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少旗 |《水經·濁漳水注》「桃水」辨

2021-02-08 歷史地理研究編輯部

[1] 《水經注》凡見二「桃水」,一在《濁漳水篇》,一在《聖水篇》,本文所討論為前者。

[2]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一〇《濁漳水》,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65—266頁。

[3]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註疏》卷一〇《濁漳水》,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74—976頁。

[4] 明清時期,自地理總志至相關地方志,多同持此說,不贅舉。就筆者所見,只有乾隆《正定府志》曾提出不同的見解,其文稱:「桃水源於上艾,綿蔓承之,疑即甘淘,與綿蔓合。桃、淘音同,加甘者,或因以桃為淘,有取夫淘淘水流之義,別其色味而名之與?」參見乾隆《正定府志》卷三《地理中》,《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誌輯》第1冊,上海書店、巴蜀書社、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6—87頁。但僅憑「音同」而論,今桃河與桃水更為相契,所以乾隆《正定府志》提出的見解沒有引起注意。

[5] 楊守敬、熊會貞疏,楊甦宏、楊世燦、楊未冬補:《水經註疏補·上編》,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993頁。張步天:《水經注地理疏證》,線裝書局2017年版,第194—195頁;侯旭東:《北朝并州樂平郡石艾縣安鹿交村的個案研究》,《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裡》,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31—264頁。

[6]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河東河北區》篇四二「太行井陘承天軍道」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0—1452頁。

[7] 《井陘縣誌》編纂委員會編:《井陘縣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頁。

[8]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河東道二·太原府》,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74頁。

[9] 從楊守敬等編繪的《水經注圖》可知,他認知中的冶河,包括今甘陶河與今冶河河道在內,與當今的冶河概念有所不同。當時另有一種意見認為,冶河指今桃河、綿河、冶河一線。如乾隆《大清一統志》雲:「冶河,源出山西平定州,東流為綿蔓水,入府境。」乾隆《大清一統志》卷一八《正定府》「山川」條,光緒二十八年石印本,第4頁。不過綜覽元明清時期的相關史籍及志書,有關冶河的記載多數與楊守敬的觀念相同,持後一種意見的較少。

[10] 楊守敬等編繪:《水經注圖》卷六《汾水》、卷一〇《濁漳水》《清漳水》、卷一一《滱水》,《水經注圖(外二種)》,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84—185、220—221頁。按,在楊圖中,澤發水源及董卓壘實際被標定在南川水與沾河交匯處。沾河即甘陶河,因其發源於沾嶺,故兼有沾河之名。但南川水的水道有誤。據光緒《平定州志》,南川水發源於平定州西,東流經平定州南郊,至平定州東不遠的西郊村與陽勝水匯合,後北流至亂流村注入桃河。參見光緒《平定州志》卷二《輿地誌》,光緒八年刻本,第23頁。南川水在平定州東北不遠處已經注入桃河,並未東流注入沾河(甘陶河)。據楊圖所見南川水後半段的流向判斷,應是訛奪今支沙口溝水道,支沙口溝即古故關水,詳見後文。所以,楊圖標示董卓壘及澤發水源的地點,實際應是支沙口溝與甘陶河的交匯處。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南川水之訛,是楊圖所據底圖之誤。

[11]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河東河北區》篇四二「太行井陘承天軍道」條,第1450頁。

[12]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河東河北區》篇四二「太行井陘承天軍道」條,第1451頁。

[13]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河東道二·太原府》,第373頁。

[14] 康熙《大清一統志》卷八七《平定州》「山水」條,清道光九年刻本,第9頁。按,清代三次編修一統志,乾隆志、嘉慶志所記故關水與此同,不贅述。

[15] 《元一統志》卷一《太原路·山川》,中華書局1966年版,第117頁。

[16] 《大明一統志》卷一九《太原府·山川》,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頁。

[17] 清代有關方志記述故關水時,採《元一統志》而不取《大清一統志》,亦表明《大清一統志》對故關水的記載不足徵。如乾隆《平定州志》載:「故關水,在州東五十裡,東流經井陘故關,入冶水。」乾隆《平定州志》卷三《輿地誌》,乾隆五十五年刻本,第21頁。光緒《平定州志》與此同,不贅述。

