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鸛
白鸛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成鳥具細長的紅腿和細長的紅喙。僅有兩個亞種,大小略有不同。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巖石上築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築巢。為食肉動物,其食性廣,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後出巢。
分布於歐洲,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或印度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在歐洲,白鸛有「送子鳥」之稱,被認為是吉祥鳥。白鸛是德國的國鳥。
白鸛為大型鳥類,體長90-115釐米,翼展195-215釐米,體重3000-3500克。壽命26年。翅膀長且寬,可滑翔。飛行時,脖子向前伸,腿向後伸,超出其尾尖。與其他鸛鳥類似,其腿、頸和喙都非常細長。羽毛主要為白色,翅膀處具黑羽。主翼羽、副翼羽、初級覆羽、上翼大覆羽、肩羽、小翼羽為黑色,具綠色或紫色光澤。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期間能豎直起來。鳥喙為紅色,喙形較直,不向上翹,嘴基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眼周、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均為黑色,虹膜為褐色或灰色,眼眶周圍的皮膚為黑色。成鳥腿為鮮紅色。雌雄兩性在外觀上完全相同,只是一般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幼鳥羽毛淺棕色、灰暗,鳥喙、眼周、眼先和喉為黑色。
黑鸛
黑鸛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築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
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於偏僻和人類幹擾小的地方。
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僅有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後向周圍地區擴散遊蕩。是白俄羅斯的國鳥。
黑鸛兩性相似。成鳥嘴長而直,基部較粗,往先端逐漸變細。鼻孔小,呈裂縫狀。第2和第4枚初級飛羽外翈有缺刻。尾較圓,尾羽12枚。腳甚長,脛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間具蹼,爪鈍而短。頭、頸、上體和上胸黑色,頸具輝亮的綠色光澤。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銅色光澤,胸亦有紫色和綠色光澤。前頸下部羽毛延長,形成相當蓬鬆的頸領,而且在求偶期間和四周溫度較低時能豎直起來。下胸、腹、兩脅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或黑色,嘴紅色,尖端較淡,眼周裸露皮膚和腳亦為紅色。
幼鳥頭、頸和上胸褐色,頸和上胸具棕褐色斑點,上體包括兩翅和尾黑褐色,具綠色和紫色光澤,翅覆羽、肩羽、次級飛羽、三級飛羽和尾羽具淡皮黃褐色斑點,下胸、腹、兩脅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腹部中央微沾棕色,嘴、腳褐灰色或橙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