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水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
涔水即鬵水也。東北流,逕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所制矣。義熙九年,索邈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謂之南城。城周七裡,衿澗帶谷,絕壁百尋。北谷口造城東門,傍山尋澗,五裡有餘,磐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城固縣治也。鬵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歷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為三水口也。
漢中南鄭縣,戰國秦置,為漢中郡治。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市東二裡。《史記·項羽本紀》:楚漢之際,「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即此。據《水經·沔水注》:「《耆舊傳》雲,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西魏廢帝三年 (554) 改名光義縣。隋開皇三年(583) 復名南鄭縣,為梁州治。大業初為漢中郡治。[1]
旱山,在今陝西南鄭縣南。《詩經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毛傳:「旱,山名。」《漢書地理志》漢中郡南鄭縣:「旱山,池水所出,東北入海。」《水經沔水注》:「漢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即此。《寰宇記》卷133南鄭縣:旱山「傍有石牛十二頭,一雲五頭。蓋秦惠王所造以紿蜀者」。[2]
涔水(鬵水),陳橋驛先生認為:涔水在卷二十七《沔水》中已見於《經》文:「(沔水)又東過成因縣南,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在這條《經》文之下,《注》文長達一千五百多字。但對於涔水,酈道元除「涔水出西南而東北入漢」一句外,沒有其他任何解釋。現在《涔水》在此卷單獨立題設篇,《經》文仍說:「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早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酈道元對此水的《注》文稍多,如「涔水即黃水也」「(成固)城北舊有桁,北渡涔水」「黃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歷其北」「涔水北至安陽,左入沔,為涔水口也」。按魏晉的安陽縣在今陝西省石泉縣南,在這一帶找不到可以和涔水或黃水相當的河流。酈道元在《沔水》和《涔水》此篇中,隻字不提《水經》兩度指出的涔水發源地旱山。熊會貞在《水經註疏》的《沔水》篇中作了一條按語:「酈氏置早山不論,隱有不從《經》文之意,正其矜慎處。」現在的地圖上,在西鄉、石泉兩縣間,漢江的較大支流有牧馬河和涇洋河,是否是《水經》涔水,無法論證。[3]
涔水即鬵水也。註疏本楊守敬認為「諸地誌書,涔水無黃水之殊目,黃水當鬵水之誤」,(備註:守敬按:諸地誌書,涔水無黃水之殊目,黃水當鬵水之誤,即《漢志》安陽之鬵水也。涔、鬵通,鬵與黃形近,故致訛。[4])
向隆中在《城固縣南北二城考釋》一文中認為:《漢書·地理志》漢中郡安陽條下班固注:「鬵谷水出西南入漢; 左谷水出北, 南入漢」;《補註》王先謙曰:「涔水出西南而東北入漢」。《水經注》載: 「涔水出西南而東北入漢」「《一統志》曰:「涔水在今城固縣南」。《漢書·地理志》漢中郡安陽縣下班固所說的鬵(潛) 谷水, 即《水經》及《注》之涔( cen) 水(鬵、涔古音同。)《華陽國志校注》的作者劉琳認為古安陽即後來之安康, 亦即今石泉縣的考證推據論證是合理的,應將《漢書·地理志》安陽條下注移於成固縣下[5]。同時向氏還進一步推論:按上述資料印證, 涔水當為今城固縣三合鄉之「堰溝河」,發源於城固縣汪壩鄉(米倉山, 古為南鄭轄地)。北流經縣境天明寺、鹽井壩至城固縣城南( 即漢成固縣西南)入漢水。左谷水即今湑水河, 從北來, 至城固東六裡許( 漢成固故城東)入漢水[6]。
城固南城與北城(大城固縣治),《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等認為城固南城在今陝西城固縣東漢水南。[7]向隆中在《城固縣南北二城考釋》一文中認為漢代城固之北城應為今城固縣東的「漢王城[8]」 ; 南城即今城固縣三合鄉餘觀村之「觀山梁」[9]。爬梳相關文普資料,頗疑城固南城與城固縣三合鄉秦家壩漢城遺址有關。(備註:秦家壩城址位於城固縣三合鄉秦家壩村東南500米,系漢代遺存,1988年調查位於霸王寨山頭上,四周為峭壁。城址依山勢而建,平面呈葫蘆形,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城。城牆夯築。內城牆高4.3米,外城牆高5.2米.兩牆間距4.2米。城址內外散布漢代繩紋板瓦、磚等,並暴露有漢墓。該城俗稱「霸王寨」,傳說漢王劉邦曾在此練兵。(參見《西北史地》1938年第1期[10])
778頁
桁,此處注文之「桁」意應為浮橋。通「航」。如《水經注谷水》:「對閶闔門南,直洛水浮桁。」《世說新語捷悟》:「王敦引軍垂全大桁,……帝令斷大桁。」(備註:谷水注中的大桁指朱雀橋)[11]。
悅歸館, 熊會貞認為悅歸館約在今城固縣南。但具體不詳。(會貞按:館當在今城固縣南。[12])
安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安陽縣置安康縣,屬魏興郡。治所在今陝西石泉縣東南池河入漢水口之北。南朝宋為安康郡治。[13]
沔水,即今漢水。《尚書·禹貢》梁州:「浮於潛,逾於沔。」據《水經注》:北源出自今陝西留壩縣西,一名沮水者為沔水;西源出自今寧強縣北者為漢水。兩水合流後通稱沔水或漢水。[14]
綜合考量,本文從楊守敬及向隆中等所論「涔水即鬵水(非黃水)也」。但對於向隆中將涔水判定為今城固縣三合鄉之「堰溝河」的觀點,則姑且存疑。因為按注文「城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等描述,顯然古涔水緊鄰城固南城,且位於城北。而按相關考古資料顯示的成固南城(秦家壩村東南500米處)位置推析,則很可能今秦家壩村便是佔據了古涔水當年的河道。按此結合百度地形圖等綜合校驗,三水口的位置亦大約位於今秦家壩村東北一帶(靠近左谷水即今湑水河入漢水處),而附近的三合鎮亦很可能與古三水口有淵源。
備註:尊重原創版權,如需轉載或引用,請您註明出處。
[1]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8畫以上
[2]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 1-7畫
[3]陳橋驛著,水經注研究四集,杭州出版社,2003.04,第554---555頁
[4]《水經註疏》,第2725頁。
[5]「今觀《漢志》安陽、成固二縣緊接, 而成固縣下班固無注。當是安陽縣下之注文原在成固縣下, 後世傳抄誤耳。」(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二「漢中志」一三一頁)摘自向隆中:《城固縣南北二城考釋》,《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01期,頁29-30.
[6]向隆中:《城固縣南北二城考釋》,《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01期,頁29-30.
[7]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8畫以上
[8]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地圖集》(下),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年12月,第778頁。
[9]向隆中:《城固縣南北二城考釋》,《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01期,頁29-30.
[10]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地圖集》(下),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年12月,第778頁。
[11]古代漢語通假字大字典
[12]《水經註疏》,第2726頁。
[13]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 1-7畫
[14]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 1-7畫