[18] 《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07、428頁。

[19]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一〇《清漳水》,第271頁。

[20] 《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468頁。

[21] 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2期。

[22]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52頁。

[23]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頁。

[24] 《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第2468頁。《魏書》載上艾縣復置的時間為「孝昌六年」,但北魏孝昌年號僅三年,故其文應有訛誤。其時樂平郡共領三縣,樂平郡及遼陽、樂平二縣的復置時間皆為孝昌二年,則上艾縣的復置時間很可能也是孝昌二年。

[25]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中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06頁。

[26] 侯旭東:《北朝并州樂平郡石艾縣安鹿交村的個案研究》,《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裡》,第242、260頁。

[27] 《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5頁;《宋史》卷二《太祖本紀二》,第23頁;《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第2136頁;《宋史》卷二五〇《羅彥環傳》,第8828頁;《宋史》卷四八二《北漢劉氏世家》,第13935頁。

[28] 《金史》卷二六《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31頁。

[29] 《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60頁;《清史稿》卷六〇《地理志七》,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029頁。

[30] 清人曾在元氏縣發現一方《漢三公山神碑》,碑文中所載「三公山道」即是通過三公山(今蒼巖山及其附近地區)峽谷連接常山國、上黨郡的一條交通線。三公山道西端所接,即為甘陶河河道。關於《三公山神碑》碑文,參見〔清〕沈濤輯:《常山貞石志》卷一《三公山神碑》,《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2版,第13174—13177頁;〔清〕張德容:《二銘草堂金石聚》卷二《漢三公山神碑》,《石刻史料新編》第2輯第3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1783—1795頁。此碑碑文殘泐嚴重,張德容摹文似為偽刻,但有參考價值。關於碑文內容及三公山、三公山道等問題,頗為複雜,筆者擬另撰文考釋,在此不贅述。

[31]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下冊,第737頁。

[32] 昔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昔陽縣誌》,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746—747頁。

[33]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註疏》卷一〇《濁漳水》,第975頁。

[34]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河東河北區》篇四二「太行井陘承天軍道」條,第1450—1452頁。

[35]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河東道二·太原府》,第374頁。

[36]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註疏》卷一〇《濁漳水》,第975—976頁。

[37]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河東道二·太原府》,第373—374頁。

[38] 《井陘縣誌》編纂委員會:《井陘縣誌》,第74頁。

[39] 〔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156頁。

[40] 熊會貞已指明,《漢書·地理志》所載綿曼水與《水經注》所載綿蔓水所指不合。參見〔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註疏》卷一〇《濁漳水》,第974頁。

[41] 《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第2462頁。

[42] 民國《井陘縣誌料》第二編《地理》,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第61頁。

[43] 唐人多以戰國時期的番吾註解蒲吾,認為蒲吾早在戰國時期已置,名為番吾。這種見解為唐以後學者承襲。不過近年有學者撰文指出,戰國時期的番吾遠在邯鄲以南,與蒲吾無關,蒲吾應初置於西漢。參見林獻忠:《戰國時期趙國兩「番吾」地望探析》,《歷史地理》第3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8—53頁。

[44] 《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第2462頁。

[45]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七《河北道二·恆州》,第481—482頁。

[46] 〔唐〕李泰等著,賀次君輯校:《括地誌輯校》卷二「井州房山縣」條,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3頁。

[47] 前文已述,今平山縣城上承隋唐房山縣治而來,該地亦是《魏書·地形志》所載之嘉陽城所在。酈注以嘉陽城為蒲吾縣治,與《魏書·地形志》的記載不合。《魏書·地形志》所錄東魏轄內州郡,是依據武定年間的版籍所作,其文獻時限在《水經注》成書之後。然則,東魏時期蒲吾縣又移置於蒲吾故城。

[48] 《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第1576頁。

[49] 《漢書》卷一五下《王子侯表下》,第489頁。

[50] 《後漢書》卷二一《耿純傳》唐李賢注,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64頁。

[51]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七《河北道二·恆州》,第480—481頁。

[52] 路洪昌、李曉明:《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河北學刊》1988年第4期。

