015—廣東)根據幹支紀年法,2015年是乙未羊年,那麼2020年是(          )

A.癸丑牛年

B.庚醜牛年

C.庚子鼠年

D.壬子鼠年


【解析】正確選項:C。廣東的題目需要背誦天幹地支(廣東的考生慘兮兮)

關註上岸喵,你我都上岸!

相關焦點

  • 張聞玉 | 《古代天文曆法講座》
    湯序波張聞玉先生是章黃學派在當代傳統小學界的重要傳人,在古代天文曆法研究與西周年代考證等方面成果尤為豐碩,是學界公認的當代天文曆法考據學派代表性人物。李學勤先生曾讚許張聞玉先生這方面的研究是「觀天象而推歷數,遵古法以建新說」。天文曆法學乃聞玉先生學術中最為重要和精彩的部分,也是他為學的看家本領。竊以為先生學術有兩大支撐:一是小學;一是古天文曆法。
  • 古代天文曆法知識入門
    《中華古歷淺說》是蔣南華先生從他的《中華傳統天文歷術》中遴選出的文章合集,主要包含古代紀年、紀月、紀日的曆法原理和推算方法,以及二十四節氣、北鬥星等與曆法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看完這本書,能對我國古代曆法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讓習慣了陽曆的現代人理解陰曆的基本制定原理和規則。
  • 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家,他都有哪些貢獻?
    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曆法、水利和數學家,他都有哪些貢獻?在中國古代,有一位集許多學科大成的人物,在很多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詣,大家在歷史中了解過他,一說的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可是他對科學的貢獻並不被世人深入了解,他是元代的著名科學家。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湯序波 | 張汝舟先生與他的500多頁天文曆法演算手稿
    乾嘉學派在小學領域成就最大,彼時學者如沒有小學方面的著述,是很難躋身於一流學者的行列的。所以作為章黃學派傳人,汝舟先生的自我評價看似謙虛,實則已很自負;而「天文曆法」,按儒家「重道輕藝」的思想,屬於「技」的層面,當然要自貶了。
  • 高考文化常識專項訓練:天文曆法
    專題02天文曆法 1.下面的文字常識有誤的一項是B.古代男子冠禮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與字的含義相反或相對,如韓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關羽字雲長。C.古代天文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陰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陰曆十六日。「朔」為陰曆每月初一,「晦」為陰曆月末最後一天。
  • 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常識(2)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綜合素質考點: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常識(2),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8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9.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後。 10.幹支:天幹地支的合稱。
  • 從《周易》卦爻辭,讀懂河圖與天文曆法的關係
    「曆法疏密,驗在交食」——《授時曆》根據這一天的日食,戰國時期的曆法學家們可以很輕易地驗證出曆法的「章法」和「蔀法」是否準確。正因此,《周易》的作者毫無疑問是一個戰國人,他在卦爻辭中精準無比地記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冬至日食。章,就是《豐》卦爻辭裡的「來章」。蔀,就是《豐》卦爻辭裡的「豐其蔀」。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探尋古代曆法變遷史,追溯閏日起源知多少
    據考古得知,夏代曆法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曆法,古人依據北鬥星鬥柄所指方位來確定月份。正是天象、曆法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閏年閏月閏日等知識才被農民所熟知。公曆是來自基督教,就是所謂救世主出生那年為公元元年,普通意義上陽曆每隔四年為一閏年,陽曆二月二十九天每增加一天就是閏日。
  • 王蒙: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曆法可以相比​
