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看了一部電影《學區房72小時》,和現實一樣戳中為人父母的心。
學區房,一直是很多家庭難以跨越的問題:要不要買?是不是對口好學校?如何湊夠錢?
一切為了孩子,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父母們和學區房槓上了。
有的為了學區房背上巨額債務,有的為買到學區房歷經艱辛。
在這部電影中,各種意外、較量紛至沓來,為了學區房,有原則、有底線的大學教授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電影內容簡介:
1.
大學教授 符重,是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
考前為學生義務補習功課,拒不收學生想要改分的紅包。
他的女兒誠誠上幼兒園了,為了能讓孩子上好學校,他一直在關注學區房的事情。
在錯過幾次學區房的機會後,中介兼朋友毛豆帶他看了一套學區房:1924的房子,30平,妥妥的老破小,但因為是學區房,很多人搶著買。
符重要想辦法在1周內湊夠全款360萬,然而他還差60萬,他選擇了要快算、低價賣掉現在的房子。
然後去買那套老破小。
在教授家裡做事的牛阿姨在中介進屋後,得知教授要賣房的事,她懇求教授把房賣給她。
原來,牛阿姨的兒子談了個上海女朋友,女朋友家裡提出要求,要在期限內找到合適的房子買,否則倆孩子必須分手。
牛阿姨的兒子遲遲沒找到價格合適的房子,眼看期限將過,情緒波動很大,甚至要自殺。
聽到牛阿姨可以付首付60萬現金,幾天裡等不到中介消息的符教授決定把房子賣給牛阿姨。
符教授在一周期限的倒數第二天晚上和牛阿姨籤訂了合同,並約定第二天下去去銀行辦理手續。
作為房產共有人的妻子劉家園並不想為了學區房賣房,但她可憐牛阿姨,也沒有表示反對。
2.
符教授拿到60萬,第二天一早便聯繫中介毛豆去找房東,卻得知房東跳水漲價40萬,要賣給其他人。
符教授生氣對方毀約,卻絲毫沒辦法。只好和房東協商推遲一天自己湊夠400萬。
然而多出的40萬從哪裡來呢?
這時,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有求於他的學生家長袁媽媽透過中介表示要出250萬買下他的房子。
符教授在原則和學區房之間決定反悔,取消和牛阿姨的合同。
知道真相的牛阿姨痛罵他是騙子,搶走了他的身份證,併到律師那裡起訴他。
符教授只得請妻子劉家園證明作為共有人她並不願意賣房,以此說明他和牛阿姨的合同無效。
身患抑鬱症、內心善良的劉家園面對牛阿姨和律師說了謊,律師判定合同無效。
符教授拿回了身份證,著急去找袁媽媽賣房。
走出律師大門備受煎熬的劉家園又返回去,承認自己同意將房子賣給了牛阿姨。
並坦誠她和符教授已經離婚2年,為了孩子他們對外隱瞞,這也導致了她的抑鬱症。
而說出秘密之後,她的抑鬱也煙消雲散了。
對於證人出爾反爾的說辭,律師也沒辦法做出判斷。
而符教授,因為牛阿姨的折騰,沒趕上房東約定的時間,沒有買到那套學區房。
3.
此刻,他也陷入了危機時刻:有人舉報他收受學生家長賄賂,職業遭遇危險;和袁媽媽的女兒袁航的地下師生愛情遭到否定;袁媽媽警告他必須改分讓女兒在考試中拿到95分以上......
在考驗與危機面前,符教授受到內心的拷問,最終他選擇了重新回到那個有原則、有底線的自己。
一個月後,他把房子賣給了牛阿姨,並買到了那所小學的學區房。
然而,造化弄人,給女兒辦好了戶口之後,才得知學區房準備拆遷,也不再屬於學區範圍......
結語:
影片最後的花絮,不少父母坦言對學區房又愛又恨的態度。
其實,國家層面也在出臺政策來解決學區房的問題,比如很多地方都開始了電腦派位、搖號等方式。
相信未來學區房的問題將不再這麼的扣人心弦。
其實,父母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除了學區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和孩子的習慣。
畢竟學區房只是外部因素,它會給予孩子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並不是全部。
對於學區房,你怎麼看?
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