[53] 酈注云桃水與澤發水「亂流東北」。「亂流」為酈道元常用的水道概念,雖含義不一,但大體指兩水或多條水道相互交匯而難以區分主次的情況。參見孫靖國:《<水經注>「亂流」新解》,《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

[54] 為減輕真定路洪澇災害,元人曾數次挑浚冶河故道,以分滹沱河水勢。《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604—1608頁。據明人趙文奎《冶河考》,冶河故道在真定城南與滹沱河並行。雍正《畿輔通志》卷一一一《藝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50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78—679頁。由前文考述蒲吾縣城、蒲吾故城、桑中故城、綿蔓故城的分布形勢來看,桃水析出後的水道與冶河故道甚為相近。

[55] 前述元明清時期主流的冶河觀點,冶河是上括今甘陶河,下至冶河故道。這說明在元代人的認識中,今甘陶河至冶河故道仍是一條上下貫通的水道。準之《水經注》,恰與桃水相合。

[56] 《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第429頁;《魏書》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第2468頁。

[57] 《三國志·魏書》卷一一《管寧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61頁。

[58]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一〇《清漳水》,第271頁。

[59]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一〇《清漳水》,第271—272頁。

[60]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三《河東道二·太原府》,第376頁。按:《元和郡縣圖志》稱「高齊移理沾城,即今縣是也」,似乎在高齊之前,唐樂平縣治被稱為沾城。但前引《魏書·地形志》載樂平郡雲:「孝昌二年復,治沾城。」《元和郡縣圖志》載孝昌二年復置樂平郡及樂平縣於和順,則沾城似又指唐和順縣治而言。據下文,和順縣治即為漢沾縣治,則沾城二說,當以後者為長。

[61] 酈注所述沾縣故城,可能是置樂平郡之後分置的沾縣。《晉書·地理志》載樂平郡轄五縣,其中既有樂平縣,又有沾縣。《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第429頁。之所以酈注稱其為沾縣故城,是因為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廢樂平郡時,沾縣、受陽縣等雖然保留,但皆被移治他處。廢樂平郡及遷移其屬縣,與北魏時期的山區統治策略有關,暫不贅述。

[62] 施和金亦指出後魏、北齊時期的樂平縣治在沾縣故城而不在今昔陽縣地,但他採信的是《讀史方輿紀要》所示的沾縣故城,實為上承酈注沾縣故城之說,而未提及酈注與《水經》存在的差異。參見施和金:《北齊地理志》卷二《河北地區(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66頁。

[63]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亦將今昔陽縣地劃屬漢上艾縣。參見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2冊《秦·西漢·東漢時期》「并州、朔方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1996年印刷,第17—18、47—48頁。

[64] 民國《昔陽縣誌》卷一《輿地誌》,《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75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43頁。

[65] 昔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昔陽縣誌》,第1044頁。

[66] 《民間碑碣——桃水記》,搜狐網[20180123],http://www.sohu.com/a/218549159_100006514。

[67] 《元史》卷一九七《孝友傳一》,第4439頁。

[68] 成化《山西通志》卷五《祠廟》,《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4冊,齊魯書社1996年版,第117頁。

[69] 民國《昔陽縣誌》卷一《輿地誌》,《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山西省第75號,第44頁。

[70] 《金史》卷一二五《文藝傳上》,第2715—2718頁。

[71] 《大明一統志》卷一九《太原府·宮室》,第292頁。

[72] 成化《山西通志》卷四《宮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4冊,第110頁。

[73] 〔元〕劉應李原編,〔元〕詹有諒改編,郭聲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卷上《腹裡·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廣平路·威州》,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頁。

[74] 陳橋驛:《<水經注>記載的三晉河流》,《陳橋驛全集》第2卷《酈學新論——水經注研究之三》,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3—130頁。