    其實中國有一樣東西也是冠絕全球的科學成就,那就是中國的「農曆」。可能現在絕大多數年輕人對農曆已經沒有什麼映像了。不過,在農村裡的農民,卻仍然還記著一首流傳了無數年的打油詩‑《節氣歌》:農曆在中國的歷史太久了,它是我們得而祖先通過對天文現象的觀測,一步一步的完善起來的。不過,這種曆法在夏朝就開始逐漸完備了,所以我們也稱農曆為「夏曆」。這種我們用了幾千年的曆法,在1912中華民國建立之後,農曆大約被孫中山等人當成了「封建糟粕」,廢棄了,並且從此改成了西曆,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公曆」。
  • 「長知識」中國古代科技常識之曆法和農書常識
    >考點一:中國古代科技常識——曆法和農書常識此文主要是介紹我國古代科技常識中的曆法常識和農書常識。那麼為什麼要把曆法和農書放在一起介紹呢?因為我國古代農業發達,與農業密切聯繫的曆法制定和農學研究,歷來備受重視,曆法和農學不可分割。一、曆法常識(一)下面簡單介紹古代曆法發展歷程。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曆法《夏小正》;2.商朝時,改進了「殷歷」。
  • 中國古代曆法,並不是陰曆
    我們記憶中隱約會有一些古代曆法的常識,比如按舊曆計算生日,過的新年、元宵等節日在現在通行的曆法來算並不是固定的節日。你是否對此產生過許多疑問?古代中國的曆法實際上也是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紀年,與古埃及大體類似,稱為太陽曆。以朔望月為單位,這才是陰曆。我們一直以來對古代的曆法有所誤解,認為舊曆是陰曆,實際上這是不全面的。舊曆仍是以太陽曆為主,陰陽合曆。如果以陰曆紀月,平年十二個月,有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全年共364天。但這樣一來相對於一個太陽年(365日)就少了一天。
  • 天文專家:凡閏年必現「一年兩頭春」曆法現象
    一些細心的公眾發現,雞年含有兩個立春日,出現「一年兩頭春」曆法現象。天文專家表示,「一年兩頭春」是正常曆法現象,凡是閏年必定會出現這種現象,公眾不必大驚小怪。  據了解,所謂「一年兩頭春」也稱「雙春年」,是指在農曆的一年中有兩個立春之日。
  • 古代天文之謎,他們竟如此聰明,想到用這種方法探索宇宙!
    中國古代雖然科技和網絡沒有現代發達,但是那時候的人們仍然有探索未知事物,追求新鮮世界的激情。抬頭仰望著萬千星點,炙熱的太陽,明亮的月亮,目光之所及,激發了古代人民對宇宙對星空的好奇心,古代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在學習在靠近在歌頌宇宙,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人民是如何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的吧!
  • 在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
    在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這是螞蟻莊園2020年12月8日的題目。答案中有兩個選項,分別是農曆9月和農曆7月,你們覺得,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哪個月呢?下面逗逼小胖就為玩家帶來螞蟻莊園小課堂12.8最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女媧補天故事的曆法真相
    我們說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很大一部分都是天文曆法的寓言。女媧補天就是其中一個。(詳見天文曆法密碼系列)它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周易》的「易」字(詳見前文易字解讀)。二、北方水位我們注意到,女媧補天用的是五色石,五色這個名稱明顯是五行的比喻。
  • 曆法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分類
    曆法,是人們通過觀測記錄天象的運轉規律,制定的一種計時方法。在中國古代,人們根據曆法來進行農事生產,制定二十四節氣,「節」有節點的意思,到了某個節點,就應該做相應的事情,比如春分到了,就可以開犁春耕了,清明前後,種瓜中豆之類的。
  • 今日22時59分,將現罕見天文曆法現象——「四豬喜迎小雪」
    據了解,今年的「小雪」將出現罕見的天文曆法現象——「四豬喜迎小雪」。「四豬」是指豬年、豬月、豬日、豬時。我國古代用天幹和地支來編排年份、月份、日期和時間。今年陽曆11月22日,農曆是乙亥年,是豬年;農曆乙亥月是豬月(農曆十月);農曆癸亥日是豬日;農曆亥時是豬時。這一天文曆法現象,上一次發生在1719年11月23日(小雪),整整300年才出現一次。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2)——北鬥曆法篇
    I 摘要:不懂天文曆法,就無法研讀古代經典,就無法學習《黃帝內經》。由於北鬥七星在天空運行的群星中最為耀眼,七星的位置、形態相對固定,且與太陽回歸運行有固定的關係,這一關係與古代人類的社會活動關係十分密切,因而依據北鬥七星作為天文背景制定的北鬥曆法就成為中國最早的曆法。當今全世界都在使用的七日星期制度,以及二十八宿、四面八方、卜筮[shì] 之用四十九等知識均為這一曆法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