相關焦點

  • 山西省長治人,你想像中的「漳水拖藍」究竟是怎樣個美景?
    濁漳河流經長治市西邊這一段時,落差較小,清澈、寬闊,遠望平靜如湖,河的一邊拖著長長的一條藍帶,亦清亦藍,這是我對「漳水拖藍」的理解。其實,這樣的理解,都是我個人的想當然,是否與歷史上的涵義相同,則不盡然。藍,可以是藍顏色。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河水。藍天白雲映襯下,河水和天空一色,所以詩人說「春來江水綠如藍」。
  • 金多水濁,土金兩旺,壬水必濁是關鍵,以假從財格論行運
    一、金多水濁,土金兩旺,壬水必濁是關鍵八字命理,見到八字,並非首從月令取格,無格可取時,再歸於外格。所以,這個財格,就必須用印,而壬水在幹獨一個,在支無亥子就弱極。而且天幹還有戊己土可克去壬水。這樣的壬水可用嗎?古典命理有其名言「金多水濁」,辰醜土多雖能蓄水,但也能是戊己土的強根,助戊己土可克壬水。由此可知,壬水不可用,就不能按正格論斷了。而整個八字的構象,地支必是火土金相生的氣勢,天幹必是戊己土去壬水的氣勢。
  • 《水經.涔水注》考略
    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縣治也。鬵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歷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為三水口也。漢中南鄭縣,戰國秦置,為漢中郡治。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市東二裡。《史記·項羽本紀》:楚漢之際,「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即此。據《水經·沔水注》:「《耆舊傳》雲,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西魏廢帝三年 (554) 改名光義縣。
  • 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哪一期 微觀辨水是怎麼做到的
    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哪一期?水哥到底是怎麼樣做到微觀辨水的呢?小編今天就來為大家揭秘一下。王昱珩參加最強大腦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是在20150206這一期,也就是第二季的最強大腦中的第五場比賽,第六期。當初水哥微觀辨水節目播出之後,不少網友都表示不可思議,覺得水哥的眼睛也太厲害了吧,簡直就是擁有一雙神眼。
  • 十二水
    夫經水者,受水而行之;此問其臟腑經絡各有司主調養所由。十二經水,各從其源受水,輸之於海,故曰受水行也。五臟者,合神氣魂魄而藏;五臟合五神之氣,心合於神,肝合於魂,肺合於魄,脾合於營,腎合於精,五臟與五精神氣合而藏之也。
  • 濁水溪畔訪西螺(圖)
    濁水溪畔訪西螺(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1日 23:47 來源: 來源:人民網西螺與濁水溪相依相鄰,西螺人民依水而居,憑水而生。
  • 讓身體排出濁氣、濁水、濁物的簡單方法!
    濁水,就是我們體內的溼濁。老愛吐痰的人,就是因為體內濁水太多。濁水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它若竄到腿上,就是水腫;若跑到皮膚表面,就成了溼疹;若上到頭部就導致暈眩症。  因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天天8杯水,體內溼氣重的人一定要少喝水,因為喝進取根本代謝不出去,只能存在體內加重溼濁,人越來越難受。
  •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 長治黎城農業生態園古渡水韻,農家菜最受歡迎、適合家庭遊玩
    對於又能觀光、又能遊玩、又能體驗農村生活的黎城古渡水韻,就更加親賴了。黎城古渡水韻生態農業旅遊示範園,位於黎城縣西仵鄉東、西水洋兩村濁漳河沿岸,是自宋代以來,過漳河的一個主要渡口之一,流水潺潺,風光秀美、民風淳樸、人文厚重,是你外出遊玩的不二之選。黎城,有山有水、有田園、有人家,是自然遺產、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遺產「遺」匯聚之地。
  • 林濁水反酸:恐怕是賴跟錯了人!
    林濁水反酸:恐怕是賴跟錯了人!    「獨派」大佬、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圖片取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6月11  林濁水表示,本來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共識是「立法院長」中立,以致於「立法院長」不兼黨職。現在蘇嘉全嗆聲用錯人,是用靠邊站來否定蔡英文與林濁水「立法院長」中立的共識?林濁水疑惑,賴清德、蘇貞昌任內滿意度都大幅領先蔡英文,到底是「閣揆」跟錯人還是蔡用錯人?蘇貞昌為什麼滿意度過不了45%?是誰把蘇拉下來?是「立法院長」?還是另有其人?
  • 湖北南漳「5•28」濁水事件調查
    「南漳城內眾多居民拎著大小水桶、端著臉盆四處找水,很快,壓水井前排隊討水成了縣城一景」,「全城20多家桶裝水店人如潮湧,一些商店不得不臨時聘請人員送水」。     6月3日下午,南漳縣一位李姓居民向本報記者展示他留存的當天水樣。由於過去多日,水已經蒸發,一次性塑料杯內壁清晰可見黃色的幹後泥漿,杯底凝結的泥土有1釐米厚。
  • 走近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圍十個西湖長江水 濁水緩緩而清
    青草沙水庫主龍口合龍時的航拍圖。周航攝  百年尋水路  上海一百多年的尋水之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最早,城市居民主要是就近在黃浦江、蘇州河取水,以明礬澄清。1987年後,因為黃浦江中、下遊水質惡化,取水點開始上移。  第三階段,便以青草沙水庫為代表,上海從長江引水,結束了以黃浦江為單一水源的歷史。如今,上海超過七成的飲用水都來自於長江。
  • 《最強大腦》水哥王昱珩「微觀辨水」揭秘,其實你也可以做到
    當時王昱珩挑戰的節目是「微觀辨水」。 什麼是「微觀辨水」呢?簡單的說就是從520杯水中挑出評委預先選中的一杯水。這些水可都沒有做過手腳,都是純淨水,水杯中水量也都是完全一樣的。
  • 水故事|「我與桃曲坡——我的水利記憶」第一章 旱鴨子也想入水
    「我與桃曲坡---我的水利記憶」我的水利記憶第一章 旱鴨子也想入水我的水利記憶一直在「岸」上。這是因為雖然我一參加工作就在水利行業,可始終沒怎麼幹水利專業。在水利人生,生淨末醜似乎在輪番上演,但未曾扮演過水利「主角」,一直敲邊鼓、當配角。
  • 每日千噸「濁水」直排巢湖水域
    站在湖岸邊,數百米長湖岸線的水域渾濁一片,黃色的濁水掀起一浪浪波濤,拍打著岸堤,留下一片泡沫。一位知情人說,這是附近的一家石料廠在生產水洗砂,每日有大量的廢水排放巢湖造成的汙染。他說,記者腳下的灘涂就是廢水淤泥長期堆積而形成的。  日排汙水量至少千噸以上  在謝王村附近的湖邊,記者順著一條100多米長的排水溝向岸邊尋找汙染源。
  • 這條款扁不理、蔡英文卻繼續 林濁水批:禍臺殃民
    林濁水表示這條款是我和程建仁在李登輝時代表提案增列的。真是可嘆的是,「銓敘部」一天到晚動鬆綁的腦筋。當時陳水扁公然對規定置之不理,「財政部長」顏慶章下臺大大方方當金控董事長。以後蔡英文繼續,終於形成了禍臺殃民的財金幫。
  • 《水經注》裡的廬山——《水經.廬江水注》略考
    酈道元因在黃山一帶找不到廬江水,便以廬山的石門水比定為廬江水,並將三天子都也移到了廬山。(守敬按:……正本《山海經》、《漢志》為說。是三天子都即今徽州之黃山,故書無異辭。酈氏求廬江之水不得,以廬山北石門水當之,而三天子都移於廬山矣[2]。)
  • 孤東採油廠:做好水文章,注足效益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邵芳 通訊員 尹永華 何小蘭水井開井數從去年年底的772口增加至810口,恢復水驅控制儲量209萬噸,自然遞減率同比下降2.6%……今年以來,勝利油田孤東採油廠以注採結構調整、水井三率提升為抓手,通過水井綜合治理和精細注採管理,有效提高水井開井數和儲量動用程度。
  • 一股濁水直排貴陽阿哈湖?河水半清半渾市民大呼心疼,真相原來是這樣
    阿哈湖國家溼地公園是很多貴陽市民放鬆遊玩的首選之地不過 最近幾天有市民發現,竟然有一根管道在瘋狂地向公園裡的小車河排放濁水6月27號中午十點,記者在小車河渡雲橋前方三百米處,找到了市民所說的濁水排放點。
  • 十句關於水的名言警句,值得收藏,受用一生!
    水,生命之源,也是最尋常的存在。從它身上能學到些什麼呢?不如一起去看看道家、儒家、佛家從平凡的水中領悟到的那些不平凡的智慧。一、遠水不救近火。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二、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篇》,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